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萍,趙海巖,劉 晶,張 洋,王大為,肖萬欣
(遼寧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 玉米研究所,遼寧 沈陽 110161)
玉米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1]。氮素為植物的正常生長提供了充足的礦質(zhì)氮,是主要的產(chǎn)量限制因素[2]。歐美國家化肥對作物產(chǎn)量的貢獻率為35%~66%,而我國僅為35%~45%[3]。不合理或過量的氮肥施用造成的地下水污染、溫室氣體排放加劇、土壤酸化、氮揮發(fā)和淋洗損失等環(huán)境問題日益突出,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潛在威脅[4-5]。種植密度是影響群體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合理增加種植密度會使群體光合面積增大,截獲光能的潛力提高[6],增密過程中會引起玉米冠層的結構和功能發(fā)生一系列變化,從而提高玉米產(chǎn)量[7]。
施氮量和種植密度之間存在互作效應[8]。在適宜的種植密度下,適宜的施氮量是充分發(fā)揮玉米群體優(yōu)勢進行光合生產(chǎn)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保障,它通過提高穗粒數(shù)和粒質(zhì)量來提高產(chǎn)量[9]。朱立娟等[10]在黑龍江省的研究結果表明,種植密度對玉米產(chǎn)量的影響大于施氮量,施氮量與種植密度之間存在明顯的互作效應;鄭單958在種植密度5.7×104株/hm2、施氮量225 kg/hm2處理下產(chǎn)量最高,東農(nóng)250 在種植密度5.7×104株/hm2、施氮量225 kg/hm2處理下產(chǎn)量最高。盛耀輝等[11]在遼寧省以鄭單958 為試驗材料的研究結果表明,種植密度與施氮量間互作效應顯著;在3種種植密度(4.5×104、6.75×104、9.0×104株/hm2)下,施氮量225 kg/hm2處理的產(chǎn)量均最高,是當?shù)剌^適宜的氮肥施用量。張平良等[12]在甘肅省以先玉335為試驗材料的研究結果表明,種植密度和施氮量均顯著影響玉米籽粒產(chǎn)量、氮素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且兩者互作效應顯著;旱地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栽培以種植密度6.0×104株/hm2、施氮量207 kg/hm2較適宜。曹亞娟等[13]在湖南省的研究結果表明,鄭單958在種植密度9.0×104株/hm2、施氮量150 kg/hm2條件下產(chǎn)量最高,湘農(nóng)玉27 號在種植密度9.0×104株/hm2、施氮量225 kg/hm2條件下產(chǎn)量最高。張美微等[8]在河南省的研究結果表明,夏玉米鄭單1002 在種植密度75 000 株/hm2、施氮180 kg/hm2(減氮20%)配施有機肥條件下可達到高產(chǎn)高效的生產(chǎn)目標??梢?,同一品種(例如鄭單958)在不同地區(qū)獲得高產(chǎn)所需要的施氮量和最適種植密度各異。另外,施氮量與種植密度互作對不同生育時期玉米植株不同層次葉片光合性能的影響研究尚未見報道。為此,研究不同施氮量和種植密度互作對不同生育時期春玉米不同層次葉片光合性能和產(chǎn)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為春玉米光、肥利用率和產(chǎn)量的提高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技術支撐。
本研究在國家玉米產(chǎn)業(yè)技術體系沈陽綜合試驗站(42°03′N、123°57′E)進行,該站位于遼寧省北部溫和半濕潤波狀平原區(qū),屬于溫帶季風氣候,2021 年春玉米生育期(5—9 月)降雨量516.7 mm,≥10 ℃積溫3 233.5 ℃。當?shù)胤N植制度為一年一熟制,耕層土壤含全氮1.0 g/kg、速效氮100.84 mg/kg、全磷0.4 g/kg、速效磷12.5 mg/kg、全鉀16.7 g/kg、速效鉀73.64 mg/kg、有機質(zhì)18.23 g/kg,pH值為6.38。
