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兆康
(東莞展覽館 廣東 東莞 523888)
《西游記》是國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shù)囊徊可裨捫≌f,其藝術(shù)高度達到了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巔峰,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并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以該小說為題材的影視、動漫、游戲作品大量涌現(xiàn),成為高影響力文化符號,超級文化IP?!段饔斡洝分ü骄烤乖谀睦锷袩o定論。江蘇連云港、福建順昌、山西婁煩、湖北隨州等多處均曾公開宣稱花果山為其域內(nèi)之山。
花果山是一處高價值、永久性的文化旅游資源。山高僅數(shù)百米的江蘇連云港云臺山為目前認可度最高的“花果山”,此觀點于民國時期由歷史學家董作賓先生首次提出,依據(jù)并不充分,20世紀五十年代,因毛澤東主席認同該觀點進而使得該處在數(shù)十年后開始獲得社會較廣泛認同。2019年連云港市旅游業(yè)收入為近610億,主要由“花果山風景區(qū)”拉動創(chuàng)造;因海外華人并不認同花果山為連云港云臺山,該610億旅游產(chǎn)值主要由國內(nèi)游客創(chuàng)造。若花果山確址為海豐蓮花山,因華南民眾及海外華人有濃烈的齊天大圣崇拜,兼以蓮花山下不遠有著名的紅海灣海洋旅游資源,所以其所帶來的旅游收益將遠遠大于610億。另據(jù)《西游記》文化產(chǎn)業(yè)行業(yè)內(nèi)保守估計,《西游記》文化產(chǎn)業(yè)及衍生品的市場規(guī)模將高達萬億,若海豐蓮花山確址為花果山,則海豐蓮花山可在《西游記》文化產(chǎn)業(yè)領(lǐng)域中占據(jù)最顯著位置,并帶來相關(guān)衍生品的開發(fā),成為全球最大的《西游記》文化產(chǎn)業(yè)基地。
海內(nèi)外華人群體的齊天大圣崇拜很濃烈,臺灣有300萬以上的大圣信眾,數(shù)百座齊天大圣廟宇;美國休斯敦潮州會館內(nèi)拜祭有齊天大圣佛祖像;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中國香港、澳門均有大圣廟宇及廣泛的華人信眾,每年在當?shù)囟加泻軣崃业陌菁阑顒?。臺灣政要及東南亞各華人社團領(lǐng)袖多次率團來福建順昌拜祭齊天大圣廟,由此,花果山不僅僅是高價值文化旅游資源,還是一個高價值統(tǒng)戰(zhàn)資源。
大多數(shù)學者研究《西游記》花果山的歸屬地都是從明代中后期的吳承恩入手,吳承恩是以清代乾隆年間淮安籍學者吳玉搢及民國大學者胡適、魯迅為代表的近代學者們的個人考定,考證依據(jù)不足。現(xiàn)行百回本《西游記》之母版于1592年在今南京世德堂刊行,其封面作者一欄為“華陽洞天主人 校”,全名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記》;此之前則有《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殘卷,又名《大唐三藏法師取經(jīng)記》,作者不詳,世多以為宋刊,魯迅認為作者或為元人,略具明代小說《西游記》的雛形;元代有《西游記平話》殘卷存世,作者不詳;亦有元末明初的《西游記雜劇》殘卷存世,作者為楊景賢(一說為吳昌齡);后又有學者于各處及海外尋出羊城沖懷朱鼎臣編輯之《唐三藏西游釋厄傳》及楊致和所著之《西游記傳》,這兩本篇幅均遠小于世德堂本《西游記》,作者或生活于明代中后期;20世紀甚至有出版社出版《西游記》時,在封面作者一欄寫下“佚名”,并有學者提出《西游記》作者為丘處機、李春芳、楊慎等等。由此,由明代文人吳承恩入手尋找花果山的線索是不可取的。從書內(nèi)大量佛教、道教思想及事跡、用語來看,《西游記》原創(chuàng)者的佛教、道教造詣很高;《西游記》原創(chuàng)者究竟是誰,目前還是個文史疑案。
