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發(fā)玲
(棗莊市嶧城區(qū)古邵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 山東 棗莊 277300)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慢性病之一,表現為體內循環(huán)動脈壓升高,一般舒張壓超過90mmHg、收縮壓超過140mmHg即診斷為高血壓疾病。臨床將該疾病劃分為原發(fā)性高血壓、繼發(fā)性高血壓兩類。據統(tǒng)計,我國成人患高血壓疾病的概率高達27.9%,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群患高血壓的概率更高達53.2%,且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等調整,高血壓發(fā)生率同比升高[1]。臨床研究發(fā)現,高血壓疾病與高血脂間存在緊密聯系,一般高血壓疾病患者患高血脂的風險遠高于正常人群,因此,在治療高血壓疾病時,除單純以藥物降壓外,也應注意調節(jié)患者血脂水平[2]。本文針對2020.1-2021.12我院接診90例高血壓患者進行研究,對比探討單純降壓方案與降壓聯合調脂治療方案的應用效果與安全性,分析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選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接診治療高血壓患者90例研究分析,根據紅綠小球抽簽結果劃分兩組,抽取綠色小球患者作為對照組,共45例,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齡38-75歲,平均年齡(52.16±5.33)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8.14±1.05)年,其中8例患者合并糖尿病,5例患者合并冠心病。抽取紅色小球患者作為觀察組,共45例,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39-75歲,平均年齡(53.01±5.29)歲,病程2-12年,平均病程(8.25±1.07)年,其中9例患者合并糖尿病,6例患者合并冠心病。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確診為原發(fā)性高血壓疾病,入院時檢測收縮壓在150-180mmHg,舒張壓在90-110mmHg;②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膽固醇指標升高情況,總膽固醇測定均超過6.22mmol/L,甘油三酯測定均超過2.26mmol/L;③患者均同意參與且積極配合本次治療。排除標準:①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疾病患者;②排除對治療用藥過敏的患者;③排除臨床信息缺失、排斥參與研究患者。比較分析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研究取得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許可。
1.2 方法
對照組高血壓患者采取單純降壓治療方案,選用藥物包括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α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抑制劑等,上述藥物可單獨使用,也可聯用治療。持續(xù)治療2個月。
觀察組高血壓患者采取降壓聯合調脂治療方案,降壓用藥與對照組一致,調脂藥物選擇辛伐他汀,用量用法為:每次20mg,每日1次,持續(xù)治療2個月。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患者治療前、治療后對血壓指標、血脂指標進行檢測,其中血壓指標包括:收縮壓(正常范圍:100-120mmHg)、舒張壓(正常范圍:60-89mmHg);血脂指標包括:總膽固醇(正常范圍:<5.18mmol/L)、甘油三酯(正常范圍:0-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正常范圍:1.16-1.55mmol/L)、低密度脂蛋白(正常范圍:<3.12mmol/L)。觀察各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情況,統(tǒng)計總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2.1 治療前后血壓指標檢測比較
兩組患者未用藥治療前,血壓水平檢測結果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通過2個月持續(xù)藥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表1 治療前后血壓指標檢測比較
2.2 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檢測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對血脂指標進行檢測,結果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經藥物治療后,患者血脂水平均出現一定程度改變,觀察組患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結果均低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2所示。
表2 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檢測比較
2.3 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
兩組高血壓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輕度不良反應通過患者自行緩解,總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如表3所示。
表3 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
高血壓屬于臨床最常見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病變,主要指收縮壓超過140mmHg、舒張壓超過90mmHg的病變,屬于當前全球范圍內發(fā)病率最高的慢性病變之一,在發(fā)病過程中還可能伴有心臟、腎臟、腦組織等多種病變,臨床大數據統(tǒng)計顯示高血壓可作為心腦血管意外的高危因素。而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凸顯,高血壓的發(fā)病率也在不斷提升,所引發(fā)的各類循環(huán)系統(tǒng)綜合征也日益凸顯[3]。目前國際醫(yī)學界尚未提出任何可完全治愈高血壓的方案或特效藥物,只能通過長期服用血壓調節(jié)類藥物的方式緩解高血壓狀態(tài),使人體血壓值維持在較為健康的程度,降低心腦血管意外病變的發(fā)生幾率[4-5]。
實際治療過程中醫(yī)學研究者發(fā)現,如單純采用降壓的治療方案,則所產生的臨床治療效果十分有限。相關研究也證明,為人體提供降壓藥物的同時,配合他汀類藥物的干預,不僅可以增強血壓的控制效果,還可提升動脈的順應性,更有助于降低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膽固醇等血脂指標的含量,保持血管平滑肌的彈性,從側面提升血管壁對高血壓的承受能力[6]。
從藥理學角度分析,降壓藥物主要可分為多種,包括利尿劑、鈣離子通路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α受體阻滯劑等。其中利尿劑的主要功能在于有效降低血管內的血容量,并舒張外周血管,以緩和升高血壓對血管內皮組織的影響。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則可有效降低該酶類物質的活性,從而抑制高血壓發(fā)病階段血管痙攣的程度,從側面發(fā)揮舒張血管的效果。鈣離子通路拮抗劑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細胞膜表面的鈣離子通路,切斷鈣離子在膜內、外的交換效率,使血管痙攣程度明顯下降,起到放松平滑肌的作用,且對于心肌收縮力的控制也有著明顯效果,可用于高血壓所引發(fā)的多種心臟癥狀[7-8]。α受體阻滯劑可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率,穩(wěn)定心臟的泵血功能,以此控制升高的血壓,因此對于心臟相關癥狀也具有一定的緩解程度。由此可見,降壓類藥物主要是通過舒張血管、控制心臟泵血量的方式緩解高血壓癥狀,并沒有對引發(fā)高血壓的血脂異常指標予以控制,因而無法獲得更理想的臨床治療效果。
辛伐他汀屬于臨床應用范圍較廣的他汀類藥物之一,其本身屬于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可有效降低由膽固醇途徑所合成的相關還原酶量,從而阻斷內羥甲戊酸的代謝,控制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量,也可有效清除血液當中所包含的膽固醇,改善血管內皮的基本狀態(tài),使其功能盡量恢復至正常。控制血脂指數有利于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凝程度,預防血栓的形成,改善局部血管內環(huán)境的健康,從而提高血液的流動效率,避免發(fā)生局部血管內血壓升高的情況。另外,當血脂降低后還可抑制血管緊張素轉移酶的活性,與相關酶抑制劑類降壓藥物合用,可更好地控制血管痙攣癥狀,提升降壓效率[9]。
此次通過上述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高血壓患者通過降壓聯合調脂藥物治療后,患者收縮壓(120.21±10.15)mmHg、舒張壓(82.35±4.03)mmHg均低于對照組,同時血脂指標中總膽固醇(3.65±0.26)mmol/L、甘油三酯(1.21±0.16)mmol/L低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結果與秦潔莉[10]發(fā)表文章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收縮壓(1.24±10.20)mmHg、舒張壓(85.54±7.14)mmHg低于對照組(136.31±10.97)mmHg、(90.16±9.21)mmHg,同時觀察組患者總膽固醇(3.87±0.23)mmol/L、甘油三酯(1.23±0.21)mmol/L低于對照組(5.36±0.32)mmol/L、(1.62±0.14)mmol/L相一致。由此可證實通過降壓聯合調脂藥物能夠在有效降低患者血壓水平的同時,對患者血脂水平進行有效調節(jié)。
總之,臨床治療高血壓疾病時可首選降壓聯合調脂治療方案,能夠有效幫助患者調節(jié)血壓、血脂水平,同時安全性理想,倡導運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