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及人居環(huán)境質量的提高,城市中一些建設時間比較久遠的公園出現(xiàn)了設施老化、植被雜亂等現(xiàn)象,急需進行提升改造。以合肥市蜀峰灣公園(北湖)改造提升項目為例,著重探討城市老公園植物改造提升的策略和具體實施的方案,總結老公園植物改造提升的方向和經驗。認為對植物提升的范圍要有重點,如公園的主入口、活動場地周邊、沿路視覺焦點、臨水邊節(jié)點;對林下可進行多樣化的草花組合設計,以豐富林下地被形式。
關鍵詞 植物景觀;改造提升;林下地被;草花組合;合肥市蜀峰灣公園(北湖)
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9.051
收稿日期:2022-02-11
作者簡介:周紅燕(1988—),女,安徽銅陵人,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景觀設計。E-mail:113641698@qq.com。
城市老公園是隨城市的發(fā)展規(guī)劃建立起來的,有著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所處的地理位置與城市的自然環(huán)境、地形相協(xié)調,并經常與古跡相伴,是城市重要的景觀資源。城市老公園隨著歲月的更迭為城市提供了獨特的美學價值,如公園本身豐富的歷史、文化、植被等資源,同時為各式各樣大型公開活動的舉辦提供了場所。但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城市老公園因建設年代久遠而出現(xiàn)了綜合性老化的現(xiàn)象[1]。
蜀峰灣公園(北湖)位于合肥市大蜀山腳下,屬于合肥大蜀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一部分,公園前期已開展體育公園改造和水環(huán)境修復等工程,但經過一定的時間,隨著設施的老化、路網的破舊及植被的雜亂,已逐漸不能滿足市民的休閑需求,急需對公園進行提升改造。公園的改造包括路網、排水、健身器材的更換等多個方面,本文主要圍繞植物景觀改造提升進行闡述,結合公園的現(xiàn)狀,提出改造提升的策略和方案。
1? 蜀峰灣公園(北湖)植物景觀現(xiàn)狀
蜀峰灣公園(北湖)為大蜀山森林公園的延伸段,現(xiàn)有植被郁閉,具備良好的自然風貌,擁有水體、假山、森林、草坪等體系。
1)公園具有良好的植被資源,林地結構較成熟。蜀峰灣公園東段是北湖,西南部分是相對開敞的疏林草地,西北段是郁閉林地,有常綠落葉混交林、闊葉落葉林等,品種主要有雪松、香樟、廣玉蘭、法國梧桐、欒樹、銀杏、喜樹、馬褂木等。喬木林地邊緣的灌木林地種植有桂花、紫荊、桃、紅葉李、木瓜等品種。臨湖邊種植有一些林木,如水杉、池杉、垂柳等;還有成片規(guī)模的濕地植物,如荷花、菖蒲、千屈菜、再力花等。公園除了草坪和湖面是開敞空間,其他區(qū)域都是郁閉度較高的空間,公園整體生態(tài)效益良好。
2)公園植被結構層次單一,主要是喬木和林下地被兩個層次。在大面積的森林林地,地被植物主要是耐陰的麥冬類,以及部分成片的八角金盤、茶梅等灌木。為了避免林地的景觀過于通透,林中栽植了遮擋視線的中層灌木珊瑚樹、桂花等。整體下層植物景觀缺乏多樣性和特色視覺亮點。濕地植物主要沿著湖面邊界布滿,部分侵入水體面積過大,水面景觀缺乏層次性。
