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風電國補的最后一年,全年新增裝機達16.9GW,創(chuàng)歷史之最,但伴隨補貼退坡,今年海風預計新增裝機或下降明顯,主要因部分裝機已提前在2021年搶裝完畢。此外,海上風電平價進程仍在繼續(xù),但短期內難以實現(xiàn)全面平價上網,因此亟須地方政府提供補貼支持。截至2022年7月4日,國內已有廣東、山東、浙江三省出臺海上風電省級補貼政策,我們預計將進一步加速這些省份的海上裝機進程,補貼將直接增厚運營商的IRR,將能夠一定程度提振下游需求,促進裝機釋放。
海外方面,主要風電市場如歐洲和越南也計劃大力拓展海風市場。據丹麥政府消息,5月18日,“北海海上風電峰會”召開,以丹麥、德國、荷蘭、比利時為代表的歐洲四國簽署聯(lián)合聲明文件,四國表示到2030年,海上風電規(guī)劃裝機至少達到65GW,據GWEC數據統(tǒng)計,截至2021年底,四國累計裝機15.3GW,預計2022-2030年CAGR達17.4%;到2050年將四國海上風電裝機增加10倍,至少達到150GW,預計2031-2050年的CAGR也能夠達到4.3%。此外,英國政府表示,到2030年海風裝機達40GW,截至2021年底12.5GW,預計2022-2030年CAGR達13.8%;越南政府也表示,到2030年其海上裝機將達到7GW。
作為海上風電送出設備,海纜將充分受益國內+海外海風裝機量增長帶來的需求量提升。我們認為,伴隨國內和歐洲、越南等國海上開發(fā)節(jié)奏的加快,國內企業(yè)除滿足國內快速增長的需求外,在歐洲有限的海纜產能下國內海纜頭部企業(yè)有望進一步增加對外出口,提升國內企業(yè)海外份額。
伴隨海風向遠海發(fā)展,敷設所需海纜產品里程增加,從成本端考慮,由于主要成本大頭為原材料成本,且海纜大長度+大截面趨勢下原材料成本難以下降,因此伴隨海纜長度增加,海纜價值量也有望呈現(xiàn)正向變動。
統(tǒng)計2020年到2022年6月已公開的海纜中標情況,變化趨勢印證我們的觀點:1)海上風電場中心離岸距離呈逐年增加趨勢。僅考慮國內項目的情況下,2020/2021/2022年項目平均離岸距離分別為32.2/35.1/38.2km;包含海外項目的平均離岸距離分別為30.9/35.1/43.5km。我們發(fā)現(xiàn)國內海上風電項目近三年的離岸距離呈逐年增加趨勢,國內約每年增加3km,包含海外項目年均增加約6~7km;主要因國內海風建設由近海向遠海拓展,項目離岸中心距離遞增。2)海纜單GW價值量增加,2022年國內1GW裝機約對應17.6億元左右的海纜投資額。以項目裝機規(guī)模和海纜中標項目造價計算,僅考慮國內項目的情況下,2020/2021/2022年海纜單GW價值量分別為11.7/13/17.6億元,包含海外項目的單GW價值量分別為11.6/11.6/15.2億元,過去三年均呈現(xiàn)明顯的增加趨勢。
綜上,我們認為,伴隨國內海洋領域海上風電建設由近海向遠海發(fā)展,國內海纜單根里程要求將明顯增加,單GW價值量有望提升。
海纜得益于較高的行業(yè)壁壘和進入壁壘,目前市場高度集中,參與者較少,行業(yè)格局較為穩(wěn)定。當前一線龍頭東方電纜市占率37%、一線龍頭中天科技市占率38%,龍三亨通光電市占率17%,合計前三家頭部廠商已獲得91.7%左右市場份額,其余市場份額基本被漢纜股份、萬達海纜和寶勝股份瓜分。
目前來看,頭部三家企業(yè)均已具備500kV交流和直流海纜生產能力,其他廠商尚需技術積累。其中,中天科技目前已具備超17項自主研發(fā)的重點關鍵技術,包括超高壓交聯(lián)聚乙烯絕緣擠出工藝技術,大長度絕緣等,是全球獲得英國CarbonTrust資助進行高壓動態(tài)海底電纜研制的5家企業(yè)之一(中國惟一一家)。而東方電纜目前已具備海纜和陸纜領域的四項系統(tǒng)解決方案,包括深遠海臍帶纜和動態(tài)纜系統(tǒng)解決方案、超高壓電纜和海纜系統(tǒng)解決方案等,在技術領域中具備較強的海纜軟接頭研發(fā)能力。
至于亨通光電,面對海上風電全生命周期的運營需求,公司已形成從產品到系統(tǒng)解決方案,到工程運維的全產業(yè)鏈發(fā)展格局,已形成了從海底電纜研發(fā)制造、運輸、嵌巖打樁、一體化打樁、風機安裝、敷設到風場運維的海上風電場運營完整產業(yè)鏈。(資料來源:東興證券;本文所涉?zhèn)€股僅做舉例,不做買賣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