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宇軒,杜 軍,王 挺,索朗旺堆
(1西藏自治區(qū)林芝市氣象局,西藏 林芝 860000;2西藏高原大氣環(huán)境科學研究所,西藏 拉薩 850001;3中國氣象局墨脫大氣水分循環(huán)綜合觀測野外科學試驗基地,西藏 林芝 860700)
物候變化被認為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一項獨立證據(jù)[1-2],它能夠反應植被生長變化與氣候變化,幫助理解植被生態(tài)過程、量化氣象變化對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3]。大量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影響植物物候期變化[4-6]和生長季變化[7-9]。MENZEL等[10]分析認為歐洲78%的植物展葉、開花、果實物候均有提前趨勢,只有3%明顯推遲;而葉變色和落葉物候期變化趨勢不明顯。徐佳等[11]研究指出1950—2015年中國木本植物春/夏季物候期(展葉始期、開花始期)有87.4%的記錄呈現(xiàn)提前趨勢;秋季物候期(葉始變色期、葉全變色期)有71.5%記錄呈推遲趨勢,而57.7%的生長季物候記錄呈延長趨勢。張震等[12]認為氣候變暖背景下中國大部地區(qū)果樹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遲。孟凡棟等[13]認為青藏高原的物候初始期變化總體表現(xiàn)為返青期和初花期提前、枯黃期推遲的趨勢,而果實期則保持相對穩(wěn)定??锥萚14]指出,青藏高原植被生長開始期平均每10年提前2~3天,生長終止日平均每10年延遲1~2天,生長季長度平均每10年延遲1~2天。
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青藏高原植物物候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而物候的變化將會對植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產(chǎn)力以及碳循環(huán)等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15]。目前,青藏高原草地、作物物候期變化已有研究[16-21]。受蘋果物候觀測數(shù)據(jù)較少的限制,西藏蘋果物候研究鮮見報道,為此本研究選取藏東南蘋果長期連續(xù)的物候觀測數(shù)據(jù),分析蘋果關鍵物候期對氣候變暖的響應,以期為當?shù)靥O果栽培、管理、育種及種植區(qū)劃等提供科技支撐。
西藏自治區(qū)林芝市巴宜區(qū)(29°21′—30°15′N,93°27′—95°17′E)地處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東南麓,位于西藏東南部。南部為岡底斯山余脈,北部屬念青唐古拉山支脈高山地段,境內(nèi)平均海拔3000 m。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區(qū)域?qū)俑咴瓬貛Ъ撅L半濕潤氣候,夏季溫暖濕潤、雨水多,冬季較冷、干燥。年平均氣壓708.1 hPa,年日照時數(shù)2022.0 h,年太陽總輻射4224.2 MJ/m2,年平均氣溫9.1℃,氣溫年較差15.1℃,年極端最高氣溫30.6℃,年極端最低氣溫-13.7℃,≥0℃積溫3319.9℃·d;年降水量692.7 mm,最大日降水量65.6 mm,年蒸發(fā)量1808.3 mm,年平均相對濕度64%,年無霜期173天。
蘋果是西藏主要經(jīng)濟林果之一,在自治區(qū)果業(yè)生產(chǎn)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藏東南(林芝市)蘋果產(chǎn)區(qū)是西藏重要蘋果產(chǎn)區(qū),也是產(chǎn)量最大的地區(qū)。2020年全自治區(qū)蘋果種植面積為1670 hm2,總產(chǎn)量達7959 t[22],其中林芝市蘋果種植面積為557 hm2,總產(chǎn)量為4506 t,分別占全自治區(qū)種植面積和總產(chǎn)量的33.4%和56.6%。
