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飛
摘要:藝考教學課程中,素描課程和色彩課程在知識點上存在諸多交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有學生套用素描的概念去理解和學習色彩,導致色彩課程的知識點混沌不清,教學效果不理想。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藝考教學經(jīng)驗,以靜物畫為例,通過梳理具體作畫環(huán)節(jié),對素描和色彩各自的課程特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藝考? 素描? 色彩? 靜物畫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10-0037-04
在藝考教學過程中,素描課程和色彩課程有著千絲萬縷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構圖起型、構建整體畫面關系到深入刻畫完成,整個作畫過程中素描對色彩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但是,素描解決不了全部的色彩問題。19世紀中葉為什么有安格爾和德拉克羅瓦的素描色彩之爭?攝影術出現(xiàn)以后為什么印象派靠著色彩力挽狂瀾,拯救繪畫藝術?在多年以來的藝考中,為什么色彩能作為一門獨立的考試科目且始終沒有被素描取代?因為色彩作為繪畫語言的重要分支,有著素描無法替代的獨特魅力。本文以靜物畫為切入點,在藝考的語境下,我們從逐個具體的作畫步驟中發(fā)現(xiàn)色彩的獨特魅力,辨別素描和色彩之間盤根錯節(jié)的復雜關系。
一、構圖起型階段的差異
在構圖階段,對于畫面上靜物的大小比例和位置布局,素描和色彩之間存在差別。這種構圖上的差別很大程度來自于實際作畫過程中素描和色彩表現(xiàn)工具上的不同。
素描的作畫工具通常采用鉛筆和炭筆,相對靈活的鉛筆和炭筆更加擅長于表現(xiàn)細節(jié)。表現(xiàn)細節(jié)則需要占用更多的紙面空間,于是素描靜物常常會選擇更加飽滿的構圖,例如“C”字形和“S”形構圖??v向延伸的“C”字形構圖和“S”形構圖充分利用空間透視的“近大遠小”原理,將靜物中需要重點描繪的主體物盡可能放大比例,為下一階段深入刻畫預留出紙面空間。與素描不同,色彩的作畫工具通常是刷子,如平頭刷、長刷、扇形筆等。從實際操作上來看,這樣的工具更適宜于表達畫面的整體關系,因此色彩靜物通常會選擇更加疏朗和整體的構圖,例如三角形構圖。三角形構圖中靜物主體部分的位置關系非常緊湊,與臺面、背景的關系也一目了然,能夠突出刷子工具的作畫優(yōu)勢,因而這也是繪畫工具在無聲無息中做出的抉擇。
從起型階段看,素描和色彩在作畫的狀態(tài)上有差別,而這種差別同樣與作畫工具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素描中使用的鉛筆粉末和炭筆粉末在紙面上均呈現(xiàn)出半透明的物理特性,覆蓋力較差。這種特性決定了素描的造型在起型環(huán)節(jié)就必須做到盡可能嚴謹和準確,因為半透明的明暗層次不論疊加多少次,也很難安全掩蓋一個錯誤的造型。因此,初學者在素描的起型階段通常會經(jīng)歷一個從不確定到確定、從模糊到清晰,反復修正并不斷走向精細的作畫過程。相較而言,藝考階段色彩科目常使用的顏料工具如水粉、丙烯、油畫等顏料都有很強的覆蓋力,起型階段過于精細的造型在顏料介入時反而會顯得礙手礙腳,降低工作效率。因此,色彩的起型過程更加要求概括、精煉,盡可能一筆到位。教學多年的美術老師在色彩起型時只需要寥寥數(shù)筆,畫面上的靜物就被生動地勾勒出來,且筆法之間有氣韻,線條里有精神,這其實就是基本功,是長期訓練和積累的結果。
