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奕
廣州市越秀區(qū)骨傷康復醫(yī)院 針灸科(廣東 廣州 510010)
肌筋膜炎又稱肌纖維組織炎,包含筋膜、肌腱、韌帶等人體白色纖維組織,屬于一種非特異性炎性變化,大多由外傷勞損或外感風寒引起的。在我國,肌筋膜炎占有9.57%的患病率[1]。其中,頸肩部肌筋膜炎多見于伏案工作時間較長的職業(yè),病程反復,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質量?,F(xiàn)代醫(yī)學治療肌筋膜炎主要采用口服消炎止痛類藥物、物理療法、運動療法等,疼痛能得到初步緩解,但作用局限、容易反復發(fā)作以及存在副作用。中醫(yī)治療肌筋膜炎的長遠療效較佳,運用較廣,為探索一種中醫(yī)治療的氣滯血瘀型頸肩部筋膜炎更長遠有效的方案,筆者對巨刺電針結合刺絡拔罐法進行觀察,現(xiàn)在報告如下。
臨床選取診斷為頸肩部的肌筋膜炎,且中醫(yī)證型為氣滯血瘀型的病例60例,來自2020年8月—2022年1月期間在廣州市越秀區(qū)骨傷康復醫(yī)院針灸科門診就診的患者,并按照隨機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治療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31~65(51.47±9.62)歲,病程0.7~10(5.94±2.70)個月;對照組男9例、女21例,年齡23~64(52.50±8.56)歲,病程1~11(5.32±2.82)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基礎資料,均無差異(P>0.05),具可比性。
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頸肩部“肌筋膜炎”的相關診斷標準[2]。標準如下:(1)本病好發(fā)于頸肩、腰背部,以及胸、臀、大腿等處,起病緩急不一,其中炎癥常見誘因為急慢性肌肉損傷、風寒濕邪。(2)癥狀或體征為局部疼痛,重滯、酸脹、麻痹、乏力感,且癥狀反復發(fā)作,病痛嚴重者甚至伴肌痙攣、運動障礙。(3)查體表現(xiàn):患處壓痛明顯,且局部肌肉緊張,可觸及顆粒、索狀、結節(jié),結塊型“筋結”病灶,多數(shù)只有一個,亦可以有兩個或多個“筋結”。頸肩背部肌筋區(qū)以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岡上肌、岡下肌為常見病損區(qū),(4)實驗室項目檢查:多數(shù)患者項目檢查以及X線平片檢查無特殊情況,但小部分患者伴血沉加快。頸肩部氣滯血瘀型肌筋膜炎表現(xiàn):患部肌肉脹痛、刺痛或僵硬,有麻木感,痛有定處,夜間痛劇,可觸及肌筋的結硬病灶,觸壓酸脹及疼痛異常,舌質淡暗苔少或邊有瘀斑,脈澀[3]。
1.3.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者;②年齡20~65歲;③對本研究知情,且嚴格遵照治療要求執(zhí)行;④依從性好,自愿參與本試驗。
1.3.2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者;②伴嚴重心腦血管、肝、腎等臟器性原發(fā)性疾病或免疫系統(tǒng)疾??;③頸肩部皮膚破潰或發(fā)生外傷骨折;④女性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⑤依從性差,或精神病患者。
觀察組采用巨刺電針結合刺絡拔罐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電針治療,均治療1個療程以上評定療效。
1.4.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電針法治療。主穴選用患側頸椎2-7夾脊、肩井、肩前、肩髃、肩貞、阿是穴1~2個。腧穴定位參照《腧穴名稱與定位(GB/T12346-2006)》[4]。肩前、肩髃、肩貞穴選用規(guī)格0.30mm×0.40mm的針灸針,其他穴位選用0.25mm×0.25mm針灸針,所有針具均為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環(huán)球牌)。操作方法:體位為坐位,治療醫(yī)師雙手觸及患者穴位后,使用針灸針針刺頸椎夾脊穴,且針尖朝向脊柱內斜刺,其他穴位均直刺進針,穴位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強度以中等刺激量為適宜。