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身
《山間》這首詩本身就有一種洞察力,如果沒有相應的洞察力就很難談好。我認為首先應該界定它為一篇精神自傳。這個精神自傳里體現(xiàn)了一種洞察力,這是一首非常有智慧的詩歌。讀這個作品的時候,我想到莊子的《逍遙游》,我覺得這個作品表達的主題接近于《逍遙游》里表達的那種智慧,是一種超然的處世態(tài)度。這是一部精神自傳,是富有智慧的詩歌。
我現(xiàn)在分析這個作品的結(jié)構(gòu)。一個作品的結(jié)構(gòu)首先要確定是寫人物的關系還是寫人人的關系,是人稱結(jié)構(gòu)還是人物結(jié)構(gòu)。這個作品,我們一看就知道它是寫人物結(jié)構(gòu)的。它的基本結(jié)構(gòu)是人和物,是人物結(jié)構(gòu)。人就是“我”,物是什么呢?物是世界的萬物。那么,在萬物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什么呢?這篇作品寫了這樣一些物:山、水、山間,還有一個是概括性的,就是“每一個事物”。由此可見,這個作品是寫“我”與物關系的一個作品,它的結(jié)構(gòu)就是“我”與物的結(jié)構(gòu),這個作品寫的是“我”對物的態(tài)度。從表面上來看,山間不是山,是跟山有關的東西,所以這個詞有一種異質(zhì)性。山間是指兩個山之間或者多個山之間,這是一種關聯(lián),是物與物的關系,山間是山中間的那個東西。這個“間”是個虛詞,它是很有意味的一個詞,可以解讀成世間,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的一個隱喻。山間就是世間,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間?!伴g”這個詞很有意思,我要重點分析一下?!吧介g”相當于虛實結(jié)合,“山”是實物,“間”是兩個實物之間的空隙。兩個事物是實的,但是事物之間的空隙是空的,是虛的。虛的跟實的結(jié)合在一起,你不能說它是完全虛的,它是一個虛實結(jié)合體。
為什么要強調(diào)智慧?智慧是我們處理事務的一種從容、優(yōu)雅的態(tài)度,一種非常精妙的處世方式。為什么很多人達不到智慧的程度?主要是因為對事物的認識不夠。事物的復雜性,我認為從“山間”這個詞就體現(xiàn)出來了。這個詞既有實也有虛,是實物中的虛,是一個異質(zhì)事物的結(jié)合體,在此基礎上可以引申成世間,即我們生活的世界。人生的目的常常是困惑無措的,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對周圍環(huán)境認識不足,當然也是對自己認識不足。
詩中有句話我剛才沒有提到,現(xiàn)在可以分析一下?!耙娔惝斎皇悄恪?,這個“你”肯定不是物,而是人。也就是說,“我”“見你”是人際關系,跟前面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不一樣?!耙娚绞巧?,見水是水”,這是人物關系,“見你當然是你”,是這個作品中出現(xiàn)的唯一的人際關系,這個人際關系可以放在世間這個隱喻當中去處理,就是把山間比喻成世間,或者比喻成人間,人間就是人際?!耙娔惝斎皇悄恪保@是非常難以做到的。古希臘有句名言叫“認識你自己”,識人之術是非常難的。你認識你身邊的人嗎?你知道他是一個什么人嗎?我們可能不是真正了解這個人,我們看到的可能是他的表面,他的內(nèi)在本質(zhì)是什么樣子,我們不一定清楚?!耙娔惝斎皇悄恪本鸵馕吨鴮Α澳恪绷私獾梅浅G宄?,非常透徹,非常完全,是一種清晰的把握。很多時候,只有認識了別人,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這就是說,認識別人是認識自己的前提,只有真正認識別人的真面目,我們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真面目。從這個層面來說,這個作品不僅是寫人物關系的,也包含了人與人的關系。只是這個人與人的關系處理得比較簡單。所以山間和人間是一種呼應,所以,“山間”這個詞源于“見山是山”“見你當然是你”這兩部分的綜合體,這個綜合體就是世間。從這個層面來說,這個作品寫的是作者的處世之道。從“山間”來看,這個作品里寫到了物的復雜性,物與物之間關系的復雜性。物本身很復雜,物與物的關系更復雜。只有掌握了物之道,才能從容自如地把問題解開。我們的處世之道也是這樣的,你只有把握了事物的規(guī)律,才能從容地應付外界的變化。所以我們首先要弄清這個作品的結(jié)構(gòu),它寫的是“我”與“山間”的關系,山間是世間的一個隱喻。因為世間是非常復雜的存在,面對這種復雜的存在,能夠從容應付,才能表明“我”的智慧。這是我分析的第一點,這個作品的基本結(jié)構(gòu)。