二、在構建畫面關系階段的差異
在構建畫面整體關系階段,色彩和素描的差別更加突出和明顯。素描在這一階段只包含一重屬性,即表達“黑白灰”的明度屬性。而色彩卻有三重屬性,它們分別是色相屬性、純度屬性和明度屬性。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色彩的屬性比素描更加豐富,且對素描產(chǎn)生了一種包含關系,這種包含關系也決定了色彩在這一階段的絕對優(yōu)勢。接下來讓我們通過具體的作畫細節(jié)分別看看色彩的三重屬性如何顯示對素描的壓倒性優(yōu)勢。
(一)從色相屬性分析
色相是色彩的重要屬性,也是色彩發(fā)揮強大表現(xiàn)力的語言之一。赤橙黃綠青藍紫,每一種色相都有自己的視覺張力,都能傳遞獨特的情感信息。紅色帶給人革命的熱情;橙色讓人聯(lián)想到幸福美滿;黃色讓人積極向上,對生活充滿希望;綠色帶個世界生機和安詳;青色讓人虔誠;藍色帶給人浩瀚和博大;紫色帶領我們走進夢幻世界。每一種色相都對應一種情感和精神風貌,都有自己明確的情感指向。藝考生對色相的感受是推開色彩課程大門的第一把鑰匙。
色相之間的對比關系也是色彩語言的重要方面。色相的對比關系由弱到強,通常包括類似色、鄰近色、中差色、對比色、互補色。“類似色”之間對比很弱,關系也很微妙,通常會帶給人嚴肅感和窒息感,仿佛我們明顯一點的呼吸聲都會打擾到類似色之間的低聲細語?!班徑毕鄬κ婢?,如同山澗潺潺的溪水聲和清晨屋檐的鳥鳴,能讓人體驗到寧靜和安詳?!爸胁钌陛p松活潑,像是節(jié)日里孩童銀鈴般的歡聲笑語,帶給人自在和歡快的想象?!皩Ρ壬滨r活響亮,讓人聯(lián)想到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集市,能表達積極高亢的情感體驗。“互補色”尖銳且充滿力量,如同一個黑白顛倒、失去理智的荒誕世界,帶有魔幻色彩和超現(xiàn)實主義的意味。
部分教材中也將色相屬性稱為“冷暖屬性”,目的是為了從更加微妙的層面上區(qū)分顏色色相之間的差別。因為當顏色色相的差別小到一定程度時,用“冷暖”進行區(qū)分更加便于表述和理解。例如用紅色和藍色調(diào)配出的兩塊紫色并置在一起,“暖紫色”指的是偏向紅色更多的紫色,而“冷紫色”則指的是偏向藍色多一點的紫色。藝考生對色彩中“冷暖”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是重要的,這體現(xiàn)出考生對色彩的感知能力進入到一個更加寬廣的領域。有了對色彩“冷暖”概念的認知之后,考生還需要有對微妙色彩的掌握和運用能力。當面對一些色相不明確的靜物時,考生需要借助“冷暖”概念去捕捉,并把握色彩之間不易察覺的微妙差異,例如灰色的墻面、白色的襯布和混沌的背景顏色等。這種微妙的色彩控制絕不是用藍色和黃色調(diào)配出綠色那么簡單,而是要在顏料盒中反復尋找,不斷感受,多次修正之后得到的一塊彌足珍貴又恰到好處的顏色。
(二)從純度屬性分析
純度是針對色相飽和程度的一種描述。一塊顏色看起來越是飽和,色相越是鮮明,我們就認為該顏色純度越高。反之,一塊顏色的色相模糊,甚至不易辨認,我們則認為該顏色純度低,也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灰色”。純度是色彩的重要屬性之一。高純度的色彩充滿力量,帶給人激情和活力;低純度的色彩雅致秀氣,帶給人細膩、平和。在藝考中,一張好的色彩靜物作品很少會出現(xiàn)只有高純度顏色或只有低純度顏色的情況。全都是高純度顏色的畫面會讓人產(chǎn)生消極的灼燒感,全都是低純度顏色的畫面會讓人感到絕望和窒息。畫面上顏色的純度應該是有層次變化的,要有對比。熱情激昂的高純度顏色需要灰色來“解膩”和“去火”,寧靜淡泊的低純度顏色需要純色來“提神”和“點睛”,純色與灰色不能孤立而存在。
