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蔓
(華南師范大學 廣東廣州 510000)
梅州客家山歌不只是當?shù)氐闹匾囆g形式,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一。筆者在調研過程中,通過問卷數(shù)據(jù)分析和訪談的方式,以期形成更大范圍的山歌普及與傳播,讓更多的人們了解這一文化形式,最終推動梅州客家山歌在更大范圍內的普及與傳播。
筆者從當?shù)貓D書館、中國知網(wǎng)等數(shù)據(jù)知識平臺檢索資料后發(fā)現(xiàn),梅州客家山歌研究論文總體數(shù)量少、方向單一。當?shù)厣礁璧膫鞒袣v來都是口口相傳,年輕一輩對客家山歌的普及率不高,興趣不強。山歌演唱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情況日益嚴重。
筆者通過梅州當?shù)剡M行專項調查,豐富當?shù)厣礁璧难芯繑?shù)據(jù),整理分析為當?shù)厣礁璋l(fā)展夯實研究基礎。為搶救和保護梅縣客家山歌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和理論基礎,對于保存客家文化,豐富中華文化,豐富客家人文化生活具有重大意義。
溫丹妮在《梅縣民間客家山歌現(xiàn)狀調查研究》中提到,山歌從“舊社會”到多元化的現(xiàn)代社會,傳唱方式盡管有所變化,但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曾改變[1]。
傳承梅州客家山歌,有利于加強人們對當?shù)厣礁璧年P注與重視,讓人們重燃起對于山歌的興趣與熱愛,加強山歌在當?shù)氐奈?、影響力、?chuàng)造力。同時,也有利于讓政府及有關部門對山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重視,制定相關政策,加大對山歌的支持力度,以改善當?shù)厣礁鑲鞒?、傳播方面的困難,為山歌愛好者帶來更大的便利與支持,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這一音樂文化史上的瑰寶。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泵分菘图疑礁璧膫鞒信c弘揚,不僅對當?shù)赜兄匾饬x,對于我國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與文化軟實力的增強也有著重要作用。
謝歡在《客家山歌之比較顯微民間音樂傳承中的“文化血緣”》中提到,近幾年梅縣地區(qū)緊抓住實施“文化強省”和“文化強市”發(fā)展戰(zhàn)略這一機遇,不斷擴大對客家文化的宣傳力度,完善客家文化的各個領域,提高群眾對客家文化的多層認識[2]。
傳承梅州客家山歌有利于響應相關文化政策的號召,結合當?shù)亻_展的“中國客家山歌節(jié)、《客家意象》大型舞臺歌舞表演、梅州市群文音樂作品研討會”等活動,打造梅州當?shù)貎?yōu)秀文化品牌,擴大梅州客家山歌的影響力。同時,梅州客家山歌的不斷傳播,有利于增強梅州客家人民的文化凝聚力,此外,山歌獨特的形式與內容,有利于推動我國文化多元發(fā)展,有利于為我國當代音樂發(fā)展創(chuàng)作提供新的靈感,推動我國音樂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筆者通過大量文獻研究和梳理,發(fā)現(xiàn)我國對于客家山歌的文化意義和發(fā)展方式都有進行研究,但是更多的是在理論上的研究,并且發(fā)現(xiàn)這些文獻都明確指出了方面存在困境——客家山歌受眾層面局限于中老年人。年輕人大多喜歡流行音樂,這進一步加大了客家山歌推廣的難度,形成惡性循環(huán),很難發(fā)揮客家山歌在客家文化中的傳承作用。比如,客家山歌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客家山歌對國家軟實力提升的必要性等,較少涉及具體實踐方式,且更多是對于所有客家地區(qū)的山歌的研究。每一個地區(qū)由于其發(fā)展水平不同,客家山歌展現(xiàn)的問題也不同。因此,筆者把范圍鎖定在梅州,為梅州客家山歌的傳承尋找新路徑。
本研究側重于梅州客家山歌,因此可將客家山歌定義為:源于古代民歌并受少數(shù)民族民歌等其他民歌影響的、由客家人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梅州市的民間歌曲。其范圍從清代開始,一直延伸至當代。
