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龍,林國進,唐 協(xié),王 俊,李華明,方 勇
(1.四川省公路規(guī)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2.四川樂漢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峨眉山 614200; 3.西南交通大學,四川 成都 610031)
巖爆指在高地應力條件下,地下工程開挖過程中形成臨空面,硬脆性圍巖卸荷,儲存于巖體中的能量突然釋放,周邊圍巖應力分布發(fā)生突變,使隧道周邊切向應力或掌子面壓應力達到臨界狀態(tài),在高能量(高應力)下圍巖巖體破壞失穩(wěn),轉換為沖擊動能而產(chǎn)生的爆裂聲響、爆裂松脫、剝離彈射甚至拋出的地質災害。目前國內研究主要將巖爆分為輕微巖爆、中等巖爆、強巖爆及劇烈強巖爆。巖爆判別方法主要將地應力、巖石強度及巖體脆性作為主要判別指標,將巖體完整性、干燥程度、地溫等作為次要判別指標,包括Hoek方法、Russense方法、Turchaninov方法、Kidvbinski方法、侯發(fā)亮方法、陶振宇方法等??稍诳辈祀A段通過隧道圍巖埋深、巖石強度、地應力、地熱等地質及力學信息,綜合判定隧道是否存在巖爆風險,并對巖爆進行等級劃分;也可基于現(xiàn)場實測結果對巖爆進行預測,方法包括微震監(jiān)測法、回彈法、聲波發(fā)射法、電磁波輻射法及微重力法等。另外,基于巖爆影響因素的巖爆綜合預測方法具有發(fā)展前景,其中,基于巖爆指標判據(jù)的預測方法主要包括物元可拓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等,基于巖爆工程實例數(shù)據(jù)的預測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機法、決策樹法、貝葉斯判別法等。
巖爆處治方式主要包括:①通過改善圍巖條件解除部分圍巖應力或截斷應力傳遞路徑;②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及工序,減少對圍巖的擾動,降低圍巖應力的釋放,降低巖爆發(fā)生概率;③選擇合理的主動及被動防護方式,對圍巖施加支護反力,形成三維受力狀態(tài),在不影響工期的情況下合理選擇巖爆處治措施。
本文首先總結國內典型隧道巖爆處治方法,然后依托峨漢高速公路大峽谷隧道,結合隧道巖爆特點,提出巖爆處治措施,以期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
國內外隧道工程界學者對巖爆處治方法進行了積極探索,本文對國內典型隧道巖爆處治方法進行總結,如表1所示。
表1 國內典型隧道巖爆處治方法
弱~中巖爆隧道開挖進尺一般控制在2~3m,盡可能全斷面開挖,以減少圍巖應力平衡狀態(tài)破壞次數(shù)。中~強巖爆隧道開挖進尺一般控制在1.5~2m,必要時可采用上下臺階法或中導洞方式開挖(超前導洞長30~50m,直徑一般≤5m,宜根據(jù)地應力等綜合確定),減少臨空面,增加圍巖周邊約束,避免應力一次釋放。TBM施工發(fā)生巖爆的概率更大,且?guī)r爆更強烈,這可能是因為TBM施工速度快,振動擾動小,周邊集中應力得不到釋放,可知爆破振動對巖爆應力集中具有一定擾動和釋放作用,對周邊圍巖具有一定破裂作用。
