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走過的百年歷程,完成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飛躍,現正邁步在強起來的新時代。理解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為什么能夠成功,有利于弄清中國共產黨在未來發(fā)展中如何繼續(xù)引領中國走向更大的成功。中國共產黨堅持唯物史觀的方法論,從唯物史觀所把握的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中才找到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正確道路。這其中包含的奧秘是,中國共產黨在運用唯物史觀方法論的過程中,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把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生產力的核心地位,努力為發(fā)展生產力創(chuàng)建制度基礎、提供有利條件;堅持以人民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把發(fā)展目標和落腳點聚焦到為人民謀幸福的中心上來。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唯物史觀
作者簡介:喬榛,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哈爾濱? 150080)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JYD219)
DOI編碼:10.19667/j.cnki.cn23-1070/c.2022.03.001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使自近代以來飽受西方列強欺凌的中華民族重新崛起于世界的東方,實現了從向西方列強卑躬屈膝到重新站起來的飛躍,進一步使一個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逐步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現在正開啟著使一個富裕起來的東方大國向世界強國邁進的新征程。中華民族百年來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關鍵在于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中華民族取得如此成就,關鍵在于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國共產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指導,從中找到了正確地認識中國革命、建設、改革規(guī)律的方法論,即唯物史觀。正是在這一認識人類社會的科學方法論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在百年的奮斗歷程中帶領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一、唯物史觀是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
恩格斯把馬克思一生的理論貢獻歸結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提出對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的唯物史觀;另一個是對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guī)律認識的剩余價值理論。恩格斯指出:“正象達爾文發(fā)現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歷史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因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便構成為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恩格斯對唯物史觀的充分肯定以及對唯物史觀原理核心的陳述,表達了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歷史的一個全新認識。
在馬克思發(fā)現唯物史觀之前,一種被人們普遍接受的是包含在黑格爾歷史哲學中的歷史觀。該歷史觀有三個基本內容:(1)世上萬物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歷史性,表現為一種內在的整體運動結構。歷史是進步的,且是絕對精神這一權力意識自主地存在于萬物之中的體現。(2)歷史性的重心并不在個體或諸個體之間(即所謂的“主體間性”),而在于超越個體又與個體不分離的邏各斯。這種邏各斯是一種融合了古希臘目的論與中世紀上帝主體性的力量,它以一種不斷在新層面上回到自身,即不斷“終結”的方式存在。(3)邏各斯是一個主體,是整體運動的根據所在,是西方整個形而上學的最高實現。2黑格爾的歷史觀屬于唯心史觀,邏各斯或絕對精神是歷史發(fā)展的動力,而且他對歷史發(fā)展的理解終止于普魯士專制社會。因此,對黑格爾的唯心史觀的批判是馬克思建立正確歷史觀的邏輯起點。馬克思首先對當時流行的黑格爾體系批判加以總結,他指出:“德國的批判,直到它的最后的掙扎,都沒有離開過哲學的基地。這個批判雖然沒有研究過它的一般哲學前提,但是它談到的全部問題終究是在一定的哲學體系,即黑格爾體系的基地上產生的。不僅是它的回答,而且連它所提出的問題,都包含著神秘主義,對黑格爾的這種依賴關系正好說明了為什么在這些新出現的批判家中甚至沒有一個人都斷言自己已超出了黑格爾哲學。他們和黑格爾的論戰(zhàn)以及相互之間的論戰(zhàn),只局限于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抓住黑格爾體系中的某一方面來反對他的整個體系,或反對別人所抓住的那些方面。”3在馬克思之前,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因為沒有找到一種范式革命而無法實現超越。馬克思在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的前提下,從改變黑格爾哲學的基本范式為出發(fā)點對其進行批判性的繼承。這正如馬克思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加以清理時所指出的:“我的辯證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的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的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chuàng)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在這種唯物主義轉向的前提下,馬克思繼承黑格爾的辯證法,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有了這一新的世界觀,對人類社會的認識才有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才有了他的第一個重大發(fā)現,即發(fā)現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這一被恩格斯譽為“達爾文式革命”的發(fā)現,提供了與黑格爾完全不同的解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法論。馬克思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觀點表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fā)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fā)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同樣,理解意識形態(tài),也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但這一規(guī)律并不是可以清晰地把握的。人類社會的實際情況非常復雜,人們是無法在這個復雜的現實中輕易發(fā)現這個規(guī)律的。即使是人們清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原理,但在現實中也無法找到與之清晰對應的具體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如果只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這一規(guī)律的變化,似乎可以在歷史事實中找到某種對應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軌跡;但是,當把這一角度調整到對未來發(fā)展趨勢的分析,則很難說怎樣的生產力應該對應怎樣的生產關系,因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現實運動十分復雜,無法簡單地說某種水平的生產力決定什么樣的生產關系,不僅在現實中無法找到相匹配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而且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運動中還有其他的現實因素發(fā)揮了重要的影響力。如此便產生了一個問題,即如何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因此,運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不只是知道其包含的基本原理,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一基本原理運用到對現實的分析中。做到這一點需要有很高的智慧,還需要有一種尊重現實、根植于人民群眾的理念。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接受了“十月革命”送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審視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課發(fā)現一個真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就比較順利;相反,脫離了中國實際去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革命、建設就會遭受挫折??偨Y這一歷史經驗,關鍵點在于如何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其中,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獲得的教訓,充分地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準確運用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中帶領中華民族實現的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轉變,實際上是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的準確把握和科學運用。當然,這也是在不斷探索中才獲得的理論真諦。現在,回過頭來看,馬克思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科學運用,是中華民族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最深刻的理論根據。
