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隆
恢復伊朗核協(xié)議的談判再次進入最后沖刺階段。歐盟版的最終協(xié)議文本得到伊朗方面積極回應,談判雙方“無限接近”達成協(xié)議,接下來美國的態(tài)度將決定歷時16個月的談判能否修成正果Q雖然現(xiàn)在判斷伊核協(xié)議的命運為時尚早,但在這個關鍵時刻梳理伊核問題再陷博弈的歷史經緯可以發(fā)現(xiàn),20多年過去了,伊核問題依然未決,但在其影響下的中東地緣政治格局已發(fā)生巨大變化。
在國際層面,伊核問題的實質是美伊長期以來的敵對關系,美國不承認伊朗政權合法性,企圖在伊朗實施政權更迭,激起伊朗反美主義高漲。在地區(qū)層面,伊核問題是中東地緣競爭的集中表現(xiàn),背后隱藏的是伊朗崛起引發(fā)與中東“敵手”之間的安全困境。美國以伊核問題為借口糾集地區(qū)盟友遏制伊朗,伊朗則通過擴充軍力和扶植地區(qū)代理人等實施反制,這構成伊拉克戰(zhàn)爭以來中東地緣政治變遷的底層邏輯。
伊核問題的一波三折系美國一手造成,奧巴馬以來的美國各屆政府在伊朗問題上反復無常,直接影響其中東盟友應對“伊朗威脅”的方式,并引發(fā)地區(qū)力量的分化組合。中東國家分別采取軟硬兩種方式制衡伊朗,沙特、阿聯(lián)酋等海灣阿拉伯國家主動因應美國中東政策變化,務實調整對伊政策。以色列則被國內過度渲染'“伊朗威脅”的右翼勢力綁架,一貫主張對伊實施“硬平衡”政策。
海灣國家認知中的“伊朗威脅”不只是核問題,還包括伊朗的地區(qū)政策。它們指責伊朗通過什葉派代理人在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和也門等國與海灣國家展開爭奪。沙特等國陷入也門戰(zhàn)爭的泥潭,甚至本土戰(zhàn)略目標時常遭到襲擊,它們將此歸咎于伊朗。然而,由于自身實-力原因,加之麥國不愿負擔安全責任,海灣團家對伊朗的遏制政策被迫從硬平衡”過渡到“軟平衡”。
海灣國家過去曾對伊朗采取“硬平衡”策略,支持特朗普政府對伊朗實施“極限施壓”,反對拜登政府對伊朗“松綁”的傾向,認為那將使伊朗獲得更多財政資源。它們先試圖將自身安全關切納入伊核協(xié)議談判,但遭到談判雙方拒絕。.自知在美國淡出中東后,無力獨自抗衡伊朗,海灣國家轉而采取“扈從政策”,即緩和關系。在它們看來,伊核協(xié)議雖不是限制伊朗的最佳方案,但也不是最壞的,至少它可以約束伊朗的核活動。
一年多以來,海灣國家與伊朗的關系出現(xiàn)明顯轉圜。這一迷程伴隨伊核協(xié)議談判持續(xù)推進,科威特已全面恢復與伊朗的外交關系,阿聯(lián)酋最近任命了駐伊朗大使。沙特也在伊拉克斡旋下,與伊朗展開復交談判海灣國家對伊朗態(tài)度的軟化,并非源于它們對“尹朗威脅”的重新定義,而是美國中東政策調整迫使它們主動尋求與伊朗緩和關系。
以色列是反伊朗的"急先鋒”,在右翼執(zhí)政期間,以色列將伊朗炒作成頭號“安全威脅”。但以色列對伊強硬政策并未收獲更多安全,事實證明以色列鼓動美國對伊“極限施壓”適得其反,它所感受到的“威脅”不降反升。目前,以色列仍抓住最后機會向美方施壓',企圖拖延談判進程,阻止伊核協(xié)議達成。然而,以色列在對伊問題上采取的是“推卸責任”戰(zhàn)略,即鼓動美國帶頭,自身并未準備好獨自抗衡伊朗。因此,以色列的伊朗政策與國內政治深度綁定,、很大程度上已經淪為選舉工具。這使以色列政界喪失了反思對伊政策的能力,只能一味采取僵化強硬政策,一時難以因時因勢而變。
新一波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建關潮,可以說是近半個世紀以菜中東最深刻的地緣政治變動,聯(lián)手應對伊朗是推動阿以關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遏制伊朗推動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走近,并不能以此為基礎構建反伊聯(lián)盟。表面上看,在美國撮合下,以色列與阿聯(lián)酋等五個阿拉伯國家實現(xiàn)關系正常化,但這些國家對“伊朗威脅”認知差異較大,它們與以色列建交出于不同目的,不能用反伊來簡單概括。在建交潮基礎上,以色列欲擴大戰(zhàn)果,在美國領導下組建“中東版北約”,但未得到阿拉伯國家響應。阿聯(lián)酋等國在咚色列和伊朗之間兩面下注的行為,說明其不愿追隨以色列對伊朗實施“硬平衡”,其與以色列建交的目的并不局限于遏制伊朗。
伊朗實力地位相對上升是引發(fā)中東地緣政治變遷的最重要變量之一,伊朗與其中東“敵手之間形成的安全困境導致地區(qū)局勢動蕩,陣營化對峙不斷升級。伊核問題被美國及其中東盟友當作遏制伊朗的抓手,在中東挑動地緣紛爭,讓地區(qū)國家被裹挾進無盡的沖突之中,淪為美國中東政策的犧牲品。過往美國在此問題上的輕諾寡信,不斷蠶食雙方僅存的一絲互信。
當前,盡快重啟伊核協(xié)議是實現(xiàn)海灣和中東安全的關鍵一步。然而,伊核問題是“表”不是“里”,其實質是美伊敵對關系?!敖忖忂€須系鈴人”,美國須放棄對伊朗的敵對政策,才能消除中東沖突的根源。地區(qū)國家也應以此為契機,降低相互威脅認知,重建互信,并尋求建立關照所有中東國家合理安全關切的地區(qū)安全機制。▲(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