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華玲/四川廣漢
邁入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信息隨手可得,通過搜索人們獲取知識的門檻變低了。可是,如果僅僅依賴互聯(lián)網(wǎng)的話,我們就只能在浩瀚的文字里漂流,而無法深入其中。還好,我們的圖書出版業(yè)依舊繁榮,讀者需要書香的滋潤,需要深閱讀。
然而,眼下的書多得有點泛濫,讓人眼花繚亂。書的質(zhì)量良莠不齊,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一些著書人的急功近利心理在作怪,缺乏質(zhì)量意識,精品意識,甚或傳世意識。
從圖書出版的數(shù)量上來看,中國已是出版大國。但是,大量重復出版、跟風出版、劣質(zhì)出版的“垃圾書”,為這種“圖書繁榮”帶來了差評。就拿文藝圖書來說,各種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隨筆、詩歌等書籍蔚為壯觀!文學書,是“無用”的,對今后就業(yè)、賺大錢沒有多大幫助,但它有持久的心靈滋養(yǎng)作用。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的演講里曾說過:“文學的最大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钡ベt老子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其實,這就是文學書籍更高境界的用處。但回過頭看看,在這浩如煙海的書林,能讓人們讀得“如癡如醉”愛不釋手的書有幾本,能讓人們產(chǎn)生共鳴難以釋懷的書有幾本,能放在百姓家的枕邊常翻常新的書有幾本,能置于愛書人的案頭常讀常悟的書又有幾本?為此,整個文壇及出版界要有“一本書主義”的匠心,寫出好書,奉獻精品。
“一本書主義”,最早是由中國現(xiàn)代女作家丁玲提出來的。丁玲從莫斯科訪問歸來,面對帶回的俄羅斯古典優(yōu)秀文學作品和前蘇聯(lián)的文壇名著,感嘆道:“一個人,辛辛苦苦地寫一輩子,寫一大堆也可能什么都留不下來,可是,哪怕用一生的時間,能寫出一本這樣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也就可以了?!焙髞恚×嵊侄隰斞肝膶W院的學員:“不要粗制濫造,寫幾本不很好的書,不如寫一本好書。”曹雪芹創(chuàng)作了《紅樓夢》就夠了;一部《白鹿原》傳天下,陳忠實有了“墊棺作枕”的陪葬之作,也足夠了。
不可否認,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你坐在那里“千年磨一劍”,別人早已“一年磨千劍”啦!有些高產(chǎn)作者,“一天一短篇,一周一中篇,一月一長篇”,可是,讀者就是永遠記不住他。“一本書主義”,就是要鑄就文字工作者的匠心。曹雪芹創(chuàng)作《紅樓夢》時,“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這是唐代“苦吟派”詩人盧延讓在吟詩時的苦思與斟酌;“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傳世佳句都是嘔心瀝血得來的。文藝創(chuàng)作是一項艱苦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來不得半點虛假。
出版多多,好書寥寥。面對這種尷尬而遺憾的現(xiàn)實,我們需要一點“一本書主義”的匠心,這是一種不可抗拒的文藝規(guī)律。讀者期待著“千年磨一劍”式的佳作,急切而又耐心地期待著——哪怕是“千年等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