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小玲
蘇文忠公祠
地處關中平原的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是關中地區(qū)的咽喉之地,宋代時臨近西夏,為軍事要地。鳳翔曾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古稱雍州,唐至德二年(757),取“鳳凰鳴于岐,翔于雍”之意,改名為鳳翔府,今隸屬陜西省寶雞市。地因人傳,鳳翔東湖就因宋代文豪蘇軾而聞名至今。東湖位于陜西鳳翔縣城內(nèi)東南角,距離我的家鄉(xiāng)三十公里,小時候來過幾次,每次皆如過年般高興。長大后常匆匆路過。近日返鄉(xiāng),重游故地,忽然想起離最近的一次游覽竟是十幾年前。
“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此蘇軾《凌虛臺記》中語。一千多年以前東坡先生在此登臺而望,感慨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則臺之復位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此刻我也突然緊張起來,東湖是否也變了模樣,喜雨亭、凌虛臺、一覽亭是否風貌如昔?
記憶中東湖一度須購票進入,如今已完全免費開放,大門前新增廣場,三三兩兩的人群出進絡繹不絕。進門沿兩邊古樹新綠夾雜的小道前行數(shù)十米,古樹后隱隱綽綽的四個大字“東湖攬勝”。這四個字為蘇軾所題,看到頓時倍感親切如遇故人。繞過高大的木牌坊后豁然開朗。眾亭挺立,古樸精巧,前后錯落的倒影呈現(xiàn)于平靜的湖面。可見多年興廢疊作,修舊如舊,貌味如故,實屬難得。
東湖故稱“飲鳳池”。因周文王元年瑞鳳飛鳴過雍,在此飲水而得名。北宋仁宗嘉祐六年,年僅26歲的蘇軾通過制科御試,以大理寺評事赴任鳳翔府簽書判官。仕途的第一步,年輕氣盛的蘇軾春風得意,一路詩歌一路飲酒,臨行前還曾寫下“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詩句。到任之后見北方多有春旱,便極力主持除淤引水,改池為湖,植柳種蓮,并依地勢修建“君子亭”“宛在亭”,后遂更名為“東湖”。湖成后,蘇軾援筆作《東湖》詩,詩成即寄與遠在千里的弟弟蘇轍,足見喜悅之情。此后東湖歷年多有培植柳樹,“兩岸回環(huán)先生柳,一湖蕩漾君子花”,如今漫步東湖水荷交融,古柳搖曳,一景一物,別具匠心,總能感覺到盎然詩意。
眾多亭子中最為有名的無疑是喜雨亭。據(jù)說宋嘉祐七年,逢春旱。五日不雨則無麥,蘇軾日夜焦慮,替太守四出求雨,不久后雷聲轟轟,老天突降甘霖,且“一雨三日”,緩解旱情,眾人大喜,歡呼雀躍,恰在這時蘇軾主持修建的園亭建成,借勢隨緣,故取名”喜雨亭”。后寫下膾炙人口的《喜雨亭記》一文,文中句句關乎國計民生,款款憂民之心,充盈于字里行間。喜雨亭長方頂,四面翹角,前后四個柱子,亭頂獸紋圖案彰顯宋代簡潔大氣的審美特征。石碑因多次的遷移和室外的風蝕,碑文已經(jīng)十分模糊。喜雨亭原址在鳳翔府衙內(nèi),后人為了紀念坡翁,將其遷建于東湖。同遷者還有凌虛臺。
喜雨亭
鴛鴦亭
宋嘉祐八年正月,陳公弼任鳳翔府知府。陳公弼是蘇家的世交,年長蘇軾23歲,任職鳳翔時為官已30余年。蘇軾初涉仕途,年輕氣盛,當時以能文名揚,而陳太守于大小公文均嚴謹對待,嚴格審查且親動“刀斧”。時間長了,蘇軾難免心生不悅,二人嫌隙頻生。不久,陳公弼命人在官舍的后園掘地取土建一高臺,以觀終南勝景,并取名“凌虛臺”,命蘇軾撰文以記其盛。蘇軾遂將心中一些不滿情緒借題發(fā)揮寫入《凌虛臺記》。文中多有諷刺之意,把凌虛臺的意義化為烏有。本以為陳公弼又會像以往那樣對文章進行修改。誰知,陳太守看后哈哈大笑說,看來子瞻對我有意見啊!我和蘇家世交,我是蘇洵的長輩,視之就像自己的兒子,看子瞻就如自己的孫子一般。平時之所以那樣對待他,就是擔心他年少得志會驕矜自滿,恐不可長遠。隨之命《凌虛臺記》一字不改刻于石碑,立于臺前。這件事使蘇軾內(nèi)心很受震動。
后來蘇軾宦海幾經(jīng)沉浮,才明白了陳公弼臉黑心慈、有意磨煉他的苦心,慚愧之余隨即寫《凌虛臺詩》一首,其中有:“才高多感激,道直無往還。不如此臺上,舉酒邀青山。青山雖云遠,似亦識公顏”等語。18年后,在陳公弼兒子的邀請下為其寫《陳公弼傳》,文中亦提及此事:“軾官于鳳翔,實從公二年。方是時,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屢與公爭議,至形于顏色,已而悔之……”后世人將《凌虛臺詩》加刻于凌虛臺之北,一“記”一“詩”,南北呼應,終使兩位忘年之交的雅量與才華鑄就一段仕林佳話,亦為東湖留存一段人文掌故。
后世之人為了緬懷蘇軾,不斷修葺東湖,陸續(xù)修建望蘇亭、洗硯亭、雁南亭、不系舟、會景堂、一覽亭、春風亭,每個亭都有動人的故事,而每個故事都離不開蘇軾。鴛鴦亭是紀念蘇軾和夫人王弗伉儷情深所建。蘇公祠規(guī)模宏大,氣象莊嚴,建有正殿、同笑山房、鳴琴精舍等附屬建筑,前院影壁上鐫刻著蘇東坡二千余字的名篇《思治論》。
東湖因東坡而名顯,蘇軾之千古名文亦生發(fā)于鳳翔形勝、東湖風物。東湖和蘇軾的一場際遇,見證了宋代士人胸懷“致君堯舜上”的匡濟之志和憂民所憂、喜民所喜的仁者之心。如今大理石雕刻的蘇軾像立于東湖之畔,任春日柳絮飛滿湖面,盛夏芙蕖舒卷開謝,讓人聯(lián)想起“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況味與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