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jié)構(gòu)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 14685—2011《建設用卵石、碎石》,與GB/T 14685—2011相比,除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和編輯性改動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
更改了卵石的定義(見3.1,2011年版的3.1);
更改了碎石的定義(見3.2,2011年版的3.2);
增加了不規(guī)則顆粒的定義(見3.4);
更改了卵石含泥量的定義(見3.5,2011年版的3.4);
增加了碎石泥粉含量的定義(見3.6);
更改了堅固性的定義(見3.8,2011年版的3.6);
更改了顆粒級配的技術要求(見6.1,2011年版的6.1);
更改了碎石泥粉含量和泥塊含量的技術要求(見6.2,2011年版的6.2);
修改了針、片狀顆粒含量的技術要求(見6.3,2011年版的6.3);
增加了不規(guī)則顆粒含量的技術要求(見6.3);
更改了巖石抗壓強度的技術要求(見6.6,2011年版的6.6);
更改了吸水率的技術要求(見6.8,2011年版的6.8);
更改了堿骨料反應的技術要求(見6.10,2011年版的6.10);
增加了不規(guī)則顆粒含量的試驗方法(見7.7);
更改了壓碎指標的試驗方法(見7.12,2011年版的7.11);
更改了出廠檢驗的規(guī)定(見8.1.1,2011年版的8.1.1);
更改了型式檢驗的規(guī)定(見8.1.2,2011年版的8.1.2);
更改了組批規(guī)則(見8.2,2011年版的8.2);
刪除了骨料堿活性的試驗方法(巖相法)(2011年版的附錄A)。
本文件起草單位:中國砂石協(xié)會、北京建筑大學、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甘肅華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州新開元碎石有限公司、河南黎明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南昌礦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山寶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華夏建龍礦業(yè)科技有限公司、中國葛洲壩集團易普力股份有限公司、世邦工業(yè)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棗莊鑫金山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市涪陵區(qū)大業(yè)建材有限公司、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重慶砼磊混凝土有限公司、宏大爆破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西安公路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南方路面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寧波市路通水泥制品有限公司、重慶光成建材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華榮建材控股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學、同濟大學、中國水利水電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廣東東升實業(yè)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市睿拓建材有限公司、浙江地質(zhì)礦業(yè)投資有限公司、蘭溪市博豐礦產(chǎn)資源開發(fā)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文娟、胡幼奕、宋少民、李順山、李化建、趙婧、姚利君、向華仙、呂劍、王旭東、李輝、周永祥、緱海榮、姚金根、李飛、肖建莊、劉娟紅、楊曉東、張朋、孫健、王宇翔、楊松科、孫中巖、沈玉、張先余、謝守冬、徐鵬、周建華、王建忠、季尚行、王小倫、付士峰、楊聰俐、嚴章國、劉興、趙鵬飛、石玉山、章偉。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歷次版本發(fā)布情況:
——1993年首次發(fā)布;
——2001年第一次修訂;
——2011年第二次修訂;
——本次為第三次修訂。
本文件規(guī)定了建設用卵石、碎石的分類、一般規(guī)定、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guī)則、標志、儲存和運輸。
本文件適用于建設工程(除水工建筑物)中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用卵石、碎石。
下列文件中的內(nèi)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gòu)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175 通用硅酸鹽水泥
GB/T 2419 水泥膠砂流動度測定方法
GB/T 6003.1 試驗篩 技術要求和檢驗 第1部分:金屬絲編織網(wǎng)試驗篩
GB/T 6003.2 試驗篩 技術要求和檢驗 第2部分:金屬穿孔板試驗篩
GB 6566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GB 8076-2008 混凝土外加劑
GB/T 14684-202X 建設用砂(與本標準同步報批)
GB/T 17671 水泥膠砂強度檢驗方法(ISO法)
SL/T 352-2020 水工混凝土試驗規(guī)程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卵石 pebble
在自然條件作用下巖石產(chǎn)生破碎、風化、分選、運移、堆(沉)積,而形成的粒徑大于4.75mm的巖石顆粒。
3.2 碎石 crushed stone
天然巖石、卵石或礦山廢石經(jīng)破碎、篩分等機械加工而成的,粒徑大于4.75mm的巖石顆粒。
3.3 針、片狀顆粒 elongated or flaky particle
卵石、碎石顆粒的最大一維尺寸大于該顆粒所屬粒級的平均粒徑2.4倍者為針狀顆粒;最小一維尺寸小于該顆粒所屬粒級的平均粒徑0.4倍者為片狀顆粒。
3.4 不規(guī)則顆粒 irregular particle
卵石、碎石顆粒的最小一維尺寸小于該顆粒所屬粒級的平均粒徑0.5的形狀不不規(guī)則顆粒。
3.5 卵石含泥量 clay content in pebble
卵石中粒徑小于75μm的粘土顆粒含量。
3.6 碎石泥粉含量 clay content and fine content in crushed stone
碎石中粒徑小于75μm的粘土和石粉顆粒含量。
3.7 泥塊含量 clay lumps and friable particles content
卵石、碎石中原粒徑大于4.75mm,經(jīng)水浸泡、淘洗等處理后小于2.36mm的顆粒含量。
3.8 堅固性 soundness
卵石、碎石在外界物理化學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
3.9 堿骨料反應 alkali-aggregate reaction
卵石、碎石中堿活性礦物與水泥、礦物摻合料、外加劑等混凝土組成物及環(huán)境中的堿在潮濕環(huán)境下緩慢發(fā)生并導致混凝土開裂破壞的膨脹反應。
4.1 分類
建設用石分為卵石、碎石兩類。
4.2 類別