蘋果物候期數(shù)據(jù)來源于西藏自治區(qū)林芝農(nóng)業(yè)氣象觀測站,觀測依據(jù)和標準按照中國氣象局《農(nóng)業(yè)氣象觀測規(guī)范》[23]。西藏物候觀測較晚,始于21世紀初。本研究選取2001—2020年林芝蘋果芽開放期(Buds opening,BO)、展葉始期(First leaf unfolding,LU)、開花始期(First flowering,F(xiàn)F)、可采成熟期(Fruit maturing,F(xiàn)M)、葉變色末期(End of leaf coloring,LC)和落葉末期(End of leaf fall,LF)為關鍵物侯期,并根據(jù)蘋果生長發(fā)育特點,增加了果實生長發(fā)育期(Length of fruit growing period,F(xiàn)G)和果樹生長季(Length of tree growing season,TG)進行分析。果實生長發(fā)育期指蘋果花子房授精后到蘋果成熟期(子房授精時間定為始花期后8天),果樹生長季指展葉始期至葉變色末期[24-25]。其中,芽開放期、展葉始期和開花始期為春季物候期,可采成熟期、葉變色末期和落葉末期為秋季物候期。
氣象要素來源于西藏自治區(qū)氣象信息網(wǎng)絡中心,選取同時段的逐日平均氣溫(Tm)、最高氣溫(Tmax)、最低氣溫(Tmin)、相對濕度(RH)、降水量(Pr)和日照時數(shù)(S)等數(shù)據(jù)。
蘋果物候期及生長期長度、氣候要素的變化趨勢均利用線性傾向估計法,并采用F檢驗法對其顯著性進行檢驗(P<0.10、P<0.05、P<0.01和P<0.001)。
運用Pearson相關系數(shù)分析各氣候要素與物候期及生長期長度的相關性,采用t檢驗進行顯著性檢驗,再利用優(yōu)勢分析方法[26]討論影響物候期及生長期長度變化的主導因子。
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和繪圖均采用Excel 2007軟件完成,并利用DPS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27]提供的優(yōu)勢分析方法進行計算和分析。
如表1所示,2001—2020年藏東南蘋果芽開放期平均出現(xiàn)在3月19日,最早可提早到3月初,最晚延遲至4月初,早晚相差29天;展葉始期出現(xiàn)在3月中旬—4月上旬,平均日期為3月29日;開花始期最早在3月下旬,最晚較最早偏遲33天,出現(xiàn)在4月下旬,平均日期為4月15日;可采成熟期平均日期為9月23日,最早9月中旬,最遲10月中旬,兩者相差30天;葉變色末期最晚可推遲到11月底,最早11月初,早晚相差24天,平均日期為11月14日;落葉末期出現(xiàn)在11月中旬—12月下旬,早晚相差33天。蘋果全生育期長度平均為241天,最長與最短相差30天;果實生長發(fā)育期長度平均為153天,最長與最短長度相差41天。與中國蘋果主產(chǎn)地比較[24],藏東南果樹生長季長度要偏長15~18天,而果實生長發(fā)育期長度卻偏短8~33天。
從2001—2020年藏東南蘋果各物候期和生長發(fā)育期長度的變化趨勢來看(表1),蘋果各物候期均呈推遲趨勢,平均每10年推遲2.11~10.20天(除可采成熟期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外,P<0.10),以開花始期推遲的最多(P<0.01),其次是展葉始期,為9.53 d/10 a(P<0.01);春季物候期較秋季物候期推遲的明顯。果實生長發(fā)育期長度表現(xiàn)為顯著的縮短趨勢,平均每10年縮短8.10天(圖1,P<0.01),而果樹生長季長度縮短趨勢不顯著,為-1.59 d/10 a。與中國蘋果主產(chǎn)地比較[24],主產(chǎn)地秋季物候期為推遲,春季物候期為提前,而藏東南各物候期均為推遲。主產(chǎn)地果實生長發(fā)育期長度和果樹生長季長度均呈延長趨勢,然而藏東南兩者卻趨于縮短。