供試春玉米為遼寧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玉米研究所選育的遼單1205(國審玉20190164),春播成熟期126 d。
試驗采用二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主區(qū)為施氮(純N)量,分別為90(N1)、135(N2)、180(N3)、225(N4)、270(N5)kg/hm2;副區(qū)為種植密度,分別為6.00×104(D1)、6.75×104(D2)、7.50×104(D3)株/hm2。10 行區(qū),行長5.0 m,壟距60 cm,3 次重復。供試肥料為尿素(含N 46%)、過磷酸鈣(含P2O512%)和氯化鉀(含K2O 60%)。5月6日播種,播種時一次性側深施P2O5120 kg/hm2、K2O 90 kg/hm2,氮肥1/4 底施、3/4 于9 展葉期(V9)追施,9 月30 日收獲,其他同正常田間管理。
1.3.1 光合參數(shù) 在春玉米4 展葉期(V4)、V9、14展葉期(V14)、開花吐絲期(R1)、乳熟期(R3)和凹陷期(R5),應用美國LI-COR 公司生產(chǎn)的LI-6400光合測定系統(tǒng)對固定植株的葉片凈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蒸 騰 速 率(Transpiration rate,Tr)、氣孔導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胞間CO2濃度(Intercellular CO2concentration,Ci)等進行測定,V4、V9、V14 時期測定的葉片分別為第4 展葉、第9 展葉、第14 展葉,R1—R5 時期測定的葉片為穗位葉,測定部位是葉片中部上表面,流速500 μmol/s,內(nèi)置紅藍光源光量子通量密度(PFD)為2 000 μmol/(m2·s),CO2注 入 系 統(tǒng)CO2濃 度 設 為400 μmol/mol,3次重復。
1.3.2 葉綠素含量(SPAD)和葉面積指數(shù)(Leaf area index,LAI) 在春玉米R1、R3、蠟熟期(R4)、R5 時期,選取長勢一致的代表性植株,應用SPAD-502 PLUS 便攜式葉綠素儀測定植株穗位層(棒三葉)、穗上層(棒三葉以上所有葉片)、穗下層(棒三葉以下所有葉片)SPAD 值,測定位置為葉片中部上表面,5 次重復;應用英國DELTA 公司生產(chǎn)的SUNSCAN 冠層分析儀測定穂位層和底層(主莖第3和第4節(jié)位中間所在層)的LAI,3次重復。
1.3.3 產(chǎn)量及其構成因素 成熟期,選取小區(qū)中間4 行春玉米,實打?qū)嵤?,?4%標準含水量折算產(chǎn)量。同時,在小區(qū)內(nèi)部選取株高、穂位高、穗長均勻一致的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測定穗粒數(shù)和穗粒質(zhì)量,并用烘干法測定地上部植株干質(zhì)量,計算收獲指數(shù)。
采用DPS v7.05軟件進行方差分析(ANOVA)和差異顯著性分析(Duncan’s 新復極差法),應用Sigma Plot 10.0 軟件制圖。
施氮量、種植密度對某一指標的影響幅度=(該指標最高值-該指標最低值)/該指標最低值×100%。
2.1.1 光合參數(shù)2.1.1.1 Pn 方差分析結果(表1)表明,V4—R5 時期,施氮量對春玉米葉片Pn的影響均達到極顯著水平;V4—R5時期,種植密度對春玉米葉片Pn的影響均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V4—V14 時期,施氮量與種植密度的交互作用對春玉米葉片Pn 的影響均達到極顯著水平。
由表1 可知,隨著施氮量增加,春玉米葉片Pn總體上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以N3 處理最高,平均為39.2 μmol/(m2·s),施氮量對Pn 的影響幅度為12.3%。隨著種植密度增加,Pn總體上呈下降趨勢,總體以D1處理最高,平均為38.1 μmol/(m2·s),種植密度對Pn 的影響幅度為13.0%。V4 時期,N5D1 處理Pn最高,為37.4 μmol/(m2·s),N1D2處理次之;V9時 期,N3D1 處 理Pn 最 高,為40.5 μmol/(m2·s),N3D2 處理次之;V14 時期,N3D1 處理Pn 最高,為43.1 μmol/(m2·s),N5D1 和N3D2 處理次之;R1 時期,N3D1 處理Pn 最高,為51.8 μmol/(m2·s),N1D1處理次之;R3時期,N3D2處理Pn最高,為46.9 μmol/(m2·s),N3D1 處理次之;R5 時期,N3D1 處理Pn 最高,為45.1 μmol/(m2·s),N2D1處理次之。
