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昆明
1947年7月的一天上午,位于太行山腹地的涉縣上空,傳來一陣轟鳴聲。一架飛機破空而來,穿過一片片薄云,越過一座座山頭,徑直飛向涉縣城東南方向的一個小山村。這個山村毗鄰清漳河,村西頭是一座工廠。飛機從村子上空掠過時,拋下數枚炸彈。立刻,爆炸聲響,一些房屋隨之倒塌。這架飛機又在附近上空盤旋一陣后才揚長而去。
這個被轟炸的工廠不是一般的工廠,而是晉冀魯豫軍區(qū)一座重要的炮彈生產基地——西達兵工廠。
抗日戰(zhàn)爭期間,盡管八路軍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但是彈藥仍極度匱乏,其中75 毫米山炮尤為緊缺,經常陷入有炮無彈的境地。早在1941年,八路軍便開始仿造法制60 毫米迫擊炮和美制60 毫米迫擊炮,1943年又試制成功82 毫米迫擊炮,但大量生產迫擊炮的需要卻因為技術和材料等種種原因,始終未能實現(xiàn)??箲?zhàn)勝利后,內戰(zhàn)爆發(fā),面對兵員多、裝備精的國民黨軍隊,晉冀魯豫軍區(qū)面臨的一個重大困難就是缺乏彈藥,急需后方工廠組織生產各類彈藥,保障前線戰(zhàn)斗需要。1945年秋,西達兵工廠應運而生。
涉縣西達村位于涉縣城東南方25 千米處,村子不大,僅有百來戶人家,位置較為偏僻??箲?zhàn)初期,八路軍太行軍區(qū)第五軍分區(qū)司令部、中共太行五地委曾在此駐扎,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村外有一條清漳河,河水緩緩流淌而過,是群眾生產、生活的重要水源。
為建設兵工廠,軍區(qū)派專家多處實地勘察,覺得此處依山傍水,既偏僻隱蔽,又便于工人生產生活,遂決定將兵工廠設于此處。
西達村民房有限,即使動員全村的老百姓盡力騰出空房,也無法容納外來太多的機器設備和工人,因此,修建兵工廠不得不從建房開始。廠址選在西達村西頭,整個廠區(qū)約15 萬平方米,由工程技術人員按生產、生活需求,設計出施工圖紙。為確保廠房搭建盡快完工,早日生產軍工用品,工廠從當地雇用了300 多個民工,就近取材,從山上采石,采取人抬車拉的方法運到工地,筑成地基,再從灰石窯和磚瓦廠買來白灰和磚瓦,蓋屋建房。整個工程按部就班,有序進行。歷時半年,一座頗有規(guī)模的廠房便在西達村旁拔地而起,包括鑄造、木工、機工、鉗工等工房,工廠管理人員使用的辦公室以及職工居住的宿舍,有280 多間。
廠房解決了,還得解決最關鍵的生產能源問題。大家集思廣益,想出了用土辦法制造能令生產機器運轉的動力——水輪機。在西達村外的清漳河上,施工人員修建了一道攔河大壩,把水位抬高,將河水引入一條通往廠區(qū)的渠道。渠道上安裝了水輪機,通過水流帶動水輪機轉動,為廠房中的機器運轉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西達兵工廠建廠初的設備和人員來自兩個單位——晉冀魯豫軍區(qū)兵工七廠和冀魯豫軍區(qū)兵工三廠。
晉冀魯豫軍區(qū)兵工七廠前身是八路軍總部軍工部技術實驗室。該實驗室成立于1944年7月,位于山西左權縣,擁有科技人員和工人40多名,主要負責軍工專用設備的試驗和制造。1945年秋,奉上級命令,八路軍總部軍工部技術實驗室遷往涉縣西達村,負責研制75 毫米山炮。1945年底,實驗室被命名為晉冀魯豫軍區(qū)兵工七廠。工廠擁有各類設備30 多臺,以皮帶車床為主,職工140多人。
西達兵工廠舊照
冀魯豫軍區(qū)兵工三廠由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的金山修械所發(fā)展而來。金山修械所成立于1939年冬,位于山東東平縣東平湖畔的大金山村、小金山村(今戴廟鄉(xiāng)東金山村、西金山村),職工40 多人,所長趙慕三。
趙慕三是山東東平縣葦子河村人,1916年出生,家境較好。他自小學習成績優(yōu)異,后到北京上大學,學習機械制造、電子工程等技術知識。1938年,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抗戰(zhàn)工作后,他先是在冀魯豫報社工作,組織上考慮到他懂機械,有技術,調他去組建金山修械所。
1940年8月,魯西軍區(qū)成立,金山修械所與冀魯邊區(qū)隨軍修械所合并,組成金山兵工廠。該廠下設修械所、機器排、迫擊炮彈裝配班、復裝子彈班、刺刀班、翻砂制造手榴彈班,負責修理槍支,復裝子彈,制造手榴彈和刺刀、地雷等。1940年秋,工廠試制成功82毫米迫擊炮彈,每月可生產60 多發(fā)。
