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水(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彭集社區(qū)服務中心,山東 泰安 271509)
肛腸疾病在臨床上非常常見,該類疾病在各個年齡段均可發(fā)生,而手術則是臨床上治療肛腸疾病的常用手段,在改善患者病情狀況、控制疾病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肛腸術后周圍皮膚較為脆弱敏感,導致多數(shù)患者在術后容易出現(xiàn)疼痛、水腫、出血等癥狀,這些癥狀的發(fā)生不僅會加劇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適感,同時還會阻礙肉芽組織生長,使得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延長,阻礙患者術后恢復[1-2]。為此,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以促進患者術后恢復非常必要。藥物治療是防治肛腸術后出血的常用方式,其中地奧司明片與云南白藥均為臨床上常用的治療藥物,為明確兩者的應用效果,本研究以收治的120例肛腸疾病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兩種藥物的應用效果展開了對比研究,具體內(nèi)容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自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期間收治的120例肛腸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3]:①患者均同意參與手術治療,并且對手術耐受;②患者對研究藥物均耐受;③患者意識清醒,認知能力正常,無精神疾病,可以很好地配合治療。排除標準:①排除近期有外科手術治療史者;②排除合并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者;③排除就診前2周內(nèi)曾服用影響凝血功能藥物者;④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作為分組標準,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60歲,平均(42.93±2.03)歲;疾病類型:痔瘡24例,肛周膿腫18例,肛瘺13例,其他5例;觀察組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2歲,平均(43.33±2.18)歲;疾病類型:痔瘡25例,肛周膿腫20例,肛瘺12例,其他3例;兩組一般資料保持同質(zhì)性(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后均行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對照組同時以云南白藥(規(guī)格:0.2g/粒)口服治療,一天4次,一次0.25g;觀察組則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行地奧司明片(規(guī)格:每片含地奧司明0.45g)口服用藥治療,一天2次,一次2片;兩組患者均連續(xù)用藥2周。
1.3 觀察指標 ①統(tǒng)計對比兩組患者術后7d、術后14d創(chuàng)口出血、水腫發(fā)生率及肉芽組織生長率;②分別在術后3d、術后7d評估對比兩組患者疼痛、便血、肛周水腫狀況;其中疼痛程度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評分為0-10分,分值越高則疼痛程度越嚴重;肛周水腫及便血情況則均以4級評分法進行評定,以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微癥狀,2分為中度癥狀,3分為重度癥狀;③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凝血功能變化情況,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等;④統(tǒng)計對比兩組患者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以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兩組患者術后創(chuàng)口出血、水腫及肉芽組織生長情況分析 術后7d比較,兩組創(chuàng)口出血率、水腫率、肉芽組織生長率均無較大差異(P>0.05);術后14d比較,觀察組創(chuàng)口出血率、水腫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肉芽組織生長率略高于對照組,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創(chuàng)口出血、水腫及肉芽組織生長情況分析
2.2 兩組患者術后3d、7d疼痛、便血、肛周水腫評分比較 術后3d及術后7d比較,觀察組患者VAS評分及便血、肛周水腫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3d、7d疼痛、便血、肛周水腫評分比較
2.3 兩組凝血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前aPTT、PT、TT水平對比,均無較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凝血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2.4 兩組傷口愈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傷口愈合時間為(17.29±1.44)d,對照組為(21.99±1.66)d,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t=16.567,P=0.000)。
肛腸疾病為臨床上常見的一類疾病,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肛腸疾病的發(fā)生率逐漸升高。痔瘡、肛周膿腫、肛瘺等均為臨床上發(fā)生率較高的肛腸疾病類型,對于該類疾病臨床上多以手術治療為主[4]。通過有效手術可達到減輕或消除患者病情癥狀的效果,對改善患者病情及生活質(zhì)量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但同時手術也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操作,容易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導致患者出現(xiàn)負面情緒[5]。此外,肛腸手術術中通常需要進行肛周局部組織切除、剝離、縫扎等處理,從而極易阻斷原有的血液、淋巴循環(huán)通道,造成循環(huán)障礙,進而使得肛周局部血管組織滲透性增加;同時受肛周及痔組織生理、病理特點的影響,使得患者術后容易出現(xiàn)程度不同的疼痛、水腫、出血現(xiàn)象,而這些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則容易對肉芽生長情況產(chǎn)生阻礙,從而延長患者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情況[6-7]。
藥物保守治療是臨床上防治肛腸疾病術后出血的常用手段,以往臨床上對于肛腸疾病術后出血患者多以抗感染加肛周坐浴的方式進行治療,但其效果大多不夠理想,且起效較慢,容易增加患者術后痛苦、延長患者住院時間[8]。隨著研究的深入,云南白藥、地奧司明片等藥物逐漸被應用到該類疾病的治療中。其中云南白藥是一種有雙向調(diào)節(jié)功效的中成藥物,該藥物主要由麝香、草烏、三七等重要成分組成,其中麝香外用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草烏具有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作用;三七則具有散瘀止痛之功效,諸藥合用可共奏散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同時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云南白藥中所含有的三七還具有改善血小板通透性、促進血小板止血成分釋放、加速血小板聚集活化的功效,從而可達到縮短凝血酶原時間、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的效果[9]。此外,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云南白藥起效較快,經(jīng)口服用藥后2-3h便可達到峰值,從而可以有效縮短患者出血時間、快速緩解患者水腫癥狀[10]。地奧司明片則屬于純化的黃酮類化合物的一種,具有較強的靜脈親和性,用藥后能夠快速地對肛周靜脈回流系統(tǒng)產(chǎn)生作用,促使靜脈擴張性降低、緩解靜脈血液瘀滯,從而促使淋巴液引流速度加快、淋巴管收縮加強,使得組織液回流進一步加快,進而可達到促進淋巴液循環(huán)情況改善、減輕患者水腫癥狀的效果[11-14]。此外,地奧司明片還可對炎癥因子釋放情況產(chǎn)生抑制,有利于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及脆性,進而可促使毛細血管抵抗力增強、功能恢復,最終達到減少循環(huán)瘀滯、促進循環(huán)改善的效果[15-17]。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14d創(chuàng)口出血率、水腫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3d及術后7d,觀察組患者VAS評分及便血、肛周水腫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aPTT、PT、T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地奧司明片在加速炎癥因子代謝、減輕因炎癥因子所致的疼痛感、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方面的作用更為理想。
綜上所述,地奧司明片與云南白藥在肛腸疾病術后出血防治中均可發(fā)揮一定積極作用,但相對而言,地奧司明片的效果更為理想,在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促進創(chuàng)口愈合方面的價值更為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