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蘋,吳浪,萬彩云
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六安醫(yī)院(六安市人民醫(yī)院)心內科,安徽六安 237000
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臨床治療冠心病常用手段,能重建冠脈血供,改善心肌缺血。然而,PCI 后部分患者缺乏疾病相關管理知識,仍保留手術前的不良生活方式,導致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1]。既往研究[2]提示,有效的健康教育利于改善疾病結局和手術患者圍術期管理。行動導向教學法是將教學任務作為載體,借助各種形式引導學習者主動學習技能以及知識,進而培養(yǎng)學習者的行為能力[3]。健康教育方式多種多樣。近年來行動導向教學法健康教育逐漸應用于臨床管理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膀胱穿刺造瘺術和體外排石等[4-5]。行動導向教學法進行健康指導在老年患者行PCI 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尚未闡明。因此,本研究觀察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進行健康指導在老年患者行PCI 管理中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TYB20190462),選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在六安市人民醫(yī)院進行PCI 的老年冠心病患者78 例(根據(jù)樣本量估算公式n=uα/22π(1 - π)/δ2,uα/2=1.96,π=0.5,δ=0.1,得出n=78),采用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9 例。觀察組中男性25 例,女性14 例;年齡60~86 歲,平均年齡(68.8 ±3.1)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4.45 ±0.67)年;文化程度:高中以下28例,高中及以上11 例;吸煙史12 例;飲酒史15 例;合并癥情況:高血壓23 例、糖尿病20 例、高血脂14 例;病變情況:<3 支34 例、≥3 支5 例;置入支架數(shù):支架<2 個30 例、支架≥2 個9 例;術后用藥情況:阿司匹林36 例、氯吡格雷31 例。對照組中男性24 例,女性15 例;年齡60~85 歲,平均年齡(68.6 ±3.2)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4.28 ±0.59)年;文化程度:高中以下26 例,高中及以上13 例;吸煙史14 例;飲酒史17 例;合并癥情況:高血壓22 例、糖尿病18 例、高血脂15 例;病變情況:<3 支32 例、≥3 支7 例;置入支架數(shù):支架<2 個33 例、支架≥2 個6 例;術后用藥情況:阿司匹林35 例、氯吡格雷29 例。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上述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60 歲;(2)經(jīng)冠脈造影確診為冠心病,擬行PCI 介入術;(3)無嚴重器質性疾??;(4)病歷資料完整;(5)知曉本研究的目的,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以上全部標準的病例納入本研究。排除標準:(1)入組前已接受類似健康教育指導;(2)合并精神系統(tǒng)疾??;(3)患者存在肢體活動障礙或溝通障礙。具備以上任意1 項標準的病例不納入本研究。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健康指導:以床頭宣教為主,護士借助宣傳手冊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PCI 手術相關知識、注意事項,耐心解答患者疑問。
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即包括如下提出任務、制定計劃和實施計劃3 個階段。(一)提出任務:(1)術前提高患者對PCI 術的認知,以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和重視度;(2)掌握術后相關干預方法及簡單問題的處理,如并發(fā)癥觀察和關注穿刺部位等。(二)制定計劃:(1)術前階段:①評估患者一般情況如身體素質、文化水平、就職情況和對該病認知狀況等。②采用卡片和引導文教學法,給患者發(fā)放心血管系統(tǒng)解剖圖和PCI 知識卡片,介紹手術目的。③應用問題式教學法,引導患者思考術后生活狀況。④應用角色扮演法,讓患者及其家屬向護士講解PCI 目的和意義。(2)術后階段:①密切關注穿刺部位:護士向患者講解穿刺部位注意要點,股動脈穿刺術后術側的肢體制動12 h,橈動脈穿刺術后術側的肢體可自由活動[6],與此同時指導患者行握拳和放松鍛煉,以促使肢體血液循環(huán),并密切觀察穿刺部位的溫度、顏色、是否出血和是否有血腫等,而后請患者和家屬回述上述護士講解的內容。②飲食指導:護士向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并請患者和家屬回述,即進食有營養(yǎng)易消化食物,避免含糖量多易產氣食物,術后24 h 可恢復正常飲食[7]。③康復指導:護士向患者進行康復指導,并請患者和家屬回述,即術畢患者被送回病房后如有胃腸道反應,應將頭偏向一側,術后24 h 鼓勵患者進行適當?shù)捏w力活動,循序漸進,運動幅度應以患者不感到吃力為宜。④宣教胸痛自我急救: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法,宣教胸痛自我急救,而后請患者和家屬回示。⑤心理疏導:采取一對一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指導家屬給予支持性心理交流,使患者保持良好情緒狀態(tài)。(三)實施計劃:根據(jù)上述擬定的干預計劃落實于各階段內容。術前健康教育在患者確診且需施行PCI 后進行,宣教時間為15~20 min,術后健康教育在患者術后2~6 h、意識清醒和病情穩(wěn)定時進行,宣教時間為15~20 min。術后2~3 d 根據(jù)患者及其家屬掌握情況,再進行1~4 次加強培訓,每次15~20 min。
(1)西雅圖心絞痛問卷(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評分[8]:采用SAQ 評價患者生活質量,SAQ 包括5 個維度,即活動能力受限、疾病認知程度、心絞痛穩(wěn)定、心絞痛發(fā)作與滿意度,共19 個條目,各維度評分為0~100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佳。(2)健康行為評分:應用健康行為量表[9]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6 個維度,即壓力管理、健康責任感、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營養(yǎng)與軀體活動,共52 個條目,每條用Likert 1~4 級評分法,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健康行為越佳。(3)負性情緒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10]評價患者的焦慮程度,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11]評價患者的抑郁程度,2 個量表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或抑郁程度越大。(4)術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出院后隨訪6 個月,評價心絞痛、心衰、嚴重心律失常與心梗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 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2 組患者的健康行為的6 個維度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 組患者的健康行為的6 個維度評分較同組干預前均顯著增加(P<0.05),觀察組健康行為的6 個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健康行為的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 組患者干預前后健康行為評分比較(±s,分)