表1 氮密互作對春玉米葉片Pn的影響Tab.1 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itrogen and density on Pn of spring maize leavesμmol(/m2·s)
2.1.1.2 Tr 方差分析結果(表2)表明,V4、R1—R5時期,施氮量對春玉米葉片Tr的影響均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V4—R5 時期,種植密度對春玉米葉片Tr 的影響均達到極顯著水平;V4、R1—R5 時期,施氮量與種植密度的交互作用對春玉米葉片Tr 的影響均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
表2 氮密互作對春玉米葉片Tr的影響Tab.2 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itrogen and density on Tr of spring maize leavesmmol(/m2·s)
由表2 可知,隨著施氮量增加,春玉米葉片Tr總體上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以N3 處理最高,平均值為5.8 mmol/(m2·s),施氮量對Tr 的影響幅度為16.0%。隨著種植密度增加,Tr 總體上呈下降趨勢,以D1 處理最高,平均值為5.7 mmol/(m2·s),種植密度對Tr 的影響幅度為11.9%。V4 時期,N2D3 處理Tr 最高,為3.8 mmol/(m2·s),N1D3 和N2D2 處理次之;V9時期,N2D1處理Tr最高,為4.9 mmol/(m2·s),N1D1 和N4D1 處理次之;V14 時期,N2D1 處理Tr 最高,為6.0 mmol/(m2·s),N5D1 處理次之;R1 時期,N5D1 處理Tr 最高,為9.8 mmol/(m2·s),N4D1 處理次 之;R3 時 期,N3D1 處 理Tr 最 高,為9.1 mmol/(m2·s),N3D2 處理次之;R5 時期,N3D1 處理Tr 最高,為6.5 mmol/(m2·s),N5D1處理次之。
2.1.1.3 Gs 方差分析結果(表3)表明,V4、V9、R1—R5 時期,施氮量對春玉米葉片Gs 的影響均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V4—R5 時期,種植密度對春玉米葉片Gs 的影響均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V4、V9、R1—R5 時期,施氮量與種植密度的交互作用對春玉米葉片Gs的影響均達到極顯著水平。
由表3 可知,隨著施氮量增加,春玉米葉片Gs總體上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以N3 處理最高,平均值為0.45 mol/(m2·s),施氮量對Gs 的影響幅度為15.4%。隨著種植密度增加,Gs總體上呈下降趨勢,以D1 處理最高,平均值為0.50 mol/(m2·s),種植密度對Gs 的影響幅度為36.1%。V4 時期,N2D1 處理Gs 最高,為0.30 mol/(m2·s),N1D2 和N5D2 處理次之;V9時期,N3D1處理Gs最高,為0.36 mol/(m2·s),N1D2 和N4D1 處理次之;V14 時期,N1D1 和N5D1處理Gs 最高,均為0.31 mol/(m2·s),N1D2、N3D2 和N4D1 處 理 次 之;R1 時 期,N4D1 處 理Gs 最 高,為1.13 mol/(m2·s),N5D1 處理次之;R3 時期,N3D1 處理Gs 最高,為1.13 mol/(m2·s),N5D1 處理次之;R5時期,N1D1 處理Gs 最高,為0.60 mol/(m2·s),N1D2處理次之。
表3 氮密互作對春玉米葉片Gs的影響Tab.3 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itrogen and density on Gs of spring maize leavesmol(/m2·s)