二、唯物史觀為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探索提供了正確道路
近代中國經歷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西方列強的入侵對一個有著悠久文明的東方大國造成巨大沖擊,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面對中華民族的災難,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前也曾有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敢于犧牲,為改變中華民族命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由于沒能找到一種正確的理論指導,他們探索的中華民族復興之路都受到挫折。如何改變近代中國的命運?必須從當時中國的實際出發(fā),其中,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當時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
鴉片戰(zhàn)爭之前,按照英國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測算,1820年,中國GDP總量占世界GDP總量的33%,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1為什么這樣一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卻在鴉片戰(zhàn)爭中一敗涂地?對此,人們做過各種各樣的探討,分析過各種各樣的原因,其中,最為關鍵的原因便是生產力水平的差距。鴉片戰(zhàn)爭前夕,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yè)革命,實現了生產力結構的重大變遷,1820年,農業(yè)、工業(yè)、服務業(yè)三產的就業(yè)比重分別為37%、33%、30%。2在工業(yè)中就業(yè)的人數雖然低于農業(yè),但根據工業(yè)勞動生產率大大高于農業(yè)勞動生產率的事實,三次產業(yè)中的工業(yè)生產總值要大于農業(yè)生產總值。與英國的情況相對照,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前夕,還是一個標準的農業(yè)國,也沒有發(fā)生工業(yè)革命,龐大的經濟規(guī)模主要是農業(yè)貢獻的。當一個工業(yè)國與一個農業(yè)國相遇時,它們的生產力水平處于不同層次,發(fā)生軍事對抗時的結果不言而喻。不明白這一點,就無法理解為什么中國竟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輸給一個來自遙遠西方的英倫島國;不明白這一點,自然也就無法理解為什么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前探索中華崛起之路的嘗試都以失敗而告終。
洋務運動是國人在認識到中國失敗源于“船不堅炮不利”而嘗試的復興之路。表面看來,洋務運動掀起的是一場工業(yè)化運動,也是一條發(fā)展生產力的道路。但是,這條發(fā)展生產力的道路并不是內生的,也缺乏發(fā)展生產力的基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提供了一個發(fā)展生產力的基本邏輯,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促進的邏輯。任何社會要發(fā)展生產力,都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支持。洋務運動,是建立在一個封建專制的制度之下,二者不僅不能相互適應,而且存在著嚴重的沖突。如此,洋務運動失敗就是一個自然的結果。特殊的是,洋務運動的失敗并不是經濟運行的一個結果,而是因甲午戰(zhàn)爭的戰(zhàn)敗而終止。
洋務運動的失敗讓國人認識到單純地發(fā)展生產力是難以將國家引向富強的。既然生產力發(fā)展必須與生產關系相適應,那么變革生產關系就成為發(fā)展生產力、實現國家富強的必要基礎。然而,當時的人們并沒有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去檢討洋務運動這場工業(yè)化失敗的原因,而是從上層建筑即政治制度去分析其為什么失敗。固然,清王朝的專制制度是洋務運動失敗的一個原因,但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如果說,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的工業(yè)化探索,那么其必要的基礎一定是與其相適應的經濟基礎的建立。而這樣的基礎在當時遠沒有形成。因此,專注于戊戌變法的國人在沒有群眾基礎的情況下必然會失敗。而其之所以沒有群眾基礎,是因為當時的中國處于小生產的發(fā)展階段,其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基層群眾與這場政治變革沒有任何關系。
直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因為其具有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似乎找到了一條中國革命及民族復興的道路。資產階級革命具有推翻封建專制、建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訴求,從而找到了一條社會正常演進的發(fā)展之路。既然清王朝是封建制度,那么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然而,在當時的中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盡管符合歷史發(fā)展的邏輯,但缺乏現實的基礎。由于資本主義經濟在當時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并沒有得到太大的發(fā)展,造成資產階級十分軟弱,難以承擔起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更不能承擔起領導中華民族復興的重任。雖然革命的邏輯將資產階級推到了前臺,但缺乏現實基礎又使其難成正果。
中國近代歷史的演進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而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找到一條領導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關鍵在于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指導,特別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總結近代以來中國探索民族復興的道路,可以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去解釋其得失。同樣的,理解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由弱到強并取得新民主主義勝利,帶領中華民族站立起來,也需要從唯物史觀出發(fā)去解釋其包含的奧秘。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盡管從一開始就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指導,但在如何科學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方面也經歷了探索的歷程,并有過一些曲折。直到毛澤東同志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引導中國革命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任何革命要取得成功都不能脫離所處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和經濟基礎。近代中國雖然進入了大變革時代,但其經濟基礎一直沒有太大改變,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農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絕對主體地位,使得任何試圖超越這一經濟現實而選擇變革或革命道路都難免失敗。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也經歷過挫折,但最終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典范,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自覺運用的典范。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是一個相對典型的農業(yè)社會,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在這樣的經濟現實下尋找革命的道路,任何超越現實的理想化方案都難以實施。農業(yè)的主體地位和農業(yè)人口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狀況要求中國革命必須把農民的熱情調動起來,必須找到可以調動農民革命熱情的有效途徑。大革命失敗以后,我們黨嘗試在中心城市發(fā)動起義,走通過占領中心城市取得政權的革命道路。但這條道路沒有走通,革命遭到巨大挫折。最終,毛澤東等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走出一條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這條道路之所以走得通,關鍵在于它立足中國的實際,把革命道路建立在中國的經濟基礎之上,進而獲得了巨大的革命動力。一個讓世界驚奇的事實,即中國共產黨從建立之初只有50多名黨員的小黨,在28年時間里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并建立新中國,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自覺地運用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總結出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事實求是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原理。正是在這一原理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才得以在一次又一次勝利中奪取了政權,中華民族才得以從從近代以來的屈辱中站立起來。