筆者依原著地理信息對此課題進行了研究,由原文中抽取出花果山的地理信息加以匯總,發(fā)現(xiàn)文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可將花果山圈定在廣東珠江口以東至海豐縣之間,花果山的標志性特征為山內(nèi)的水簾洞,文中該洞在一較大瀑布源頭的直崖上,洞門朝北,洞口較小,洞內(nèi)巨大,洞內(nèi)并有地下通道與海洋連通。筆者近十年先后對東莞黃旗山、東莞水濂山、東莞大嶺山、東莞銀瓶山、東莞蓮花山、博羅羅浮山、龍門南昆山等大山進行了極其艱苦細致的勘察,尤其是羅浮山,筆者先后33次在生物學家、探險家方思明先生的帶領(lǐng)下,組織探險隊進山探險,沿山內(nèi)各瀑布溯源尋找山洞,以上均未發(fā)現(xiàn)書中所述水簾洞,由此而逐一排除。地質(zhì)資料顯示蓮花山曾有過火山活動,山內(nèi)有仙人洞與深井洞等天然洞窟;尤其是海豐革命史料中記載的深井洞,該洞各項特征與水簾洞極度吻合,1929年,14名紅軍戰(zhàn)士在深井洞中躲藏達4個月之久。
或受影視劇影響,大眾對花果山的認知多為其為一座普通的山,山上多猴;1986年版電視劇《西游記》中,花果山取景為大海邊一小型礁石。實際上,《西游記》開篇第一回即濃墨重彩描繪此山,稱此山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海邊一氣勢磅礴、生物種群繁盛之大山。
原文第一回:
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喚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自開清濁而立,鴻蒙判后而成。真?zhèn)€好山!有詞賦為證。賦曰:
勢鎮(zhèn)汪洋,威寧瑤海。勢鎮(zhèn)汪洋,潮涌銀山魚入穴;威寧瑤海,波翻雪浪蜃離淵。水火方隅高積土,東海之處聳崇巔。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鳳雙鳴;削壁前,麒麟獨臥。峰頭時聽錦雞鳴,石窟每觀龍出入。林中有壽鹿仙狐,樹上有靈禽玄鶴?,幉萜婊ú恢x,青松翠柏長春。仙桃常結(jié)果,修竹每留云。一條澗壑藤蘿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
以下為考證,供分析研判。
小說的前三回給出了花果山的大致地理信息與特征。
1.小說第一回對花果山的描述詩句里有“瑤草奇花不謝,青松翠柏長春”,植被四季長春是嶺南的氣候特征;孫悟空離開花果山去尋找老師學藝時,猴子們摘來了水果為他送行,水果里有龍眼、荔枝、林檎,“鮮龍眼,肉甜皮??;火荔枝,核小囊紅;林檎碧實連枝獻”。由此可初步判斷花果山位于嶺南。
2.《西游記》開篇第一回對花果山的描述中有詩句曰“勢鎮(zhèn)汪洋,威寧瑤海”“水火方隅高積土,東海之處聳崇巔”“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依”。表明花果山為一座海邊的高山,山的附近既有海也有江。蓮花山山體高大陡峭,由多座千米高山環(huán)繞組成,主峰海拔1337米,為粵東沿海第一高山,雄踞紅海灣海岸,多條河流源出該山,與詩句吻合。這幾句詩句可以排除山西婁煩等所有內(nèi)陸地區(qū)。