建設用石按卵石含泥量(碎石泥粉含量),泥塊含量,針、片狀顆粒含量,不規(guī)則顆粒含量,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堅固性,壓碎指標,連續(xù)級配松散堆積空隙率,吸水率技術要求分為Ⅰ類、Ⅱ類和Ⅲ類。
用礦山廢石生產(chǎn)的碎石有害物質(zhì)除應符合6.4的規(guī)定外,還應符合我國環(huán)保和安全相關標準、規(guī)范的要求。
6.1 顆粒級配
卵石、碎石的顆粒級配應符合表1的規(guī)定。
表1 顆粒級配
6.2 卵石含泥量、碎石泥粉含量和泥塊含量
卵石含泥量、碎石泥粉含量和泥塊含量應符合表2的規(guī)定。
表2 卵石含泥量、碎石泥粉含量和泥塊含量
6.3 針、片狀顆粒含量和不規(guī)則顆粒含量
6.3.1 針、片狀顆粒含量
卵石、碎石的針、片狀顆粒含量應符合表3的規(guī)定。
表3 針、片狀顆粒含量
6.3.2 不規(guī)則顆粒含量
Ⅰ類卵石、碎石的不規(guī)則顆粒含量應不大于10%。
6.4 有害物質(zhì)
卵石、碎石的有害物質(zhì)含量應符合表4的規(guī)定。
表4 有害物質(zhì)含量
6.5 堅固性
采用硫酸鈉溶液法進行試驗時,卵石、碎石的質(zhì)量損失應符合表5的規(guī)定。
表5 堅固性指標
6.6 強度
6.6.1 巖石抗壓強度
在水飽和狀態(tài)下,碎石所用母巖的巖石抗壓強度應符合表6的規(guī)定。
表6 巖石抗壓強度
6.6.2 壓碎指標
卵石、碎石的壓碎指標應符合表7的規(guī)定。
表7 壓碎指標
6.7 表觀密度、連續(xù)級配松散堆積空隙率
卵石、碎石的表觀密度、連續(xù)級配松散堆積空隙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表觀密度不小于2600 kg/m3;
連續(xù)級配松散堆積空隙率應符合表8的規(guī)定。
表8 連續(xù)級配松散堆積空隙率
6.8 吸水率
卵石、碎石的吸水率應符合表9的規(guī)定。
表9 吸水率
6.9 放射性
卵石、碎石的放射性應符合GB 6566的規(guī)定。
6.10 堿骨料反應
報告膨脹率實測值及堿活性評定結(jié)果。
6.11 含水率和堆積密度
當需方有要求時,報告實測值。
7.1 試樣
7.1.1 試樣質(zhì)量
單項試驗的最少取樣質(zhì)量應符合表10的規(guī)定。若進行幾項試驗時,如能保證試樣經(jīng)一項試驗后不致影響另一項試驗的結(jié)果,可用同一試樣進行幾項不同的試驗。
表10 單項試驗取樣質(zhì)量
7.1.2 取樣方法
7.1.2.1 按7.1.1規(guī)定的質(zhì)量取樣。
7.1.2.2 在料堆上取樣時,取樣部位應均勻分布。取樣前先將取樣部位表層鏟除,然后從不同部位隨機抽取大致等量的石子15份,抽取時,應在料堆的頂部、中部和底部均勻分布的15個不同部位取得,組成一組樣品。
7.1.2.3 從皮帶運輸機上取樣時,應全斷面定時隨機抽取大致等量的石子8份,組成一組樣品。
7.1.2.4 從火車、汽車、貨船上取樣時,從不同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等量的石子15份,組成一組樣品。
7.1.3 試樣處理
將所取樣品置于平板上,在自然狀態(tài)下拌和均勻,并堆成堆體,然后沿互相垂直的兩條直徑把堆體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對角線的兩份重新拌勻,再堆成堆體。重復上述過程,直至把樣品縮分到試驗所需量為止。堆積密度試驗所用試樣可不經(jīng)縮分,在拌勻后直接進行試驗。
7.2 試驗環(huán)境和試驗用篩
7.2.1 試驗環(huán)境:試驗室的溫度應保持在(20±5)℃。
試驗用篩:應滿足GB/T 6003.1和GB/T 6003.2中方孔篩的規(guī)定,篩孔大于4.00mm的試驗篩采用穿孔板試驗篩。
7.3 顆粒級配
7.3.1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烘箱:溫度控制在(105±5)℃;
b)天平:分度值不大于最少試樣質(zhì)量的0.1%;
c)試驗篩:孔徑為2.36mm,4.75mm,9.50mm,16.0mm,19.0mm,26.5mm,31.5mm,37.5mm,53.0mm,63.0mm,75.0mm及90mm的方孔篩,并附有篩底和篩蓋,篩框內(nèi)徑為300mm;
d)搖篩機;
e)淺盤。
7.3.2 試驗步驟
7.3.2.1 按7.1規(guī)定取樣,并將試樣縮分至略大于表11規(guī)定的數(shù)量,烘干或風干后備用。
表11 顆粒級配試驗所需最少試樣質(zhì)量
7.3.2.2 按表11的規(guī)定稱取試樣。將試樣倒入按孔徑大小從上到下組合的套篩(附篩底)上,然后進行篩分。
7.3.2.3 將套篩置于搖篩機上,搖篩10min;取下套篩,按篩孔大小順序再逐個用手篩,篩至每分鐘通過量小于試樣總量的0.1%為止。通過的顆粒并入下一號篩中,并和下一號篩中的試樣一起過篩,這樣順序進行,直至各號篩全部篩完為止。當篩余顆粒的粒徑大于19.0mm時,在篩分過程中,允許用手指撥動顆粒。
7.3.2.4 稱出各號篩的篩余量。
7.3.3 結(jié)果計算與評定
7.3.3.1 計算分計篩余百分率:各號篩的篩余量與試樣總質(zhì)量之比,精確至0.1%。
7.3.3.2 計算累計篩余百分率:該號篩及以上各篩的分計篩余百分率之和,精確至1%。篩分后,如每號篩的篩余量及篩底的篩余量之和與篩分前試樣質(zhì)量之差超過1%時,應重新試驗。
7.3.3.3 根據(jù)各號篩的累計篩余百分率評定該試樣的顆粒級配。
7.4 卵石含泥量、碎石泥粉含量
7.4.1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烘箱:溫度控制在(105±5)℃;
b)天平:分度值不大于最少試樣質(zhì)量的0.1%;
c)試驗篩:孔徑為75μm及1.18mm的方孔篩;
d)容器:淘洗試樣時,保持試樣不濺出;
e)淺盤:瓷質(zhì)或金屬質(zhì)。
7.4.2 試驗步驟
7.4.2.1 按7.1規(guī)定取樣,并將試樣縮分至略大于表12規(guī)定的2倍數(shù)量,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卻至室溫后,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
表12 卵石含泥量、碎石泥粉含量試驗所需最少試樣質(zhì)量
注:恒量系指在兩次稱量間隔不小于3h的情況下,前后兩次質(zhì)量之差不大于該項試驗所要求的稱量精度(下同)。
7.4.2.2 稱取一份烘干試樣(ma1)。將試樣放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水面高于試樣上表面150mm,充分攪拌均勻后,浸泡(2h±10min),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試樣,使塵屑、淤泥和粘土與石子顆粒分離,把渾水緩緩倒入1.18mm及75μm的套篩上(1.18mm篩放在75μm篩上面),濾去小于75μm的顆粒。試驗前篩子的兩面應先用水潤濕。在整個試驗過程中應防止大于75μm顆粒流失。
7.4.2.3 再向容器中注入清水,重復上述操作,直至容器內(nèi)的水目測清澈為止。
7.4.2.4 用水淋洗剩余在篩上的細粒,并將75μm篩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篩中石子顆粒的上表面)來回搖動,以充分洗掉小于75μm的顆粒,然后將兩只篩上篩余的顆粒和清洗容器中已經(jīng)洗凈的試樣一并倒入淺盤中,置于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卻至室溫后,稱出其質(zhì)量(ma2)。
7.4.3 結(jié)果計算與評定
7.4.3.1 卵石含泥量、碎石泥粉含量按公式(1)計算,精確至0.1%。
式中:
Qa——卵石含泥量或碎石泥粉含量,%;
ma1——試驗前烘干試樣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