頸2、4夾脊穴為一組,頸5、7夾脊穴為一組,頸6夾脊穴、肩井為一組,阿是穴、肩髃為一組,肩前、肩貞為一組,共五組穴位接通G6805-Ⅱ型電針儀,使用連續(xù)波,強度以可耐受的刺激程度為適宜,全程20分鐘。連續(xù)治療5次為1個療程,每天1次,做1~2個療程,每程間休息2天。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巨刺法及刺絡拔罐法進行治療。患側取穴參照對照組穴位,健側取與患側壓痛點對應的點1~2個?;紓入蜓ǘㄎ弧⑨樉倪x用規(guī)格以及操作方法均參照對照組。健側對應點在頸部及岡上肌者,選用0.25mm×0.25mm針灸針;在肩關節(jié)周圍者,選取0.30mm×0.40mm的針灸針,均直刺進針,得氣后行捻轉補法,留針,每隔10分鐘運一次針。20分鐘后雙側均取針,在患側取壓痛點1~2個,消毒穴位后,用2ML一次性注射針頭進行點刺,深度為針頭的3~5分,不宜過深,隨即拔火罐,利用負壓真空抽吸瘀血,留罐5分鐘。待起罐后擦凈血跡,并用碘伏消毒皮膚。巨刺電針每天1次,5次為1個療程,刺絡拔罐1個療程1次。綜合療法連續(xù)治療1~2個療程,每療程間休息2天。
1.5.1 治療前后NDI評分與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變化 NDI評分含10個項目(0~5分),總分50分,評分高功能障礙嚴重;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可據實際評分據公式得出,NDI(%)=[總分/(受試對象完成的項目數(shù)×5)]×100%,百分比高則患者功能障礙嚴重。
1.5.2 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變化 量表5方面,即ROM(R)、疼痛(P)、肌力關節(jié)(M)、ADL(A)、局部形體(F),總分100分,評分高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佳。
1.5.3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標準評估,治愈:體征陰性,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肩頸活動自如;顯效:體征轉陰,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緩解,痛處伴略微不適感;好轉:仍伴有部分陽性體征,疼痛等癥狀部分消失或有所減輕,但均較治療前改善明顯;無效:癥狀無體征無改善跡象[5]。療效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顯效率。
治療前兩組NDI評分組間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ND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后兩組NDI評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DI總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頸椎功能受損指數(shù)組間比較無差異(P>90.05)。治療后觀察組頸椎功能受損指數(shù)低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后兩組頸椎功能受損指數(shù)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功能受損指數(shù)比較
治療前兩組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組間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后兩組頸椎功能受損指數(shù)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
