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展謀
(梅江區(qū)深梅眼科醫(yī)院眼科,廣東梅州 514000)
黃斑前膜主要是指黃斑區(qū)視網膜表面形成的一層纖維膜,常常伴部分或者整個玻璃體后脫離[1]。特發(fā)性黃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anterior membrane,IMEM)是典型的一種病變,好發(fā)群體是50歲以上的人群,該病容易引起諸多癥狀,如視力下降、視物變形、黃斑水腫、血管變形扭曲等[2]。針對IMEM常是應用手術治療的方式,在手術具體實施上,采取玻璃體切割術能夠有效剝除黃斑前膜,且經吲哚菁綠染色可并剝除內界膜,能夠盡快復原視網膜褶皺,促進黃斑區(qū)解剖結構的恢復[3]。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屬于無創(chuàng)、方便、快捷的一種血管影像學檢查工具,應用這一檢查方式可以分層觀察到視網膜淺層以及深層毛細血管,并且還可以觀察早期有無明顯滲漏的脈絡膜新生血管,顯示視網膜微血管形態(tài),了解IMEM手術前后視網膜形態(tài)改變,為患者的術后早期合理干預提供有利參考借鑒,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0例IMEM患者為研究對象,男性34例,女性46例。納入標準:散瞳前置鏡檢查、彩色眼底照相及OCT檢查明確黃斑區(qū)有金箔樣反光帶、黃斑部視網膜增厚及黃斑視網膜前中強反射信號條帶,符合特發(fā)性黃斑前膜臨床診斷標準;均接受玻璃體切割手術進行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因糖尿病、葡萄膜炎、視網膜血管性病變、既往眼外傷及內眼手術等因素導致的繼發(fā)性黃斑前膜患者;合并發(fā)育性先天性視網膜前膜、重度白內障、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6D的高度近視眼或青光眼的患者;既往有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病史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患者均是采取玻璃體切割術治療,手術均是安排具備豐富經驗的醫(yī)師操作,應用局麻方式,應用23G微套管系統(tǒng),在顳下距離角膜緣大于4mm的部位注入曲安奈德(TA),將玻璃體切除,經吲哚菁綠染色剝除玻璃體后皮質、黃斑前膜至上下血管弓。測定眼壓較正常略偏高可拔出23G套管針,夾閉穿刺口。
1.2.2 檢查方法:在手術前后均實施眼科檢查,術前、術后3個月進行最佳矯正視力的檢查,檢查的方式是裂隙燈下檢查與眼底檢查。OCTA檢查是選擇術前進行,檢查方法是患者取坐位接受檢查,將下頜托置于下頜部位,患者的眼睛注視前方,持續(xù)觀察藍色光點3s,觀察期間避免眨眼與偏移頭位,避免結果不準確情況發(fā)生。此外注意盡可能避免眨眼及頭位偏移,取視網膜血流成像3mm×3mm范圍掃描檢查,自動生成黃斑血流密度圖像,觀察表層視網膜、深層視網膜、外層視網膜、脈絡膜毛細血管層,避免存在測量誤差情況,重復測定3次取均值。
1.3 觀察指標:手術前后測定最佳矯正視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黃斑中心凹厚度變化。此外根據患者有無微血管扭曲分成扭曲組、非扭曲組,對比兩組術后3個月的BCVA,并且對OCTA檢查情況評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21.0軟件做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BCVA、黃斑中心凹厚度:手術結束后78例78眼的BCVA均是提高,占總數(shù)的97.50%。其余2例2眼患者在手術結束后的BCVA未出現(xiàn)提高的情況。術后3個月的BCVA與術前時刻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患者黃斑中心凹厚度明顯較術前時刻降低,手術前后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大部分患者的黃斑中心凹厚度雖然下降但是并未降至正常水平,詳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BCVA、黃斑中心凹厚度變化情況比較(±s)