ma2——試驗后烘干試樣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
卵石含泥量、碎石泥粉含量取兩次試驗結(jié)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兩次結(jié)果的差值超過0.2%時,應重新取樣進行試驗。
7.5 泥塊含量
7.5.1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烘箱:溫度控制在(105±5)℃;
b)天平:分度值不大于最少試樣質(zhì)量的0.1%;
c)試驗篩:孔徑為2.36mm及4.75mm的方孔篩;
d)容器:淘洗試樣時,保持試樣不濺出;
e)淺盤:瓷質(zhì)或金屬質(zhì)。
7.5.2 試驗步驟
5mm~10mm單粒級按照GB/T 14684-202X中7.6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其它粒級按以下步驟進行:
a)按7.1規(guī)定取樣,并將試樣縮分至略大于表12規(guī)定的2倍數(shù)量,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卻至室溫后,篩除小于4.75mm的顆粒,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
b)稱取一份試樣(mb1)。將試樣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試樣上表面。用手充分攪拌均勻后,浸泡(24±0.5)h。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塊,再把試樣放在2.36mm篩上,用水淘洗,直至容器內(nèi)的水目測清澈為止。
c)保留下來的試樣從篩中全部取出,裝入淺盤后,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卻至室溫后,稱出其質(zhì)量(mb2)。
7.5.3 結(jié)果計算與評定
7.5.3.1 泥塊含量按公式(2)計算,精確至0.01%。
式中:
Qb——泥塊含量,%;
mb1——淘洗前烘干試樣的質(zhì)量(4.75mm篩篩余),單位為克(g);
mb2——淘洗后烘干試樣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
7.5.3.2 泥塊含量取兩次試驗結(jié)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
7.6 針、片狀顆粒含量
7.6.1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針狀規(guī)準儀與片狀規(guī)準儀,見圖1、圖2;
圖1 針狀規(guī)準儀
圖2 片狀規(guī)準儀
b)天平:分度值不大于最少試樣質(zhì)量的0.1%;
c)試驗篩:孔徑為4.75mm,9.50mm,16.0mm,19.0mm,26.5mm,31.5mm,37.5mm,53.0mm,63.0mm,75.0mm及90mm的方孔篩;
d)游標卡尺。
7.6.2 試驗步驟
7.6.2.1 按7.1規(guī)定取樣,并將試樣縮分至略大于表13規(guī)定的數(shù)量,烘干或風干后備用。
表13 針、片狀顆粒含量試驗所需最少試樣質(zhì)量
7.6.2.2 按表13的規(guī)定稱取試樣(mc1)。然后按7.3規(guī)定進行篩分,將試樣分成不同粒級。
7.6.2.3 對表14規(guī)定的粒級分別用規(guī)準儀逐粒檢驗,最大一維尺寸大于針狀規(guī)準儀上相應間距者,為針狀顆粒;最小一維尺寸小于片狀規(guī)準儀上相應孔寬者,為片狀顆粒。
表14 針、片狀顆粒含量試驗的粒級劃分及其相應的規(guī)準儀孔寬或間距 單位為毫米
7.6.2.4 對粒徑大于37.5mm的石子可用游標卡尺逐粒檢驗,卡尺卡口的設定寬度應符合表15的規(guī)定,最大一維尺寸大于針狀卡口相應寬度者,為針狀顆粒;最小一維尺寸小于片狀卡口相應寬度者,為片狀顆粒。
表15 大于37.5mm顆粒的針、片狀顆粒含量試驗的粒級劃分及其相應的卡尺卡口設定寬度 單位為毫米
7.6.2.5 稱出7.6.2.3、7.6.2.4檢出的針、片狀顆??傎|(zhì)量(mc2)。
7.6.3 結(jié)果計算與評定
針、片狀顆粒含量按公式(3)計算,精確至1%。
式中:
Qc——針、片狀顆粒含量,%;
mc1——試樣質(zhì)量,單位為克(g);
mc2——試樣中所含針、片狀顆粒的總質(zhì)量,單位為克(g)。
7.7 不規(guī)則顆粒含量
7.7.1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條形篩:一套5個,并附有篩底和篩蓋(篩框內(nèi)徑為300mm),不銹鋼材質(zhì),篩孔尺寸、孔間距及適用粒徑見表16,見圖3;
圖3 條形篩示意圖
表16 條形篩篩孔尺寸、孔間距及適用粒級
b)天平:分度值不大于最少試樣質(zhì)量的0.1%;
c)試驗篩:孔徑為4.75mm,9.50mm,16.0mm,19.0mm,26.5mm及31.5mm的方孔篩;
d)游標卡尺。
7.7.2 試驗步驟
7.7.2.1 按7.1規(guī)定取樣,并將試樣縮分至略大于表17規(guī)定的2倍數(shù)量,烘干或風干后備用,分成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
表17 不規(guī)則顆粒含量試驗所需最少試樣質(zhì)量
7.7.2.2 按表17的規(guī)定稱取試樣(md1)。然后按7.3規(guī)定進行篩分,將試樣分成5個粒級:4.75 mm~9.5mm,9.5mm~16mm,16mm~19mm,19mm~26.5mm和26.5 mm~31.5mm。
7.7.2.3 將7.7.2.2篩分出的4.75 mm~9.5mm,9.5mm~16mm,16mm~19mm,19mm~26.5mm和26.5 mm~31.5mm石子分別放入孔徑寬3.6mm,6.4mm,8.8mm,11.4mm,14.5mm的帶篩底的條形篩上。將條形篩置于搖篩機上,搖篩10min;取下套篩,再逐個用手篩,篩分過程中允許用手指撥動顆粒。篩下顆粒(各篩篩底)為不規(guī)則顆粒。
7.7.2.4 對粒徑大于31.5mm的石子可用游標卡尺逐粒檢驗,卡尺卡口的設定寬度應符合表18的規(guī)定,顆粒最小一維尺寸小于卡口相應寬度者,為不規(guī)則顆粒。
表18 大于31.5mm顆粒的不規(guī)則顆粒含量試驗的粒級劃分及其相應的卡尺卡口設定寬度 單位為毫米
7.7.2.5 稱出7.7.2.3、7.7.2.4檢出的不規(guī)則顆??傎|(zhì)量(md2)。
7.7.3 結(jié)果計算與評定
7.7.3.1 不規(guī)則顆粒含量按公式(4)計算,精確至0.1%。
式中:
Qd——不規(guī)則顆粒含量,%;
md1——試樣質(zhì)量,單位為克(g);
md2——試樣中所含不規(guī)則顆??傎|(zhì)量,單位為克(g)。
7.7.3.2 不規(guī)則顆粒含量取兩次試驗結(jié)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1%。兩次結(jié)果的差值超過1.0%時,應重新取樣進行試驗。
7.8 有機物含量
7.8.1 試劑和材料
試劑和材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試劑:氫氧化鈉、鞣酸、乙醇,蒸餾水;
b)標準溶液:取2g鞣酸溶解于98mL濃度為10%乙醇溶液中(無水乙醇10mL加蒸餾水90mL)即得所需的鞣酸溶液。然后取該溶液25mL注入975mL濃度為3%的氫氧化鈉溶液中(3g氫氧化鈉溶于97mL蒸餾水中),加塞后劇烈搖動,靜置24h即得標準溶液。
7.8.2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天平:量程不小于2kg,分度值不大于2g及量程不小于100g,分度值不大于0.1g;
b)量筒:100mL,分度值不大于1ml及1000mL分度值不大于5ml;
c)試驗篩:孔徑為19.0mm的方孔篩;
d)燒杯、玻璃棒、移液管等。
7.8.3 試驗步驟
