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入風景,心生自由”是《海峽旅游》的slogan,十多年來,每一期的編輯和攝影師都以自己的筆觸和影像在雜志上記錄了不同時期的人文與風景。時間走到2022年,旅行的腳步或許因為疫情的影響經(jīng)受許多阻礙,可依然有很多人擁有旅行的“心自由”。不在于擁有多么豐厚的物質(zhì)條件,而是對內(nèi)心世界的認知逐漸清晰,打開自己的好奇與感動向外探索,以旅行心態(tài)面對日常、遼闊心境面對生活。新年第一期,我們回到初心,希望集結而來的旅行故事能為你帶來“心”的力量。
心自由,無遠弗屆
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一場比賽讓人印象深刻。女子自由式滑雪大跳臺的決賽上,18歲的谷愛凌在第三跳的起點處整裝待發(fā),此前她和媽媽打了個電話,媽媽在那頭囑咐道,希望她第三跳可以再次做1440的動作,確保拿一枚銀牌。
谷愛凌出發(fā)了,沿著大跳臺的長坡順勢高速下滑,騰空躍起的剎那,在空中完成了向左偏轉(zhuǎn)雙周偏軸轉(zhuǎn)體1620度加安全抓板并平穩(wěn)著陸,那是她從未嘗試過的高難度動作。賽后采訪,谷愛凌說最后一跳選擇1620不是為了打敗其他選手,而想讓世界看到自己心中的想法。
谷愛凌做到了,那是她在滑雪世界里的自由。
無論哪個年紀,我們都會面臨十字路口。選擇什么專業(yè)、應聘什么工作、過什么樣的生活,抉擇的時候,也許躲不開四面八方向自己涌來的聲音,對你說應該這樣選擇或應該那樣生活,可莫忘在安靜的時候,聽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什么會讓你感到自由?”。
策劃專題時聽到了一首鋼琴曲The Right Path,很適合當作閱讀這期雜志的背景音樂。前奏空靈輕盈,腦海仿佛瞬間踏入了一片森林秘境,眼前浮現(xiàn)了幾條小路,有的布滿陽光,有的花團錦簇,有的滿是荊棘,試探著走入那條荊棘之路,內(nèi)心不安卻漸漸篤定,旋律加快音色清亮,最終豁然開朗。樂曲里,宛如跟隨演奏者游歷了一場自我發(fā)現(xiàn)之旅。
就像專題里的小小夫婦辭職開啟了一趟鄉(xiāng)村蜜月旅行,探索二人未來的生活;在上海生活的冬雨,隨著好奇在居住的城市里漫游發(fā)現(xiàn)不少有趣路線;媒體人蔣瞰隨著丈夫的工作從城市搬遷到普陀山,在島居生活里覓得屬于自己的節(jié)奏;熱愛旅行的Angela帶著女兒以探索世界的方式,打開每一次家庭之旅;民宿主夏雨清將宿集帶進鄉(xiāng)村,營造了更多自由之境。
自由的方法有萬千,重要的是內(nèi)心是否真的自由。當聽見自己的聲音,敢于順從自己的想法去探索,心自由,方無遠弗屆。
我們的自由說?。?/p>
Lychee 愛旅行愛攝影的90后女孩
我對“做更好的自己”與“做最好的自己”都沒有興致,做自在的自己就好。不被“應該”與“正確”所禁錮,是我所理解的自由。疫情對生活造成的影響其實像溫水煮青蛙,等到疫情真正結束,我們會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可能好幾年沒能去見想見的朋友、看四季風景。但是我常常想,如果真的想要去做,就去做呀,把“下一次吧”“再看看吧”這種不確定的猶豫,換成“走!就現(xiàn)在,出發(fā)!”就會很不一樣。
阿秋 常住城市向往鄉(xiāng)村的寶媽
疫情反復,這兩年幾乎沒帶娃出過遠門。孩子尚小,只要有玩具和零食就能自得其樂,但自己心里卻“憋”得慌,就盼著回老家過年。往年要回去想的都是家人朋友,今年卻更惦記家里的山水田野。于是像旅行一樣做起了攻略,決定要帶娃把我童年的快樂統(tǒng)統(tǒng)玩?zhèn)€遍。
揣著剪刀去小溪邊剪“粿葉”,回家洗干凈包紅團;挎著菜籃去菜地收菜,菠菜、大白菜、包菜……逮著一棵拔一棵,多了就拿去送鄰居,老家的年味就這么送出來;摘草莓搗果醬;爬山玩集葉子比賽;在家門口生火燒烤,大人上邊烤肉,小孩底下烤地瓜,倒比吃年夜飯更開心。
小時候總向往遠方的山川湖海,如今覺得能讓心生自由的不過是一片田、一座山、一抔土。在田野里撒歡,在溪水旁嬉鬧,在花草間呼吸,對孩子來說快樂也許沒有什么不同,但卻是我自愈的良方。
羅璐 關注鄉(xiāng)村、教育與公益的寫作者
兩年前疫情突發(fā)時,我們一家三口正在婺源一對跨國夫妻開的民宿里準備過年。隨著疫情擴散,大多客人取消出行,最后我們與幾個外國家庭一起度過了印象深刻的春節(jié),返回上海后,加入到全國居家隔離的行動中。
我們一家喜歡出門、熱愛旅行,每年出國游,每月周邊度假,連每周末也會到江邊騎行、去公園野餐。生活節(jié)奏被打亂,失去出行自由的日子里,一家人同在一個屋檐下,拼樂高、下棋、跳舞、玩游戲、讀書、看劇,想盡各種打發(fā)時間的辦法,依舊有種苦中作樂的心境。
隔離一結束,我和女兒第一時間到了上海周邊的鄉(xiāng)村,開始了半個月的鄉(xiāng)野生活:我們?nèi)ヌ锏乩镎迈r的菜,在長滿油菜花的田間漫步,與民宿的狗狗一起自由奔跑……于我們,這是疫情之中的小確幸。
然而疫情好轉(zhuǎn)又反復,我們已漸漸接受出行不自由的狀態(tài),也接受了工作與生活隨時被疫情影響的可能,反而身心越來越自在灑脫、事業(yè)發(fā)展越來越旺、家庭生活也越來越和諧。
清代文人李汝珍言“盡人事以聽天命”。疫情期間,我們搬到了一個有露臺的家,種上了綠植。不出行,也能在家感受大自然的能量與四季更迭,我們還有了一套自在的生活方式:疫情一來,安心享受本地生活;疫情一好轉(zhuǎn),就抓緊時間旅行,看祖國的好山好水。旅行的心愿清單仍在增加,愿疫情早日消散,也期待著境外游開放的到來。
一一 愛自由又不自由的中年媽媽,零星寫作,希望從中找到火花
自由是什么?似乎從來沒想過,因為太多時候不自由。
天陰冷潮濕了好久,沒有陽光的日子很容易沮喪。不好的天氣,連海都是灰的。成群的白鷺在海面上翻飛,其中一只直接自由落體,故意“摔”到水面,瞬間又飛起。它在玩“飛”,它是那么自由地控制著自己的飛,也許真正的自由,正是這種可以控制的自主。
站在海邊,看鳥飛,好像沉重的肉身與情緒也慢慢輕盈起來。人置身于人群中很難用“自由”來形容,但置身于自然,卻可以無比“自由”。自由就是可以隨時離開人群“飛”,但于很多人而言,大抵都只是瞬間的勇氣,很難有恒久的堅持。因為自由,它不在人間,它在天邊。949168FD-0085-41DD-B246-ABEC209FEE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