3)公園建設時間久遠,缺少特色亮點的自然體驗式景觀。在自然森林公園中,市民更希望能直接體驗自然,目前公園主要是圍繞體育公園設置一些健身場地,而缺乏與自然親近體驗式的場地,無法滿足周邊不同年齡段人群的需求。同時,公園的入口標識不明顯,整體缺乏亮點。
4)現(xiàn)狀溝渠存在淤積、積水區(qū)域存在局部污染等景觀效果差現(xiàn)象。在下雨時,大蜀山山體的雨水匯進溝渠,流進北湖,這些溝渠、植草溝存在淤積、排水性能差現(xiàn)象,周邊對應的濕生植物也缺乏。尤其在大雨期間,公園的道路存在多處積水,影響通行,急需改造這些區(qū)域。
2? 公園改造提升策略
蜀峰灣公園(北湖)的改造提升策略是針對現(xiàn)場的具體情況提出的,與一般的老公園有共性也有個性,具體改造策略如下。
1)根據最小干擾性原則,尊重現(xiàn)有的林地骨架。現(xiàn)狀公園已有良好的植被體系,只需改造提升局部、細節(jié)方面[2]。在現(xiàn)有的喬灌木林地基礎上,根據現(xiàn)場遇到的問題、周邊環(huán)境因子、改造費用等要求,在優(yōu)化改善硬質景觀的同時,對周邊植物景觀進行改造,而不是大面積破壞翻新。
2)針對重要位置優(yōu)先重點改造,如公園主入口、活動區(qū)周邊、沿著主園路的視覺焦點等。由節(jié)點到路網線性改造,再到局部區(qū)域面的改造。
3)林下地被的改造,注重有特色的多年生草花組合形式。作為自然森林公園,蜀峰灣公園(北湖)可滿足市民親近自然、體驗自然的需求,公園的地被種植形式采用自然主義種植設計原則,利用自然主義種植設計中的物候學、模糊邊緣、重心吸引力與離散分布、斑塊、流線等理念;在植物配置過程中,首先考慮在同一時間內只有1~3種具有視覺吸引力的結構植物,然后是伴生植物、填充植物,結合自然種植設計的理念,最終達到生態(tài)、維護成本低的效果[3]??紤]到林地郁閉度較高,更多地選用一些半陰性和耐陰性植被[4]。蜀峰灣公園(北湖)臨近玉蘭大道的北側地塊改造為低碳小花園,采用自然主義種植設計理念,使用一些低碳環(huán)保可回收的材料,結合趣味小品,打造一個多樣化的沉浸式自然體驗花園。
4)優(yōu)化植草溝、溝渠、臨水邊的植物景觀,改善濕地區(qū)域的水環(huán)境和植物景觀觀賞性。在優(yōu)化路面標高、草坪坡度、疏通溝渠等一系列的排水措施基礎上,使用植物修復并美化這些線性地段,利用耐濕或耐旱的植物,組織空間的開合。同時考慮現(xiàn)狀光照、市民活動需求等情況。
3? 植物優(yōu)化方案
主要對公園東、西、南3個主入口區(qū)域內的自然體驗式小花園、旱溪、臨湖邊的植物進行改造。
3.1? 打造特色的入口花境景觀
以冷暖色調作為入口視覺的區(qū)分,植物品種選用時注重同一時間有不超過3個主要開花植物表現(xiàn),其他植物作背景和伏筆在下一時間段盛開。
南入口植物景觀以暖色調的林緣花境形式表現(xiàn),圍繞現(xiàn)有的景石、小品構筑物,平衡空間體量大小,確定優(yōu)化的植物范圍面積。主要視覺表現(xiàn)植物從4月考慮到11月,主要表現(xiàn)植物見表1。結合常綠性草花,如芙蓉菊、金葉石菖蒲、花葉絡石、銀紋沿階草等,營造一個吸引眼球的入口景觀。
西入口植物主要是體現(xiàn)冷色調的藍紫色系。對外區(qū)域打造混合花境,沿路南側優(yōu)化成林下花境。西入口對外部分綠地,主要表現(xiàn)的植物見表1。搭配無性繁殖的地被,如蘭花三七、花葉絡石、金葉石菖蒲等,增加景觀的長效性。采用自然不等距的栽植方式,在南側沿線結合現(xiàn)有的吉祥草間植八仙花。