第二點,我來分析一下物的復雜性這個問題。物的復雜性其實可以稱為物的隱秘性。物為什么復雜呢?因為它的真面目是隱秘的。隱秘使我們不能一下就看清楚,我們一眼看到的可能是個表象,這個表象可能不是它的本質(zhì),可能是一種假象。我們都知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對禪宗里一句話的改寫。禪宗里說看事物有三種層次或三種境界。第一種是“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第二種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種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三個層面說明了事物的復雜性。我們認識事物是有一個過程的,一開始,我們看的可能是表面,所以看山只是山。后來我們看山不是山了,這是因為從山中想到了一些別的東西,加入了一些主觀的東西,詩中說的形容術可能跟這就有關系了,就是說,我們把它形容成別的事物了,把它改變了,看山就不是山了,這就是第二個層面“看山不是山”。如果用黑格爾的邏輯來講,這就是一正一反,這個“看山只是山”是正,“看山不是山”是反,然后“看山還是山”就是合,回歸到事物本身。但是我們要知道“看山還是山”,這已經(jīng)不“只是山”了,他對這個事物已經(jīng)理解得比較透徹比較完整了。他已經(jīng)清除了第二階段的主觀部分,同時也拋棄了第一階段的那種膚淺的認知。他把握了事物的本質(zhì),對物的認知既是內(nèi)在的,又清除了主觀的成分,所以看山還是山。我們從禪宗的描述里可以看出事物的復雜性,從表面到主觀到客觀這樣一個過程。禪宗的這個說法被拿來放在這首詩里,但它既沒有“只”,也沒有“不”,也沒有“還”,這三個詞都去掉了,直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其實就相當于禪宗里的第三個層面“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從這里可以看出認識事物的復雜性,經(jīng)過一個漫長的認知過程,終于搞清了事物的真相,這就是認知事物的難度。為什么有這樣一個難度呢?因為事物的本質(zhì)很隱蔽,作者的理解是“在每一個事物的最深處,確實有一株小小的蠟燭”。“蠟燭”是個比喻,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事物的秘密或者本質(zhì)、真相,或者用詩中的表述,“精華”。作者強調(diào)“那是事物故意扣留下來的”,為什么說是“故意扣留下來的”?說明事物的秘密是掩藏很深的,“故意扣留下來”是不讓人輕易發(fā)覺的意思。所以看一個物的時候,不管你看一個什么物,看到的可能是表面的東西,它內(nèi)在的東西是很難發(fā)現(xiàn)的。我們需要經(jīng)過一個曲折的過程,才能夠真正洞察到事物的內(nèi)部,因為事物的內(nèi)部是一個封閉的體系,我們通??床坏嚼锩妫荒芸吹玫酵饷?。從看到外面到看到里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的人可能一輩子也看不到里面。這個作者看到了里面,看到了最深處,看到了本質(zhì)、真面目。所以我認為“故意扣留”寫出了認識事物的難度,也就是事物的復雜性與隱秘性。“蠟燭”是一種發(fā)光的東西,在這里它是事物的秘密,是事物真相。只有明眼人才能看到這樣明亮的蠟燭,才能看到內(nèi)部的秘密和真相,眼睛不明亮的人是看不到的。這個認知的困難和我剛才講的智慧構(gòu)成了一種關聯(lián),只有破解了物的難題、認識了物的難度,我們才能夠稱之為有智慧。如果沒有認識物或者只是認識物的表面和假象,那么我們就不能稱之為有智慧的一個人。