在巖爆處治過程中,超前支護具有一定釋放掌子面圍巖壓力的作用,同時可保護拱頂圍巖,避免發(fā)生掉塊現(xiàn)象。對于弱~中巖爆,建議采用φ22mm錨桿,可不注漿。對于中~強巖爆,可采用φ42mm小導管,管中填充水泥砂漿,增加剛度,根據(jù)情況可不注漿。
隧道開挖后巖爆發(fā)生在巖石暴露面,巖爆按發(fā)生位置主要分為環(huán)向周邊圍巖巖爆和掌子面部位巖爆,環(huán)向周邊圍巖巖爆主要通過周邊切向應力與巖石強度控制,掌子面部位巖爆主要通過壓應力控制。
1)掌子面應力釋放孔
對于以壓應力為主、掌子面發(fā)生巖爆較多的地段,應結合巖爆規(guī)律及地應力測試結果在掌子面上有針對性地施作應力釋放孔。對于弱~中巖爆發(fā)生區(qū)段,鉆爆施工時可在拱角、邊墻及頂部加深鉆周邊眼炮眼孔。掌子面施作超前應力釋放孔,其數(shù)量根據(jù)巖爆情況確定,進行中深孔卸壓爆破,以達到釋放圍巖應力、降低沖擊地壓頻率的目的。對于中~強巖爆發(fā)生區(qū)段,可在掌子面鉆掘進炮孔,并加鉆較掘進炮孔深10m左右、僅在末端裝炸藥的應力解除(釋放)孔及直徑>110mm、不裝炸藥的容積補償孔(應力釋放孔),利用爆破解除應力,提前釋放部分可能導致強巖爆的能量,然后向眼孔內噴灌高壓水,對圍巖進行軟化,從而提前加快圍巖的應力釋放。
2)周邊應力釋放孔
當巖爆主要發(fā)生在周邊圍巖時,需對隧道最大切向應力位置進行分析,結合現(xiàn)場巖爆發(fā)生位置,在隧道周邊拱腰等位置處鉆應力釋放孔,如初期支護施工完成后施作周邊應力釋放孔,每循環(huán)沿隧道環(huán)向布置1排卸壓孔,縱向間距為1m,環(huán)向間距為2m,呈倒三角形布置,進行中深孔卸壓爆破,降低沖擊地壓頻率,保障結構及施工安全。應結合隧道自身應力條件及巖爆特點確定應力釋放孔布置方案。
3)松動爆破
對于強巖爆及劇烈?guī)r爆發(fā)生區(qū)段,應采用周邊松動爆破方式,截斷應力路徑。應根據(jù)地層巖性、微震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地應力測試結果及現(xiàn)場巖爆規(guī)律等采取有針對性的強巖爆處治措施。當隧道周邊切向應力與掌子面壓應力過大時,會造成較強巖爆。如果隧道周邊切向應力過大,主要發(fā)生洞周圍巖巖爆。如果掌子面壓應力過大,主要發(fā)生掌子面部位巖爆。深層圍巖松動爆破可有效截斷圍巖壓力路徑,對強巖爆或劇烈?guī)r爆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提高圍巖自承能力,開挖后需及時施作錨噴支護,盡早形成圍巖承載環(huán),提高環(huán)向和切向承載力,主要以柔性鋼纖維混凝土及鋼架支護為主。采用噴漿法進行處治,噴漿厚度一般為5~10cm。采用強度等級較高的混凝土,將隧道表層破裂巖體聯(lián)固。對于隧道內速爆型巖爆發(fā)生區(qū)段,主要采用噴射混凝土或鋼纖維混凝土與布設系統(tǒng)錨桿的方式進行處治,系統(tǒng)錨桿長2m,間距1~2m,呈梅花形布置,錨桿需穿過圍巖損傷破裂區(qū)。噴射混凝土或鋼纖維混凝土時,一般噴射3次,噴射厚度為15~20cm。
1)噴射混凝土 噴射混凝土主要以纖維混凝土為主,錦屏隧道采用CF30雙摻無機納米材料+鋼纖維混凝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部分巖爆隧道中按3次噴射混凝土,其中初次噴射尤為重要,可減少巖體應力集中,并使結合面上產(chǎn)生抗力,填充圍巖裂隙,使圍巖膠結為整體。
