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欣懌
《馬蒂斯的剪刀》是由美國著名繪本作家珍妮特·溫特創(chuàng)作的名人傳記類繪本,真實講述了法國野獸派畫家創(chuàng)始人亨利·馬蒂斯的生平故事。
亨利·馬蒂斯出生于法國一個小鎮(zhèn)上,因為從小看著媽媽在瓷器上畫畫,而對繪畫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在一切可以畫畫的地方揮動自己的畫筆,小時候在沙灘上畫、在課本上畫,長大了在自己工作的法律契約合同上畫。直到一次闌尾炎手術后,他徹底把法律工作拋之在腦后,毅然離開小鎮(zhèn),去巴黎實現(xiàn)做畫家的理想。
就這樣他不停地繪畫、創(chuàng)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用自己的畫讓許多人感受到生活的熱情與美好??稍谒昀蠒r病倒了,病到再也無法畫畫。他的眼里充滿悲傷,卻依然沒有放棄。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拿起剪刀,把畫畫的紙剪成了各種各樣形狀,從此,開始了用剪刀創(chuàng)作。他沉迷其中,整天都在剪紙。他感覺自己獲得了重生,甚至連做夢都夢見各種圖形圍繞著他。他用剪下的圖形貼滿自己周圍的生活場所,用貼畫布置起一個“小花園”。這些鮮艷各異的圖形一直陪伴著馬蒂斯,直至他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整個故事積極地鼓勵孩子們要堅持自己的愛好,并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我們或許會碰到很多困難,但堅持下去,總會有所收獲。我們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喜愛,是一件有點難卻很酷的事情。
這本繪本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人物傳記,但在畫面的細節(jié)和氛圍營造中,都體現(xiàn)出作者對馬蒂斯作品的尊重理解。繪本中有這樣一個畫面,其中出現(xiàn)了一幅馬蒂斯的代表作品《紅色的和諧》。這幅作品描繪的是一個婦人在桌上擺放水果的場景,整個背景大面積的紅色鋪陳后,幾乎看不出桌子原本的樣子。這正是馬蒂斯開創(chuàng)的“野獸派”風格重要特征——擺脫物體固有的色彩。馬蒂斯曾說過:“我們不是用色彩來模仿大自然,而是用色彩來表達我們的感情。”簡而言之,他從不在意物體本該是什么顏色,而是更注重內(nèi)心希望它是什么顏色。利用鮮明的色塊平面對比,打破傳統(tǒng)繪畫的三維意境,讓人們享受到一種色彩沖擊帶來的心靈撫慰和釋放。
再觀察以上這幾幅圖,不管是“墻壁”上的裝飾畫,還是背景重復出現(xiàn)的圖形元素,都取自于馬蒂斯的剪貼畫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選擇的這個既像珊瑚又像葉子的圖形元素,是馬蒂斯作品中極具代表性的圖案,通過這樣潛移默化地重復出現(xiàn),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印象。下面我們一起跟著作品來找找這個圖案吧!
除了這個高頻出現(xiàn)的圖形外,馬蒂斯還會運用許多或規(guī)則或隨性的圖形穿插、點綴。例如以下兩幅作品;
在欣賞這些作品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常見的圖形元素——四邊形,其中一些是比較標準的長方形、正方形,更多的則是線條隨性的四邊形。這既增加了畫面的靈動感,又體現(xiàn)出馬蒂斯創(chuàng)作時自由輕松的精神狀態(tài)。這些圖形剪貼在一起會發(fā)生一種有趣的關系變化——遮擋關系。因形狀排布的上下層次不一,原本完整的一個圖形,可能會被遮蓋住一部分,變成一個視覺上殘缺的圖形。這時候,需要我們積極“腦補”,去還原被遮擋前的真相,這也是特別能鍛煉孩子邏輯想象的一種途徑。
一本簡簡單單的人物繪本,帶領我們走進了馬蒂斯的藝術世界,無論是艷麗的色彩,還是充滿童趣的畫風,都非常適合與充滿天馬行空想象力的孩子們一起共讀欣賞。
活動建議
1. 可以在美工區(qū)張貼馬蒂斯的剪貼畫作品,并設立“我的剪貼畫”專欄,引導孩子從配色開始,注重冷暖色調(diào)的平衡性。由于馬蒂斯的圖形充滿隨性,正好能包容孩子運用剪刀時無法完美控制線條的缺陷,鼓勵孩子大膽模仿或自由發(fā)揮,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剪貼畫。
2. 高飽和度的色彩非常契合學齡前孩子的審美特征,所以在班級環(huán)創(chuàng)中,可融入馬蒂斯元素風格,打造令孩子感到輕松愉快的生活學習空間。
3. 在益智區(qū)中,我們可以把馬蒂斯的一幅作品進行圖形拆分,讓孩子像拼圖一樣擺出原作品,并用虛線添畫出被遮擋的圖形線條。這讓孩子更直觀地理解圖形上下前后的層次關系,增強空間邏輯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