表1 手術前后BCVA、黃斑中心凹厚度變化情況比較(±s)
時間 n BCVA 黃斑中心凹厚度(μm)術前 80 0.16±0.06 487.25±112.26術后3個月 80 0.35±0.14 323.25±102.25 t值 - 12.138 14.345 P值 - <0.001 <0.001
2.2 扭曲組、未扭曲組BCVA比較:根據微血管情況分組,扭曲組34例,未扭曲組46例,對比術后3個月的BCVA上扭曲組明顯低于未扭曲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扭曲組OCTA的表現(xiàn)如下:OCTA檢查情況主要是表現(xiàn)注前膜部位輪廓明顯,網膜褶皺,同時在深層血管部位也見視網膜線狀高反射的表現(xiàn),視網膜層次紊亂,血流圖像見黃斑區(qū)域的血流迂曲狀態(tài);深部血流的成像檢查,視網膜的毛細血管可見明顯的擴張狀態(tài),血流分布稀疏并且血流處在較低信號狀態(tài);脈絡膜部位存在豐富及分布均勻的血流信號,術后3個月血管扭曲情況好轉。而未扭曲組OCTA表現(xiàn)如下:淺層圖像可見前膜輪廓;深層狀態(tài)圖像,黃斑區(qū)視網膜表現(xiàn)出線狀高信號狀態(tài);血流圖像表現(xiàn)為血管在走形上趨于正常,深層未見血流層,脈絡層的反射無異常表現(xiàn)。扭曲組的患者,術后視力恢復更差,前膜對視網膜牽拉比較中,者使得黃斑區(qū)淺層視網膜微血管出現(xiàn)扭曲,視網膜明顯增厚,明顯影響視網膜的恢復。
表2 微血管扭曲組與未扭曲組患者的BCVA比較(±s)
表2 微血管扭曲組與未扭曲組患者的BCVA比較(±s)
組別 n 術后3個月BCVA扭曲組 34 0.76±0.14未扭曲組 46 0.52±0.05 t值 - 27.941 P值 - <0.001
特發(fā)性黃斑前膜(IMEM)是一種常見的疾病,關于此類疾病的具體病機尚不明確[4]。然而相關研究表明,隨著年齡增加可見玻璃體的持續(xù)剝離,而受剝離的玻璃體會對視網膜的內界膜產生牽拉作用,視網膜因此移行以及增值,且大量分泌細胞因子,如此就使得黃斑前膜因此形成。
針對IMEM需要采取合理的治療方式,其中行玻璃體切割術能成功的剝除黃斑前膜,明顯提高患者視力,并且還可讓患者視物變形情況明顯改善,術后傷口愈合快、不適感低等。本研究結果顯示,80例患者行手術治療,78例BCVA提高,僅2例未見明顯提高情況,表明應用玻璃體切割術的效果滿意,主要是實施手術治療的過程中,術中注射TA能加速并改善視功能,從而減輕或者控制黃斑水腫。黃斑區(qū)微血管形態(tài)及結構改變同IMEM的治療效果密切相關,對具體功能的檢查,應用OCTA的優(yōu)勢突出,表現(xiàn)為患者接受檢查過程,不需要進行造影劑的注射,使得影像能迅速獲?。粰z查方式也能仔細觀察視網膜脈絡部位微血管基本形態(tài),尤其可顯示視盤部位微血管構造的變化[5]。本研究中,在術前與術后3個月對IMEM患者進行OCTA檢查,主要目的是了解黃斑中心凹厚度以及形態(tài)改變,研究結果根據微血管OCTA情況,分成扭曲組與未扭曲組,結果顯示扭曲組術后3個月的BCVA高于未扭曲組。主要是黃斑前膜發(fā)生發(fā)展具有持續(xù)、緩慢的特征,在早期階段前膜因為較薄同時較輕牽拉作用,且視網膜毛細血管屏障功能正常,血管形態(tài)癥狀,在組織間隙部位并未見滲漏情況,這樣并不會表現(xiàn)出視網膜的明顯變化[6]。但是前膜持續(xù)作用會使得視網膜厚度明顯增厚,這樣使得視功能降低,術后微血管扭曲組的順利恢復差可能是因為手術對IMEM患者前膜視網膜產生牽拉作用,黃斑區(qū)的淺層視網膜微血管扭曲,黃斑區(qū)視網膜增厚明顯,如此使得視功能恢復受影響,關于手術的具體時機也因此備受爭議[7-8]。所以在術后就需要早期進行隨訪觀察,見視物變形應及時的進行手術治療,使得術后視力改善滿意。
綜上所述,特發(fā)性黃斑前膜行玻璃體切割術后,行OCTA檢查可見黃斑區(qū)厚度的改變,視力明顯提高,需盡可能選擇在視網膜微血管扭曲前進行手術,以獲得良好視功能,改善預后及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