7.8.3.1 按7.1規(guī)定取樣,篩除大于19.0mm以上的顆粒,然后縮分至約1.0kg,風干后備用。
7.8.3.2 向1000mL量筒中裝入干試樣至600mL刻度處,然后注入濃度為3%的氫氧化鈉溶液至800mL刻度處,劇烈攪動后靜置24h。
7.8.3.3 比較試樣上部溶液和標準溶液的顏色,盛裝標準溶液與盛裝試樣的量筒大小應一致。
7.8.4 結(jié)果評定
7.8.4.1 若試樣上部溶液顏色淺于標準溶液顏色時,則表示試樣有機物含量合格;
7.8.4.2 若兩種溶液的顏色接近,應把試樣連同上部溶液一起倒入燒杯中,放在60℃~70℃的水浴中,加熱2h~3h,然后再與標準溶液比較,如淺于標準溶液,認為有機物含量合格;
7.8.4.3 若試樣上部溶液深于標準溶液,則應配制成混凝土做進一步試驗。其方法是:取一份試樣,用3%氫氧化鈉溶液洗除有機質(zhì),再用清水淘洗干凈,直至上部溶液顏色淺于標準溶液。與另一份未洗試樣分別按相同的原料與配合比制成混凝土,并在同條件下養(yǎng)護,測定28d的抗壓強度。當用未洗試樣制成的混凝土強度不低于淘洗試樣制成的混凝土強度的95%時,則認為有機物含量合格。
7.9 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以SO3質(zhì)量計)
7.9.1 試劑和材料
試劑和材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10%氯化鋇溶液:將5g氯化鋇溶于50mL蒸餾水中;
b)稀鹽酸:將濃鹽酸與同體積的蒸餾水混合;
c)硝酸銀溶液:將1g硝酸銀溶于100mL蒸餾水中,再加入5mL~10mL硝酸,存于棕色瓶中;
d)濾紙:中速定量、慢速定量。
7.9.2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烘箱:溫度控制在(105±5)℃;
b)天平:量程不小于1kg,分度值不大于1g及量程不小于100g,分度值不大于0.0001g;
c)高溫爐:溫度控制在(800±25)℃;
d)試驗篩:孔徑為75μm的方孔篩;
e)燒杯:300mL;
f)量筒:20mL及100mL,分度值不大于1ml;
g)粉磨缽或破碎機;
h)干燥器、瓷坩堝、淺盤(瓷質(zhì)或金屬質(zhì))、刷子等。
7.9.3 試驗步驟
按7.1規(guī)定取樣,篩除大于37.5mm的顆粒,然后縮分至約1.0kg。烘干或風干后粉磨,篩除大于75μm的顆粒。將小于75μm的粉狀試樣再按四分法縮分至30g~40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移入干燥器中,待冷卻至室溫后備用。
稱取粉狀試樣約1g(me1),精確至0.001g。將粉狀試樣倒入300mL燒杯中,加入20mL~30mL蒸餾水及10mL稀鹽酸,然后放在電爐上加熱至微沸,并保持微沸5min,使試樣充分分散后取下,用中速濾紙過濾,用溫水洗滌10次~12次。
加入蒸餾水調(diào)整濾液體積至200mL,煮沸后,攪拌滴加10mL濃度為10%的氯化鋇溶液,并將溶液煮沸5min,取下靜置至少4h(此時溶液體積應保持在200mL),用慢速濾紙過濾,用溫水洗滌至氯離子反應消失(用1%硝酸銀溶液檢驗)。
將沉淀物及濾紙一并移入已恒量的瓷坩堝內(nèi),灰化后在(800±25)℃高溫爐內(nèi)灼燒30min。取出瓷坩堝,在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后,稱出試樣質(zhì)量,精確至0.001g。如此反復灼燒,直至前后兩次質(zhì)量之差不大于0.001g,最后一次稱量為灼燒后沉淀物的質(zhì)量(me2)。
7.9.4 結(jié)果計算與評定
7.9.4.1 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以SO3質(zhì)量計)按公式(5)計算,精確至0.1%。
式中:
Qe——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
me1——試樣質(zhì)量,單位為克(g);
me2——灼燒后沉淀物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
0.343——硫酸鋇(BaSO4)換算成SO3的系數(shù)。
7.9.4.2 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取兩次試驗結(jié)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若兩次試驗結(jié)果之差大于0.2%時,應重新試驗。
7.10 堅固性
7.10.1 試劑和材料
試劑和材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10%氯化鋇溶液。
b)硫酸鈉溶液:在一定數(shù)量的蒸餾水中(水量取決于試樣量及容器的大小),加熱至30℃~50℃,每1000mL水中加入無水硫酸鈉(Na2SO4)350g,邊加入邊用玻璃棒攪拌,使其溶解并飽和。然后冷卻至20℃~25℃,在此溫度下靜置48h,即為試驗溶液。
7.10.2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烘箱:溫度控制在(105±5)℃;
b)天平:量程不小于5kg,分度值不大于1g;
c)三腳網(wǎng)籃:用高強、耐高溫、耐腐蝕的材料制成,網(wǎng)籃外徑為100mm,高為150mm,網(wǎng)的孔徑2mm~3mm;檢驗37.5mm~90mm顆粒時,應采用外徑和高度均為150mm的網(wǎng)籃;
e)容器:非鐵質(zhì),容積不小于50L;
f)玻璃棒等。
7.10.3 試驗步驟
7.10.3.1 按7.1規(guī)定取樣,并將試樣縮分至可滿足表19規(guī)定的數(shù)量,用水洗干凈,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卻至室溫后,篩除小于4.75mm的顆粒,然后按7.3規(guī)定篩分成4.75mm~9.50mm、9.50mm~19.0mm、19.0mm~37.5mm、37.5mm~63.0mm、63.0mm~90.0mm五個粒級,依次稱量各粒級試樣的質(zhì)量(mf0i)。
表19 堅固性試驗所需的試樣質(zhì)量
7.10.3.2 按表19的規(guī)定稱取各粒級試樣試驗前的質(zhì)量(mfi),將不同粒級的試樣分別裝入網(wǎng)籃,并浸入盛有硫酸鈉溶液的容器中,溶液的體積應不小于試樣總體積的5倍。網(wǎng)籃浸入溶液時,應上下升降25次,以排除試樣的氣泡,然后靜置于該容器中,網(wǎng)籃底面應距離容器底面約30mm,網(wǎng)籃之間距離應不小于30mm,液面至少高于試樣表面30mm,溶液溫度應保持在20℃~25℃。
7.10.3.3 浸泡20h后,把裝試樣的網(wǎng)籃從溶液中取出,放在烘箱中于(105±5)℃烘4h,至此,完成了第一次試驗循環(huán),待試樣冷卻至20℃~25℃后,再按上述方法進行第二次循環(huán)。從第二次循環(huán)開始,浸泡與烘干時間均為4h,共循環(huán)5次。
7.10.3.4 最后一次循環(huán)后,用清潔的溫水清洗試樣,直至清洗試樣后的水加入少量氯化鋇溶液不出現(xiàn)白色渾濁為止,洗過的試樣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卻至室溫后,用孔徑為試樣粒級下限的篩過篩,稱出各粒級試樣試驗后的篩余量(mfi′)。
7.10.4 結(jié)果計算與評定
7.10.4.1 各粒級試樣質(zhì)量占試樣總質(zhì)量的百分率按公式(6)計算
式中:
?i——各粒級試樣質(zhì)量占試樣(原試樣中篩除了小于4.75mm顆粒)總質(zhì)量的百分率,%;
mf0i——各粒級試樣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
7.10.4.2 各粒級試樣質(zhì)量損失百分率按公式(7)計算,精確至0.1%。
式中:
Pi——各粒級試樣的質(zhì)量損失百分率,%;
mfi——各粒級試樣試驗前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
