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雯 周章軍
多發(fā)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統(tǒng)第二位常見惡性腫瘤,是一種由克隆漿細胞惡性增殖、異常積聚所引起的疾病,多發(fā)于老年人群,且無法治愈[1]。多發(fā)性骨髓瘤具有起病隱匿的特點[2],早期臨床癥狀復雜多樣且缺乏特異性,常見癥狀包括貧血、骨病、腎功能損害等骨髓瘤相關靶器官損傷,以及感染、繼發(fā)淀粉樣變性等相關表現。本病在生物學行為、臨床表現及預后方面都有極大的異質性,不同患者對治療反應及生存期長短差異較大。目前臨床上尚未完全明確該病的病因,但認為同細胞遺傳學、造血微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腫瘤的發(fā)生、轉移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評估多種惡性腫瘤的療效及預后。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廣泛存在于人體組織中[3],
能反映腫瘤負荷,其水平的升高與腫瘤性疾病進展有關,也被視為多種血液腫瘤的預后指標。另外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分別為促炎因子、抗炎因子,在多種惡性腫瘤的發(fā)生中起到關鍵作用。本文就上述4 種指標在多發(fā)性骨髓瘤中的表達水平進行檢測和分析,旨在為該病的臨床診療提供更豐富的信息。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1 年11 月就診于廈門市海滄醫(yī)院腫瘤血液科的65 例初診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作為疾病組,選取同期的健康成年體檢者60 例作為健康組。疾病組中,男40 例,女25 例;年齡46~80歲,平均年齡(63.25±5.81)歲;免疫分型:免疫球蛋白(Ig)A型20例,IgD型3例,IgG型32例,輕鏈型10例;根據2005年國際骨髓瘤工作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制定的ISS分期系統(tǒng)[4],ISS 分期:Ⅰ期15 例,Ⅱ期16 例,Ⅲ期34 例。健康組中,男36 例,女24 例;年齡45~79 歲,平均年齡(63.18±5.86)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疾病組均為經免疫學、分子生物學、骨髓形態(tài)學等檢查確診的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診斷符合《中國多發(fā)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17 年修訂)》[5]中相關診斷標準,且所有患者均為初治;均為成年患者;神志清楚、自愿參與此次研究者。排除標準:存在其他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存在免疫缺陷、活動性感染者;存在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檢測方法:應用肝素抗凝管采集所有受檢對象的晨起空腹靜脈血4 ml,以3000 r/min的速度離心10 min,分離出血清。應用酶標儀和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VEGF、IL-17、IL-35 進行檢測,應用全自動生化檢測儀和免疫比濁法對LDH 進行測定。根據試劑盒和儀器說明書進行嚴格、規(guī)范操作。疾病組在治療前及誘導化療3 個周期后采集上述指標并分析。
治療方案:所有疾病組患者均接受以硼替佐米為基礎的誘導治療,方案包括VRd(硼替佐米/來那度胺/地塞米松)、VTd(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或VCd(硼替佐米/環(huán)磷酰胺/地塞米松),21 d為1個周期。治療3 個周期后評估療效,再按療效分為治療有效組和疾病進展組,復查上述指標。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疾病組初診治療前患者和健康組的檢測結果。對疾病組中不同臨床分期,誘導治療后不同治療效果患者的檢測結果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疾病組中血清IL-17 與其他指標之間的關系。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檢測結果比較 治療前,疾病組患者的VEGF、IL-17、LDH 均高于健康組,IL-35 水平低于健康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檢測結果比較()
表1 兩組檢測結果比較()
注:與健康組比較,aP<0.05
2.2 疾病組不同ISS分期患者指標水平比較 疾病組中,ISSⅠ期、Ⅱ期、Ⅲ期患者的VEGF、IL-17、IL-35、LDH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SSⅠ期、Ⅱ期、Ⅲ期患者VEGF、IL-17、IL-35、LDH 水平兩兩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疾病組不同ISS 分期患者指標水平比較()
表2 疾病組不同ISS 分期患者指標水平比較()
注:ISSⅠ期、Ⅱ期、Ⅲ期各指標比較,P<0.05
2.3 疾病組不同治療效果患者指標水平比較 疾病組經3 個周期誘導化療后評估,治療有效55 例,其中完全緩解13例,非常好的部分緩解15例,部分緩解27例。疾病進展10 例。治療有效組的VEGF、IL-17、LDH均低于疾病進展組,IL-35高于疾病進展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疾病組不同治療效果患者指標水平比較()
表3 疾病組不同治療效果患者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疾病進展組比較,aP<0.05
2.4 相關性分析 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疾病組患者治療前的血清IL-17與IL-35為負相關(r=-0.516,P<0.05),與VEGF、LDH 均為正相關(r=0.721、0.684,P<0.05)。
多發(fā)性骨髓瘤為惡性漿細胞疾?。?],起源于生發(fā)中心后B 細胞并能夠產生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由于骨髓中克隆性漿細胞異常增生,腫瘤細胞的浸潤,會出現骨質破壞、貧血、神經系統(tǒng)癥狀、腎臟病變等器官或組織損傷,且患者的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到抑制,容易合并感染。隨著新藥研發(fā)、新治療手段的出現,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和預后都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病情難以控制或早期復發(fā),該病在臨床表現和預后上都存在著很大的異質性[7],因此,能夠選擇合理的指標判斷疾病進展,早期識別出高危患者對改善患者預后十分重要。
