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山東·盛文強
南宋 馬遠《寒江獨釣圖》
南宋畫家馬遠的傳世名作《寒江獨釣圖》取唐人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詩意,只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一人一舟,舟上漁翁持竿垂釣,船的周圍只有幾條若隱若現(xiàn)的水波,令人覺得江天寂寥、山寒水瘦,冷氣森森撲面。畫中的漁夫?qū)W⒂谒ǎ^微微前傾,眼觀魚線入水之處,殷殷盼魚之意躍然于紙上。值得注意的是漁翁手中的魚竿,馬遠并沒有像其他畫家一樣,把魚竿簡化為一條直線,而是細筆畫出了魚竿上的線輪。從畫面來看,線輪應(yīng)為木質(zhì),輻條八根,投入水中的魚線,是從輪上的凹槽導(dǎo)出,魚上鉤時,可轉(zhuǎn)動線輪,將魚線收回,從而得魚。這里的線輪,已經(jīng)和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線輪式釣竿基本一致了。這幅《寒江獨釣圖》清晰摹寫了公元12世紀古人用繞線輪釣魚的情景,可能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反映釣魚竿上使用繞線輪的畫作,因而具有重要的漁具史價值。
元代 吳鎮(zhèn)《漁父圖》 (局部)
明代 戴進《渭濱垂釣圖》(局部)
古代人們稱這種裝有繞線輪的釣具為“釣車”。最早提及“釣車”的著作是《列仙傳》:
此篇神仙傳,說的是陵陽子明成仙的故事。陵陽子明本是漁夫,釣起了白龍卻放走,因此成仙。關(guān)于《列仙傳》的成書時間,古今論者聚訟紛紜。古代學(xué)者已經(jīng)大致形成西漢末、東漢和魏晉三說。所以論述釣車的這段文字,以及故事的母本,可能比這本書成書的時間略早些,至少在西漢時期,釣車已經(jīng)是常見之物。
元代畫家吳鎮(zhèn)也在他的《漁父圖》中描摹了釣車,畫面中的漁夫也是乘船垂釣,他端坐船頭,右手抱櫓,左手持竿,與《寒江獨釣圖》不同之處在于,這里的線輪被簡化為一個單線條的圓圈,輪轂也由交于圓心的三條線段表示。雖然這種處理極為精簡,甚至簡化成為抽象的符號,但仍能一眼認出釣車的形態(tài),漁人神態(tài)悠閑,正在船頭等魚咬鉤。
明代 蔣嵩《漁舟讀書圖》
明人戴進的《渭濱垂釣圖》也涉及釣車,此圖所繪的是姜尚在渭水之濱垂釣,遇到了前來訪賢的周文王。姜尚與文王相見,魚竿放置于樹杈制成的支架上,半截魚竿在地上,另外半截仍伸向水中。就在水陸交接處,魚竿上的線輪極為醒目。明人作此畫,當屬以今推古,即以明代的釣具制式來入畫,而身處商周之際的姜尚,所用之竿卻未必有釣車,彼時的魚竿,仍處于草創(chuàng)階段,但這并不妨礙釣車入畫。飛速旋轉(zhuǎn)的釣車,使古賢的隱逸生涯充溢著更為輕盈的精神背景,而釣車的收與縮也使隱者看上去顯得高深莫測,不論江河湖海多深多遠,一切盡在掌控。
在明人蔣嵩的《漁舟讀書圖》中,也可以看到釣車的蹤跡:一人讀書,另有船夫撐船,船篷上斜插著一支釣竿,釣竿靠上部分有一圓圈,也是繞線的轉(zhuǎn)輪,只不過畫得簡略,只取其意,可見釣車是當時漁舟的常見之物。
還有一幅刊刻于明萬歷三十七年的版畫《釣鱉圖》,可見明代釣車制式。該圖中有一老翁正在手搖線輪收起釣線,釣線的末端掛著一只鱉,正被拉出水面,老翁滿臉喜色,鱉則回身反拽、正在掙扎,造型極為生動。在這幅木刻版畫中,可以看到釣車線輪的尺寸進一步加大,輪轂中的輻條也極為密集,收線和放線也更加便捷。釣車的制作工藝及其使用技術(shù),都在民間傳播、不斷完善。