mfi′——各粒級試樣試驗后的篩余量,單位為克(g)。
7.10.4.3 試樣的總質(zhì)量損失百分率按公式(8)計算,精確至1%。
式中:
P——試樣的總質(zhì)量損失率,%;
?i——各粒級試樣質(zhì)量占試樣(原試樣中篩除了小于4.75mm顆粒)總質(zhì)量的百分率,%;
Pi——各粒級試樣的質(zhì)量損失百分率,%。
7.11 巖石抗壓強度
7.11.1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壓力試驗機:量程不小于1000kN,精度不大于1%;
b)鉆石機或石材切割機;
c)巖石磨光機;
d)游標卡尺、角度尺等。
7.11.2 試件
試件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50 mm×50 mm×50 mm 立方體試件或φ50mm×50mm圓柱體試件,仲裁試驗采用圓柱體試件;
b)試件與壓力機壓頭接觸的兩個面要磨光并保持平行,6個試件為一組,試件形狀用角度尺檢查。對有明顯層理的巖石,應制作二組,一組保持層理與受力方向平行,另一組保持層理與受力方向垂直,分別測試。
7.11.3 試驗步驟
7.11.3.1 用游標卡尺測定試件尺寸,精確至0.1mm,并計算頂面和底面的面積。取頂面和底面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計算抗壓強度所用的截面積。將試件浸沒于水中浸泡(48±2)h。
7.11.3.2 從水中取出試件,擦干表面,放在壓力機上進行強度試驗,加荷速度為0.5MPa/s~1.0MPa/s。
7.11.4 結(jié)果計算與評定
7.11.4.1 試件抗壓強度按公式(9)計算,精確至0.1MPa。
式中:
R——抗壓強度,單位為兆帕(MPa);
F——破壞荷載,單位為牛頓(N);
A——試件的承載面積,單位為平方毫米(mm2)。
7.11.4.2 巖石抗壓強度取6個試件試驗結(jié)果的算術平均值,并給出最小值,精確至1MPa。
7.11.4.3 對存在明顯層理的巖石,應以平行層理與垂直層理的巖石抗壓強度的算術平均值作為其抗壓強度,精確至1MPa,并給出最小值。
7.12 壓碎指標
7.12.1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壓力試驗機:量程不小于300kN,精度不大于1%;
b)天平:量程不小于5kg,分度值不大于5g;量程不小于1kg,分度值不大于1g;
c)壓碎指標測定儀,見圖4;
圖4 壓碎指標測定儀
d)試驗篩:孔徑為2.36mm,9.50mm及19.0mm的方孔篩;
e)墊棒:φ10mm,長500mm圓鋼。
7.12.2 試驗步驟
7.12.2.1 按7.1規(guī)定取樣,風干或烘干后篩除大于19.0mm及小于9.50mm的顆粒,分為大致相等的三份備用,每份約3000g。
7.12.2.2 取一份試樣,將試樣分兩層裝入圓模(置于底盤上)內(nèi),每裝完一層試樣后,在底盤下面放置墊棒,將筒按住,左右交替顛擊地面各25下,兩層顛實后,平整模內(nèi)試樣表面,蓋上壓頭。當圓模裝不下3000g試樣時,以裝至距圓模上口10mm為準。
7.12.2.3 把裝有試樣的圓模置于壓力試驗機上,開動壓力試驗機,按1kN/s速度均勻加荷至200kN并穩(wěn)荷5s,然后卸荷。取下加壓頭,倒出試樣,并稱其質(zhì)量(mg1);用孔徑2.36mm的篩篩除被壓碎的細粒,稱出留在篩上的試樣質(zhì)量(mg2)。
7.12.3 結(jié)果計算與評定
7.12.3.1 壓碎指標按公式(10)計算,精確至0.1%;
式中:
Qg——壓碎指標,%;
mg1——試樣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
mg2——壓碎試驗后篩余的試樣質(zhì)量,單位為克(g)。
7.12.3.2 壓碎指標取三次試驗結(jié)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1%。
7.13 表觀密度
7.13.1 液體比重天平法
7.13.1.1 試驗環(huán)境與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試驗時各項稱量可在15°C~25°C范圍內(nèi)進行,但從試樣加水靜止的2h起至試驗結(jié)束,其溫度變化不應超過2°C;
b)烘箱:溫度控制在(105±5)°C;
c)天平:量程不小于10kg,分度值不大于5g;其型號及尺寸應能允許在臂上懸掛盛試樣的吊籃,并能將吊籃放在水中稱量;
d)吊籃:直徑和高度均為150mm,由孔徑為1mm~2mm的篩網(wǎng)或鉆有2mm~3mm孔洞的耐銹蝕金屬板制成;
e)試驗篩:孔徑為4.75mm的方孔篩;
f)盛水容器:有溢流孔;
g)溫度計、淺盤、毛巾等。
7.13.1.2 試驗按以下步驟進行:
a)按7.1規(guī)定取樣,并縮分至略大于表20規(guī)定的數(shù)量,風干后篩除小于4.75mm的顆粒,然后洗刷干凈,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
表20 表觀密度試驗所需最少試樣質(zhì)量
b)取試樣一份裝入吊籃,并浸入盛水的容器中,水面至少高出試樣50mm。浸泡(24±1)h后,移放到稱量用的盛水容器中,并用上下升降吊籃的方法排除氣泡(試樣不得露出水面)。吊籃每升降一次約1s,升降高度為30mm~50mm;
c)測定水溫后(此時吊籃應全浸在水中),稱出吊籃及試樣在水中的質(zhì)量(mh2)。稱量時盛水容器中水面的高度由容器的溢流孔控制;
d)提起吊籃,將試樣倒入淺盤,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卻至室溫后,稱出其質(zhì)量(mh1);
e)稱出吊籃在同樣溫度水中的質(zhì)量(mh3)。稱量時盛水容器的水面高度仍由溢流孔控制。
7.13.1.3 結(jié)果計算與評定符合以下規(guī)定
a)表觀密度按公式(11)計算,精確至10kg/m3;
式中:
ρ0——表觀密度,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
mh1——烘干后試樣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
mh2——吊籃及試樣在水中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
mh3——吊籃在水中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
ρ水——1000,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
αt——水溫對表觀密度影響的修正系數(shù)(見表21)。
表21 不同水溫對碎石和卵石的表觀密度影響的修正系數(shù)
b)表觀密度取兩次試驗結(jié)果的算術平均值,兩次試驗結(jié)果之差大于20kg/m3,應重新試驗。對顆粒材質(zhì)不均勻的試樣,如兩次試驗結(jié)果之差超過20kg/m3,可取4次試驗結(jié)果的算術平均值。
7.13.2 廣口瓶法
7.13.2.1 本方法不宜用于測定最大粒徑大于37.5mm的卵石或碎石的表觀密度。
7.13.2.2 試驗環(huán)境與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試驗時各項稱量可在15°C~25°C范圍內(nèi)進行,但從試樣加水靜止的2h起至試驗結(jié)束,其溫度變化不應超過2°C;
b)烘箱:溫度控制在(105±5)℃;
c)天平:量程不小于10kg,分度值不大于5g;
d)廣口瓶:1000mL,磨口;
e)試驗篩:孔徑為4.75mm的方孔篩;
f)玻璃片(尺寸約100mm×100mm)、淺盤、毛巾、刷子等。
7.13.2.3 試驗按以下步驟進行
a)按7.1規(guī)定取樣,并縮分至略大于表20規(guī)定的數(shù)量,風干后篩除小于4.75mm的顆粒,然后洗刷干凈,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