2)錨桿 錨桿有效長度、抗巖爆沖擊能力等應滿足要求。錨桿需穿過圍巖損傷破裂區(qū),能夠有效限制圍巖破裂裂隙擴展,以加固巖體,提高巖體和結構面的抗剪強度,改善結構面附近的應力分布,具有一定抗剪能力。錨桿施作應具備及時性,能夠及時、迅速發(fā)揮作用,保證施工進度和安全,水脹式錨桿與脹殼式預應力中空注漿錨桿較常用。
3)鋼架 鋼架在巖爆處治中具有較明顯的作用,鋼架及鋼筋網(wǎng)片可有效降低巖爆落石風險,噴射混凝土與鋼架可有效提供反力,形成三維受力狀態(tài),對巖爆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4)二次襯砌 巖爆常導致初期支護出現(xiàn)剝落現(xiàn)象,對后期施工安全造成一定影響,需盡快施作二次襯砌,可采用跳倉方式施工。
5)主動柔性網(wǎng) 主動柔性網(wǎng)結合噴射混凝土的方式在米倉山隧道巖爆處治中取得了顯著效果,主動柔性網(wǎng)可采用大網(wǎng)格+小網(wǎng)格的形式,對巖爆彈射、掉塊傷人具有較好的防護作用,具有一定推廣應用價值。
峨眉山至漢源高速公路(峨漢高速公路)東接國家高速公路網(wǎng)成渝地區(qū)環(huán)線的樂雅高速公路、樂峨連接線高速公路和成樂高速公路,西接京昆高速公路。從國家高速公路網(wǎng)層面來看,本工程連接了2條國家高速公路,是重要的備用通道;從四川省高速公路網(wǎng)層面來看,本工程屬于《四川省高速公路網(wǎng)規(guī)劃(2008—2030年)》東西向布局的“第4橫線”漢源至自貢高速公路的組成部分,項目建成后將直接與成樂高速公路、樂雅高速公路、樂峨高速公路、樂自高速公路、樂宜高速公路等交叉相連,使區(qū)域高速公路銜接成網(wǎng)。本工程路線全長123.468km,主線采用4車道高速公路技術標準建設,設計速度80km/h,全線共布置23座隧道,共長73 908.5m。其中大峽谷隧道長12.1km,為峨漢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隧道最大埋深為1 944m,為目前國內埋深最大的高速公路隧道,其中10km深度范圍為近似水平白云巖層,呈薄層至厚層狀。大峽谷隧道開挖過程中頻繁發(fā)生的巖爆對施工進度和安全造成了影響。
大峽谷隧道近似與區(qū)域F15爾古灘斷層走向平行,位于爾古灘斷層下盤,為沖斷層。隧道進口段穿越F12斷層,出口段通風井穿越F15斷層,出口外分布有F14斷層。隧道進口段主要以板巖、碳質板巖及流紋巖為主,長度約2.1km,出口段主要以燈影組白云巖為主,長度約10km,白云巖形態(tài)以近似水平為主。
隧道洞身主要斷層為:①F12金口河斷層 北東向延伸,傾向南東,傾角70°~80°,為逆斷層,長度>19km,上盤由前震旦系峨邊群變質巖組成,下盤為震旦系地層。斷層破碎帶擠壓嚴重,呈碎粒狀,具碳化、片理化。F13為其支斷層,斷于震旦系燈影組內。②F15爾古灘斷層 北西西走向,長度>10km,西側越過馬托—俄落斷層,東側過古爾灘后至金口河斷層,斷層面向南陡傾,北盤(下盤)為上震旦統(tǒng)燈影組和古生界地層,南盤(上盤)為上震旦統(tǒng),為沖斷層。
3.1.1勘察階段地應力測試
勘察階段采用水壓致裂法進行地應力測試,其中,XK3-3鉆孔樁號為ZK75+572m,孔深466.5m,中風化板巖,通過該孔分別對136.6,159.8,297.5,325.1,334,370.2,418.8m深度處地應力進行測試,測試水位約108.000m。測得最大水平主應力為6.8~13.4MPa,最小主應力為3.9~9.6MPa,鉛直應力為3.6~11.1MPa,沿最大水平主應力方向的側壓力系數(shù)為1.1~1.9,平均值為1.4,測孔深部應力場主要呈最大水平主應力>鉛直應力>最小主應力特征,地應力場以水平應力為主導,最大水平主應力方向穩(wěn)定在北北西向。單軸飽和抗壓強度為58.63MPa,巖石強度應力比為4.68,地應力屬高應力水平。
