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琪,張芷昕,肖 丹,吳依依,高宇雄,孫 欣
(長沙醫(yī)學院,湖南 長沙 410219)
自2000 年起我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2019 年60 歲及以上人口占18.1%。據預測,2035—2050 年我國老年人口占比將達到30%左右,死于慢性疾病的高達80%[1],遠超出發(fā)達國家。老年人是慢性疾病高發(fā)人群,慢性病共存(以下簡稱共病)對老年人的生存年限和身體健康水平有著很大威脅。研究顯示[2],老年人共病率波動較大,為6.4%~76.5%。胡小蘭[3]研究顯示老年人共病率為35.2%,付麗英[4]研究顯示社區(qū)老年人共病率為53.9%。雖然不同研究的共病率不相同,但均說明老年人廣泛存在慢性病共存現象。研究還顯示,多病共存易導致老年人身體衰弱[5]。衰弱是由軀體功能改變和多種慢性疾病引起的機體易損性增加的一種臨床綜合征[6],最重要的特征是老年人身體儲備能力降低,會增加失能、跌倒、殘疾等不良風險[7]。老年人衰弱、共病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雖然衰弱和共病二者之間的概念不相同,但是它們相互影響,即共病會導致老年人軀體功能異常,從而發(fā)生衰弱,而衰弱的老年人易合并多種疾病。衰弱和共病是老年人失能及死亡的重要影響因素[7],因此,在衰弱發(fā)生早期就應采取干預措施來預防[8]。目前國內對共病衰弱老年人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調查社區(qū)老年人衰弱現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為今后制訂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延緩衰弱、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提供參考依據。
2021 年3—6 月,在社區(qū)允許的情況下,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長沙市望城區(qū)6 個符合納入排除標準的社區(qū)的232 名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60 歲;(2)知情同意;(3)認知溝通功能正常。排除標準:(1)居住時間≤3 個月者;(2)患精神疾病者;(3)嚴重視聽障礙者。
2.1.1 一般資料問卷 自主設計調查問卷,收集老年人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家庭情況、居住方式、吸煙喝酒情況、飲食習慣、患病用藥情況、睡眠狀況、身體近況等信息。
2.1.2 老年人衰弱評估量表 參考Tilburg 衰弱指標及多個國外衰弱評估工具,采用經專家修訂后的老年人衰弱評估量表[9]對社區(qū)老年人進行調查。該量表包括生理、心理、社會、認知、環(huán)境5 個維度26 個條目,采用二分類計分法,條目2~5、17、19、20、22、23、25、26 反向計分??偡?~26 分,9 分及以上為衰弱,得分越高說明衰弱程度越重。相比于Tilburg 衰弱指標,該量表增加了社會維度,并對其他4 個維度的條目進行了刪減。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46,奇偶分半信度為0.871。
2.1.3 查爾森共病指數[10]查爾森共病指數是目前國內外最常用的共病評分法,基于患者所患疾病數目及嚴重程度,分為4類對合并癥進行量化: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周圍性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癡呆、慢性肺疾病、結締組織疾病、潰瘍病及糖尿病記1 分,偏癱、中至重度腎臟疾病、糖尿病伴器官損傷、腫瘤、白血病、淋巴瘤記2 分,中度到重度肝臟疾病記3 分,轉移性實體腫瘤及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記6 分。其中2~3 分為低共病組,4~5 分為中等共病組,>5 分為高共病組。
采用方便抽樣法,在獲得知情同意后,對符合標準的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使用統(tǒng)一說明語。本研究調查對象均為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對較低,視力聽力差,因此主要采用詢問法。對無法自行填寫的老年人,研究者口述問卷內容,在研究對象回答后代為填寫。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245 份,剔除缺失無效問卷13 份后,最終收回有效問卷232 份,有效回收率為94.7%。
應用SPSS 23.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方法對人口學變量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正態(tài)分布數據兩項間均數比較采用t 檢驗,3 項及3 項以上間均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有顯著性差異的影響因素進行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2 名社區(qū)老年人中,衰弱的有70 人,衰弱發(fā)生率為30.2%?;加新圆〉挠?69 人(72.8%),其中患有一種慢性病的有63 人(27.2%),患有兩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有106 人,共病發(fā)生率為45.7%。慢性病患病人數排在前3 的為高血壓95 人(56.2%),關節(jié)炎78 人(46.2%),糖尿病39 人(23.1%)。根據查爾森共病指數評價標準,低共病組有95 人(89.6%),中等共病組有9 人(8.4%),高共病組有2 人(1.9%)。共病老年人中衰弱的有45 人,發(fā)生率為42.5%。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老年人衰弱與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數、經濟來源、用藥種類、家族病史、是否鍛煉、鍛煉時間、睡眠困擾、睡眠時間、身體近況有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社區(qū)老年人衰弱的單因素分析