客家山歌的傳統(tǒng)傳承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山間田野的即興唱和,二是民間藝人的山歌傳承,三是民間宗教人士的山歌傳承。其中,山間田野的即興演唱與客家人的勞動生活、個人情感的宣泄、男女戀愛以及相思離別等密切相關。再有,劉曉春在《客家山歌的傳承方式——以梅州市與興國縣為對象》中提到,民間宗教人士的山歌傳承則是與客家地區(qū)普遍流行的“跳覡”相關,是客家山歌中比較特殊的傳承方式。
同時,該文獻提到:“客家山歌的傳承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從山間田野的演唱進入到大庭廣眾的娛樂休閑;從主要表現(xiàn)‘郎搭妹妹搭郎’的男女愛情生活到與民族國家的現(xiàn)代化運動相結合;從口耳相傳到借助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的廣泛傳播;從個人的自我娛樂到民間各種山歌群體的有組織表演?!笨图疑礁璧漠敶鷤鞒兄饕⒅貏F演出,機構保護發(fā)展為主,開展山歌進校園,山歌進旅游區(qū),非遺大學堂等活動。
因此,筆者對梅州市文化館、梅州市文化館山歌幼苗培訓班、梅州市銀聲客家山歌合唱團、梅州市山歌劇團、梅州市客家山歌協(xié)會進行了調研,具體內容如下。
(1)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梅州市文化館)
梅州市文化館屬于國家二級文化館,在組織藝術創(chuàng)作,參加全國、省、市各類藝術大賽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特別是在打造群文輔導骨干隊伍,推動社區(qū)群眾文化建設,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同時,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中心開發(fā)了一個名為“聽山歌,傾聽客家天籟”的小程序,提供了聽客家山歌的公益性網(wǎng)絡渠道,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客家山歌文化。
(2)梅州市文化館山歌幼苗培訓班
山歌幼苗培訓班由國家級非遺項目梅州客家山歌代表性傳承人趙文有、廖建隆等老師進行授課。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里,學員將接受形體訓練、山歌唱腔、民俗舞蹈和協(xié)作表演等方面的專業(yè)培訓,培訓結束后將獲頒結業(yè)證書,并進行結業(yè)匯報演出。屆時,老師們還將從中吸收表現(xiàn)優(yōu)異者,納入第十二屆客家山歌幼苗培訓班(一年制)繼續(xù)接受免費培訓。
(3)梅州市銀聲客家山歌合唱團
梅州市銀聲客家山歌合唱團成立于2008年8月,成員均是市直單位離退休的老同志,他們熱愛生活,喜愛歌唱,本著老有所樂、無私奉獻、服務社會的原則自發(fā)組建起來的。目前共有50多名團員。
(4)梅州市山歌劇團
梅州山歌劇團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是在客家山歌、小調、宗教音樂、客家歌舞、竹板歌說唱等民間藝術的基礎上融合多個外來劇種的表現(xiàn)手法而形成的地方戲曲劇種,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擅演現(xiàn)代戲。劇種分布于廣東梅州、河源、福建龍巖、江西興國、廣西賀州等廣大客家地區(qū),傳播至東南亞等海外華人聚居地。
(5)梅州市客家山歌協(xié)會
梅州市客家山歌協(xié)會成立于2010年,現(xiàn)有會員60多人。會員們聚在松口作述山歌文化大樓交流,每年還會在春節(jié)和中秋舉行大型活動,讓大家歡聚一堂感受松口山歌的魅力。
筆者針對107份調查問卷,根據(jù)問卷中所提及的多種阻滯梅州客家山歌發(fā)展的問題,總結出人們認為的梅州客家山歌發(fā)展面臨的排名前三位的問題分別是:演唱人員斷層、宣傳力度不夠和受多元文化沖擊。
針對上述三種梅州客家山歌面臨的困境,我們以人們對梅州客家山歌的了解程度作為梅州客家山歌的普及率大小,對以上三種困境進行相關性分析,從而可以得出三種困境對梅州客家山歌發(fā)展的影響程度。
對于“演唱人員斷層”這個問題,我們認為是年輕一代缺乏意愿去作為傳承人,對梅州客家山歌進行繼承發(fā)揚。由問卷的第17題可知,當代父母對自家孩子學習梅州客家山歌的支持度,以此分析“演唱人員斷層”的程度——家長的支持度越高,孩子學習梅州客家山歌的可能性就越大,從而演唱人員斷層的困境將弱化。
對于“宣傳力度不夠”這個問題,我們設計了問卷的第6題,可以得到人們對梅州客家山歌的了解程度,了解程度越高,則代表宣傳力度比較強大。
對于“多元文化沖擊”這個問題,我們認為在多元文化沖擊的情況下,人們可能會傾向于選擇學習自己認為有趣的文化,而對其他文化的興趣略低,進而“多元文化沖擊”會影響人們對客家山歌的興趣程度。針對此問題,我們設計了第7問,進行調查現(xiàn)在的人們對客家山歌的喜愛程度。