三、唯物史觀為中華民族富起來的實踐提供了認識基礎
新中國的成立翻開了中華民族歷史最重要的一頁,使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在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性轉變提供必要前提。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進程中,同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或者說是全新的挑戰(zhàn)。建設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全新課題,在書本中找不到答案,在歷史經驗中也找不到現成方案,必須進行新的探索。因此,對一種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訴求,成為中國共產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優(yōu)先選擇。很自然,在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傳統(tǒng)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唯物史觀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然而,任何理論即使是科學的理論也會不斷地受到新的現實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不僅來自理論如何去解釋新的現實,而且也來自如何在新的現實中運用好理論。馬克思主義及其唯物史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重要的理論法寶。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及其唯物史觀繼續(xù)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成為新中國成立后面臨的重大理論問題。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革命進程中,一個最大問題是,走怎樣的道路過渡到社會主義。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一個現實選擇便是模仿蘇聯。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在新中國成立時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已取得巨大成就,并成為廣大發(fā)展中國家謀求發(fā)展的榜樣。中國與蘇聯同屬社會主義陣營,且蘇聯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給予中國共產黨很大幫助,因此,蘇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路徑以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所采取的模式自然成為中國模仿的對象。
中國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過程中,一方面模仿蘇聯走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路徑;另一方面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社會主義過渡路線。中國在當時之所以做出如此選擇,是因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科學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從根本上來說,依然是從中國當時實際出發(fā)做出的選擇。新中國成立后向社會主義過渡分兩步走:第一步是發(fā)展新民主主義經濟;第二步是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這樣的過渡路徑與蘇聯的社會主義過渡不同。蘇聯在十月革命后,在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中分三個階段完成:第一個階段是采取軍事共產主義的直接過渡;第二個階段是實行新經濟政策的間接過渡;第三個階段是以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為核心的完成過渡。從時間來看,自十月革命后,蘇聯前后經歷了19年時間最終完成了向社會主義過渡。新中國成立后向社會主義過渡雖然借鑒了蘇聯的經驗,但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國共產黨在推動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過程中主要是從中國實際出發(fā)。首先,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穩(wěn)固的政權,這與十月革命后的俄國形勢有很大不同。新中國成立后的重點是恢復國民經濟。根據當時的中國實際,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把一切可以團結的社會力量動員起來并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因此,發(fā)展以混合經濟為主要特征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是最符合當時中國實際的選擇。在完成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后,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所采取的是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即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城市個體工商戶和農村個體經濟的改造,而且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和平贖買”和“自愿集體化”,整個過程順利而高效,既達到了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也保持了被改造對象的積極性,為社會主義建設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
新中國在順利完成向社會主義過渡并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后,便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在順利恢復國民經濟和完成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鼓舞下,如何加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便成為當時最大的問題。在開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之初,黨對經濟建設的認識還是很清晰的,準確判斷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探索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要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正確處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大關系,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工業(yè)化道路”2。然而,這樣的認識和探索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相反,出現了脫離中國實際、違背經濟規(guī)律的錯誤,“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人們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教訓極其慘痛。3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遭受的挫折,歸根結底仍然是沒有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沒有遵循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從而偏離了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軌道,以至于給社會主義事業(yè)帶來嚴重損失。而改變這種局面并探索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出發(fā)點需要重新回歸到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以此為基礎,探索符合中國國情、反映中國實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新中國成立后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國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黨在對過去經驗和教訓總結的基礎上,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正確的發(fā)展道路。之所以能夠探索到這樣一條道路,主要是因為遵循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進行改革開放之前的28年,新中國聚焦的工業(yè)化取得重要成就,在工業(yè)幾乎是空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較為完備的工業(yè)體系。但在取得成就的背后有一個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即如何處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工業(yè)化是新中國成立后就確立的一個發(fā)展目標,但在如何實現工業(yè)化或怎樣發(fā)展生產力方面,過于強調調整生產關系的作用以及把階級斗爭看作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手段,從而使發(fā)展生產力這一中心沒有得到堅守,導致經濟發(fā)展遭受挫折。進行改革開放之后,黨中央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重新認識,即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fā)、立足中國的實際去處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具體地講,就是要堅持生產力的決定性地位,把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作為首要任務和出發(fā)點,而生產關系不再是處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關系的出發(fā)點。