小說第三十回中對花果山的描述有“山前有崖峰峭壁,山后有花木穠華”。這一句與蓮花山自然風貌吻合,蓮花山南片的銀瓶山山前是巨大的懸崖峭壁,山后是茂密的原始森林。
小說第二十八回中,山下千余獵人進山圍剿,孫悟空用狂風碎石將其擊潰于山的南坡,說明花果山以南是城池,這一點與蓮花山吻合,蓮花山以南是海豐縣城,以北是連綿山區(qū)。
3.按書中內(nèi)容,花果山在東海(東洋大海)邊,為一座濱海的大山。第一回言:“東海之處聳崇巔”。稍加留意可發(fā)現(xiàn)在小說的詩句里,東海是東洋大海的簡稱,書內(nèi)同時出現(xiàn)了西洋大海、南洋大海并分別在各回中簡寫為西海、南海,而且各海是連通在一起的。一般認為東海是現(xiàn)在華東對開海面,如果這樣的話,則西海(西洋大海)并不存在。學界定義青海湖為西海(西洋大海)是缺乏依據(jù)的,青海湖亦與海洋無連通關(guān)系。南宋至明朝的地理書籍記載東洋大海是以雷州半島—文萊為分界線,分界線以東洋面為東洋大海,以西為西洋大海。南宋陳大震所撰《南海志》記載:“單馬令國管小西洋。東洋佛坭國管小東洋。單重布啰國管大東洋。阇婆國管大東洋?!痹舸鬁Y所撰《島夷志略》記載:“西江江君煥章當冠年,嘗兩附舶東西洋。千嶼萬島舶往西洋。國近巴南之地,介西洋之中。爪哇……實甲東洋諸番。大八丹,國居西洋之后。昆侖……舶販西洋者必掠之。西洋之第三港。”明朝張燮的《東西洋考》在目錄中即將今東南亞沿海各國、島嶼分為東洋列國與西洋列國,記載:“美洛居俗訛為米六合,東海中稍蕃富之國也。合東洋諸國僅足當西洋大國之三。大港是東洋最先到處。丁香,東洋僅產(chǎn)于美洛居。文萊即婆羅國,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呂宋在東海中。”明朝費信的《星槎勝覽》記載:“爪哇國……為東洋諸番之雄。古里國……亦西洋諸國之馬頭也。”明朝嚴從簡的《殊域周諮錄》記載:“自暹羅、爪哇以至西洋古里。爪哇國,古訶陵也……其國地廣人稠,甲兵火銃,為東洋諸番之雄?,嵗飮衷晃餮蟋嵗飮还爬飮衷晃餮蠊爬飮?。諸書所載各異,皆西海諸番之會。自廣州舶船往諸番,出虎頭門,如入大洋,分東西三路。東洋差近,周歲可回。西洋差遠,兩歲一回。蘇門答剌國,古大食國也。在占城之西洋中。時中官鄭和偕行人奉使西洋諸番。錫蘭國,古狼牙須也。在西洋,與柯枝國對峙,以別羅里為界。謹按皇明《祖訓(xùn)》,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剌、西洋爪哇、彭享、百花、三佛齊、浡泥諸國,俱許朝貢。”
《東西洋考》中,西洋列國為今之越南、柬埔寨等地,東洋列國為澎湖、菲律賓等島國,并很明確地記載東、西洋以文萊為分界點,于是各列國及華南地區(qū)所包含的洋面即為東洋與西洋,雷州半島至文萊則為兩個海域的分界線。羅浮山的傳說中,羅浮山中的浮山由東海的蓬萊漂浮而來,明代《羅浮山志》記載:“浮山乃蓬萊之一島,堯時洪水所漂,浮海而來,與浮山合而為一,今山上猶有東方草木及翡翠五距越王山雞?!鼻宕虺前司爸粸闁|海魚珠,該景指的是珠江口上的一塊礁石??煽闯瞿纤沃敝撩鞒偶械臇|海指的是廣東省以南的大片海域。
《西游記》中的東海(東洋大海)指的是廣東省以南的海域是研究該課題的突破口與關(guān)鍵點。
4.第一回中,孫悟空劃著木筏西北向離山島登岸去尋師學藝,說明山在陸地的東南區(qū)位,蓮花山吻合;神話體系中,羅浮山是在海中,蓮花山亦類同。
5.小說的第三回里,孫悟空飛去東面200里外的城池里取得大量兵器給山里的猴子們。蓮花山以東200里是今惠來縣一帶,與小說吻合;連云港云臺山與這條不吻合,其東向200里是茫茫大海。這一點可以完全排除包括江蘇連云港在內(nèi)的所有華東沿海各山。而且按照這一條,蓮花山再以東各大山均不吻合,以北各大山則距海過遠,亦不吻合。
