林忠玲
家庭教育的使命,是把孩子帶進豐富多彩的世界,而每一本書都是孩子瞭望世界的一個窗口。讓孩子看見世界,唯有書才能墊高孩子的精神高度。無數(shù)事實表明,人生不過是早期閱讀的展開。
重視閱讀為孩子通向未來準備通行證
全國新教育實驗發(fā)起人朱永新先生說,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閱讀不一定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但一定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厚度和高度。
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過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研究者在連續(xù)12年里追蹤了3635名50歲以上受訪者的閱讀習慣。結果顯示,讀書者的壽命普遍較不讀書者長20%。這項研究認為,書像健康的飲食和運動,有促進“存活優(yōu)勢”的效果。
莫言先生在回憶自己的經(jīng)歷時說:“我童年時的確迷戀讀書。那時候既沒有電影更沒有電視,連收音機都沒有。在那樣的文化環(huán)境下,看‘閑書’便成為我的最大樂趣。”可見童年的閱讀對人的發(fā)展多么重要。
經(jīng)合組織特別強調(diào),閱讀素養(yǎng)是所有學生當下教育及未來工作、生活中能夠成功所需的一項核心技能。無數(shù)事實表明,閱讀能提高但絕不僅僅是提高孩子的語文成績?,F(xiàn)在流行這樣的說法:得閱讀得語文,得語文得高考,得高考得人生。
新高考“反刷題、反套路”的命題導向非常明顯,特別強調(diào)讓學生回到真實的情景中解決問題。去年高考語文試卷的文字閱讀量已經(jīng)達到了9000多字,今后要向10000字過渡,其他各學科卷面文字閱讀量也可能達到5000字。沒有很強的閱讀能力,今后孩子在考場內(nèi)恐怕連試卷都讀不完。
孩子愛讀從烹制家庭書香開始
我覺得要想孩子喜歡上閱讀,有三個條件:一是為孩子選擇有營養(yǎng)的讀物;二是給孩子營造安靜閱讀的環(huán)境;三是用父母的讀書姿態(tài)做孩子的人生鏡像。
中國每年出版的圖書高達40多萬冊,其中兒童讀物約4萬種。而一個人一生讀書量一般在2000冊左右。因此,我們需要有選擇性地把最值得讀的書帶到孩子身邊。好書的標準有兩條:一看是否傳遞愛;二看是否告訴孩子真善美。
為孩子選書要依靠有信度的榜單。新閱讀研究所作為一個公益性機構,匯聚一批專家學者的力量,用近十年的時間研制了十個系列的《中國人基礎閱讀書目》,為有購書需求的人群提供了權威性的參考。
14周歲前是兒童閱讀的黃金期,特別需要成人的陪伴。有質量的親子共讀,可以促進親子關系的改善,同時也能讓父母找到家庭教育的密碼,從而實現(xiàn)孩子的精神和心靈的真正成長。
在閱讀上,父母如果不心動、不行動,也許你的孩子就會真的輸在起跑線上。有眼光的父母,要擠出時間陪孩子讀書,騰出柜子給孩子裝書,養(yǎng)成習慣陪孩子堅持。
兒童閱讀從浪漫到精確需要橋梁
有家長問:從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他讀繪本,卻沒有讓孩子愛上閱讀。如今孩子上二年級了,還讓我們讀書給他聽,如何讓孩子順利過渡到主動閱讀?
我覺得兒童閱讀要經(jīng)歷一個從浪漫到精確的過程,從繪本閱讀到純文字閱讀需要一個橋梁。
首先,我們需要重新認識繪本的妙處。繪本是什么?繪本是通過一連串的圖畫與相對較少的文字(有時沒有文字),互相傳遞信息或講述故事的兒童書。日本作家松居直認為,繪本不應該是“文+圖”,而應該是“文×圖”。繪本誰都可以讀,因為誰都看得懂圖;繪本永遠都讀不盡,因為圖就是無窮盡的沙漏;優(yōu)秀的繪本離哲學最近。
之所以提倡在幼兒和小學中低年級階段的兒童閱讀要以繪本為主,這是基于兒童的思維方式?jīng)Q定的。在0—2周歲,孩子是靠動作和感知來思維的,因此閱讀方式應以聽大人講故事為主;2—7周歲,孩子是靠表象來進行思維的,閱讀方式應以與大人一起共讀繪本為主;7周歲以后,孩子具有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閱讀方式上可以從繪本閱讀逐漸過渡到純文本閱讀。美國有一項研究表明:兒童自發(fā)喜愛閱讀的最佳年齡,一般在7—12周歲;中國孩子的自主閱讀年齡要晚得多。
有家長關心什么時候可以放手讓孩子自主閱讀。我覺得親子共讀的進階,一般需要這樣幾個階段:我講給你聽、我讀給你聽、我們一起讀、你讀給我聽、我們各自讀、你自己讀。
當然,孩子從讀繪本到獨自讀純文本的讀物,中間需要橋梁書。何謂橋梁書?從圖畫書過渡到文字書的銜接童書,從親子共讀過渡到能夠獨立閱讀的童書。閱讀橋梁書,孩子將學會獨自閱讀,學會享受閱讀,逐漸建立閱讀的自信和習慣。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橋梁書,如《黃色小水桶》《親愛的小熊》《是誰在搖鈴》《青蛙和蟾蜍》《狐貍福斯和兔子哈斯》《不一樣的卡梅拉》《女巫溫妮》《小兔卡爾故事集》《不不園》《吸墨鬼系列》《萌萌鳥系列》……經(jīng)由閱讀橋梁書,幫助兒童探索自我,矯正性格,激發(fā)興趣,最終抵達內(nèi)心的幸福。
閱讀之法貴在讀進去吐出來
如何讓孩子養(yǎng)成愛閱讀的好習慣?我認為,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基本策略有四條:其一是成人示范,讓孩子看到成人閱讀給人帶來的幸福;其二是選好書單,不要強迫孩子讀他不喜歡的書,那樣興趣會消失殆盡;其三是關注同伴們讀的書,讓孩子讀同齡孩子感興趣的書,這樣他們就能找到交流話題,有共同的語言密碼;其四是建立儀式感,比如,可以把書作為孩子的生日禮物,在孩子朗讀時全家聚精會神聽,等等。
作為家長要不要教給孩子精讀一本書的方法?我個人覺得不要刻意教。如果家長自己對閱讀的策略不太了解,無須機械地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整本書閱讀方法的習得,學校是實施的主體,專業(yè)的事情讓專業(yè)的人去做。
如果家長了解閱讀策略,不妨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采取追問、討論、辨析等方式,在不經(jīng)意間讓孩子接受閱讀方法的訓練。若是家長一定要教給孩子閱讀的方法,可以借助導賞手冊,教給孩子預測、圖像化、找重點、聯(lián)結、提問、推測、轉化、監(jiān)控等基本策略,為孩子搭一架向上攀登的梯。
有效的閱讀離不開輸出,前提是指導孩子做有營養(yǎng)的閱讀。所謂有營養(yǎng)的閱讀,不是翻翻書,了解故事大概,而是要在閱讀的過程中,手不離筆,不斷圈點標注,留下閱讀的痕跡,把書讀厚;同時要舍棄枝葉、抓住精髓,在讀完一本書后,形成一個閱讀思維導圖等,把書讀薄。
一張張書頁就是一雙雙翅膀,通過閱讀,這些書頁就會活起來,帶著你的孩子成為飛翔的小天使!
(源自《中國教育報》)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