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光
所謂石緣說的是美石與人的不解之緣:石具靈秀溫潤之品質,而人賦含蓄雋永之意趣。前者乃是天生麗質,后者則屬文化內涵。林清卿所刻五方壽山石薄意就見證了一段由石緣而生之意匠經營。林氏師法西門派風格,又學畫多年以涵泳文人意趣,終于成就壽山石印雕由淺浮雕到薄意的華麗蛻變。他在收藏甚富的文人藏家處做秀工,與飽學之士常相切磋又有幸得見前輩名家精品力作,從此眼界大開,技藝精進。清卿嘗為螺洲陳氏制作《荷塘》《萱草》《云蝠》《蟹蘆》《老僧觀月》五方薄意。當彼之時,每將主家所藏西門派鼻祖潘玉茂之菇鈕扁方章置于案頭,朝夕摩挲而有所悟。此章色黃,為難得一見之寺坪水晶凍。惜乎章料之中雜有黑斑,洵為美石之微瑕。作為一代宗師,潘玉茂匠心獨運,將自然之缺陷點化為培養(yǎng)菌菇的枯木朽株——由俏色巧雕補苴罅漏,可謂因材以施技,變弊而為利。以精妙絕倫的開絲技法在方寸之間盡顯細密均勻之菌褶,非西門派開山孰能及此?當清卿把玩此妙手偶得之佳作,必對師祖隨形就勢之工巧心悅而誠服。而其焦心苦慮、念茲在茲者,則是如何運刀如筆,將天生地就之良材美質化為畫意盎然的薄意方章。
《荷塘》(如圖1)材質乃潤澤可人的高山凍。君子比德于玉,士夫者流每以和田美玉之質感作為評判印石品級的隱形標尺。一般而言,文人藏家更為青睞溫潤之“凍石”而非透明之“晶石”,就像其推崇含蓄委婉之人格甚于直截了當之性情。俗諺有謂“一相頂九工”——林清卿相石多日,反復推敲,最終將高山凍制為《荷塘》方章。一如菇鈕扁方,《荷塘》中央之砂丁被巧妙刻成荷邊旁逸斜出之蘆花。作為主題圖案的蓮花荷葉則風姿綽約、紅艷可人,仿佛沐浴于夏日驕陽之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云:“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痹娙嗽谒蛣e友人之際,面對西湖十里荷花觸景生情,寫下傳誦千古之詩篇。而林清卿則以刀為筆,將蓮荷映日的夏塘清趣如通景畫般呈現于玉潤冰清的方章四面。荷塘之上還有幾只展翅飛舞之蜻蜓,給幽靜之景致平添了些許動感。生趣盎然的構圖不禁使人聯(lián)想誠齋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有道是讀楊萬里之詩,詩中有畫;觀林清卿之畫,畫中有詩。《荷塘》薄意章法嚴謹,疏密有度,雖為平面構圖卻不無立體空間的縱深感。詩情畫意之圖景展現作者獨出機杼之匠心。
圖1 高山凍《荷塘》方章 (圖片來自私人藏品)
壽山都成坑常見澄澈的杜陵晶,卻罕睹溫潤的杜陵凍?!遁娌荨罚ㄈ鐖D2)以極品凍石為地,可謂良材難得。主人寶藏章料多年而未付刻,似在等待林清卿這樣曠世不遇的高手為其運刀雕鏤。美石最能激發(fā)創(chuàng)作之靈感——清卿精思傅會,數月乃成。他以極簡之技法寫景狀物,僅寥寥數刀就盡得其神采。從全景拓片可見,《萱草》三面構圖以表現嶙峋山石、蔥郁萱草,而在石質最佳之面僅留下意味深長之一刀。文人畫講究計白當黑。留白之處雖未著墨,卻是謀圖布局不可或缺之背景,虛實相生才有無窮之意趣。林氏深諳畫理,遂將杜陵凍絕佳之地作為《萱草》構圖的“留白”。誰謂天然無畫圖?樸質無華最怡目。萱草乃多年生草本植物,細長枝端開出狀如百合的橘黃之花,分外艷麗迷人。此草又有“忘憂草”之別名。古時游子遠行之際,每于北堂種萱,冀以減緩慈母之思。孟郊《游子》云:“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睔v代文人賦詩作詞常以萱草起興,寄寓其對無憂無慮之向往,正所謂“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焙蠚g疏肝蠲怒,萱草解郁忘憂,二者作為中草藥皆有安神寧志之功效。清卿以“萱草”為題創(chuàng)作薄意,殆有“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之寓意。
圖2 杜陵凍《萱草》方章(圖片來自私人藏品)