還有一個對物的表達問題。在認知了物以后,能否把它準確表達出來,也是一個問題。作為一個作家,他的第一個任務是認識物,準確地認識物、完整地把握物,在把握物的基礎上,他應該把物準確地傳達出來。怎樣傳達呢?“我早已厭倦了浮夸、縱欲和形容術”,這里面包含了雙重的東西。三個詞并列,“浮夸”,這既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也是一種寫作態(tài)度,“浮夸”跟“形容術”這兩個詞都可以跟寫作發(fā)生關聯(lián),因為“形容術”就是在寫物的時候用很多形容詞來展現(xiàn)它。所以,從“浮夸”“形容術”這兩個詞來看,跟寫作是有關系的兩個詞,表明了這個作者對呈現(xiàn)物描述物的一種態(tài)度?!翱v欲”這個詞也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這個人生態(tài)度對自己的身體是不利的,是不健康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厭倦了這個,說明變得智慧了。這里寫出了從普通人變成智慧的人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過去“我”也是一個縱欲的人,也是一個寫作不準確的人,但是經(jīng)過這樣一種修煉,慢慢掌握了一種正確對待自己的方式,正確對待寫作的方式。怎樣是正確的方式呢?就是廢棄那種浮夸的、縱欲的、形容術的那種生活寫作方式,走向健康的生活與寫作??梢哉f,這個作品一開始就是一個轉(zhuǎn)變,把智慧放在一個轉(zhuǎn)變的過程當中呈現(xiàn)出來,而不是說“我”天生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這就增強了這個作品的張力感。結(jié)合剛才說的“見你當然是你”,可以說這里的意思是“做人就要做我”,做堅定的我、理想的我,厭倦那三種東西,達到自我的超越,讓自己過上自由的生活。在這里,“我”已經(jīng)從早期不健康不智慧的生活轉(zhuǎn)向了智慧地把握世界的生活。
詩歌的最后一部分其實跟這一部分呼應起來了。如果說前面是個轉(zhuǎn)折性描述的話,后面那一部分,“我”行走在半夜的山間,就是一個完成性的展現(xiàn),厭倦也隨之轉(zhuǎn)換成雙重快樂。詩中用“半夜”限定“山間”,為什么強調(diào)半夜呢?除了漆黑之外,寫作者往往夜間工作得比較多一點,所以我覺得這個半夜跟寫作者身份有關系。這個山間,其實就是人間、世間,這是最能體現(xiàn)出作者智慧的一部分。這個作者的智慧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我們可以說有三個方向,左邊、右邊和中間。左邊是陷阱,右邊是懸崖,中間是安全區(qū)。中間的道路是什么呢?是一種平衡之道,就是孔子所說的“極高明而道中庸”,不偏激、不極端,是最安全的,也是最健全的,是居中平衡。我覺得這是一種健康的、智慧的處世之道。左右在中國文化里其實是有含義的,這些方位往往跟激進與保守聯(lián)系在一起?!拔摇狈穸俗筮?,否定了右邊,“我”走的是中間的道路。當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你當然是你”也能體現(xiàn)出作者的智慧,一眼把事物的真相洞察到,但是這里我覺得更能體現(xiàn)作者的智慧,因為這里有選擇性,“我”的道路是可選擇的。那么,在這種可選擇當中,“我”選的是最穩(wěn)健的一種道路去走,而不是選擇那種片面的道路。作品巧妙的地方就是把寫實和隱喻融為一體,這是表達的智慧。在此基礎上,作者表達快樂的程度更強,不管世界多么復雜,“我”都能從容應對。“我”已不需要火把的照明,因為“我”是智慧的,內(nèi)心是明亮的?!拔摇笨梢园咽篱g的謎完全破解,我怎么走都是對的,就像解牛的庖丁一樣達到了高度的自由。這是非常能體現(xiàn)作者智慧的地方。“在漆黑的山間悠然行走”,就是在人生最困難的時候,也知道該怎么走,清醒,從容。
總之,《山間》這首詩是作者的內(nèi)心獨白,也是作者的精神自傳,在這個自傳當中體現(xiàn)了作者的智慧,其智慧不是天然的,而是經(jīng)過長期摸索形成的。
敬文東
我早已厭倦了浮夸、縱欲和
形容術。我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你當然是你。
我快樂:因為我窺見了
事物的真面目。我終于能夠承認:
在每一個事物的最深處
確實有一株小小的
蠟燭。那是事物故意扣留下來的
精華。沒有誰能夠盜走。
我行走在半夜的山間,仍然
能看清道路:左邊是陷阱
右邊是懸崖,只有中間可以安全通過。
我快樂:因為沒有火把我也能在
漆黑的山間悠然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