1941年秋,金山兵工廠遷至山東范縣(今屬河南?。略O炸彈所、修械所、電料所。1942年11月,該廠試制成功九二式70 毫米步兵炮彈;1944年夏,又成功造出雷汞,為大批量生產60 毫米、82 毫米迫擊炮彈和九二式70 毫米步兵炮彈提供了重要原料。
1944年5月,金山兵工廠分出一部分人員,組成炮彈所,由趙慕三擔任所長。生產炮彈是個技術活兒,新調來的老兵和青年學生都不懂專業(yè)技術,只能邊干邊學。所長趙慕三親自授課,講解繪圖知識,從平視、仰視、俯視、透視、切面圖講起,使用計算尺、圓規(guī)、角尺、卡尺等工具繪圖示范?;瘜W課從水的化學分子式講起,一直講到各種炸藥的成分、性能、燃點、爆炸力和特點以及雷汞的制造等。車床和刀具使用技能,則由車間老同志傳授。趙慕三善于鉆研,又肯吃苦,往往是白天領導和管理生產,解決炮彈制造中的一些問題,晚上再加班制圖和備課。
1944年8月,炮彈所遷至范縣高菜園,擴建為炮彈廠,劃歸冀魯豫軍區(qū)軍工部領導,命名為冀魯豫軍區(qū)兵工三廠。廠部下設工務、質量檢查、材料、行政管理等4 個股,生產部門分為機器所、炮彈完成所兩個所。機器所又下設翻砂排、機器一排、機器二排等3 個排。全廠擁有車床25 臺、鉆床1 臺、銑床3 臺,職工發(fā)展到470多人。1944年、1945年,共生產八二迫擊炮彈1600 多發(fā),九二式炮彈500 多發(fā)。特別是九二式炮彈,威力更大,使部隊如虎添翼,摧毀了日偽軍很多碉堡和炮樓,在攻打清豐、南樂、滑縣、東平等戰(zhàn)役中,大顯軍威。而在試制和生產九二式炮彈中,趙慕三參加技術革新項目20 多項,3 次被授予技術創(chuàng)造獎。
軍區(qū)各級首長都非常關心九二式炮彈的生產,積極幫助解決生產中的困難,部隊從偽軍兵工廠繳獲的機器、材料和炸藥都送到炮彈廠。車床、銑床、刨床增加了,炸藥也多了,炮彈廠生產效率也隨之提高。
冀魯豫軍區(qū)副司令員楊勇在每次戰(zhàn)役戰(zhàn)斗發(fā)起前,都會到炮彈廠視察,一來慰問工人,鼓舞士氣,二來也是催趙慕三多組織生產炮彈,趙慕三也總是組織工人,積極生產,盡量滿足要求。
1946年4月,冀魯豫軍區(qū)兵工三廠奉命遷往涉縣西達村。從范縣高菜園到涉縣西達村,全程250 多千米,且途中多是山路,交通十分不便。兵工廠的機器設備大多笨重,不易搬運。為了搬遷,在廠長趙慕三的帶領下,工人將機器設備拆卸下來,搬到車上,往涉縣方向運輸。車隊臨近涉縣時,因山路不平,道路狹窄,大車無法通過,他們只好雇用了幾百頭毛驢,采取驢馱人抬的方式,翻山越嶺涉河,才將設備安全運達西達村。
晉冀魯豫軍區(qū)兵工七廠和冀魯豫軍區(qū)兵工三廠兩個工廠合并到一起后,組成了晉冀魯豫軍區(qū)兵工三廠,簡稱西達兵工廠,也稱為西達炮彈廠。
西達兵工廠隸屬于晉冀魯豫軍區(qū)軍工部管理,廠長為趙慕三,副廠長劉先惠、馬文郁、李玉盛,政治委員齊新華。工廠原有的工務、質量檢查、材料、行政管理等股改稱“科”,并新設了工務科、經營管理科、醫(yī)務室。廠內生產機構包括翻砂工部、木工工部、鉗工工部、機工一工部、機工二工部、完成工部等6個工部。全廠擁有銑床3 臺、刨床2 臺、普通皮帶車床30臺、專用設備25 臺、三節(jié)鍋爐1 臺。
西達兵工廠主要生產75毫米山炮炮彈,在生產中實行的是“企業(yè)化”管理模式。該廠建立了與生產管理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生產實施計劃制。按照各時期彈藥生產任務量,編制季度、月份生產計劃,下達給各工部,再由工部分解到班組和個人落實。
為了調動工人的生產積極性,工廠后來推行了“包工制”,規(guī)定炮彈各部件工時定額,計件付酬,從而提高了炮彈產量,降低了生產成本。
在生產管理中,西達兵工廠不斷研究生產工藝改進和技術創(chuàng)新。最初生產的炮彈,主要采用灰生鐵翻砂鑄造,生產方法有些落后,產品很難達到技術要求,后來改為鍛制,先將道軌鋼鍛成型,再用機械加工。彈帶由過去的澆鑄改用銅合金,裝藥的方式也由手工粉裝改為液體灌鑄。同時,雷汞生產工藝也得到很大改進。試射研制的炮彈質量是否合格,就在附近的山谷和河岸邊進行。
西達兵工廠使用的帶動機器運行的水輪機
1947年2月8月,晉 冀魯豫邊區(qū)軍政聯(lián)合財經辦事處軍工處在山西長治召開會議,決定開展以創(chuàng)建“劉伯承工廠”為目標的立功競賽活動。西達兵工廠也組織動員全廠職工,加入創(chuàng)建活動。邊區(qū)開展的這場競賽運動,涌現(xiàn)出了不少先進模范和創(chuàng)新技術成果。西達兵工廠很多工人主動增加工作時間,義務獻工,提高產量。副廠長馬文郁和工人一起研究,設計制造出加工引信的專用設備和道軌車床,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廠長趙慕三組織技術人員和工人攻關,改進炮彈生產工藝,使炮彈產量提高了一倍,廢品率由過去的12%降到2%。