2.1.1.4 Ci 方差分析結果(表4)表明,V4、V14—R5 時期,施氮量對春玉米葉片Ci 的影響均達到極顯著水平,施氮量與種植密度的交互作用對春玉米葉片Ci的影響均達到極顯著水平;V4—R5 時期,種植密度對春玉米葉片Ci的影響均達到極顯著水平。
由表4 可知,隨著施氮量增加,春玉米葉片Ci總體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以N1 處理最高,平均值為142.4 μmol/mol,施氮量對Ci 的影響幅度為8.1%。隨著種植密度增加,Ci 總體上呈增加趨勢,以D3 處理最高,平均值為138.3 μmol/mol,種植密度對Ci 的影響幅度為3.9%。V4 時期,N1D3 處理Ci最高,為266.0 μmol/mol,N1D2 處理次之;V9 時期,N1D1 處理Ci 最高,為221.0 μmol/mol,N3D1 處理次之;V14時期,N1D1處理Ci最高,為172.3 μmol/mol,N2D1 處 理 次 之;R1 時 期,N1D3 處 理Ci 最 高,為87.5 μmol/mol,N2D3 處理次之;R3 時期,N3D3 處理Ci最高,為93.7 μmol/mol,N5D2處理次之;R5時期,N5D3 處理Ci 最高,為132.0 μmol/mol,N5D2 處理次之。
表4 氮密互作對春玉米葉片Ci的影響Tab.4 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itrogen and density on Ci of spring maize leavesμmol/mol
2.1.2 SPAD 方差分析結果(表5)表明,對于春玉米穗上層葉片SPAD,R1 和R3 時期,施氮量對其影響均顯著,施氮量與種植密度的交互作用對其影響均顯著或極顯著,R3時期,種植密度對其影響顯著;R4和R5時期,施氮量、種植密度及二者交互作用對其影響均極顯著。對于穂位層葉片SPAD,R3時期,施氮量對其影響顯著;R4 時期,施氮量對其影響極顯著,種植密度對其影響顯著;R5時期,施氮量對其影響極顯著。對于穗下層SPAD,R1—R5時期,施氮量對其影響均顯著或極顯著;除R3 時期外,種植密度對其影響均顯著或極顯著;R1—R4 時期,施氮量與種植密度的交互作用對其影響均顯著或極顯著。由表5 可知,隨著施氮量增加,春玉米葉片SPAD 值總體上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以N4 處理最高,從穗上層至穗下層平均值依次為237.9、172.5、239.5,N3 處理次之,施氮量對穗上層至穗下層葉片SPAD 值的影響幅度分別為7.6%、3.4%、9.8%。隨著種植密度增加,SPAD 值總體上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以D2 處理最高,從穗上層至穗下層平均值依次為241.0、172.9、230.1,種植密度對穗上層至穗下層葉片SPAD 值的影響幅度分別為9.6%、1.9%、7.0%。對于穗上層葉片SPAD 值,R1 時期,N3D3 處理SPAD 值最高,為263.4,N5D2 處理次之;R3 時 期,N3D3 處 理SPAD 值 最 高,為283.8,N4D2 處理次之;R4 時期,N5D2 處理SPAD 值最高,為263.5,N2D2 處理次之;R5 時期,N4D2 處理SPAD值最高,為252.4,N1D2處理次之。對于穗位層葉片SPAD 值,R1 時 期,N1D2 處 理SPAD 值 最 高,為172.4,N3D2 處理次之;R3 時期,N5D3 處理SPAD 值最高,為177.3,N5D2 處理次之;R4 時期,N3D2 處理SPAD 值最高,為193.4,N2D2 處理次之;R5 時期,N3D3 和N4D1 處理SPAD 值最高,均為176.6,N2D2處理次之。對于穗下層葉片SPAD 值,R1 時期,N4D2 處理SPAD 值最高,為357.3,N5D3 處理次之;R3時期,N4D2處理SPAD 值最高,為264.4,N5D2處理次之;R4時期,N1D2處理SPAD值最高,為210.2,N4D2 處理次之;R5 時期,N4D2 處理SPAD 值最高,為164.3,N4D3處理次之。
表5 氮密互作對春玉米葉片SPAD值的影響Tab.5 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itrogen and density on SPAD of spring maize leaves