6.第二回中,孫悟空向北飛去一大山里剿滅混世魔王。蓮花山北面是大片的群山,能與之吻合。
7.水簾洞是花果山的標識性特征,猴子們順著泉水到了水簾洞。按小說內(nèi)容,水簾洞的特征是直崖上、洞門朝北,洞口很小,僅容猴子們鉆進去,洞內(nèi)流出的泉水遮蔽住了洞口,洞內(nèi)很大,洞內(nèi)并有地下河與海連通。太白金星兩次赴花果山招安,在水簾洞口均面南而立,說明水簾洞洞門朝北。
蓮花山龍須勝景景區(qū)內(nèi)有一條大型瀑布,瀑布中有一長30米的天然山洞,名為仙人洞,這一點可以看出蓮花山山體地質(zhì)結(jié)構(gòu)會產(chǎn)生天然山洞。
海豐革命歷史資料(《中國共產(chǎn)黨海豐地方史(第一卷)》)里記載了蓮花山南片的大小銀瓶山之間有個洞口隱蔽、洞門朝北的大型洞窟深井洞,洞前有山澗,1929年2月,14名紅軍為躲避敵軍而在此洞中躲藏了4個月之久;濕冷的冬春季,14人要在山洞內(nèi)生活而不被發(fā)現(xiàn),則該洞洞內(nèi)必須比較大。深井洞的各項內(nèi)外部特征與《西游記》之水簾洞近乎一致。
2021年筆者在方思明先生的帶領(lǐng)下,四次赴海豐蓮花山探險,攀山越嶺、披荊斬棘搜尋這個確實存在的深井洞,探尋工作還將持續(xù)。
原著對花果山的描述詩句有“勢鎮(zhèn)汪洋,潮涌銀山魚入穴”。其中的“銀山”與蓮花山南片的銀瓶山在名稱上有類似關(guān)系。
若在蓮花山內(nèi)找到這個小說中描繪的水簾洞,則蓮花山可以毫無爭議地確認為花果山。
8.錢鐘書的著作記載了華南地區(qū)非常濃烈的孫悟空崇拜,華南地區(qū)多處廟宇內(nèi)供奉孫悟空,蓮花山雞鳴寺內(nèi)有《西游記》主題塑像。說明華南地區(qū)有較深的孫悟空文化淵源。
9.按《西游記》,花果山所在之國為傲來國,傲來可推測為鰲來之諧音,珠江口古時亦稱為鰲洋,東莞市有金鰲像與金鰲塔,惠來縣有鰲江?!逗j懾S正字戲傳承手抄提綱本研究·西游記》第一篇《石猴出世》中,寫明女媧煉石補天后余一塊五光石,該石被置于花果山山上并成為孫悟空出世之石,原文為:“昔日女媧氏煉石補天,余存五光石在花果山山上……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遂有靈通,內(nèi)育仙胎。”這一點是《西游記》研究中的一項重要文史發(fā)現(xiàn)。這些旁證了廣東地區(qū)與《西游記》有緊密的聯(lián)系。
10.按生平事跡,潮汕地區(qū)唯一的文狀元林大欽與《西游記》之玄奘生父陳光蕊有很大的相似性。二者均為年輕時初次赴考便一舉高中狀元,二者均考前失怙,考后母病,并均出現(xiàn)金山寺;林大欽或為陳光蕊之創(chuàng)作原型。由此,潮汕地區(qū)與《西游記》有一定的淵源。
11.小說的對白詞中大量出現(xiàn)了“哩”字,如第2回:祖師道:“不知你學那一門哩?”還有動詞“著”字,如第3回:祭天享地,著眾怪跳舞歡歌?!傲ā焙蛣釉~“著”字是潮汕口語中常出現(xiàn)的詞匯。
12.《西游記》中有大量道教術(shù)語與道教人物,并多處體現(xiàn)丹道思想,白玉蟾為道教南宗五祖,源于羅浮山金丹世系,其曾長期在蓮花山內(nèi)采藥隱居,二者或有一定的聯(lián)系。
以上分析可見,廣東海豐蓮花山各項特征與《西游記》之花果山吻合度極大,為花果山原型,斗戰(zhàn)勝佛之故鄉(xiāng)。
總之,廣東省海豐縣蓮花山若確址為花果山(十洲祖脈、三島來龍),將極大躍升城市知名度,極大活躍文旅產(chǎn)業(yè),并為嶺南文化、古代歷史地理帶來全新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