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祥文
作為文獻(xiàn)資料與文化符號,老地名往往特別值得品味。對于有著悠久歷史、復(fù)雜變遷、豐富文化的城市,老地名更是蘊涵著令人回味無窮的信息。
南京,具有2470多年的建城史,450多年的建都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2004年,經(jīng)南京市民評出的“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南京十佳老地名”:烏衣巷、朝天宮、桃葉渡、成賢街、龍蟠里、夫子廟、常千里、孝陵衛(wèi)、莫愁路、虎踞關(guān)。這些地名具有廣泛、形象、到位的象征意義與指示作用,引起社會各界對南京老地名文化、新地名命名的諸多思考。
烏衣巷位居南京十佳老地名之首,這是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事。烏衣巷得名于孫吳時代,當(dāng)時此處駐軍穿黑色制服,因稱烏衣營,烏衣巷也由此得名。今天的烏衣巷長約里許,在夫子廟文德橋附近,西與鈔庫街、大石壩街交接,東通白鷺洲公園。至于古代,尤其是六朝隋唐時代的烏衣巷,則具體位置與規(guī)模大小,迄今都沒有確切的說法。然而就是這樣一條名稱算不上優(yōu)美、位置與規(guī)模一直存有爭議的烏衣巷,卻得到了市民和專家如此一致的認(rèn)可。原因何在?我們可以從比較的角度來理解這一有趣的現(xiàn)象。
一座城市總有一座城市的味道,這種味道,往往凝聚在一些千古傳頌的詩句中。以江蘇三大歷史文化名城為例,提到揚州,人們立刻想到的詩句就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提到蘇州,總會浮現(xiàn)“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象。而提到南京,大多數(shù)人首先想到的,則是唐朝劉禹錫那首著名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p>
由此可見,烏衣巷無論是在本地人還是外地人的心目中,都已經(jīng)成為南京這座城市的代名詞,《烏衣巷》這首詩,更是南京歷史的畫龍點睛之筆。
南京歷史的最大特點,就是起伏興衰十分明顯。一般來說,統(tǒng)一時代南京地位下落,分裂時代南京地位上升。中國歷史上多南北對峙,而南京為南方的首善之區(qū),是南方最重要的都城。中國歷史長期以來,武力北強于南,這就決定了南京的悲慘命運:建都南京者,多是最終滅亡的偏安王朝。南京歷史的滄桑,在《烏衣巷》中得到了體現(xiàn):昔日居住著瑯琊王氏、陳郡謝氏等世家大族的烏衣巷,昔日都城建康的交通要津朱雀橋,如今卻別是一番情景:野草開花,點染出曾經(jīng)的繁華之地朱雀橋畔的荒蕪;夕陽斜暉,映襯著過去的富貴之鄉(xiāng)烏衣巷里的寂容。那在巢穴中的無知飛燕,怎能曉得華堂成為民居的人世變遷!此詩之妙,在乎句句是景,而又借眼于燕,故托興玄遠(yuǎn),用筆極曲,感慨無窮。
南京雖為古城故都,遺存的真正古跡卻很少,自然的侵蝕尤其是人為的破壞或改造,使得現(xiàn)實的南京與歷史的南京距離越來越遠(yuǎn)。南京盡管是六朝古都,但現(xiàn)在的南京城里卻已無處尋覓六朝舊跡,只有郊外那孤獨的石辟邪,昂首向天,訴說著往事,作為南京人的這種失落感,是許多外地人無法體會的。
標(biāo)志性地名烏衣巷和詩詞《烏衣巷》,典型地折射出了南京歷史的滄桑巨變,因而得到了身在古都,心總懷舊的南京市民與專家的強烈共鳴與深刻認(rèn)同。以烏衣巷為代表的南京老地名,仿佛工筆畫一樣,一筆一筆地描述出南京區(qū)域不同歷史時期的面貌、不同地域空間的狀況、不同社會階層的生活。大到城市名稱,小到街巷村里,以及人文色彩濃厚的大大小小、紛紛雜雜的自然地名,使得南京這部百科全書,內(nèi)容是那么豐厚,閱讀的感覺是那么引人入勝、啟人心智。而掩卷沉思,我們無疑會生出保護老地名、留住老南京的沖動感與責(zé)任心。D2357F07-1EC1-47E7-916D-2212900B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