XK3-4鉆孔樁號為K85+758m(右14m),孔深590m,中風化白云巖,通過該孔分別對218.3,264.0,356.0,385.0,416.0,428.0,493.7,537.5m深度處地應力進行測試,測試水位約135.000m。測得最大水平主應力為6.9~16.4MPa,最小主應力為4.7~11.7MPa,鉛直應力為6.1~15.0MPa,沿最大水平主應力方向的側壓力系數(shù)為0.9~1.2,平均值為1.1,地應力場以水平應力為主導,壓裂隙方向獲得的最大水平主應力方向穩(wěn)定在北北西向。單軸飽和抗壓強度為140MPa,巖石強度應力比為8.64,地應力屬中等應力水平。
XK3-3,XK3-4鉆孔最大測試深度分別為418.8,537.5m,遠小于隧道最大埋深,根據(jù)埋深推測,大峽谷隧道圍巖具有硬質、脆性的特點,當隧道圍巖埋深<320m時,施工期不會發(fā)生巖爆;當隧道圍巖埋深為320~485m時,可能發(fā)生弱巖爆;當隧道圍巖埋深為485~886m時,可能發(fā)生中等巖爆;當隧道圍巖埋深>886m時,可能發(fā)生強巖爆。
3.1.2施工階段地應力測試
采用空心包體應力解除法,對大峽谷隧道施工階段地應力進行多次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測試范圍內隧道地應力屬高~極高地應力,最大主應力方向均與隧道軸向大角度相交。
表2 大峽谷隧道施工階段地應力測試結果
施工過程中,大峽谷隧道進口段2km主要以板巖為主,巖爆在出口段相對集中,本文以出口段巖爆為例,對巖爆特點進行分析。
當隧道出口段左洞開挖4 005m、右洞開挖4 426m時,共發(fā)生221次巖爆,連續(xù)發(fā)生巖爆的洞段共14段,累計長度達2 125m,其中主洞部分長達1 511m,斜井部分長達614m。根據(jù)巖爆發(fā)生規(guī)律,可知大峽谷隧道巖爆多為弱~中巖爆,后續(xù)施工過程中可能發(fā)生局部強巖爆,巖爆主要特點如下。
1)隧道圍巖埋深達320m左右時首次出現(xiàn)弱巖爆,主要發(fā)生在掌子面拱腰位置,主要導致圍巖剝離掉塊,塊體彈射距離為2~10m,巖爆區(qū)段長,持續(xù)時間長(1~7h)。
2)隧道圍巖主要為沉積水平巖層,在高地應力條件下,最大主應力方向與隧道軸向大角度相交,隧道拱頂?shù)魤K成為巖爆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施工風險高。地應力存在滯后現(xiàn)象,初期支護施工完成后多次出現(xiàn)拱頂?shù)魤K現(xiàn)象。
3)隨著埋深的增加,隧道內溫度不斷升高,埋深達1 000m后溫度最高為35.36℃,處于高地溫環(huán)境,隧道圍巖干燥。斜井貫通后,自然風降溫作用明顯。
4)出口段巖爆區(qū)域存在地下水,有水雖不是巖爆的必要條件,但有水時一般存在裂隙,裂隙可截斷應力路徑。
5)大峽谷隧道地應力高、巖石強度高、巖體脆性指標高,但隧道圍巖主要為沉積水平巖層,巖層之間存在微小裂隙,雖加劇了隧道頂部剝離掉塊情況,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巖爆發(fā)生概率。
結合大峽谷隧道高地應力、巖層條件、巖爆特點等,對巖爆進行處治。
3.3.1弱巖爆處治