以單因素分析結果為基礎,將有意義的指標納入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經濟來源、是否鍛煉為社區(qū)老年人衰弱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老年人衰弱影響因素的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
本研究顯示,社區(qū)老年人衰弱發(fā)生率為30.2%,高于廖春霞等[11]的研究結果(24.8%);共病發(fā)生率高達45.7%,與Wang 等[12]的調查結果(47.5%)相似。據估計,到2050 年我國老年人中發(fā)生衰弱的將達1 億[13],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老年人衰弱發(fā)生率不斷升高。本研究發(fā)現,共病老年人衰弱發(fā)生率(42.5%)高于社區(qū)老年人整體衰弱發(fā)生率(30.2%),證實了共病加重了衰弱的發(fā)生[14]。本研究中社區(qū)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最高的是高血壓(56.2%),高血壓易導致許多并發(fā)癥,如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造成健康狀況急劇惡化甚至危及生命,而無慢性病的老年人健康狀態(tài)好、生活自理能力強[15]。共病老年人遭受不同慢性疾病的折磨,軀體功能、認知能力、生活質量等嚴重下降,不僅影響健康狀況,而且加速了老年人死亡的過程。因此,要加大對社區(qū)老年人慢性疾病和衰弱的篩查,從前期預防到后期治療做好每一步,從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滿足老年人共病與衰弱的護理需求,讓更多老年人改善身體健康狀況,減輕慢性疾病帶來的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4.2.1 年齡 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年齡越大的老年人衰弱程度越高,與Woo 等[16]的研究結果相似。Fried 等[17]的研究中,各年齡段老年人衰弱發(fā)生率為65~70 歲3.2%、>70~<75 歲5.3%、75~<80 歲9.5%、80~<85 歲16.3%、85~90 歲25.7%、>90 歲23.1%,與趙慶慶[18]研究的老年人衰弱發(fā)生率60~<70 歲14.8%、70~<80 歲21.9%、≥80 歲41.7%的結果相似,都說明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衰弱率會提高。同時,張琪等[19]的研究顯示,年齡是老年人發(fā)生共病的最重要因素;錢焊森等[20]的研究顯示,60~70 歲、>70~80 歲這兩個年齡段老年人共病發(fā)生率顯著高于<60 歲人群。因此,年齡無論對共病還是衰弱都有顯著影響。隨著年齡的升高,機體的免疫力下降,感覺功能出現障礙,走路步速、握力、聽力、視力、咀嚼力等均呈降低趨勢,嚴重威脅到老年人的健康。提示護理工作者要對不同年齡段老年人實施不同的護理措施,預防衰弱的發(fā)生,尤其要注重對高齡老年人的護理,減輕因疾病和衰弱帶來的痛苦。
4.2.2 經濟來源 研究顯示,經濟來源對老年人衰弱情況有明顯影響,可以自主獲得經濟收入的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較好,而靠子女贍養(yǎng)的老年人一般患有慢性疾病、行動不便、自我動手能力差,與既往[21]研究結果一致。Hanlon 等[22]的研究顯示,經濟條件差是衰弱的影響因素之一,低收入的老年人更易發(fā)生衰弱,衰弱老年人合并疾病多,醫(yī)療支出多,而高收入老年人更易獲得醫(yī)療支持。研究顯示,良好的經濟收入能顯著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狀況[15]。因此,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改善健康狀況,需要建立完善的醫(yī)療保障系統(tǒng),減輕老年人的醫(yī)療負擔,滿足醫(yī)療需求。
4.2.3 是否鍛煉 本研究顯示,參加鍛煉是老年人衰弱的保護性影響因素,與Cooper 等[23]的研究結果一致。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骨骼肌質量會隨著年齡的升高而下降,而肌肉力量可以靠鍛煉來維持。體育鍛煉可以保護和改善肌肉質量與心臟功能,提高骨骼肌的質量,使身體激素達到平衡。老年人堅持運動,保持良好的體態(tài),可以改善肌肉力量下降情況,預防疾病和衰弱。提示社區(qū)護理工作者要鼓勵老年人適度鍛煉,改善體內新陳代謝,從而延緩衰弱的發(fā)生。
本研究通過對長沙市望城區(qū)232 名老年人進行橫斷面調查,發(fā)現老年人衰弱發(fā)生率高,且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值得引起更多關注。衰弱和共病有很大關聯[24],共病會增加衰弱發(fā)生的風險,衰弱會引發(fā)老年人摔倒等[25]不良結果,導致共病的發(fā)生,而且衰弱與共病會同時發(fā)生,相互重疊。為此,需要制訂更具針對性的措施,預防和延緩衰弱的發(fā)生。本研究在選擇量表時考慮到了老年人走路狀況、聽力、視力、咀嚼功能等生理因素以及與鄰居相處等環(huán)境因素,更加全面地對老年人的衰弱現狀進行評估。但本研究只針對一個區(qū)進行了抽樣,樣本量較少,今后可進行多中心調查研究,增加樣本量,探索更具價值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