2.1.3 LAI 方差分析結果(表6)表明,對于春玉米穂位層葉片LAI,R1、R3 和R4 時期,施氮量和種植密度對其影響均極顯著;R5 時期,種植密度對其影響顯著;R1和R4時期,施氮量與種植密度的交互作用對其影響均顯著或極顯著。對于底層葉片LAI,R1—R5 時期,施氮量、種植密度及二者交互作用對其影響均顯著或極顯著。
由表6 可知,隨著施氮量增加,春玉米葉片LAI總體上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總體以N3 處理最高,穗位層和底層平均值分別為3.6 和4.6,N2 處理次之,施氮量對穂位層和底層葉片LAI 的影響幅度分別為20.0%和17.5%。隨著種植密度增加,春玉米葉片LAI 總體上呈增加趨勢,以D3 處理最高,穗位層和底層平均值分別為3.4 和4.8,種植密度對穂位層和底層葉片LAI 的影響幅度分別為19.7%和17.1%。對于穗位層,R1 時期,N3D3 處理LAI 最高,為3.1,N2D2 處理次之;R3 時期,N1D3 和N3D3 處理LAI 最高,均為3.6,N2D3 處理次之;R4 時期,N3D3處理LAI 最高,為4.8,N3D2 處理次之;R5 時期,N1D2 和N2D3 處理LAI最高,均為4.2,N1D3 處理次之。對于底層,R1 時期,N3D3 處理LAI 最高,為5.0,N5D3 處理次之;R3 時期,N2D3 處理LAI 最高,為5.0,N2D2 處理次之;R4 時期,N3D2 處理LAI 最高,為5.7,N4D3 處理次之;R5 時期,N1D3 處理LAI最高,為5.4,N2D3處理次之。
表6 氮密互作對春玉米葉片LAI值的影響Tab.6 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itrogen and density on LAI of spring maize leaves
2.2.1 穗粒數(shù)和穗粒質(zhì)量 方差分析結果(表7)表明,種植密度對春玉米穗粒數(shù)和穗粒質(zhì)量的影響均達到極顯著水平,施氮量與種植密度的交互作用對穗粒數(shù)和穗粒質(zhì)量的影響均達到極顯著水平。
由表7可知,隨著施氮量增加,春玉米穗粒數(shù)和穗粒質(zhì)量總體上均呈增加趨勢,以N5 處理最高,平均值分別為531.3 粒和0.174 kg,施氮量對穗粒數(shù)和穗粒質(zhì)量的影響幅度分別為6.8%和6.1%;隨著種植密度增加,穗粒數(shù)和穗粒質(zhì)量總體上均呈降低趨勢,以D1 處理最高,平均值分別為562.4 粒和0.186 kg,種植密度對穗粒數(shù)和穗粒質(zhì)量的影響幅度分別為18.1%和24.0%。與其他處理相比,穗粒數(shù)以N2D1 處理最高,為604.4 粒,N3D1 處理次之,為587.6 粒;穗粒質(zhì)量以N2D1 處理最高,為0.208 kg,N3D1處理次之,為0.186 kg。
2.2.2 產(chǎn)量和收獲指數(shù) 方差分析結果(表7)表明,施氮量和種植密度對春玉米產(chǎn)量和收獲指數(shù)的影響均達到了極顯著水平,種植密度與施氮量交互作用對產(chǎn)量的影響達到了極顯著水平。
由表7可知,隨著施氮量增加,春玉米產(chǎn)量和收獲指數(shù)變化趨勢相同,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均以N3 處理最高,平均值分別為14 033.8 kg/hm2和0.48,施氮量對產(chǎn)量和收獲指數(shù)的影響幅度分別為3.9%和9.1%。隨著種植密度增加,春玉米產(chǎn)量和收獲指數(shù)均呈增加趨勢,D3 處理最高,平均值分別為14 180.3 kg/hm2和0.48,種植密度對產(chǎn)量和收獲指數(shù)的影響幅度分別為6.6%和9.1%。與其他處理相比,產(chǎn)量以N3D3 處理最高,為14 566.4 kg/hm2,N4D3、N2D3 處理次之,分別為14 379.2、14 164.6 kg/hm2;N2D1 處理最低,為13 034.4 kg/hm2,N1D1 處理次之。收獲指數(shù)也以N3D3 處理最高,為0.50,N2D3、N3D2 處理次之,均為0.49;N1D1 處理最低,為0.42,N1D2處理次之。