表1 2 組患者干預前后健康行為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健康責任感 人際關系 壓力管理 心理健康 軀體活動 營養(yǎng)對照組(n=39) 干預前 15.40 ±3.12 18.88 ±3.71 22.20 ±3.37 13.70 ±3.02 10.83 ±2.22 11.75 ±3.50干預后 21.32 ±3.74△ 22.11 ±4.80△ 25.20 ±4.46△ 17.47 ±4.19△ 14.42 ±3.62△ 18.32 ±4.67△觀察組(n=39) 干預前 15.56 ±3.17 18.45 ±3.66 22.16 ±3.42 13.59 ±3.10 10.74 ±2.18 11.68 ±3.42干預后 25.54 ±4.89△▲ 25.63 ±5.95△▲ 28.80 ±5.87△▲ 20.44 ±5.21△▲ 18.49 ±4.71△▲ 24.43 ±5.84△▲
干預前,2 組患者SAQ 量表的5 個維度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 組患者SAQ量表的5 個維度評分較同組干預前均顯著增加(P<0.05),觀察組SAQ 量表的5 個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2 組患者干預前后SAQ 評分比較(±s,分)
表2 2 組患者干預前后SAQ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活動能力受限 心絞痛穩(wěn)定 心絞痛發(fā)作 疾病認知程度 滿意度對照組(n=39) 干預前 60.00 ±3.52 53.30 ±4.12 58.25 ±4.70 62.70 ±5.36 59.96 ±3.36干預后 81.45 ±4.44△ 85.23 ±5.84△ 89.33 ±2.82△ 73.77 ±6.60△ 82.50 ±5.67△觀察組(n=39) 干預前 61.11 ±3.48 55.66 ±4.07 58.10 ±4.62 62.47 ±5.48 59.79 ±3.50干預后 85.32 ±5.87△▲ 88.51 ±6.90△▲ 91.74 ±2.89△▲ 79.19 ±7.84△▲ 89.22 ±6.73△▲
干預前,2 組患者SAS 和SDS 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 組患者SAS 和SDS評分較干預前均顯著減少(P<0.05),觀察組SAS和SD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焦慮和抑郁的改善程度大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2 組患者干預前后SAS 和SDS 評分比較(±s,分)
表3 2 組患者干預前后SAS 和SDS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SAS 評分 SDS 評分對照組(n=39) 干預前 32.23 ±3.47 31.60 ±3.63干預后 21.10 ±2.63△ 22.21 ±2.74△觀察組(n=39) 干預前 32.16 ±3.55 31.74 ±3.80干預后 17.18 ±1.52△▲ 18.11 ±1.49△▲
觀察組術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 組患者術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日漸加重,老年人中冠心病發(fā)病占比逐年上升,居我國成人心臟疾病住院率與病死率第1 位[12]。PCI 因創(chuàng)傷小和療效佳等優(yōu)勢已成為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手段?,F(xiàn)認為,開展PCI,無年齡限制,但接受PCI 的老年患者大多存在治療依從性差、健康行為能力低、對疾病認知程度低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不足等現(xiàn)象,繼而增加術后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因此,開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對PCI 圍術期管理有著重要的意義。
行動導向教學法源于德國雙元制職業(yè)教育,是1種以職業(yè)活動為導向,指導學習者用心、腦和手進行學習的教學法,其知識傳授取決于行為導向的學習組合,且精髓在于從“教法”到“學法”的轉變,進而形成師生互動的教育模式,在臨床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效果顯著[13]。行動導向教學指導下健康教育通過完整的“行動”使患者自覺、自主及目的明確的情況下參與到學習中,激發(fā)患者及其家屬的學習興趣,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和依從性[14]。張葉等[15]報道,行動導向宣教可顯著改善直腸癌造口患者的病恥感和胃腸道功能。沈露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行動導向健康教育法可提高患者卵巢癌根治術后的健康行為能力,亦可減輕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林佳音等[17]研究報道,腎結石經(jīng)皮腎鏡超聲碎石術患者接受行動導向教學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術后遵醫(yī)行為率,降低術后復發(fā)率。本研究中,干預后2 組患者健康行為的6 個維度評分較干預前均顯著增加,且觀察組健康行為的6 個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PCI 圍術期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進行健康指導,能協(xié)助患者形成良好健康行為。該模式中,注重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護士和患者的溝通互動良好,護士能夠準確了解患者的需求,更注重患者的主動參與積極性,以此制定的健康指導更具針對性,有助于促使患者養(yǎng)成健康行為習慣,且家屬的參與也有助于鞏固患者健康行為改善。以往研究[18]發(fā)現(xiàn),建立良好的健康行為有助于降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提高其生活質量,這與本研究結果有吻合之處,即行動導向教學法健康指導干預后的SAQ 量表的5 個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健康指導,術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顯著降低。究其原因,可能是該模式以患者需求為導向,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促使患者主動參與疾病管理,自覺控制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高危因素,如血脂、血糖和血壓等。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AS 和SD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PCI 圍術期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進行健康指導過程中更加重視“解決實際問題”和患者自我管理式學習,調動患者的主動性與參與積極性,進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患者的生活信心和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
綜上所述,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進行健康指導應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PCI 管理,臨床效果較好,能提高患者的健康行為和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降低術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但是,本研究不足的是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過短,有待今后擴大觀察樣本,延長觀察時間,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