東入口現(xiàn)狀是相對郁閉的喬木林地,南側依次是銀杏林、雪松林、馬褂木林,北側是單一雪松林,在銀杏、馬褂木林段有散光照入,可以選用一些半陰性植物。由外向里分別展示粉色系列、品種玉簪、藍紫系列草花組合。1)粉色系列主要選用叢生福祿考、紅花酢漿草、粉花繡線菊、礬根、落新婦等。2)玉簪主要選用觀葉色、葉形的品種,如法蘭西玉簪、甜心玉簪、巨無霸玉簪、鱷梨沙拉玉簪等,與常綠型植物如蘭花三七、千葉蘭、石菖蒲等草花相互搭配。3)藍紫色系列主要選用藍山鼠尾草、百子蓮、穗花婆婆納、鳶尾、無盡夏八仙花、紫嬌花等宿根花卉,搭配蕨類、佛甲草、千葉蘭等株型各異的品種。林下草花采用自然式種植,主要是成組團斑塊、帶狀、點綴等種植形式。草花背景用八仙花和現(xiàn)有的八角金盤,增加層次性,鋪設火山巖覆蓋物,維持一個持續(xù)性的林下草花組合景觀。
3.2? 建設自然體驗式小花園
為了滿足市民親近自然、體驗自然的需求,對臨近玉蘭大道一側的雜亂樹林區(qū)域進行改造,建設一個以低碳為主題的小花園。一條彎曲的低碳小徑串聯(lián)5個活動主題,依次為輪胎花園、木樁花園、巖石花園、金屬花園、果殼花園。結合現(xiàn)有的大樹、樹林等,利用低碳環(huán)保材料如輪胎、油桶火車、木樁、砂礫、石塊、果殼等小品和多年生草花植物進行沉浸式體驗設計。
輪胎花園有油桶火車、奶牛牧場兩個主要主題場景,植物主要是高莖草甸和島狀組團花境,不同花境空間由礫石和草坪分割,并可供人穿行。油桶火車主題場景選用高莖品種,起到遮擋視線效果,同時利用一些植物的花葉通透效果,如柳葉馬鞭草、百子蓮、千鳥花、蛇鞭菊、天藍鼠尾草、細葉芒、大布尼狼尾草及小兔子狼尾草等,這些是視覺主要材料,填充材料有千葉蓍、紅知風畫眉草、蔥蘭、石菖蒲等。奶牛牧場主題場景以島狀花境結合花灌木營造牧場景觀,以彩葉杞柳、薄荷、墨西哥鼠尾草為主要結構植物,以柳枝稷、美人蕉為次要結構植物,西洋濱菊、麥冬類、熊貓堇等為填充覆蓋材料。
木樁花園結合現(xiàn)有的喬木,林下主要是八仙花,八仙花間種在高低不同的木樁汀步中,打造一個趣味探索體驗小徑,同時以圓木樁作為鋪裝材料,營造一個自然木樁紋理的活動場地。周邊圍合藍紫色系、銀色系花境,選用姬小菊、紫嬌花、藍山鼠尾草、藍雪花、海石竹、紫露草、綿毛水蘇、芙蓉菊、銀葉菊及朝霧草等營造一個靜謐寧靜的空間。
礫石花園是利用礫石和石塊壘成的巖石花境,結合現(xiàn)場保留的喬木、景墻小品,選用耐性灌木和草本植物,在石頭縫間種植佛甲草、千葉蘭、中華景天、垂盆草、金葉苔草等旱生植物,還有木本類灌木,如鋪地柏、藍湖柏、菱葉繡線菊、云南黃馨、接骨木等,常綠地被植物銀紋沿階草、綿毛水蘇、花葉絡石。通過錯落有致的搭配,讓巖石與植物自然融合(見圖1)。
金屬花園結合場地的愛心之門小品,打造以觀賞草為主的秋季花境,此處光線好,通過細葉芒、大布尼狼尾草、柳枝稷成帶狀種植,適當點綴成斑塊的柳葉馬鞭草、紫松果菊,局部填充常綠的麥冬類,以防冬季效果差。帶狀草花結合著草坪、小徑,讓人可以在金屬花園中起舞。
果殼花園以松果殼、昆蟲樹屋等小品結合果殼覆蓋物,展示自然微景觀。植物選用細膩的枝葉花品種,如海石竹、歐石竹、叢生福祿考、佛甲草、姬小菊、唐松草、朝霧草、千葉蘭、細葉美女櫻、礬根、紅花酢漿草、藍羊茅及金葉苔草等。點綴觀葉植物有火星花、鳶尾、銀紋沿階草、木賊等,以自然斑塊、點綴的形式種植。