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并舉世矚目,我國實現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4在實現這些重要目標的進程中,起關鍵性作用的是在科學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在中國國情依然是生產力相對落后和人民生活比較貧窮的背景下,必須使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作為處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關系的出發(fā)點。為此,在改革開放后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基本路線的基礎上重新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并將它概括為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為出發(fā)點來處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還必須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fā)展。改革開放后,一方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另一方面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在調整生產關系時,中國共產黨從我國實際出發(fā),而不是從理論出發(fā),引領中國走出了一條“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路徑。漸進式改革按照西方標準經濟學理論并不是有效的改革路徑,卻使中國改革順利而穩(wěn)定推進,中國經濟因此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正是這種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為中心,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生產關系調整之路,找到了一個適合中國生產力解放和發(fā)展的生產關系及其經濟體制新模式,才使得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功。
總結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之所以能使一個生產力相對落后的貧窮中國達到富裕,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在推動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找到了一條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作用和適應的發(fā)展道路。這又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的成功范例。
四、唯物史觀為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探索提供了方法論依據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飛躍,也為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奠定了物質基礎。進入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華民族將迎來強起來,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時刻。歷史賦予中華民族巨大機遇,但也對中華民族提出新的考驗。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外環(huán)境深刻變化,如何繼續(xù)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更高水平發(fā)展,需要有新的認識和新的思路。
改革開放以后,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重大成就。同時,外部環(huán)境變化帶來許多新的風險挑戰(zhàn),國內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面臨不少長期沒有得到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以及新出現的一些矛盾和問題。面對新的環(huán)境變化,必須樹立新的發(fā)展理念,開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階段,構建新的發(fā)展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chuàng)立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chuàng)立,回答了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就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zhí)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zhí)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一系列原創(chuàng)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飛躍的有效途徑和方略。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實踐的科學反映,是唯物史觀方法論的又一次科學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首先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新認識,是對改革開放之初確立的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拓展。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以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并達到共同富裕依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完成的根本任務。不過,改革開放后我國始終堅持完成的這一任務,在新時代必須以堅持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來完成并達到新水平。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完全是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完成的新任務所做出的新概括。在這一概括中包含了新時代的現實要求,也體現出新時代必須進行偉大斗爭的需要。此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一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概括,反映了我國當前最大的實際,是適應我國發(fā)展新階段變化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把握。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是唯物史觀揭示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并找到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動力的基本任務。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逐步形成清晰認識。把握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首先在于確立其主要目的,其次是確定達成此目的的主要手段。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先后解決了溫飽問題,又基本建成了小康,直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如期實現。如此,在改革開放之初確立的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目的,經歷了4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后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地提升并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量的需求轉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要。與此相應地,改革開放之后還比較落后的生產力水平,在40多年不斷提升和積累后也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可以為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如此,重新認識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確立一個反映時代實踐的社會主要矛盾,成為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重要前提。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對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概括,不僅準確地反映了我國進入新時代的實踐,而且又是一次對唯物史觀的科學運用。