b)將試樣浸水飽和,然后裝入廣口瓶中。裝試樣時,廣口瓶應傾斜放置,注入飲用水,用玻璃片覆蓋瓶口。以上下左右搖晃的方法排除氣泡;
c)氣泡排盡后,向瓶中添加飲用水,直至水面凸出瓶口邊緣。然后用玻璃片沿瓶口迅速滑行,使其緊貼瓶口水面。擦干瓶外水分后,稱出試樣、水、瓶和玻璃片總質(zhì)量(mh5);
d)將瓶中試樣倒入淺盤,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卻至室溫后,稱出其質(zhì)量(mh4);
e)將瓶洗凈并重新注入飲用水,用玻璃片緊貼瓶口水面,擦干瓶外水分后,稱出水、瓶和玻璃片總質(zhì)量(mh6)。
7.13.2.4 結(jié)果計算與評定符合以下規(guī)定
a)表觀密度按公式(12)計算,精確至10kg/m3;
式中:
ρ0——表觀密度,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
mh4——烘干后試樣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
mh5——試樣、水、瓶和玻璃片的總質(zhì)量,單位為克(g);
mh6——水、瓶和玻璃片的總質(zhì)量,單位為克(g);
ρ水——1000,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
αt——水溫對表觀密度影響的修正系數(shù)(見7.13.1中的表21)。
b)表觀密度取兩次試驗結(jié)果的算術平均值,兩次試驗結(jié)果之差大于20kg/m3,應重新試驗。對顆粒材質(zhì)不均勻的試樣,如兩次試驗結(jié)果之差超過20kg/m3,可取4次試驗結(jié)果的算術平均值。
7.14 堆積密度與空隙率
7.14.1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天平:分度值不大于試樣質(zhì)量的0.1%;
b)容量筒:金屬質(zhì),規(guī)格見表22;
表22 容量筒的規(guī)格要求
c)墊棒:φ16mm,長600mm的圓鋼;
d)直尺,小鏟等。
7.14.2 試驗步驟
7.14.2.1 按7.1規(guī)定取樣,烘干或風干后,拌勻并把試樣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
7.14.2.2 測定松散堆積密度,取試樣一份,用小鏟將試樣從容量筒口中心上方50mm處緩慢倒入,讓試樣以自由落體落下,當容量筒上部試樣呈堆體,且容量筒四周溢滿時,即停止加料。除去凸出筒口表面的顆粒,并以合適的顆粒填入凹陷部分,使表面稍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的體積大致相等(試驗過程應防止觸動容量筒),稱出試樣和容量筒總質(zhì)量(mi1)。
7.14.2.3 測定緊密堆積密度,取試樣一份分三次裝入容量筒。裝完第一層后,在筒底墊放一根直徑為16mm的圓鋼,將筒按住,左右交替顛擊地面各25次,再裝入第二層,第二層裝滿后用同樣方法顛實(但筒底所墊鋼筋的方向與第一層時的方向垂直),然后裝入第三層,第三層裝滿后用同樣方法顛實(但筒底所墊鋼筋的方向與第一層時的方向平行)。試樣裝填完畢,再加試樣直至超過筒口,用鋼尺沿筒口邊緣刮去高出的試樣,并用適合的顆粒填平凹陷部分,使表面稍凸起部分與凹陷部分的體積大致相等。稱取試樣和容量筒的總質(zhì)量(mi2)。
7.14.3 結(jié)果計算與評定
7.14.3.1 松散堆積密度、緊密堆積密度分別按公式(13)、公式(14)計算,精確至10kg/m3。
式中:
ρL——松散堆積密度,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
ρc——緊密堆積密度,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
mi1——松散堆積時容量筒和試樣的總質(zhì)量,單位為克(g);
mi2——緊密堆積時容量筒和試樣的總質(zhì)量,單位為克(g);
mio——容量筒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
Vi——容量筒的容積,單位為升(L)。
7.14.3.2 松散堆積空隙率、緊密堆積空隙率分別按公式(15)、公式(16)計算,精確至1%。
式中:
PL——松散堆積空隙率,%;
Pc——緊密堆積空隙率,%;
ρL——松散堆積密度,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
ρc——緊密堆積密度,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
ρ0——表觀密度,單位為千克每立方米(kg/m3)。
7.14.3.3 堆積密度取兩次試驗結(jié)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10 kg/m3。空隙率取兩次試驗結(jié)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1%。
7.14.4 容量筒的校準方法
將溫度為15°C~25°C的飲用水裝滿容量筒,用一玻璃板沿筒口推移,使其緊貼水面。擦干筒外壁水分,然后稱出其質(zhì)量。容量筒容積按公式(17)計算,精確至1mL。
式中:
Vi——容量筒容積,單位為升(L);
mi3——容量筒、玻璃板和水的總質(zhì)量,單位為千克(kg);
mi4——容量筒和玻璃板質(zhì)量,單位為千克(kg)。
ρT——試驗溫度T時水的密度(見表23),單位為克每立方厘米(g/cm3)。
表23 不同水溫時水的密度
7.15 吸水率
7.15.1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烘箱:溫度控制在(105±5)°C;
b)天平:量程不小于10kg,分度值不大于5g;
c)試驗篩:孔徑為4.75mm的方孔篩;
d)容器、淺盤、毛巾、刷子等。
7.15.2 試驗步驟
7.15.2.1 按7.1規(guī)定取樣,并將試樣縮分至略大于表24規(guī)定的數(shù)量。洗刷干凈后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
表24 吸水率試驗所需試樣質(zhì)量
7.15.2.2 取試樣一份置于盛水的容器中,水面應高出試樣表面約5mm,浸泡(24±1)h后,從水中取出,用濕毛巾將顆粒表面的水分擦干,即成為飽和面干試樣,立即稱出其質(zhì)量(mj1)。
7.15.2.3 將飽和面干試樣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卻至室溫后,稱出其質(zhì)量(mj2)。
7.15.3 結(jié)果計算與評定
7.15.3.1 吸水率按公式(18)計算,精確至0.1%。
式中:
W——吸水率,%;
mj1——飽和面干試樣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
mj2——烘干后試樣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
7.15.3.2 吸水率取兩次試驗結(jié)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
7.16 放射性
按GB 6566的規(guī)定進行。
7.17 堿骨料反應
7.17.1 巖石種類與堿活性骨料種類確定
按SL/T352-2020中3.36規(guī)定的方法鑒定巖石種類及堿活性骨料類別,骨料中含有堿活性成分時,按類別進一步檢驗。
7.17.2 快速堿-硅酸反應
7.17.2.1 本方法適用于檢驗硅質(zhì)骨料與混凝土中的堿發(fā)生潛在堿-硅酸反應的危害性。不適用于碳酸鹽類骨料。
7.17.2.2 試劑與材料符合以下規(guī)定
a)NaOH溶液:將(40±1)gNaOH(化學純)溶于1L水(蒸餾水或去離子水)中制備,濃度為1mol/L;
b)水泥:符合GB175規(guī)定的42.5等級硅酸鹽水泥或符合GB 8076-2008附錄A規(guī)定的基準水泥。
7.17.2.3 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烘箱:溫度控制在(105±5)℃;
