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福
賈平凹的散文集《萬物有靈》里有一種通透感,萬物生滅,生老病死,都能得到瞬間的徹悟。這些文字,乍一看有一種空寂的意境,背后卻深藏著一種不怨天尤人的氣度?!安辉固煊热恕笔且?yàn)樗麑θf事萬物由衷的熱情與好奇。他說,桃兒是他夢的精靈;月亮是天上的大人;燕子是他最戀舊的朋友;最有趣的要數(shù)獅子軍團(tuán),他每每回家站在門口前都要先“咳嗽”一聲,讓屋子里的獅子軍團(tuán)各就各位……靜觀萬物皆自得,總能看到本性和靈性,將質(zhì)樸文字寫得妙趣橫生,講得有滋有味。
【經(jīng)典摘抄】
落葉
法桐的歡樂,一直要延長一個夏天。我總想那鼓滿著憧憬的葉子,一定要長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葉子并不再長,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寒傖起來,變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亦都僵硬,不再柔軟婀娜,用手一折,就一節(jié)一節(jié)地斷了下來。凋落的曾經(jīng)那么悠悠地歡樂過,歡樂的也將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們并不悲傷,歡樂時須盡歡樂;如此而己,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長過了窗臺,與屋檐齊平了!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來,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舊葉,而以此渴望著來年的新生,它才沒有停滯,沒有老化,而目標(biāo)在天地空間里長成材了。
片段賞讀
萬物有靈,在于懂得加減平衡。法桐的歡樂來自于自己看透了落葉的死亡,也品悟了枝繁葉茂的生長,把這生與死的對立看作是自然的和諧。它們并不悲傷,落葉落下的姿態(tài)十分歡快。所以,人不需要沉溺于悲傷的往事之中,我們需要落葉執(zhí)著下落的勇氣與力量,起落之間,人生照樣可以陽光燦爛、風(fēng)生水起。
【經(jīng)典摘抄】
觀砂礫記
石片極平凡,三角形狀,邊角已成光滑,上邊隱隱有幾道石紋,并不算美;放在手中,不見有彩,拿近眼前,黯然無光。它在沙灘燦爛,在這里失色,這是怎么回事?
我反復(fù)揣摩石片,想起“桔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古語,猜這是地方不同所致,這石片或是從山上來的,風(fēng)吹雨打,裂成碎片,隨水走川過峽,萬時浪淘,停在這河灘里了;這水,這氣,這日,才使其顯了本色,互相輝映,有了燦爛之光。如今拿在手中,沒了那些就得不到其天然色澤了。天上的星星也是這樣:它在天上,便有光亮,成其為星,落在地上了,純乎是一塊隕石,有幻想上天摘星,以此炫耀,恐怕摘下來了,也是一塊冰冷隕石吧!鳥在云際,有容有聲,高高低低可謂自若,若墜下水去,便要有翅不能飛,有爪不能劃了。世上什么東西生存,只有到了它生存的自然之中,才見其活力,見其本色,見其生命,見其價值。
片段賞讀
靈性其實(shí)不是自己獨(dú)具的,而是從生存環(huán)境得來的。石片平凡,到了河灘就有華彩,只因了“水、氣、日使其顯了本色”。魚在水里,鳥在云際。如果你是一蓬草,最適合你的就是自在的荒原。如果孩子被望子成龍的父母放在“專制”的手上,就沒有了華彩,只剩下“黯然無光”。
生命需要閃耀,更需要在環(huán)境中回歸自己,重要的是,給生命多一點(diǎn)寬容,讓它在適合自己的環(huán)境中成就自己。
【經(jīng)典摘抄】
泉
夜里,我無論如何都睡不著,走了出來,又不知要走到何處,就呆呆地坐在了樹樁上。樹樁筐篩般大,磨盤樣圓,在月下泛著白光,可憐它沒有被刨了根去。那樁四周的皮層里,又抽出一圈兒細(xì)細(xì)小小的嫩枝,極端地長上來,高的已經(jīng)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爸爸,”小兒驚叫起來,“你瞧,這樹樁不是一口泉嗎?”我轉(zhuǎn)過身來,向那樹樁看去,一下子使我驚異不已了: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質(zhì),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兒一圈兒的年輪,不正是泉水綻出的漣漪嗎?
想這大千世界,竟有這么多出奇,月光下,一眼一眼看著那樹樁皮層里抽上來的嫩枝,是多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葉綻了開來,綠綠的,鮮鮮的,深深的:這綠的結(jié)晶,生命的精靈,莫非就是從泉里濺起的一道道水壩柱嗎?那鋸齒一般的葉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濺起時的泡沫嗎?哦,一個泡沫里都有了一個小小的月亮,燦燦的,在這夜里搖曳開光輝了。
我們靜止地坐在樹樁的泉邊,諦聽著在空中濺起的生命的水聲。
片段賞讀
樹的語言是如此豐富,這豐富來自于它多汁的內(nèi)心。
那一圈一圈的年輪,是樹木堅持寫的內(nèi)心的日記,寫著成長的經(jīng)歷。風(fēng)雨、雷電、陽光的教誨,星光的暗示。甚至,那曾經(jīng)使它痙攣和疼痛的傷痕,它也保存下來。樹被砍伐了,只剩下慘白的樹樁,依然用傷痕深沉地注視我們。它的世界有雪,心里有春天。
一棵樹便是一條豎起的河,命運(yùn)可以摧折河身,卻毀不了它的泉眼。泉,這新奇的比喻說明它的生命力仍在,我們依舊可以想象春風(fēng)中野草搖曳,它供行人坐在上面歇息,想象它枝葉繁盛的時刻。它日日夜夜流動,永不枯竭,那縱橫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條根,正是一道一道的水源。月下的泉,充滿張力,也使得周遭的所有事物有了精神。
【經(jīng)典摘抄】
地平線
小時候,我才從秦嶺來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歡騎著自行車在路上無拘無束地奔馳,莊稼收割了,又沒有多少行人,空曠的原野上稀落著一些樹叢和矮矮的房屋。差不多一抬頭,就看見遠(yuǎn)遠(yuǎn)的地方,天和地已經(jīng)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處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線,有樹叢在那里伏著。
“啊,天到頭了!”
我拼命地向那樹叢奔去,騎了好長時間,趕到樹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遠(yuǎn)遠(yuǎn)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和地相接了,又出現(xiàn)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線。
從那以后,我一天天長大起來,踏入社會,生命之舟駛進(jìn)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卻記住了這個地平線,沒有在生活中沉淪下去,雖然時有艱苦、寂寞。命運(yùn)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總有相接的時候。那個高度融合的統(tǒng)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線,總是在前邊吸引著你,永遠(yuǎn)去追求地平線,去解這個謎,人生就充滿了新鮮、樂趣、奮斗和無窮無盡的精力。
片段賞讀
靈光乍現(xiàn),說明你看到了遠(yuǎn)方的地平線。那個騎自行車的少年,在空曠的原野追尋,他沒有被“空曠的原野上稀落著一些樹叢和矮矮的房屋”束縛。他不停地追尋,追尋到上西北大學(xué),追尋到成為專業(yè)作家,追尋到獲得茅盾文學(xué)獎……賈平凹的靈光,來自對心中地平線的追尋。一個人,總有獨(dú)對千山、身陷萬壑的時刻,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父母師長提攜,也不是你是否才高人靚,重要的是,你是否看到了那條地平線。那根銀亮亮的線,是埋藏在我們心中對未來的期許。7495719F-1A35-4B59-8D5C-F24E6843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