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翔
我的家鄉(xiāng)鶴山市盛產(chǎn)茶葉,其中“銀針”巖茶,以其清香濃郁而遠近馳名。
故鄉(xiāng)喝茶之風甚盛。多數(shù)喝自制的茶葉,其工藝很講究,茶葉采自早上露水未干之前的茶芽,通過殺青、揉搓、初炒、做條、攤涼、焙干等一整套工藝,使茶葉達到淺綠明亮,清香回溢的品質(zhì)。
茶鄉(xiāng)幾乎家家戶戶都置有茶具,有竹制、木制的茶臺,大戶人家更有酸枝、坤甸等高檔茶幾與景德鎮(zhèn)茶具。女子出嫁,要帶有“永結(jié)同心”的茶壺和用來保溫的茶籮。結(jié)婚拜堂,要向高堂及親友敬奉一杯上等銀針,每月初一、十五,新媳婦要向長輩斟茶這是慣例。最具特色的莫如流傳很久的聚眾“焗細茶”習俗。
焗者,泡也,但也有分別,一般來說,焗比泡時間長,茶香更濃。所謂“焗細茶”或叫“飲細茶”(細茶泛指上等青茶葉)的民俗,源于何時已無從考究。據(jù)老一輩的“茶骨”說,幾百年前明末清初,鄉(xiāng)間已有聚眾飲茶習慣。當?shù)亍盁h細茶”,雖然沒有閩浙、潮汕的茶道這么復雜、繁瑣,但它也中規(guī)中矩,不能亂套。多數(shù)由年長者發(fā)起,一般在午飯后通知各家各戶,那時尚未有電話,主人就到村中心高喊“來飲細茶啰”,左鄰右舍的嬸母心領(lǐng)神會,自覺來“焗細茶”,有的自帶茶杯,甚至擔櫈仔,小孩子也跟來湊熱鬧。
接著主人將廳堂打掃干凈,或在院子的樹下,擺好桌椅,客人進屋后圍住茶枱坐定,年長者坐在對著大門口的正席。然后,主人端出自制的上等銀針,用瓦煲煲好約90度的“蝦眼水”泡茶,泡茶用水,一般采自當?shù)氐乃?,茶鄉(xiāng)井水清澈甘冽,適合泡茶。待聞到茶香,主人用“企身”茶壺(一種稍高茶具),倒進各人面前的茶杯。飲茶也有規(guī)矩,一要先斟客人,自己包尾;二要斟齊后才一起舉杯品茶;三是喝剩的茶末不能倒在地上,否則視作對主人不敬。之后邊斟邊喝,邊品邊聊,氣氛融洽,其樂融融。此時,主人視人數(shù)多寡頻頻加茶葉,保持特有茶味。有的準備一些瓜子、糖果之類待客,增加氣氛。據(jù)說,茶過三巡,有的心存芥蒂的妯娌,在品茶中相互謙讓,將不愉快的事一掃而光。
一個墩(村)有人帶頭,其他嬸母便跟著干,今天你“焗”,明天我泡,周而復始,形成不成文的規(guī)矩。此項能維系感情,增進妯娌和睦的民俗,以往一般在已婚婦女中流行,續(xù)后,青年女子和個別男子漢也參與其中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多元化,鄉(xiāng)間“焗細茶”習俗已漸行漸遠,留在人們的回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