表1 2001—2020年藏東南蘋果物候期的氣候特征值
圖1 2001—2020年藏東南蘋果果實生長發(fā)育期長度的變化
表2給出了2001—2020年蘋果各物候期間氣候要素的線性變化趨勢,結(jié)果顯示:(1)芽開放期—可采成熟期Tm、Tmax、Tmin呈升高趨勢,升幅為0.57~1.38℃/10 a,其中以芽開放期—展葉始期Tmin升幅最大(P<0.01);期間的Pr呈現(xiàn)出增加趨勢,為0.84~13.84 mm/10 a;而S傾向于減少,平均每10年減少6.31~150.74 h,以開花始期—可采成熟期S減幅最為明顯;≥0℃積溫(∑T0)以升高趨勢為主。(2)可采成熟期以后,Tm、Tmax、Tmin、RH、Pr均趨于下降,氣溫平均每10年降低0.15~1.41℃,以葉變色末期—落葉末期間的Tmin降溫率最大;DTR趨于增大,以可采成熟期—葉變色末期最為明顯,平均每10年增大0.50℃;S、∑T0在可采成熟期—葉變色末期趨于增加,而在葉變色末期—落葉末期卻呈減少趨勢。(3)在果實生長生育期內(nèi),Tm、Tmax、Tmin、Pr均表現(xiàn)為上升趨勢,其他要素趨于下降,其中S減幅達152.89 h/10 a(P<0.01)。(4)就整個果樹生長季而言,只有Pr、RH、S呈下降趨勢,仍以S減幅最大,為112.47 h/10 a(P<0.01);其他氣候要素均表現(xiàn)為上升趨勢。
表2 2001—2020年藏東南部蘋果物候期氣候要素的變化趨勢
此外,還發(fā)現(xiàn)2001—2020年果樹生長季的Tmax、DTR表現(xiàn)出先增后降的二次曲線變化趨勢(圖2a、b),其中前10年(2001—2010年)趨于顯著的升高,升幅分別 為 0.16℃/a(P<0.01)、0.13℃/a(P<0.01);后 10 年(2011—2020年)呈顯著的下降趨勢,平均每年分別降低0.07℃(P<0.05)和0.13℃(P<0.01)。S也表現(xiàn)出先增后降的二次曲線變化(圖2c),其中前10年呈升高趨勢,為24.16 h/a(P<0.10),后10年以-21.82 h/a的速度趨于減少(P<0.05)。如圖2d、e所示,RH、Pr波動較大,總體上呈現(xiàn)為“降—升—降”的變化趨勢,RH在2001—2006、2007—2015、2016—2020年3個階段的變幅分別為-1.27%/a、0.89%/a、-1.24%/a,其中前2個通過P<0.01;Pr在2001—2006、2007—2015、2016—2020年3個階段的變幅較大,依次為-34.06、23.22、-40.85 mm/a,但未通過顯著性檢驗水平?!芓0不同,表現(xiàn)為“升—降—升”的變化趨勢(圖 2f),在 2001—2006、2007—2015、2016—2020年 3個時段分別以 41.07、-32.79、93.61(℃·d)/a的速度顯著變化(P<0.05),增幅明顯大于減幅。
圖2 2001—2020年藏東南蘋果果樹生長季的氣候要素變化
3.4.1 物候期 首先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shù)分析了前期逐旬氣候要素與藏東南蘋果物候期的相關性,再通過優(yōu)勢分析方法,從通過顯著性檢驗(P<0.05)的氣候因子中選取主導因子(表3),結(jié)果發(fā)現(xiàn):(1)芽開放期不僅與1月下旬Tmin、2月上旬RH呈顯著的正相關,還與1月上旬Pr、3月上旬S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其中,1月上旬Pr是主導因子,從圖3a可知,1月上旬Pr平均每增加(減少)1 mm,芽開放期推遲(提前)1.78天。(2)展葉始期和開花始期與3月上中旬Tm、Tmax呈顯著的負相關,也與3月上中旬S有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其中,3月中旬S是影響展葉始期變化的主導因子,而3月上旬Tmax卻是影響開花始期早晚的主導因子。