一般來說,釣車脫胎于古老的車釣之術(shù)。車釣之術(shù)出現(xiàn)于晉代,主要應(yīng)用于長江流域。先制一釣車,架設(shè)于水畔,這是一種木質(zhì)支架,將長線纏繞于車上,魚兒上鉤后,用車收線取魚。這種車釣,便于收放長線,也便于拖拽大魚。后來,因嫌架設(shè)釣車過于笨重,需要隨時架設(shè),不便隨身攜帶,于是,人們便把釣車縮小,放到了釣竿上,置于魚竿手柄前方的位置。這種巧妙的移形換位,是魚竿的一次飛躍,魚竿自此更加靈活。
釣鱉圖,據(jù)明刊本《三才圖會》
其實線輪裝置早在《墨子》一書中提及。墨子發(fā)明的一種名叫離勝車的兵器,是早期的一種大炮,它能向敵方發(fā)射一簇簇標槍。當時的標槍很昂貴、浪費不得,于是他們就在標槍上系上繩索,通過繞線輪和卷物器(即轆轤)使標槍回收以備再用。先人們根據(jù)這種兵器的原理發(fā)明了最安全的用具——釣魚竿上的繞線輪,這一發(fā)明由最早的軍用推廣至民用,立刻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
釣車的主要功用,在于得魚之后的收線功能。俗語云:放長線,釣大魚。若放長線至深水,收線時至為困難,甚至還有自縛之虞,久而久之,就有了線輪的巧思。唐代詩人陸龜蒙的《釣車》詩中寫道:“溪上持只輪,溪邊指茅屋。閑乘風水便,敢議朱丹轂。高多倚衡懼,下有折軸速。曷若載逍遙,歸來臥云族?!痹娭忻枥L了用釣車垂釣的情景,可見唐人使用釣車的熟稔程度。釣車上有輪子纏絡(luò)釣絲,既可放遠,也可迅速收回,從而避免了大幅度的身體運動,身不動膀不搖,端坐之間便可收大魚入手。使用釣車垂釣,甚至成為一種享受。陸龜蒙的《釣車》一詩,可謂得到了釣車的妙諦,也為他飄然出世的漁隱平添了幾多倜儻風流。
若說使用釣車的樂趣,自是非比尋常。駕一葉輕舟,上蓋翠篷遮風擋雨,載酒攜肴,飄蕩于江湖之上,有時把釣車掛在翠篷上,披蓑衣靜坐,看天凈月出,別有一番趣味。幸喜歷代詩家多喜釣車,才使得釣車的風雅不致湮沒。南宋詩人陸游《客思》詩云:“此生那得常飄泊,歸臥東溪弄釣車?!贬炣囁埔殉蔀闅w隱的良伴。五代譚用之《貽費道人》詩云:“碧玉蜉蝣迎客酒,黃金轂轆釣魚車。”釣魚車即“釣車”。又有韓退之《獨釣》詩云:“坐厭親刑柄,偷來傍釣車?!备邌ⅰ杜R頓里》詩之五:“斬伐憑樵斧,經(jīng)綸在釣車?!币葬炣囍€喻經(jīng)綸在腹,頗有顧盼自雄之意,似非真隱。而晚唐詩人陸龜蒙多年事漁,深得釣具之精微幽隱奧義,他甚至注意到了釣車放線時的細微聲響,“靜含風力有車音”,此聲雖細,卻足以令喜釣者心癢難耐、躍躍欲試。陸的好友皮日休也認為釣車深得己心,藉此足以“得樂湖海志”。
如今,我們早就用上了更為高級的釣車,比如線輪內(nèi)置、電動收線甚至聲吶探測技術(shù)的應(yīng)用,等等。高科技技術(shù)的加入,使得現(xiàn)代釣車成為全副武裝的“神器”,在垂釣中無往而不利,這于古人而言是難以想象的。不過,因環(huán)境污染、自然水體萎縮,古人泛舟江湖垂釣的樂趣,我們也很難享受到了。當我們拿著一竿現(xiàn)代化的釣車,垂釣于波光粼粼的人工水域之時,應(yīng)當不難想到,這是一個巨大的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