表7 氮密互作對春玉米產(chǎn)量及其構成因素和收獲指數(shù)的影響Tab.7 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itrogen and density o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and harvest index of spring maize
光合作用是玉米生長發(fā)育的基礎。因此,對其光合性能方面的研究一直備受關注[14]。Pn、Tr 和Gs是衡量光合性能的關鍵指標。玉米籽粒產(chǎn)量與SPAD、Pn、Tr、Gs呈極顯著正相關[15]。適量施氮能明顯提高春玉米葉片光合性能,延緩穗位葉葉綠素的降解,延長光合作用持續(xù)期[14]。蔣達波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氮素脅迫加劇,玉米葉片的光合色素含量降低,Pn、Tr、Gs 逐漸降低,光合能力減弱。本研究發(fā)現(xiàn),當施氮量從180 kg/hm2降至90 kg/hm2時,春玉米葉片Pn、Tr、Gs 總體上均降低,這與蔣達波等[16]的研究結果一致。李耕等[17]研究結果表明,增施氮肥能延長葉片Pn高值持續(xù)期,改善光合性能。本研究結果表明,當施氮量超過180 kg/hm2后,隨著施氮量增加,葉片Pn 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其中,當施氮量由180 kg/hm2增至225 kg/hm2(常規(guī)用量[11,18])時,Pn由39.2 μmol/(m2·s)降至35.1 μmol/(m2·s);當施氮量由225 kg/hm2增至270 kg/hm2時,Pn由35.1 μmol/(m2·s)降至34.9 μmol/(m2·s),降幅明顯較前一階段變緩(-10.5%→-0.7%)。說明當施氮量超過常規(guī)用量以后,Pn 呈緩降趨勢,這與李耕等[17]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是環(huán)境條件、土壤肥力和品種不同。葉綠素作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其含量與農(nóng)作物生長狀況、氮素含量、產(chǎn)量等有極大的相關性,是農(nóng)作物長勢監(jiān)測的重要指標[19]。本研究對花后穗下層、穂位層和穗上層葉片的SPAD值進行測定,結果表明,隨著施氮量增加,不同層次葉片的SPAD 值總體上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這與徐燦等[20]的研究結果相似。
本研究結果表明,隨著種植密度增加,春玉米穂位層和底層葉片LAI 總體上均呈增加趨勢,與胡富亮等[21]研究結果一致。種植密度對Pn、SPAD 值的影響幅度表現(xiàn)為Pn>穗上層SPAD 值>穗下層SPAD值>穂位層SPAD值,即Pn>SPAD,這與陳傳永等[22]的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表明,隨著施氮量增加,春玉米穗粒數(shù)總體上呈增加趨勢,而產(chǎn)量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這與白偉等[18]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表明,隨著種植密度增加,春玉米穗粒數(shù)和穗粒質(zhì)量總體上均呈下降趨勢,這與李超等[23]的研究結果一致;種植密度對產(chǎn)量的影響幅度大于施氮量,這與前人[10,13]的研究結果一致。隨著種植密度增加,春玉米產(chǎn)量呈增加趨勢。其中,種植密度從6.00×104株/hm2增 至6.75×104株/hm2時,產(chǎn) 量 提 高4.4%,種 植 密 度 從6.75×104株/hm2增 至7.50×104株/hm2時,產(chǎn)量提高2.0%。表明相鄰種植密度間的玉米產(chǎn)量增幅隨著種植密度增加而減小,這與胡富亮等[21]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合考慮春玉米葉片光合性能和產(chǎn)量,總體以N3D3 處理最優(yōu),產(chǎn)量為14 566.4 kg/hm2,收獲指數(shù)為0.50;N4D3、N2D3 處 理 次 之,產(chǎn) 量 分 別 為14 379.2、14 164.6 kg/hm2,收獲指數(shù)分別為0.48、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