如圖3b、c所示,3月中旬S每增加(減少)10 h,展葉始期提前(推遲)4.58天;3月上旬Tmax每升高(降低)1℃,開花始期提前(推遲)3.29天。(3)8月下旬Tm是影響可采成熟期變化的主導因子,兩者相關系數(shù)為0.534,為正相關,也就是說Tm每升高1℃,可采成熟期推遲3.15天(圖3d)。(4)影響葉變色末期變化的氣候因子有10月上中旬Tmin和10月中旬S,其中10月中旬S為主導因子,兩者為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為-0.557(P<0.05)。從圖3e來看,10月中旬S每增加(減少)10 h,葉變色末期提前(推遲)2.97天。(5)與落葉末期存在顯著相關的氣候因子有10月上旬Tm、Tmin和11月上旬Tm、Tmin,其中10月上旬Tmin是主導因子,相關關系為0.498,如圖3f所示,10月上旬Tmin升高(下降)1℃,落葉末期推遲(提早)2.84天。
表3 影響藏東南蘋果物候期的主要氣候因子
圖3 藏東南蘋果物候期與主導氣候因子的點聚圖
3.4.2 物候生長期長度 根據(jù)表4給出的藏東南部蘋果物候期長度與同期氣候要素的相關系數(shù)來看,各物候期長度均與DTR的相關性不顯著;大部分物候期長度與S、∑T0呈顯著的正相關,相關系數(shù)大于0.620(P<0.01);僅有個別物候期長度與Tm、Tmax、Tmin、RH和Pr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如開花始期—可采成熟期長度、果實生長發(fā)育期長度與Tm、Tmax呈顯著的負相關(P<0.05);可采成熟期—葉變色末期長度與RH存在較顯著的負相關(P<0.10);降水量只與芽開放期—展葉始期長度、葉變色末期—落葉末期長度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10)。
表4 2001—2020年藏東南部蘋果物候期長度與氣象要素的相關系數(shù)
同理分析了影響各物候生長期長度變化的主導氣候因子,除葉變色末期—落葉末期是S外,其他物候期為∑T0。其中,∑T0對果實生長發(fā)育期長度和果樹生長季長度的影響,其貢獻率分別24.9%、29.9%。
(1)藏東南蘋果果樹生長季長度和果實生長發(fā)育期長度平均值分別為241、153天。與中國蘋果主產(chǎn)地比較,藏東南果樹生長季長度偏長15~18天,而果實生長發(fā)育期長度卻偏短8~33天。
(2)2001—2020年藏東南蘋果各物候期均呈推遲趨勢,平均每10年推遲2.11~10.20天,以開花始期推遲的最多;春季物候期較秋季物候期推遲的明顯。果實生長發(fā)育期長度以8.10 d/10 a的速度顯著縮短,而果樹生長季長度呈略縮短趨勢。中國蘋果主產(chǎn)地秋季物候期為推遲,春季物候期為提前,而藏東南各物候期均為推遲;主產(chǎn)地果實生長發(fā)育期長度、果樹生長季長度都呈延長趨勢,然而藏東南兩者卻趨于縮短。
(3)2001—2020年藏東南蘋果可采成熟期之前各物候期間Tm、Tmax、Tmin、Pr趨于增加,S減少,∑T0以升高為主??刹沙墒炱谥?,Tm、Tmax、Tmin、RH、Pr均趨于下降,DTR增大;S、∑T0表現(xiàn)不一,葉變色末期前為增加,之后卻呈減少趨勢。整個果樹生長季內(nèi),只有Pr、RH、S呈下降趨勢,氣溫等其他氣候要素均表現(xiàn)為上升趨勢。
(4)藏東南春季物候期的主導因子為1月上旬Pr、3月上旬Tmax、3月中旬S,秋季物候期的主導因子是8月下旬Tm、10月上旬Tmin、10月中旬S。其中,3月中旬S每增加(減少)10 h,展葉始期提前(推遲)4.58天;3月上旬Tmax每升高(降低)1℃,開花始期提前(推遲)3.29天;8月下旬Tm每升高1℃,可采成熟期推遲3.15天。
(5)藏東南蘋果大部分物候期長度與S、∑T0呈顯著的正相關,僅有個別物候期長度與Tm、Tmax、Tmin、RH和Pr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影響物候期長度的主導氣候因子,除葉變色末期—落葉末期是S外,其他物候期為∑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