當我們系統(tǒng)梳理歷年藝考中色彩靜物的考題,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那就是考題中提供的靜物顏色一定是有純度梯度的。例如2017年天津美術聯(lián)考色彩考題提供的靜物:醬油瓶、菜板、魚、菜刀、三根蔥、紅椒若干、暖色襯布。這道考題里面提供的靜物顏色按照純度變化由高到低排序,大致為紅椒→蔥→
醬油瓶(標簽顏色)→菜刀、菜板→暖色襯布→魚。再如2016年江西美術聯(lián)考色彩考題提供的靜物:一個盛有牛奶的玻璃瓶、一根油條、一個粽子、一個白瓷盤、兩個蘋果、兩根香蕉、一塊淺藍紫色襯布。那么這道題里面靜物的純度變化由高到低排序,大致為粽子→蘋果→香蕉、油條→淺藍紫襯布→玻璃瓶、白瓷盤。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是其中的規(guī)律是顯而易見的。要想構建一個良好的畫面關系,畫面中所包含的色彩純度一定是呈現(xiàn)出序列形態(tài)的。有序的純度變化能帶來有序的畫面關系,能帶來良好的視覺經(jīng)驗,這是構建畫面整體關系的重要基礎。
(三)從明度屬性分析
明度是眼睛對光源和物體表面明暗程度的感覺,是由光線強弱決定的一種視覺經(jīng)驗。從物理角度理解,明度的變化是無限豐富的。但是在繪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畫家為了從總體上把握和運用明度屬性,總結出了“黑白灰”的概念,用來認知和表現(xiàn)眼睛所見的明暗變化。利用“黑白灰”概念,不論多么復雜的明度變化都可歸類到黑、白、灰三個層次中,進行分層控制。
“黑白灰”三個層次之間其實是相對關系,也就是說在繪畫概念里面沒有絕對的“黑”,沒有絕對的“白”,也沒有絕對的“灰”。“黑白灰”是明度層次之間相互對比產(chǎn)生的一個視覺印象,而這種對比關系也會隨著靜物的增減、移動而發(fā)生持續(xù)變化。例如靜物臺上擺著牛奶、香蕉和山楂,從明度來看,山楂屬于“黑”,牛奶屬于“白”,香蕉屬于“灰”。這個時候再放入一個紅酒瓶,那么靜物臺上立刻就會建立起新的“黑白灰”關系,即紅酒瓶為“黑”,香蕉和牛奶為“白”,山楂為“灰”。再或者移動一下靜物,把香蕉放在紅酒瓶前面則香蕉顯白,可能被劃歸“白”的層次;把香蕉移動到牛奶的前面則香蕉顯灰,可能劃歸“灰”的層次。
“黑白灰”的概念既是觀察和把握明度變化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畫家在畫面上表達審美意圖的重要手段。“黑白灰”是一個完整的概念,不能單獨拆開討論。因此當我們討論“黑白灰”的時候,其實是在討論“黑”“白”“灰”之間的復雜關系?!昂凇焙汀鞍住钡牟⒅檬浅錆M力量的,能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但這種強烈的對比關系也伴隨著脆弱和分立。這個時候的“灰”層次就顯得格外重要,它如同一個紐帶,讓“黑”和“白”之間有了相互交融的混沌空間,也讓這種對比關系有了持續(xù)發(fā)展的可能。三個層次是相輔相成的共生關系,缺一不可。就像魏、蜀、吳的三國時期,有三足鼎立的格局,有相互制衡的力量,才可能上演一幕幕精彩絕倫的傳奇故事。
另外,“黑白灰”層次之間的復雜關系在畫面上也常常呈現(xiàn)出適度均衡的主次關系,即以某一層次為主,其他層次為輔的制衡關系。而占主導地位的這個明度層次常常也決定了畫面的基本氛圍,也就是畫面基調(diào)。當明度關系以“黑”層次為主體,則畫面?zhèn)鬟f出沉重、悲憤和恐怖的氛圍;當明度關系以“白”層次為主體,則畫面能傳遞出平和、歡樂和正義;當明度關系以“灰”層次為主體,則畫面?zhèn)鬟f出憂郁、寂寥和失望。