以上只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兩項內容進行的分析,從中可以看到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方法論的光芒。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概括的10個明確中,都可以看到其背后有著唯物史觀方法論的基礎,或者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貫徹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偉大創(chuàng)造。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個已經富起來的中國正在向強起來轉變。我國已經找到了實現這一轉變的指導思想,而且這一指導思想包含了實現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深刻思考。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新的發(fā)展方向更加明確,新的發(fā)展方略更加清晰,凝聚全國人民力量和智慧更加深遠。黨的十九大確立了到本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時間表,即分兩個階段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F在是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近的時期,但要完成的任務更加艱巨,保證順利解決這個時期要面對許多突出的問題,必須保證方向正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繼承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的,有著理論和實踐的深厚基礎,一定能夠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高質量發(fā)展并不斷提升其水平,進而實現國家富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結? 論
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余年來,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不斷飛躍,取得了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最偉大的成就。這一巨大成就取得的背后包含了一個關鍵內核,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方法論,并能在把握唯物史觀精髓的基礎上,找到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正確道路。
第一,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是科學運用唯物史觀的出發(fā)點。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要的理論貢獻之一,也是認識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重要方法論。中國共產黨確立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根本地位,并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才使得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取得偉大勝利。但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取得這一偉大勝利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有許多曲折,也有深刻教訓。在這些曲折和教訓中可以發(fā)現:凡是能夠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時從中國實際出發(fā),中國革命和建設就能取得成就;相反,凡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教條去堅持而脫離中國實際,中國革命和建設就遭受挫折。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根本地位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守,運用唯物史觀理解和探索人類社會和中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是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出發(fā)點,但是,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及其唯物史觀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才能夠認識中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并探索到正確的發(fā)展道路。
第二,抓住發(fā)展生產力這一核心是貫徹唯物史觀的落腳點。唯物史觀所理解的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源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展開的趨勢。人類社會發(fā)展歸根結底是建立在生產力發(fā)展的基礎上,不管處于怎樣的發(fā)展階段,也不管有著怎樣的發(fā)展條件,表面上紛繁復雜的經濟、政治、社會現象背后一定有生產力這一基礎發(fā)揮作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其實質就是要通過發(fā)展生產力來使中華民族富起來強起來。從中國共產黨一百余年所走過道路看,實現每一個重大目標、完成每一項重點任務,都在為發(fā)展生產力和使中國富起來強起來做著準備。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更是在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確立了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核心地位,并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fā)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使近代以來的中國距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變得最為接近。
第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堅持唯物史觀的歸宿。唯物史觀把人民放在核心的地位,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1馬克思對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的目的是探索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人類解放就是人民解放,這個蘊含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最終目標,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綱領中體現為無產階級的解放或人民的解放。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在不斷踐行這一初心和使命過程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大勝利,完成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打贏了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這些成就的取得,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思想的重要成果,也是進一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的發(fā)展思想。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PC’s Leading the Chinese Nation to “Standing Upright, Becoming Prosperous and Growing in Streng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QIAO Zhen
Abstract: The CPC has led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 a century-long journey, and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chieved the tremendous transformation from standing upright to becoming prosperous and growing in strength at present. Understanding why the CPC has succeeded in its endeavors over the past century is conducive to clarifying how the CPC will continue to lead China to greater success in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 CPC adheres to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finds the correct path to lead China’s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a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ly from the laws of human development grasped b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secret is that when applying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CPC insists on starting from Chinese reality and combin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 China’s concrete reality. Besides, it insists on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strives to create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and provid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It also insists on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ideology and focuses the goal and destination of development on the center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Key words: CPC, Chinese nation, standing upright, becoming prosperous, growing in strength, historical materi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