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姐
一般來說,嬰兒在12個月到18個月,才開始會說話。
但是,在出生8個月后,嬰兒就開始知道他們想要什么了。那么,在這段語言“沉默”期,我們如何與小寶寶交流呢?用手語!
用手語?許多新手父母年輕父母都覺得,嬰兒都不會說話,跟他們用手勢作交流不是多此一舉嗎,還不如早一點教孩子說話呢。其實不然。美國和加拿大的一項研究證實,跟還不會說話的嬰兒用手語交流,有助于孩子成長過程中智力的健康發(fā)育。
統(tǒng)計顯示,嬰兒如果在不滿1周歲時能和家長用手語交流,其學話的能力會明顯超過其他同齡孩子,這種“語言優(yōu)勢”可以一直保持到3歲。此外,小時候受過手語訓練的孩子,到8歲時在智商測驗中的成績也往往出類拔萃。
因此,父母在嬰兒8個月大小時,就可以借助手勢與孩子進行交流。相當一部分嬰兒會很快便學會這種手語交流方法。?至于手勢語的具體表達,可以因人而異,最簡單、通用的例子:
蹺起大拇指表示“贊揚”。
用食指和拇指搭成圓圈表示“可以”(即OK)。
輕輕地拍肚子表示“肚子餓了”。
重重地拍肚子表示“肚子痛”。
輕輕地揮手表示“討厭”。
大幅度揮手表示“再見”。
張開手臂表示“抱抱”。
嘟起嘴表示“我不愿意”。
當然了,使用“手語”交流并不排斥其他的交流形式,相反在更多的情況下是手勢跟其他形式的結合。如當孩子好好吃奶時,媽媽一邊伸出大拇指,一邊說“好”——這無異是對孩子的贊許,也是在教孩子說話。
千萬不要小看這些普通而簡單的手語,它同語言一樣是一種交流的有效方式。通過這些手語,父母可向孩子表達十多種簡單、常用的指令,同時,不會說話的嬰兒也可明白無誤地讓父母知道自己是否受到了傷害或感到不舒服,而不必沒完沒了地哭鬧。
專家在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嬰兒使用手語對其心理的健康成長也起著積極作用。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不容易有挫折感,往往更具自信心,也能較早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人格,性格也更樂觀開朗。他們學會說話的年齡往往更早,進入幼兒園后與教師、小伙伴交流的本領明顯高其他孩子一籌。
編輯/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