綜上所述,色彩的三重基本屬性各自都具備強大的表現(xiàn)力,都是色彩語言的重要基石。但是放在完整的色彩語境下,色相、純度、明度卻不可能分別存在。色彩的三重屬性常常是以相互交融、不分彼此的親密模樣同時出現(xiàn),在畫面上呈現(xiàn)出異常復雜的對比關系。然而也正是這種復雜的對比關系創(chuàng)造出了色彩豐富的語言魅力,其中最能體現(xiàn)色彩語言魅力的部分就是色調(diào)。在藝術史上諸多大師的作品中,畫面色調(diào)的魔力可見一斑。莫奈作品《日出·印象》中沁人心脾的藍紫調(diào),讓我們對勒阿弗爾港口的清晨心馳神往;梵高作品《向日葵》中浴火重生的橙黃調(diào),帶我們感受到比火焰更加熾熱的生命力;蒙克作品《吶喊》中動人心魄的紅紫調(diào),喚醒我們?nèi)挂粋€冰冷殘酷的現(xiàn)實世界的勇氣。這就是色彩語言的魅力。
三、在深入刻畫階段的差異
如上文所述,藝考中素描和色彩在作畫工具上存在明顯的差異。素描使用的鉛筆、橡皮、紙巾等工具以其精致和靈巧,在深入刻畫階段展示出了對客觀物象非凡的模仿能力。足夠精湛的素描技法對于眼睛所及的全部細節(jié)能夠做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中央美術學院的精微素描作品便是有力的印證。但也正是素描在深入刻畫上的先天優(yōu)勢,導致很多初學者在進行素描靜物學習時,一味執(zhí)迷于單個靜物的深入刻畫,忽略了對整體畫面的把控。當下市面暢銷的藝考臨摹范本普遍傾向強調(diào)素描的深入刻畫環(huán)節(jié),仿佛深入刻畫才是素描的全部,仿佛無窮豐富的細節(jié)就能夠代表素描本身。在藝考書店隨手翻開一本素描靜物臨摹范本,首先躍入眼簾的必定少不了一個個體積飽滿的蘋果、梨子,少不了一盞盞質地堅硬、觸碰有聲的不銹鋼茶壺,少不了那一縷縷生動柔軟的襯布折皺。我們能夠切切實實感受到,范畫的作者必定是一位素描基本功扎實且常年從事一線藝考教學的美術老師。然而,筆者認為面對這樣的臨摹范本,藝考生需要保持警覺。因為深入刻畫環(huán)節(jié)只是素描靜物作畫過程其中一個部分,對局部過分的強調(diào)必然會導致整體關系的失衡。
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的留校作品中有一批非常優(yōu)秀的素描靜物畫。這批靜物畫畫面語言清新樸素,撲面而來的滿是附中學子對于繪畫的真誠情感和對生活的從容自信。在畫面中,我們看到附中學子們不需要通過無止盡的細節(jié)堆砌來向觀者證明自己,他們懂得克制,知道適可而止,在畫面上恰當?shù)仄胶夂昧苏w和局部的矛盾關系。與央美附中的作品對比,當前市面上藝考臨摹范本中大部分的素描靜物畫都像是陷入了一種“內(nèi)卷”式深入刻畫的困境,即認為深入刻畫能力代表著素描水平的高低。但這是對素描的誤解,而這種狀況在短時間內(nèi)似乎又難以扭轉。事實上,造成這種困境最直接的原因來自于藝考的評價方式。在各省每年的美術聯(lián)考中,有成千上萬的素描靜物需要定檔評分。閱卷老師們平均停留在每張試卷上的時間不超過5秒鐘。那么,如何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讓閱卷老師看到自己的素描能力就成了藝考最直接的命題。深入刻畫帶給人的視覺刺激正好滿足了這一命題的要求。進而,通過2006年以來中國藝考井噴式的發(fā)展,素描靜物“過度刻畫”的問題在藝考中已經(jīng)是泛濫成災。