觀察組療效總有效率為9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療效總有效率的73.33%(x2=9.279,P=0.002<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現(xiàn)代人沉迷網絡,手機、電腦不離身,或因職業(yè)關系,如會計、文員、律師等長期伏案工作,加之空調環(huán)境,缺乏鍛煉,容易引起頸肩部的疼痛,其中常見頸肩部的肌筋膜炎。長此以往,氣不行則血壅堵,從而形成氣滯血瘀型的頸肩部筋膜炎。肌筋膜炎有明顯的局部壓痛或者彌漫性鈍痛,有時可摸到條索狀或結節(jié)狀物,稱之為壓痛點或激痛點,癥狀多為皮膚發(fā)涼、麻木、伴疼痛,伴隨運動障礙,其病程較長,容易反復發(fā)作[6]。西醫(yī)的治療有效,一旦患者回歸工常態(tài)作或長期姿勢不良,則頸肩部肌筋膜炎容易反復。本觀察從中醫(yī)理論角度出發(fā),結合現(xiàn)代解剖學知識以及臨床,試研究一種綜合性的更長遠綠色有效的治療方法以求解決問題。
中醫(yī)理論中肌筋膜炎屬“痹證”范疇。中醫(yī)古籍《素問瘦癥篇》中“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也”,《素問舉痛論》中有云:“經脈流行不止,還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表明了風寒濕為痹證之外因;《濟生方搏》曰:“諸痛……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指出素體虧虛為痹證之內因;《素問·宣明五氣》云:“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行傷筋?!薄蹲C治準繩》記載:“頸痛頭暈非是風邪,即是氣挫,亦有由挫閃及久坐而致頸項不可轉者……”提示了外傷或慢性勞損等也是痹證發(fā)作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頸肩部肌筋膜炎患者多種因素影響致身體虛弱,加之外感風寒濕邪,或長期勞損、外傷處理不當,頸肩長期筋脈失養(yǎng)、氣血凝結不通,不通則痛所致。肌筋膜炎的中醫(yī)辨證分型分為風寒濕型、脾腎虛弱型以及肝郁氣滯型,臨床病例根據這幾大證型進行細分。周宗波等[7]通過對臨床116例肌筋膜炎的病例分析后,發(fā)現(xiàn)寒濕凝滯和氣滯血瘀占的比重較高,分別占46.42%和16.45%。而本觀察則以氣滯血瘀型的頸肩部肌筋膜炎為研究方向,本人運用巨刺電針結合刺絡拔罐法進行治療,得到明顯的療效,且綜合療法的療效大于單一的傳統(tǒng)療法。
巨刺法首見于《靈樞·官針》,指的是機體左側有病取右側經穴,右側有病取左側經穴從而治療疾病的一種針刺方法,為刺經[8]。人體經絡本身是上下相連,左右貫通的,巨刺法基于經絡理論基礎上進行治療疾病的。通過巨刺,能調整機體兩側的經絡使之通暢。從解剖學角度分析,巨刺的機理傳導通路為針刺后信息經過神經系統(tǒng)的后根纖維傳入脊髓,中間神經元跨過側支調節(jié)或者中線軸突對側相關節(jié)段的神經元活動,從而調整對應位置的感覺功能與運動功能。本觀察采用針刺患側經絡同時配合針刺健側的方法治療,一方面患側穴位加電,頸椎夾脊穴能梳理頸部氣血,“肩三針”肩前、肩髃、肩貞能疏通肩部血絡,配合肩井、阿是穴一起共奏祛風散寒,通經止痛之效;另一方面健側對應點巨刺,能使健側經氣流通灌注于患側,同時調動患側殘留精氣,兩者結合共同促使患部氣血運行,通痹化瘀驅邪,最終人體經絡通調,陰陽調和,患側功能得以恢復。
中醫(yī)認為,“久病必瘀”“不通則痛”?!鹅`樞》提出“菀陳則除之”。刺絡拔罐,顧名思義,即刺血法與拔罐法結合的傳統(tǒng)方法[9]。肌筋膜炎的壓痛點呈硬結狀,在組織切片下為波浪形的結締組織結構,為肌纖維有少數(shù),間質中有充血或出血有漿液滲出[10]。本觀察采用注射針刺破壓痛點,用火罐內負壓,將瘀血吸出,祛除局部瘀血。該法一方面放出瘀血,營養(yǎng)輸送的道路得以通暢;另一方面微血管管壁的神經受到刺激,促進其調節(jié)并改善機體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因此,刺絡拔罐促使炎性物質的吸收,能祛瘀消腫止痛,最終邪去而正安。
綜上所述,巨刺電針結合刺絡拔罐法治療頸肩部氣滯血瘀型筋膜炎可快速消除患者疼痛、療效明顯、操作簡便,大大減輕了患者痛苦,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療方式,具有臨床推廣意義。然而,對于巨刺電針結合刺絡拔罐法治療頸肩部氣滯血瘀型筋膜炎的臨床應用,依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刺絡拔罐關于刺血量及時間的統(tǒng)一量化標準,缺乏肌筋膜炎的療效統(tǒng)一評判標準,缺乏刺血法機制的深入研究。今后需進一步加強這幾方面的規(guī)范化及機制的探索及研究,以更好為臨床做好基礎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