b)天平:量程不小于1000g,分度值不大于0.1g;
c)試驗篩:4.75mm,2.36mm,1.18mm,0.60mm,0.30mm及0.15mm的方孔篩;
d)比長儀:由百分表和支架組成。百分表的量程10mm,分度值不大于0.01mm;
e)水泥膠砂攪拌機:符合GB/T 17671的要求;
f)高溫恒溫養(yǎng)護箱或水?。簻囟缺3衷冢?0±2)℃;
g)養(yǎng)護筒:由可耐堿長期腐蝕、耐高溫(80℃)的材料制成,應不漏水,有密封蓋,可裝入三個試件,筒內(nèi)設有試件架,可使試件直立于筒中(試件之間、試件與筒壁之間不接觸);
h)試模:規(guī)格為25mm×25mm×280mm,試模兩端正中有可埋入膨脹測頭的小孔,膨脹測頭用不銹金屬制成,直徑5mm~7mm,長度25mm;
i)破碎機、干燥器、游標卡尺或千分尺、鏝刀、搗棒、淺盤、刷子等。
7.17.2.4 環(huán)境條件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材料、成型室、養(yǎng)護室的溫度應保持在(20±2)℃;
b)成型室、測長室的相對濕度應不小于50%;
c)高溫恒溫養(yǎng)護箱或水浴應保持在(80±2)℃。
7.17.2.5 試件制作符合以下規(guī)定
a)按7.1規(guī)定取樣,并將試樣縮分至約5.0kg,將試樣破碎后篩分成0.15mm~0.30mm,0.30mm~0.60mm,0.60mm~1.18mm,1.18mm~2.36mm和2.36 mm~4.75mm五個粒級;每一個粒級在相應篩上用水淋洗干凈后,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分別存放在干燥器內(nèi)備用;
b)采用硅酸鹽水泥或基準水泥,水泥中不應有結(jié)塊,并在保質(zhì)期內(nèi);
c)水泥與骨料的質(zhì)量比為1:2.25,水灰比為0.47。一組3個試件共需水泥440g,砂990g(各粒級的質(zhì)量按表25分別稱?。?/p>
表25 快速堿-硅酸反應用砂各粒級的質(zhì)量
d)砂漿攪拌應按GB/T 17671的規(guī)定進行;
e)攪拌完成后,立即將砂漿分兩次裝入已裝有膨脹測頭的試模中,每層搗40次,注意膨脹測頭四周應搗實,澆搗完畢后用鏝刀刮除多余砂漿,抹平、編號并標明測長方向。
7.17.2.6 養(yǎng)護與測長符合以下規(guī)定
a)試件成型完畢后,立即帶模放入標準養(yǎng)護室內(nèi)。養(yǎng)護(24±4)h后脫模(當試件強度較低時,可延至48h脫模),立即測量試件的初始長度。待測的試件應用濕布覆蓋,以防止水分蒸發(fā);
b)測完初始長度后,將試件浸沒于養(yǎng)護筒(一個養(yǎng)護筒內(nèi)裝同組試件)內(nèi)的水中,并保持水溫在(80±2)℃的范圍內(nèi)(加蓋放在高溫恒溫養(yǎng)護箱或水浴中),養(yǎng)護(24±2)h;
c)從高溫恒溫養(yǎng)護箱或水浴中拿出養(yǎng)護筒,打開密封蓋,取出試件,用毛巾擦干表面,立即測量試件的基準長度(L01),從取出試件應在(15±5)s時間內(nèi)完成讀數(shù)。在試件上覆蓋濕毛巾,待全部試件測完基準長度后,再將試件浸沒于養(yǎng)護筒內(nèi)的1mol/L NaOH溶液中,并保持溶液溫度在(80±2)℃的范圍內(nèi)(加蓋放在高溫恒溫養(yǎng)護箱或水浴中);
d)測長齡期自測定基準長度之日起計算,在第3d、7d、14d取出測長(Lt1),每次測長時間安排在每天近似同一時刻內(nèi),測長方法與測基準長度的方法相同,每次測長完畢后,應將試件放入原養(yǎng)護筒中,加蓋后放回(80±2)℃的高溫恒溫養(yǎng)護箱或水浴中繼續(xù)養(yǎng)護至下一個測試齡期。14d后如需繼續(xù)測長,可安排每7d一次測長。
7.17.2.7 結(jié)果計算與評定符合以下規(guī)定
a)試件膨脹率按公式(19)計算,精確至0.001%;
式中:
Σt1——試件在t天齡期的膨脹率,%;
Lt1——試件在t 天齡期的長度,單位為毫米(mm);
L01——試件的基準長度,單位為毫米(mm);
Δ——膨脹測頭的長度,單位為毫米(mm)。
b)膨脹率以3個試件膨脹值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試驗結(jié)果,精確至0.01%。一組試件中任何一個試件的膨脹率與平均值相差不大于0.01%,則結(jié)果有效;膨脹率平均值大于0.05%時,每個試件的測定值與平均值之差小于平均值的20%,也認為結(jié)果有效;
c)當14d膨脹率小于0.10%時,判定為無潛在堿-硅酸反應活性;當14d膨脹率大于0.20%時,判定為有潛在堿-硅酸反應活性;當14d膨脹率在0.10%~0.20%之間時,不能判定有無潛在堿-硅酸反應活性,按7.17.3方法再進行試驗并判定;
d)取14d膨脹率作為報告值。
7.17.3 堿-硅酸反應
7.17.3.1 本方法適用于檢驗硅質(zhì)骨料與混凝土中的堿發(fā)生潛在堿-硅酸反應的危害性。不適用于碳酸鹽類骨料。
7.17.3.2 試劑與材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NaOH溶液:濃度為10%;
b)水泥:符合GB175規(guī)定的42.5等級硅酸鹽水泥或符合GB 8076-2008附錄A規(guī)定的基準水泥。
7.17.3.3 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烘箱:溫度控制在(105±5)℃;
b)天平:量程不小于1000g,分度值不大于0.1g;
c)方孔篩:4.75mm,2.36mm,1.18mm,0.60mm,0.30mm及0.15mm的篩;
d)比長儀:由百分表和支架組成。百分表的量程10mm,分度值不大于0.01mm;
e)水泥膠砂攪拌機:符合GB/T 17671的要求;
f)恒溫養(yǎng)護箱或養(yǎng)護室:溫度(40±2)℃,相對濕度95%以上;
g)養(yǎng)護筒:由可耐堿長期腐蝕的材料制成,應不漏水,有密封蓋,可裝入三個試件,筒內(nèi)設有試件架,可使試件直立于筒中(試件之間、試件與筒壁之間不接觸);
h)試模:規(guī)格為25mm×25mm×280mm,試模兩端正中有可埋入膨脹測頭的小孔,膨脹測頭用不銹金屬制成,直徑5mm~7mm,長度25mm;
i)破碎機、干燥器、游標卡尺或千分尺、鏝刀、搗棒、淺盤、刷子等。
7.17.3.4 環(huán)境條件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材料、成型室、養(yǎng)護室的溫度應保持在(20±2)℃;
b)成型室、測長室的相對濕度應不小于50%;
c)恒溫養(yǎng)護箱或養(yǎng)護室溫度應保持在(40±2)℃,相對濕度95%以上。
7.17.3.5 試件制作符合以下規(guī)定
a)按7.1規(guī)定取樣,并縮分至約5.0kg,將試樣破碎后篩分成0.15mm~0.30mm,0.30mm~0.60mm,0.60mm~1.18mm,1.18mm~2.36mm和2.36mm~4.75mm五個粒級。每一個粒級在相應篩上用水淋洗干凈后,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分別存放在干燥器內(nèi)備用;
b)采用硅酸鹽水泥或基準水泥,摻濃度為10%的NaOH溶液,將堿含量(以Na2O計,即K2O×0.658+Na2O)調(diào)至不低于1.2%;
c)水泥與骨料的質(zhì)量比為1:2.25,一組3個試件共需水泥440g,精確至0.1g,砂990g(各粒級的質(zhì)量按表25分別稱?。?。用水量按GB/T 2419確定,流動度以105mm~120mm為準。
d)砂漿攪拌應按GB/T 17671的規(guī)定進行;
e)攪拌完成后,立即將砂漿分兩次裝入已裝有膨脹測頭的試模中,每層搗40次,注意膨脹測頭四周應搗實,澆搗完畢后用鏝刀刮除多余砂漿,抹平、編號并標明測長方向。
7.17.3.6 養(yǎng)護與測長符合以下規(guī)定