素描靜物中“過度刻畫”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對單個靜物的過分刻畫,導致畫面形成局部封閉空間,從而破壞畫面的整體關系。畫面上每一個過分精致和完整的靜物實質上都是被孤立的個體。我們常常能看到,畫面上那些“過度刻畫”的水果、茶壺、玻璃杯等單獨看來都近乎完美,無可挑剔??梢坏┌阉鼈兘M合起來,看上去就像是被生拉硬拽按進畫面一樣,尷尬得不行。一張好的素描靜物畫,畫面應當是和諧、融洽的。盡管其中的單個靜物刻畫不那么精致和完美,可是放在一起觀看時卻能形成生動、完整的畫面韻律。因此,日夜奮戰(zhàn)的藝考生們,要對素描深入刻畫保持一個清醒的認識。深入刻畫是素描具備的天然優(yōu)勢,而“過度刻畫”也會讓我們在素描學習過程中陷入作繭自縛、畫地為牢的境地。
相對素描靜物來說,色彩靜物并不擅長于對單個物體的深入刻畫,這是由藝考階段的作畫工具決定的。但是,色彩靜物根據(jù)自身的作畫特點也演化出了一套深入刻畫的方法。
色彩靜物深入刻畫的方法往往不是圍繞靜物展開,而是圍繞畫面本身展開,這是一種揚長避短的聰明做法。具體來說,色彩靜物深入刻畫是著眼于畫面的“負形”,用增加色層和豐富“點”“線”形式語言的方式推進畫面深入表現(xiàn)。通常來講,畫面中需要突出呈現(xiàn)的靜物形狀,我們常常稱之為“正形”。那么所謂“負形”指的就是實體靜物之間后退空間的部分,例如縫隙和背景。有經(jīng)驗的藝考教師會告訴學生將豐富的顏色層次藏在畫面角落,如靜物的縫隙、投影和背景處。這樣做既達到了豐富畫面的目的,又回避了色彩工具在個體靜物刻畫上的短板,這也是藝考中解決色彩靜物深入刻畫難題一個實測有效的方法。
在利用色彩層次推進畫面深入表現(xiàn)的過程中,初學者也常常遇到另一個問題,即不斷增加的色彩層次破壞畫面整體關系。當新增的色彩層次到達一個臨界點,之前畫面上已構建好的色彩關系和色調(diào)就肯定會被摧毀。因此,對于新增色彩層次的面積需要有所節(jié)制。有效的做法是將新增色彩層次以小筆觸“點”和“線”的形式在畫面上進行表現(xiàn),這也是為什么色彩靜物在深入刻畫環(huán)節(jié)會忽然出現(xiàn)大量的“點”和“線”的筆觸。
如果留心梳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年在藝考行業(yè)異軍突起的“杭州色彩”基本上都是圍繞“正負形”“點線面”和“色層”在做文章。例如在投影、邊緣線、凹陷的造型、縫隙這樣的“負形”地帶,我們能找到大量“點”和“線”小筆觸,而且這些小筆觸伴隨著極其豐富的色彩層次變化。在“負形”和“點”“線”小筆觸的對比下,需要突出呈現(xiàn)的靜物“正形”,以概括和規(guī)整的“面”的形式出現(xiàn),完成整個畫面關系的構建。
四、結語
毋庸置疑,素描靜物對于色彩靜物來說起著關鍵性的基礎作用,色彩靜物的每一個作畫環(huán)節(jié)也都透露著來自素描靜物的深刻影響。但是,我們絕不能無視素描和色彩在語言規(guī)律和工具特點上的顯著差異。藝考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認識這種差異,更要在實際的作畫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各自的語言優(yōu)勢,掌握各自的特點,積累方法,理清思路。通過認真思考和不懈努力,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素描和色彩專業(yè)水平。
參考文獻:
[1]王雪薇,凡鴻.色彩設計原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2]呂新廣.包裝色彩學3版[M].北京:印刷工業(yè)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