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輝|文
“工作留痕”是推動基層各項工作任務落實的有效舉措,但實踐中如果過分講究、要求“痕跡”,則容易誤導一些基層干部以“走秀”的方式干活,以“造痕跡”代替“干實事”。對此,筆者認為,企業(yè)必須要嚴防“留痕”這一必要形式成為“形式主義”。
第一,過度強調(diào)“留痕”導致的形式主義,究其原因主要包括3方面:一是干部存在錯誤的“政績觀”,在工作中不追求實績而是做“虛痕”“假痕”等“紙面”文章;二是源于上級職能部門督查檢查制度不完善,存在一次檢查評分定性和以查閱資料代替調(diào)研走訪等“重形式不重實效”的思維,且檢查方式單一、不科學;三是安全生產(chǎn)工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設計不科學,將考核工作簡單的量化,檢查執(zhí)行標準過于刻板,機械地依靠量化評分代替綜合研判。
第二,“工作留痕”只是工作手段,而非工作本身,不應成為工作的負累。對此,企業(yè)要讓“工作留痕”真正發(fā)揮好作用,必須做到參“痕”不唯“痕”,重結(jié)果更要重過程。具體來說,一是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各級領(lǐng)導及安全管理門要經(jīng)常到基層去調(diào)研走訪,多到實地了解各項安全生產(chǎn)措施落實到位情況,而不能僅憑事后資料判定指標落實與否。二是在考核方式上要做好“加法”,做到形式與內(nèi)容并重、過程與結(jié)果并重、痕跡與研判并重,多方位思考、多角度評判、多層面印證,既要看“痕跡”,又要看“實績”。三是要留“痕”不加“痕”,簡化合并需“留痕”的工作項,在臺賬資料上做好“減法”,既要減少不同層級、不同部門“走馬燈式”的考核評比,又要減少沒有實際意義的工作記錄。簡單來說,只留“干貨”不留“水分”。四是要全面清理安全生產(chǎn)工作中名目繁多、頻率過多、多頭重復的督查檢查,合并同類檢查考核事項,精簡考核項目。
第三,要嚴防“工作留痕”落入攀比的陷阱。推進安全工作,如果能夠吸取別人的長處,結(jié)合當?shù)貙嶋H,創(chuàng)新地開展工作無可厚非。但在工作留痕上,如果存在攀比心理,都想標新立異,就可能讓工作留痕淪為“新形式主義”。在這種情況下,基層單位就很可能出現(xiàn)“痕跡”越來越美、材料越來越齊全,工作卻往往流于形式的情況。對此,對企業(yè)來說,務必要在制度設計上避免“唯留痕論”,真正把關(guān)注點、落腳點放在工作實效上。(作者單位: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