a)試件成型完畢后,立即帶模放入標準養(yǎng)護室或養(yǎng)護箱內(nèi)。養(yǎng)護(24±4)h后脫模(當試件強度較低時,可延至48h脫模),立即測量試件的長度,此長度為試件的基準長度(L02)。每個試件至少重復測量兩次,其算術平均值作為長度測定值,待測的試件應用濕布覆蓋,以防止水分蒸發(fā);
b)測完基準長度后,將試件垂直立于養(yǎng)護筒的試件架上,架下放水,但試件不能與水接觸(一個養(yǎng)護筒內(nèi)裝同組試件),加蓋后放入(40±2)℃的養(yǎng)護箱或養(yǎng)護室內(nèi);
c)測長齡期自測定基準長度之日起計算,在第14d、1個月、2個月、3個月、6個月取出測長(Lt2),如有必要還可適當延長。在測長前一天,應把養(yǎng)護筒從(40±2)℃的養(yǎng)護箱或養(yǎng)護室內(nèi)取出,放到(20±2)℃的恒溫室內(nèi)。測長方法與測基準長度的方法相同,測量完畢后,應將試件放入養(yǎng)護筒中,加蓋后放回(40±2)℃的養(yǎng)護箱或養(yǎng)護室繼續(xù)養(yǎng)護至下一個測試齡期;
d)每次測長后,應對每個試件進行撓度測量和外觀檢查;
e)撓度測量:把試件放在水平面上,測量試件與平面間的最大距離,應不大于0.3mm;
f)外觀檢查:觀察有無裂縫,表面沉積物或滲出物,特別注意在空隙中有無膠體存在,并作詳細記錄。
7.17.3.7 結(jié)果計算與評定符合以下規(guī)定
a)試件膨脹率按公式(20)計算,精確至0.001%:
式中:
Σt2—試件在t天齡期的膨脹率,%;
Lt2—試件在t 天齡期的長度,單位為毫米(mm);
L02—試件的基準長度,單位為毫米(mm);
Δ—膨脹測頭的長度,單位為毫米(mm)。
b)膨脹率以3個試件膨脹值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試驗結(jié)果,精確至0.01%。一組試件中任何一個試件的膨脹率與平均值相差不大于0.01%,則結(jié)果有效,而膨脹率平均值大于0.05%時,每個試件的測定值與平均值之差小于平均值的20%,也認為結(jié)果有效。
c)當6個月齡期的膨脹率小于0.10%時,判定為無潛在堿-硅酸反應活性。否則,則判定為有潛在堿-硅酸反應活性。
7.17.4 堿-碳酸鹽反應
7.17.4.1 本方法適用于檢驗碳酸鹽類骨料與混凝土中的堿發(fā)生潛在堿-碳酸鹽反應的危害性。不適用于硅質(zhì)骨料。
7.17.4.2 試劑和材料:NaOH溶液,將(40±1)gNaOH(化學純)溶于1L水(蒸餾水或去離子水)中制備,濃度為1mol/L。
7.17.4.3 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圓筒鉆機(φ9mm);
b)測長儀:量程25mm~50mm,分度值不大于0.01mm;
c)養(yǎng)護瓶:由耐堿材料制成,能蓋嚴以避免溶液變質(zhì);
d)鋸石機、磨片機。
7.17.4.4 試驗步驟符合以下規(guī)定
a)將一塊巖石按其層理方向水平放置(如巖石層理不清,可任意放置),再按三個相互垂直的方向鉆切三個巖石圓柱體[φ(9±1)mm,高(35±5)mm]或棱柱體[邊(9±1)mm,高(35±5)mm]試件,仲裁試驗采用棱柱體試件,試件兩端面應磨光,互相平行且垂直于圓柱體主軸,并保持干凈顯露巖面本色;
b)試件編號后,放入盛有蒸餾水的養(yǎng)護瓶中,置于(20±2)℃的恒溫室內(nèi),每隔24h取出擦干表面,進行測長,直到前后兩次測得的長度變化率之差不大于0.02%為止,以最后一次測得的長度為基準長度(L03);
c)再將試件浸入盛有1mol/L NaOH溶液的養(yǎng)護瓶中,液面高出巖石柱不少于10mm,且每個試件的平均需液量應不少于50mL,同一容器中不得浸泡不同品種的試件;蓋嚴養(yǎng)護瓶,置于(20±2)℃的恒溫室內(nèi);溶液每六個月更換一次;
d)將試件從NaOH溶液中取出,用蒸餾水洗凈,擦干表面,在(20±2)℃恒溫室內(nèi)測長(Lt3),測定的周期為7d、14d、21d、28d、56d、84d,如有需要,以后可每4周測長一次,一年后,每12周測長一次;注意觀察在堿液浸泡過程中,試件的開裂,彎曲,斷裂等變化,并及時記錄。
7.17.4.5 結(jié)果計算與評定符合以下規(guī)定
a)試件膨脹率按公式(21)計算,精確至0.001%;
式中:
Σt3——試件在浸泡t天后的膨脹率,%;
Lt3——試件在浸泡t天后的長度,單位為毫米(mm);
L03——試件的基準長度,單位為毫米(mm)。
b)同塊巖石所取的試件,取膨脹率最大的一個測值作為巖樣的膨脹率;
c)當84d齡期的膨脹率小于0.10%時,判定為無潛在堿-碳酸鹽反應危害,否則判定為有潛在堿-碳酸鹽反應危害;
d)取84d齡期膨脹率作為報告值。
7.18 含水率
7.18.1 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烘箱:溫度控制在(105±5)°C;
b)天平:量程不小于10kg,分度值不大于1g;
c)小鏟、淺盤、毛巾、刷子等。
7.18.2 試驗步驟
7.18.2.1 按7.1規(guī)定取樣,并將試樣縮分至約4.0kg,拌勻后分為大致相等的兩份備用。
7.18.2.2 稱取試樣一份(mk1),將試樣倒入淺盤中,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卻至室溫后,稱出其質(zhì)量(mk2)。
7.18.3 結(jié)果計算
7.18.3.1 含水率按公式(22)計算,精確至0.1%.
式中:
Wh——含水率,%;
mk1——烘干前試樣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
mk2——烘干后試樣的質(zhì)量,單位為克(g)。
7.18.3.2 含水率取兩次試驗結(jié)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
8.1 檢驗
8.1.1 出廠檢驗
卵石、碎石的出廠檢驗項目為:松散堆積密度、顆粒級配、卵石含泥量(碎石泥粉含量)、泥塊含量、針片狀顆粒含量、不規(guī)則顆粒含量(I類);連續(xù)粒級的石子應進行空隙率檢驗;吸水率應根據(jù)需方要求進行檢驗。
8.1.2 型式檢驗
卵石、碎石的型式檢驗項目包括6.1~6.10規(guī)定的所有技術要求。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進行型式檢驗:
a)新產(chǎn)品投產(chǎn)時;
b)原材料產(chǎn)源或生產(chǎn)工藝發(fā)生變化時;
c)正常生產(chǎn)時,每年進行一次;
d)長期停產(chǎn)后恢復生產(chǎn)時;
e)出廠檢驗結(jié)果與型式檢驗結(jié)果有較大差異時。
8.2 組批規(guī)則
按同分類、類別、公稱粒級及日產(chǎn)量組批,日產(chǎn)量不超過4000t,每2000t為一批,不足2000t亦為一批;日產(chǎn)量超過4000t,按每條生產(chǎn)線連續(xù)生產(chǎn)每8小時的產(chǎn)量為一批,不足8h亦為一批。
8.3 判定規(guī)則
8.3.1 試驗結(jié)果均符合本文件的相應類別規(guī)定時,可判為該批產(chǎn)品合格。
8.3.2 6.1~6.9若有一項指標不符合本文件規(guī)定時,則應從同一批產(chǎn)品中加倍取樣,對該項進行復驗。復驗后,若試驗結(jié)果符合本文件規(guī)定,可判為該批產(chǎn)品合格;若仍然不符合本文件要求時,則判為不合格。若有兩項及以上試驗結(jié)果不符合本文件規(guī)定時,則判該批產(chǎn)品不合格。
9.1 卵石、碎石出廠時,供需雙方在廠內(nèi)驗收產(chǎn)品,生產(chǎn)廠應提供產(chǎn)品質(zhì)量合格證書,其內(nèi)容包括:
a)分類、類別、公稱粒級和生產(chǎn)廠家信息;
b)批量編號及供貨數(shù)量;
c)出廠檢驗結(jié)果、日期及本文件編號;
d)合格證編號及發(fā)放日期;
e)檢驗部門及檢驗人員簽章。
9.2 卵石、碎石應按分類、類別、公稱粒級分別堆放和運輸,防止人為碾壓及污染產(chǎn)品。
9.3 運輸時,應有必要的防遺撒措施,避免污染環(huán)境。
(本標準應以最終正式印制文本為準——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