在炮彈生產中,西達兵工廠得到了地方黨委、政府和群眾的大力支持。1946年3月,為支持解放戰(zhàn)爭,幫助西達兵工廠擴大生產,涉縣組織民工,從邯鄲峰峰煤礦運送63 萬千克煤到西達村,并動員1500 名民工到兵工廠車間參加生產。1947年3月,兵工廠原材料不足,而前線炮彈消耗量急劇增加,涉縣又發(fā)出緊急動員令,在10 天內收集了10 萬千克生鐵,送往西達兵工廠??梢哉f,西達兵工廠在生產建設中,與當地群眾形成了魚和水的緊密關系。
1947年7月,正當西達兵工廠的工人干得熱火朝天時,國民黨軍隊的偵察機在此地發(fā)現(xiàn)異常,判定此處是解放區(qū)的一個重要工廠,派出飛機先后實施了3 次轟炸。轟炸損毀了一些房屋,10 多米的引水渠也被炸毀,影響了水輪機運轉和機器生產。
為防止敵機再次轟炸,堅持生產,保證炮彈產量,滿足前線戰(zhàn)斗需要,兵工廠又組織工人,在附近山坡上挖建了一座窯洞。這個洞全長115 米、寬2.3 米、高3.75米,總面積528.5 平方米。擁有3 個主道、2 個洞口,內分4 個車間、1 個俱樂部。除后洞口10 米為土建外,墻壁均用青石砌成。建成后的窯洞,就成為西達兵工廠生產炮彈的主要場地。
機器設備搬到窯洞后,無法用到水輪機,使用機床只能靠工人手搖皮帶,又累又苦。但是,為了早日打敗敵人,工人們就在這座窯洞廠加緊生產,條件再苦再累,也沒有一個人抱怨,確保了炮彈生產的正常進行。
西達兵工廠的主管部門和名稱,曾幾次更改。1946年10月,西達兵工廠改屬晉冀魯豫邊區(qū)軍政聯(lián)合財經辦事處軍工處領導,職工減至635 人。1948年1月,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工業(yè)廳成立,兵工廠劃歸工業(yè)廳管理。1948年3月,武安縣和村兵工五廠并入西達兵工廠,成為一個分廠,此時工廠名稱為晉冀魯豫邊區(qū)工業(yè)廳兵工三廠。廠長由原和村兵工五廠廠長徐璜智擔任,全廠職工982 人。
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公營企業(yè)部成立,西達兵工廠改名公營企業(yè)部第四兵工廠。1949年1月,又改編為公營企業(yè)部第一兵工廠第三分廠,停止生產75 毫米山炮炮彈,改產82 毫米迫擊炮彈。1949年6月,解放戰(zhàn)爭臨近尾聲,西達兵工廠奉命全面停產,人員和設備分別并入山西長治附城、南石槽及韓川分廠。
解放戰(zhàn)爭期間,位于涉縣的西達兵工廠是晉冀魯豫根據地唯一生產75 毫米山炮炮彈的工廠,從成立之初到停產,累計生產炮彈10 萬多發(fā)。建廠之初,生產的炮彈主要供給晉冀魯豫軍區(qū)野戰(zhàn)部隊使用,在解放山西臨汾、運城、太原等戰(zhàn)役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后來又供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zhàn)軍、第三野戰(zhàn)軍。在著名的淮海戰(zhàn)役中,西達兵工廠生產的炮彈因質量穩(wěn)定、殺傷威力大,得到了劉伯承、鄧小平嘉獎。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創(chuàng)辦的西達兵工廠,與共產黨部隊創(chuàng)辦的其他兵工廠一樣,是根據地大力發(fā)展軍工事業(yè),自強不息的縮影,蘊含了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團結奉獻、創(chuàng)新進取、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也成為新中國軍工事業(yè)發(fā)展的基礎和源泉。
如今,西達兵工廠的窯洞和一些房屋尚存村中,透過房屋和洞壁,不僅可以想象到戰(zhàn)爭年代,老一輩兵工人員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身影,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軍工科研道路上精益求精,發(fā)奮圖強,讓中國軍工事業(yè)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