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士鵬
在我看來,美食與食物的區(qū)別,就在于一顆與眾不同的匠心。
我時常去街頭的廣場,吃一種名為簸箕炊的美食。顧名思義,它是用簸箕蒸出來的。做法說來簡單,將米漿裝在簸箕里,上鍋蒸煮即可,但有三點要求。
首先,米漿以石磨磨出來的為佳。相比于機(jī)制米粉調(diào)成的,石磨磨出的米漿更加細(xì)膩,水分均勻,水與米粉難舍難分,做出來的簸箕炊質(zhì)感最好。沒有經(jīng)過機(jī)器加工時的高溫高壓,米漿的營養(yǎng)結(jié)構(gòu)與風(fēng)味得以完整地保留。同樣是米,但在起跑線上,就已經(jīng)有了區(qū)分。
其次,要把米漿最上面的一層取出,用來做簸箕炊表皮上的細(xì)密花紋。它看似不起眼,卻彰顯了人們對美的追求。有沒有花紋都不影響口感,但有了花紋,也就有了視覺享受。在蒸鍋溫度最高的時候,把簸箕炊取出來,倒上米漿,頗有技巧地?fù)u晃、抖動,就能在簸箕炊上形成一層褶皺,像硬幣上的花紋,又像立體的拉花。人們常說,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要盡量活得精致??v使物質(zhì)條件不富裕,精神也要富足,只要力所能及,就愿意花費(fèi)精力去成全,去補(bǔ)充,去提升。這樣一層點綴花紋,不啻給生活繡上的花邊,讓人眼前一亮。
最后,是蒸簸箕炊時,要分層疊加。若是一次性加滿米漿,不但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蒸熟,而且黏性大增,影響口感,所以要分批次地加入米漿,待到一層凝固后,再倒入新一層的米漿,直到五層都蒸熟后才可出鍋。這樣做出來的簸箕炊光亮潤澤,極有彈性,且不粘牙,切開來看,層次分明,恰似純色的千層糕。
如今,已經(jīng)很少有人再用簸箕,而是換成了盤子,但總有人堅持傳統(tǒng)。那原汁原味、名副其實的簸箕炊,米香里浸染著清淡的竹香,就像一個人腹有詩書后氣自華,更加高雅、更加脫俗。
簸箕炊切成條后,拿在手中抖個不停,它如泥鰍一般,似有靈性。分割成菱形的小塊,撒上白芝麻,澆上韭菜油,加上蒜蓉、秘制的醬汁,吃起來嫩滑可口。你莫名地會相信,這份美味毫不遜色于宮廷糕點。而追本溯源,大米飯和它本是同根生。結(jié)果,一個平白寡淡,唯一的作用就是填飽肚子;一個有滋有味,不但躋身特色小吃的行列,而且讓人在唇齒間獲得一層層不斷疊加的愉悅,從身體上、心理上都得到滿足。
魚龍之間的這道龍門,就是勞動人民的匠心。
平凡而偉大的人們,憑借精益求精的精神、熟能生巧的經(jīng)驗,以及對美食純粹、深厚的熱愛與追求,在食譜之外新編食譜,在平庸之中塑造神奇,讓麻雀飛上枝頭變成鳳凰。如這一盤簸箕炊,石磨磨出米粉、分層疊加蒸煮、表皮搖晃繪紋,在脫胎換骨的過程里,滿是一代代人矢志不渝的探索與實踐。當(dāng)制作者笑容的弧度越來越圓潤,品嘗者的贊嘆聲越來越悠長,簸箕炊的名字最終在民間立了起來??磥?,在美食的美味里,還有一抹馨香,來自以美食為最高價值實現(xiàn)的傳統(tǒng)手藝人。
也因此,我分外迷戀舌尖上的人間煙火。這些由中華文化一起傳承下來的手藝做出來的美食,都是有靈魂的,它帶給人的絕不僅是味蕾上飽滿的抒情,還有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一顆虔誠而恭敬的匠心。
而這,也是人脫胎換骨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