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qū)靈山衛(wèi)中心幼兒園 趙小莉
五月,幼兒園的月季花悄然綻放開來。我班后門外就是一片月季花,有叢生,也有攀墻而生,甚是熱鬧。結(jié)合自然教育理念,我們圍繞觀察月季花生成了有關(guān)花的結(jié)構(gòu)、形態(tài)、顏色以及周邊小動物的科普課程。
這一天,我們在一株月季花枝頭上發(fā)現(xiàn)了一朵花——顏色和周圍的花一樣,可是形狀卻大不一樣。孩子們有的說像彩虹,有的說像小橋……我們仔細(xì)觀察,發(fā)現(xiàn)它不僅形狀和普通的花不一樣,連結(jié)構(gòu)也不一樣,是豎著生長在枝頭,而且形狀看起來只有普通花朵的一半;子房和花萼也只有一半,生長在同側(cè)。其實這是一朵殘缺的花朵,但是它傲立枝頭,給我們帶來了別樣的美,這種美是十分震撼的。
這讓我聯(lián)想到了班里的樂樂——他的手指天生發(fā)育不全,其他孩子詢問他手指怎么了的時候,他會不好意思地把小手放到背后。這一小小舉動看出來在他的內(nèi)心還是在意的。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jī),于是生成了課程“不一樣的小花”,旨在引導(dǎo)孩子們理解并尊重殘疾人群,關(guān)愛和幫助身邊的殘疾人。
“殘疾”這個概念對于小班孩子來說比較陌生,以至于在看到殘疾人圖片的時候,個別孩子笑道:“他怎么長那樣?”“他怎么用腳丫子吃東西,臟死了!”隨著活動開展,孩子們理解了“殘疾”的概念——盲人、聾啞人、四肢不健全等都是身體有缺陷的人,則稱之為殘疾人。他們知道了原來殘疾人有一部分是天生的,有一部分是后天事故導(dǎo)致的殘疾,生活中會有諸多不便。這時候,有孩子提出:那殘疾人都是怎樣生活的呢?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以玩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們自己尋找答案。
游戲一:蒙上眼睛體驗盲人走路拿玩具?!霸诳床灰姷臅r候走路和你平常走路有什么不一樣的感覺?”“你是怎樣知道這是一只小象玩具的?”孩子們知道了原來盲人可以通過觸摸、傾聽等方式認(rèn)識物品,并從事一些其他的活動。
游戲二:尋找單手或者不用手開瓶蓋的方法,體驗失去手的不便。孩子們使出渾身解數(shù)開瓶蓋,有的用嘴巴、有的用腳、有的嘴腳并用,齜牙咧嘴,好不熱鬧。小罡不禁發(fā)出感慨:“有手真好啊!”
游戲三:不能開口說話,體驗用肢體語言代替口語交流。只見孩子們?nèi)齼沙蓪?,有的用夸張表情,有的手舞足蹈……但對方還是在不停地問:“你在說什么?”“你想說啥?”
游戲過后,孩子們紛紛表示原來像拿玩具、開瓶蓋這么簡單的事情,對于盲人和失去手的殘疾人來說卻是那么難,就連和小朋友說話都變成了很困難的事情。
接下來,我結(jié)合殘疾人日常生活圖片以及視頻,在滿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時加深他們對殘疾人群的理解,萌發(fā)孩子關(guān)愛并幫助殘疾人的情感。照片中沒有手的人用嘴巴寫字、聾啞人用手語交流、盲人用導(dǎo)盲犬領(lǐng)路等,孩子們觀看得很認(rèn)真?;顒又性僖矝]傳出嘲笑聲,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太厲害了”“他們太不容易了”等。孩子們懂得了尊重,懂得了關(guān)愛,懂得了幫助他人。
東東說:“我讓爸爸給那個叔叔做個輪椅,這樣他就不需要用雙手走路了。”
遙遙說:“我要扶著那個盲人阿姨過馬路?!?/p>
童言童語中,我仿佛看到了一顆顆善良的種子在發(fā)芽,那是人間美好,是大愛人間。
教育感言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在大自然中嬉戲玩耍,拯救小蝸牛、喂食小螞蟻等,在自發(fā)活動中享快樂、生趣味、長智慧。愛和同理心是人類的天性,我相信只要有合適的條件,它們自然就會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