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雁青 聞新
火星生命經常出現在大眾娛樂中,如《世界大戰(zhàn)》描述了外星人因為火星逐漸干燥而侵略地球的故事。由于火星與地球自然環(huán)境相似,引起了研究生命起源的學者對火星的興趣。
1917年,這架2.54米口徑的胡克反射望遠鏡開始在加利福尼亞的威爾遜山上運行,它在這之后的31年里,一直保持著世界上最大光學望遠鏡的地位。
埃德溫·哈勃曾經使用這架望遠鏡完成了他的關鍵觀測和計算,確定了許多所謂的“星云”屬于銀河系外的星系。在這臺望遠鏡幫助下,哈勃利用紅移現象,建立了哈勃定律,提出了宇宙在膨脹的理論。至此,星系天文學和觀測宇宙學也正式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美國天文學家維斯托·斯萊弗發(fā)現他研究中的大多數“旋渦星系”正在遠離我們,這暗示著宇宙正在膨脹。這些“旋渦星系”后來被確定為遙遠的星系。
“旋渦星系”是觀測到的數量最多、外形最美麗的一種星系,是以它們從核心延伸到星盤的螺旋結構命名,多數的旋渦星系包含恒星的平坦、旋轉盤面,氣體和塵埃,位于中央聚集高濃度恒星,視為核球的核心。
美國天文學家哈洛·沙普利(Harlow Shapley),主要從事球狀星團和造父變星研究。他通過測量93個球狀星團的距離,并假設它們均勻地分布在我們星系的核心周圍,提出了銀河系的中心不是太陽系,太陽系其實處在銀河系的邊緣。
簡單來講,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在整體上呈橢圓盤形,具備一個直徑約為10萬光年的盤面結構,其中有四條清晰的旋臂。哈洛·沙普利利用天琴座RR變星正確地估出了銀河系的大小,并指出太陽系距離銀河系中心到邊緣的距離約為三分之二,就位于四條旋臂之一名為“獵戶座旋臂”的邊緣位置。
1919年5月29日,英國天文學家在觀測日全食時,拍攝到了太陽最邊緣附近的恒星,并檢測其位置的變化,證實了由于太陽引力引起的星光彎曲事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太陽引力引起的星光彎曲得以證實。廣義相對論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
20世紀20年代,德國興起了一場民間業(yè)余火箭研究的熱潮。1923年,赫爾曼·奧伯特發(fā)表了被后世稱為宇宙旅行經典著作《飛向行星際空間的火箭》,書中提出火箭點火的理論公式,并用數學闡明火箭如何獲得脫離地球引力的速度。
地球上的隕石都是來自于太空中的小行星,小行星在穿過大氣層時會被燒蝕掉一部分,但從近幾十年來看,還是有很多個頭較大的行星落在了地面上。1920年,在非洲西北部納米比亞的小城赫魯特方丹的霍巴農場里,一名在田間耕作時的農夫發(fā)現了一塊大隕石。與其他隕石一樣,也是以發(fā)現地命名,所以這塊隕石就稱為“霍巴隕石”。
霍巴隕石的表面積超過6.5平方米,厚度在1.22米和0.75米之間,重約66噸,是目前為止墜落于地球的最重隕石,比排名第二的艾爾·查科隕石(重約30噸)重兩倍之多。
1924年8月,火星與地球的距離比20世紀任何時候都要近。美國政府和天文學家戴維·托德(David Todd)聲稱已經探測到來自火星的無線電信號,要求電臺在火星相對接近地球的兩天時間里展開“全國無線電靜默”行動,要求全國所有收音機每小時安靜5分鐘,以便天文學家能夠收聽火星的信號傳輸。美國軍方對探測火星信號尤其感興趣,但在這2天的時間里,美國沒有收到來自于火星文明發(fā)出的任何信號。
1925年5月10日,由蔡司公司創(chuàng)建的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館在德國慕尼黑建成啟用。這個天文館是德意志博物館的一部分。德意志博物館是歐洲規(guī)模最大、世界最早的科技博物館之一。館內有50個科學技術領域的大約28000件展品,每年吸引大約150萬游客。頂層的天文館是世界最早的天文館,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投影天文館,所用的投影儀是當時技術的杰作,可顯示南北半球可以看到的星座、銀河和星云。該部分詳細介紹了從以地心說為代表的古希臘天文學到哥白尼、伽利略時代的以日心說為代表的新天文學的發(fā)展過程。安放有孔徑為30厘米、焦距5米的蔡司望遠鏡,是吸引少年兒童最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