3.3? 挖出旱溪景觀
為解決現(xiàn)有的路面、草坪積水問題,因地制宜地將場地長期積水的地塊開挖成旱溪景觀,結合種植水陸兩棲的耐性植物。根據場地的觀賞面、光線、觀賞視角分析,主要觀賞視角是草坪和主園路。旱溪源頭在草坪區(qū)域,沿排水方向光線越來越差,所以植物配置結合現(xiàn)狀,由喜陽、半陰、陰生植物組成。1)草坪區(qū)域的旱溪源頭,通過藏的處理手法,以耐濕木本灌木(杞柳、千鳥花、大花醉魚草)為主要材料,島上則是綴花草甸,旱溪池底點綴木賊、鳶尾等。2)中段半陰區(qū)段以大花菖蒲、鳶尾為主要材料,搭配美人蕉、芙蓉菊、繡線菊類等,主要是斑塊種植形式。3)陰生段距離觀賞地點較遠,主要是片狀種植,以銅錢草、金葉石菖蒲、蘭花三七、玉簪類等為主。旱溪景觀考慮高莖草花的遮擋效果及視線的通透,搭配一些矮莖草花,營造一個可親近體驗的旱溪景觀。
3.4? 優(yōu)化臨湖邊植物
現(xiàn)有水生植物成片覆蓋水面,空間形式過于單調。水邊植物景觀空間組織要特別注意水際線配置、水生梯度配置和水面配置3個方面,為界定種植范圍,需要有阻根處理措施。根據岸邊人們活動類型分為臨水活動區(qū)、安靜觀賞區(qū)。1)臨水活動區(qū)注重空間的層次性和植物的多樣性,隨著岸線變化,植物栽植有伸有退,水面一般有2~3個梯度變化,植物隨生活型逐漸由濕生、挺水、浮生、沉水的變化。2)安靜觀賞區(qū)域注重成片野趣,同樣要有水面梯度的變化。充分利用水生植物姿態(tài)、葉形、葉色、花形、花色、花期、株形、體量、韻味及耐性等特點進行配置[5]。
4? 結語
綜合分析合肥市蜀峰灣公園(北湖)的植物景觀改造提升實際,植物提升的范圍要有重點,如公園的主入口、活動場地周邊、沿路視覺焦點、臨水邊節(jié)點。而作為老公園,現(xiàn)有的植物骨架一般良好,主要是對林下進行多樣化的草花組合設計,為滿足人們體驗自然、親近自然的需求,設計一些場景式的林下空間,植物景觀圍繞著場景主題,結合場地光線的情況,選用恰當的同類生態(tài)位的植物品種。而對于林下草花組合,植物的種植形式有多種類型,有斑塊、成片帶狀、重復韻律、草甸、孤植點綴等;表現(xiàn)形式有藍紫冷色、橙黃暖色、銀灰色的顏色主題,有觀賞草類、鼠尾草等特選宿根花卉主題,有巖石花境、旱溪景觀、微型景觀等,以此豐富林下地被形式。
老公園的植物景觀改造,一般不是單純的植物一項,需要結合場地的其他因素綜合考量,如周邊樹木的分布、硬質景觀、投資費用等,最終提出恰當的植物改造提升策略。
參考文獻:
[1]? 吳曉玲.城市老公園景觀改造提升設計研究:以宿州市環(huán)城公園景觀改造設計為例[D].合肥:安徽農業(yè)大學,2015.
[2]? 周斌華.城市老舊公園改造淺析:以紫荊公園改造為例[J].區(qū)域治理,2018(23):37.
[3]? 奈杰爾·丁奈特.自然主義種植設計:基本指南[M].王春玲,王春能,譯.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21.
[4]? 劉光輝.園林綠化中草花的應用探究[J].現(xiàn)代園藝,2020,43(16):143-144.
[5]? 陳煜初,周世榮,付彥榮,等.水生植物園林應用指南[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劉寧寧? 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