1)開挖采用光面爆破,全斷面開挖,進尺2~3m。
2)初次噴射4cm厚混凝土。采用I12.6加強支護,工字鋼間距為1.2m。掛設φ6mm鋼筋網(wǎng)片,孔距為25cm。
3)初期支護采用φ22mm藥卷錨桿,長2.5m,間距1.2m。超前支護采用φ22mm藥卷錨桿。
4)噴射4~6cm厚混凝土,進行掌子面封閉、反壓。
3.3.2中等巖爆處治
1)開挖采用光面爆破,采用臺階法施工,進尺1.5~2.5m。
2)初次噴射4cm厚混凝土。采用I14加強支護,工字鋼間距為1~1.2m。掛設φ8mm鋼筋網(wǎng)片,孔距為20cm。
3)初期支護采用φ22mm藥卷錨桿,長2.5m,間距1.2m。
4)超前支護采用φ22mm藥卷錨桿或φ42mm小導管。
5)根據(jù)巖爆情況在鋼架背后設置鋼筋排或加密、加粗鋼筋網(wǎng)片,避免水平巖層頂部剝離掉塊。
6)噴射6~8cm厚混凝土,進行掌子面封閉、反壓。
7)巖爆主要發(fā)生在掌子面,因此在掌子面上鉆6~10個φ110mm應力釋放孔,長10~20m。
支護參數(shù)需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進行動態(tài)調整,超前支護可不注漿或滯后注漿,便于周邊眼釋放圍巖壓力,且可避免拱頂?shù)魤K傷人。
3.3.3強巖爆預處治
1)開挖采用光面爆破,采用臺階法施工,進尺0.8~1.6m,上下臺階盡量拉長。
2)超前支護采用φ42mm小導管,長4.5m。
3)初次噴射4cm厚C25鋼纖維混凝土,采用I16加強支護,工字鋼間距為0.8m。掛設φ8mm鋼筋網(wǎng)片,孔距為20cm,補噴18cm厚C25鋼纖維混凝土。
4)初期支護采用φ25×5脹殼式預應力中空注漿錨桿,長3.0m,間距0.8m。
5)二次襯砌采用鋼筋混凝土,設置φ18螺紋鋼,縱向間距20cm。
6)根據(jù)巖爆情況在鋼架背后設置鋼筋排或加密、加粗鋼筋網(wǎng)片,避免水平巖層頂部剝離掉塊。
7)噴射8~10cm厚鋼纖維混凝土,進行掌子面封閉、反壓,如有需要,在掌子面布設錨桿,加固掌子面圍巖。
8)根據(jù)巖爆情況在掌子面或側壁上鉆φ110mm應力釋放孔,并進行預裂松動爆破。
本文對國內典型隧道巖爆處治經(jīng)驗進行總結,并結合大峽谷隧道高地應力、巖層條件、巖爆特點等,針對不同巖爆發(fā)生區(qū)段提出有針對性的處治措施。
1)在勘察階段應結合地應力測試結果及巖石強度等參數(shù),根據(jù)隧道埋深對巖爆發(fā)生區(qū)段進行劃分,同時結合施工期間微震監(jiān)測、原位地應力測試及現(xiàn)場巖爆發(fā)生規(guī)律,對不同巖爆發(fā)生區(qū)段采取有針對性的處治措施。
2)大峽谷隧道圍巖埋深大,地應力高,圍巖主要為水平巖層,為沉積巖。在沉積巖形成過程中,存在微小裂隙,可避免發(fā)生強巖爆,但由于極高地應力,巖爆發(fā)生區(qū)段占比達20%,隨著施工的進行,巖爆可能進一步加強。
3)大峽谷隧道圍巖為水平巖層,在高地應力或極高地應力下,隧道拱頂巖層易出現(xiàn)剝離掉塊等現(xiàn)象,易導致拱頂巖層塌方,施工風險高。為此,在施工過程中設置鋼架、拱頂錨桿、超前支護錨桿或超前小導管,以保證施工進度和安全。
4)大峽谷隧道軸向與最大主應力方向大角度相交,巖爆主要導致掌子面塊體彈射,對于弱~中巖爆發(fā)生區(qū)段,噴射4~8cm厚混凝土進行掌子面封閉、反壓,巖爆處治效果顯著,減少了塊體彈射等現(xiàn)象,縮短了巖爆回避等待時間,加快了施工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