正常漿細胞及所有髓內階段的骨髓瘤細胞都依賴于骨髓微環(huán)境生長、發(fā)育和分化。炎癥微環(huán)境在腫瘤發(fā)生、發(fā)展中具有重要意義[8],而免疫缺陷、免疫失衡會促進疾病進展。多發(fā)性骨髓瘤骨髓微環(huán)境中免疫活化物的增加,會導致大量生長因子、細胞因子、趨化因子的分泌,如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γ 干擾素等,這些因子在促進瘤細胞的增殖、生長、耐藥和遷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從而引起疾病進展、惡化。腫瘤的分期和預后評估應當充分體現疾病的異質性特點。傳統(tǒng)的預后因素主要為反映腫瘤負荷的指標,如漿細胞特性,終末器官受累等。綜合傳統(tǒng)因素,各工作組提出了許多不同預后評估體系,其中基于細胞遺傳學的預后體系對識別高?;颊唢@示了較高的效率。但由于部分患者無法獲得足夠的中期分裂相供分析,使得常規(guī)核型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而FISH 檢測對實驗室技術水平要求較高,也不利于在基層醫(yī)院開展。因此能夠聯(lián)合更多具有預后意義的指標如腫瘤微環(huán)境的細胞因子及血清學指標來更好地反映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和生物學特性具有重要意義,從而也能更好地指導疾病的診療。
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現新生血管的形成同實體腫瘤、血液系統(tǒng)腫瘤的進展、預后密切相關。VEGF 在調節(jié)血管新生中起關鍵作用,同腫瘤的生長、轉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9]。VEGF 能夠刺激血管內皮細胞增殖,且與細胞膜上受體特異性結合可促進血管生成、腫瘤組織周圍淋巴血管增生,導致腫瘤出現遠處轉移。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微血管密度明顯增加,血管新生為骨髓瘤細胞生長創(chuàng)造有利的微環(huán)境,VEGF是由骨髓瘤細胞分泌產生[10],其水平的變化提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并與該病的多種生物學行為表現關系密切。目前已有多種抑制血管新生藥物應用于臨床,如沙利度胺、來那度胺、泊馬度胺等,能夠抑制促血管新生因子分泌,封閉促血管新生因子活性,抑制促血管新生因子所誘導的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和遷移,或誘導凋亡,與化療和放療有協(xié)同作用。本研究也顯示,予抗血管新生治療聯(lián)合誘導化療有效的患者其VEGF表達水平顯著下降,可為預后及療效反應的判定提供依據。
輔助性T 細胞17(Th17)主要分泌IL-17、白介素-22(IL-22)等炎癥因子,在感染、免疫性、腫瘤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可對腫瘤免疫進行調控[11]。Th17 細胞通過對信號轉錄因子進行調節(jié),誘導內皮細胞、上皮細胞分泌IL-6,激活破骨細胞引起骨髓瘤細胞增殖,同時還可誘導血管生成因子表達,引起腫瘤內新生血管生成[12]。IL-17 是由Th17 細胞分泌產生的一種促炎因子,其結合受體,誘導特定轉錄因子可啟動靶基因轉錄,提高IL-6、白介素-10(IL-10)等炎癥因子的表達水平,激活破骨細胞,抑制成骨細胞,引起骨質破壞。同時IL-17 還可抑制腫瘤細胞的凋亡。IL-35 是由調節(jié)性T 細胞(Treg)分泌產生,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并對不同T細胞亞群具有選擇活性,在未致敏的T細胞中呈異常表達,可增加調節(jié)活性,促使Th1、Treg 細胞增殖,進而促進γ-干擾素的合成,在活化T-bet 的同時可抑制Th17 細胞的活化,抑制腫瘤細胞增殖[13,14]。
LDH 是糖酵解途中重要的酶,在某些惡性腫瘤尤其血液系統(tǒng)腫瘤中血清LDH 水平常顯著增高。其水平反映了腫瘤負荷及其增殖活躍程度。另外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貧血、感染、炎癥介質釋放等因素也可導致細胞損傷、無氧酵解增強,其代謝產物蓄積,致使LDH釋放,引起血清LDH 水平升高。本研究發(fā)現,腫瘤患者血清LDH 水平明顯高于健康組,且水平升高趨勢與ISS 分期相一致,提示LDH 水平增高與腫瘤的惡性疾病過程及預后相關,與國內學者研究報道一致[15,16]。目前,臨床常用的ISS 分期系統(tǒng),也將LDH 納入其預后評估體系,高水平LDH 與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的不良預后有關[17]。
本次研究顯示,治療前,疾病組患者的VEGF、IL-17、LDH 均高于健康組,IL-35 水平低于健康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疾病組中,ISSⅠ期、Ⅱ期、Ⅲ期患者的VEGF、IL-17、IL-35、LDH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SSⅠ期、Ⅱ期、Ⅲ期患者VEGF、IL-17、IL-35、LDH 水平兩兩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疾病組經3 個周期誘導化療后評估,治療有效55例,其中完全緩解13例,非常好的部分緩解15 例,部分緩解27 例。疾病進展10 例。治療有效組的VEGF、IL-17、LDH 均低于疾病進展組,IL-35 高于疾病進展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根據上述檢測結果的變化可對多發(fā)性骨髓瘤的診療提供指導。另外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疾病組患者治療前的血清IL-17與IL-35為負相關(r=-0.516,P<0.05),與VEGF、LDH 均為正相關(r=0.721、0.684,P<0.05)。機體在某種因素刺激下,Tregs細胞水平升高,破壞Treg/Th17平衡,Th17細胞會增加IL-17等細胞因子的分泌量,促使瘤細胞增殖,并降低IL-35水平,機體免疫失衡,促使疾病進展[18]。
綜上所述,VEGF、IL-17、IL-35 和LDH 表達水平的變化在臨床上判斷多發(fā)性骨髓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及療效具有重要作用,監(jiān)測上述指標對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的預后具有一定的提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