對第6、7、17和第13題進行spss的相關性分析,得到以下結果:
從中可以看出,第17題與第13題的數(shù)據(jù)相關系數(shù)為負值,由于樣本數(shù)的問題,其相關度無法直接反映;而從第6、7題與第13題的數(shù)據(jù)的相關系數(shù)可以看出,“宣傳力度不夠”和“多元文化沖擊”與梅州客家山歌的普及率有很大的關系——其中,宣傳力度比外界文化的沖擊對梅州客家山歌的影響更大。
從此次的困境分析可以得出,宣傳力度的大小對梅州客家山歌的影響最為顯著,為促進梅州客家山歌的蓬勃發(fā)展,我們應從宣傳方式、宣傳強度開始著手。此外,宣傳力度與多元文化的影響的相關系數(shù)為0.46**,可見提升宣傳力度的同時,一定程度可以使多元文化的影響弱化,進而達到促使梅州客家山歌達到傳播最優(yōu)的效果。
梅州客家山歌作為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的項目,同時也是梅州客家人的精神文化載體,其思想文化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是客家精神之所在。梅州客家山歌作為梅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與發(fā)展梅州客家山歌對于推動梅州當?shù)氐奈幕衽d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客家山歌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據(jù)此,筆者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政府需持續(xù)高度關注梅州客家山歌的發(fā)展,以基本民情為基礎,結合梅州客家地區(qū)的特點,通過政府推出政策,官方引導實施的形式,全面激起青少年一代對梅州客家山歌的興趣,引領下一代學習傳承梅州客家山歌?;诟骺h區(qū)山歌風格特點不一的情況,建議在各縣區(qū)下設二級山歌文化保護協(xié)會、山歌劇團等,選取當?shù)乜图疑礁鑲鞒腥?、客家山歌大師作為領頭人,形成源本統(tǒng)一又各具特色的客家山歌傳唱環(huán)境。加大對客家山歌的人力物力方面投入,解決山歌傳承的后顧之憂。
第二,從娃娃抓起,堅定不移地推行梅州客家山歌進校園政策。在教育部2021年7月28日頒行“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堅定不移地推行梅州客家山歌進校園政策,甚至讓梅州梅州客家山歌進入青少年課余生活都非常有必要。呼吁青少年傳唱梅州客家山歌,一方面,響應中央號召,進一步減輕孩子們的負擔;另一方面,在豐富孩子們的精神生活同時,對梅州客家山歌的進一步傳承與發(fā)揚也起著積極作用。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堅持推行一周一節(jié)客家山歌的學習課程,組建梅州客家山歌興趣班、校園山歌劇團。在課余時間邀請山歌大師集中對孩子們進行客家山歌的傳唱教學,定期舉行校內外的山歌比賽與山歌文藝匯演。當?shù)亟逃块T及學校應堅定不移地推行山歌進校園政策,加大校園內山歌的傳唱力度,讓梅州客家山歌的傳承教育從娃娃抓起,從孩子們的興趣抓起。
第三,建議梅州當?shù)亟逃块T及宣傳部門加大宣傳力度,通過舉辦山歌節(jié)、山歌擂臺賽等,營造全社會傳唱梅州客家山歌的氛圍,提高客家人民對于客家山歌傳承的重視程度。在《傳承發(fā)展客家山歌之我見》中提出,可以通過官方媒體如梅州日報,官方公眾號及各大自媒體平臺不斷宣傳推廣客家山歌,舉辦多種形式的山歌比賽,讓客家山歌真正意義上地走出梅州,走向全省全國甚至全球,讓海內外更多人了解梅州客家山歌,傳承發(fā)揚梅州客家文化。
第四,加大對梅州客家山歌的創(chuàng)新性改革。在《淺析客家山歌文化的傳承及保護》中對客家山歌的傳承提出了兩點建議。首先,應對梅州客家山歌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深度剖析其文化內涵,挖掘整理原始山歌的唱法腔調。其次,在傳承客家山歌原始唱法和腔調的同時,保留梅州客家山歌的風味特色,吸收現(xiàn)代音樂和梅州地區(qū)以外的客家歌曲的精華,打造老一輩可以接受、年輕一代喜聞樂見的新版客家山歌。只有在不改變客家山歌特點特色的原則上,在傳承中對客家山歌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改革,才能讓客家山歌更好地傳承與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