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妍
在談及孩子的玩具問題時,很多家長都面臨同樣的難題:每次孩子玩完玩具后,家里都像是災(zāi)難現(xiàn)場,一片狼藉。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主動收拾玩具的好習慣呢?以下三個步驟,也許能讓你輕松應(yīng)對這個問題,讓玩具不再滿天飛!
第一步:引導—根據(jù)孩子心理特點,告訴孩子玩具需要整理和收拾。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幼兒時期的孩子思維發(fā)展處于前運算階段,“泛靈論”是他們思維的一個明顯特點。引導孩子時我們可以利用他們的這一特點,比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寶貝,這些玩具都是你的好朋友,你和它們玩得是不是很開心呀?但是每個玩具都有自己的家,你玩累了會去自己的臥室睡覺,可是小卡車、小娃娃自己在外面多孤單呀,它們也想回自己的家。小卡車、小娃娃的家在哪里呢?我們怎么把他們送回家呢?”
這樣的問題提出后,孩子往往都會很開心地回應(yīng)家長,要幫助玩具找到自己的家。
第二步:示范— 讓孩子看到應(yīng)該怎樣做。
部分玩具的整理只需放回原位即可,如玩偶、汽車等大件玩具,這類玩具的整理可以讓孩子動手完成;還有一類玩具,如積木、拼圖等,由許多部件組成,收拾和整理需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和順序,這一類玩具的整理就需要家長的示范。心理學家班杜拉指出:學習即模仿,幼兒行為習得的主要方式是模仿。孩子的模仿過程是與家長的示范同步進行的,即在家長示范玩具應(yīng)該如何歸位、如何擺放的同時,讓孩子進行模仿。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家長應(yīng)當注意的是,家庭教育貴在身教。想要培養(yǎng)孩子主動收拾玩具的好習慣,家長的行為和家庭的氛圍是關(guān)鍵。
第三步:鼓勵— 讓孩子經(jīng)常去做并給予鼓勵。
幼兒整理好玩具后,家長應(yīng)及時給予肯定,強化孩子主動收拾玩具的意識,提高孩子主動整理玩具的積極性。
對于年齡稍小的孩子,可以利用其“泛靈論”的思維特點,創(chuàng)設(shè)情境,用擬人化的方式進行表達,比如,家長在孩子收拾好玩具后說:“聽聽你的小汽車在說什么呢?”然后以玩具的口吻說:“謝謝小朋友,我們都回到自己家啦,真開心!我們下次再玩吧!”
對于年齡稍大的孩子,除了要鼓勵孩子行為本身,還應(yīng)該讓孩子明白該行為是一種優(yōu)秀品質(zhì),故可采用“描述+感受+特征詞總結(jié)”的方式表達,比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剛剛收拾玩具的時候,你把所有的玩具都找出來整理好了,現(xiàn)在家里變得整整齊齊,我感到很開心。你真是一個很認真、很細心的孩子!”
做到這三步,玩具滿天飛的問題基本就能解決了!FC93A4FF-211A-4554-B651-358324A97F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