《云蝠》(如圖3)為坑頭水晶凍質地。此類題材寄托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自清初以來即為不同藝術門類爭相表現,也理所當然易落俗套。而林清卿的構思則與世俗想象頗異其趣:畫面上方但見祥云繚繞,五蝠齊飛,而下方則表現山石犖確,葦草蔥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有云:“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笨梢娏质闲闹兄案!辈⒎且馔鈦碡敾蛑T如此者,而是夫唱婦隨、家庭和睦。傳統(tǒng)山水畫中常用斧劈皴勾勒維石巖巖的北方山水,而以披麻皴刻畫起伏柔緩的南方丘陵。清卿此章有意借鑒繪畫的斧劈皴技法,遂令磐石之陽剛與蒲葦之陰柔相得而益彰。畫面中祥云繚繞之表現最具匠心。凡輪廓清晰、狀態(tài)穩(wěn)定之物事皆可依樣畫葫蘆,而虛無縹緲之煙云則不然。云霞明滅、飄忽不定,圖之于紙上已屬不易,刻之于方章更見難度。也唯其如此,描摹云彩最能考驗藝術家造型之功力。林清卿運刀之技可謂爐火純青,在方寸之間盡顯行云流水之輕靈,正所謂“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最是不易。只要運思稍有板滯,便不由自主在造型上露出拘謹之怯態(tài)。清卿刀法之靈動從一個側面反映其精神已臻出神入化。
圖3 坑頭水晶凍《云蝠》方章(圖片來自私人藏品)
《蟹蘆》(如圖4)則熔薄意與淺浮雕于一爐,甚為罕見。作者巧借田石的烏鴉皮色刻蟹,浮雕狀物栩栩如生。而背面則以薄意技法雕出兩根蘆葦,于疏朗中盡顯深秋之肅殺。金秋時節(jié)正是螃蟹膏肥脂滿,供人大快朵頤之際。閩地有種生活于淡水和海水交界處的螃蟹,味道異常鮮美,其口感之佳不僅勝過海蟹,就連聞名遐邇的大閘蟹也有所不及,本地人名之曰紅鱘。林清卿妙手刻畫者當即閩人習見習聞之紅鱘。方章之上蘆黃而鱘肥,見此橫行之輩令人食指大動,不禁思念鮮甜莫名的鱘膏之味。相傳西晉文學家張季鷹家住蘇州吳江,當地莼羹鱸魚風味絕佳。他在洛陽為官,仕途多有不順。有年秋風起時,季鷹格外思念故鄉(xiāng)莼鱸,就以此為由辭官歸里。于是有了傳誦千古的“莼鱸之思”。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一詞中,辛棄疾寫道:“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他有意引用張季鷹的典故借題發(fā)揮,以古人杯酒澆自家塊壘。家鄉(xiāng)的滋味總是讓人魂牽夢縈,而唯有吳地土著方能體會不足為外人道的“莼鱸之思”。閩人觀此《蟹蘆》方章,或許也會油然生發(fā)懷鄉(xiāng)戀土的“紅鱘之思”。
圖4 田黃《蟹蘆》方章(圖片來自私人藏品)
與上述四方印章寫景狀物不同,《老僧觀月》(如圖5)著意刻畫方外之人修行悟道之形象,在清卿薄意作品中獨樹一格。此章材質為上佳之高山凍。構圖表現皓月當空,下有老僧坐于石上,他舉頭望月,若有所思,又若有所悟……一輪明月高掛空中,常為激發(fā)人類玄思妙悟的靈感源泉?!敖虾稳顺跻娫??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边@是唐人張若虛的感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边@是宋人蘇子瞻的喟嘆。而佛門高僧觀月所悟,又與文人士大夫有所不同。禪宗以月譬法,以指喻教,借以說明文字與真理之關系?!独銍澜洝肪矶性疲骸叭缛艘允种冈率救耍巳艘蛑?,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痹诜鸺铱磥?,真理如同天上明月,死于句下的愚人只見示月之指,而忘月之本體,遂與佛家至道妙理渺然無緣。愚癡之輩冥頑不靈,可方所在多有之頑石;而得道之人靈明發(fā)露,堪比難得一見之靈石。當溫潤秀美的高山凍石在大匠刀下幻變觀月得悟之意象,或許也隨此不可思議之因緣證悟自身通靈之性……壽山石與佛家之緣分可謂由來已久。從佛造像之雕制到寺坪石之采掘皆歷歷可見,而《老僧觀月》則昭示所結之緣已然深至佛學義理層面。
圖5 高山凍《老僧觀月》方章(圖片來自私人藏品)
明畫理者多不擅刻石,擅刻石者多不明畫理。林清卿兼具二者之長,故其薄意之精妙前無古人,后乏來者。從謀圖布局可見一代宗師如何獨辟蹊徑,將國畫之意趣才情淋漓盡致展現于壽山石的方寸之間。清卿之“畫”雖刻石上,卻依稀可見丹青高手揮毫紙絹之放逸。而洋溢于畫面的書卷氣更彰顯了作者淵深博厚的文化修養(yǎng)——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北∫舛搜判阋葜L致蓋與明清文人畫一脈相承,而和漢畫像樸厚雄強之韻味迥不相侔??上攵?,風流蘊藉表現于石上遠比紙絹之間為難。《史記·李將軍列傳》有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绷质弦蕴炜v之資令壽山石雕別開生面,在其生前雖未授徒傳藝,及其身后卻門庭光大、紹嗣不絕。習薄意者莫不沾其藝術恩澤。然學清卿之形易,得清卿之神難。五方薄意有如珠玉在前,后學晚輩對之當有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