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慧 高小躍 李華玥 鄭通彥
(中國北京 100045 中國地震臺網(wǎng)中心)
在影響人類的各類自然災害中,洪水、熱帶氣旋、干旱和地震造成的破壞嚴重,經(jīng)濟損失重大,其中地震災害所致人員傷亡多,是世界上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鄭遠長,2000;Fu et al,2020)。地震具有突發(fā)性、不可抗性、瞬間爆發(fā)的巨大破壞性和地區(qū)集中性等特點,其社會危害性大,往往造成人類的恐懼,其造成的后果遠大于其他自然災害(尹之潛等,2004)。全球每年地震達百萬次以上,發(fā)生6 級及以上地震每年約140 次(馬宗晉,1990)。2021 年國外6 級以上地震次數(shù)低于140 次,但較前2 年有所增加(李華玥等,2020,2021)?;谥袊卣鹋_網(wǎng)中心(CENC)和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的全球地震目錄,以EM-DAT(OFDA/CRED)國際災害數(shù)據(jù)庫和各類新聞報道為數(shù)據(jù)來源,匯總全球地震災情信息,結合國外歷年地震災情資料,歸納總結2021 年全球地震活動特點,列舉國外重大地震災害損失情況,分析其震害特點,為防災減災救災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支撐,為未來地震災害應急準備工作的開展提供指導和借鑒。
根據(jù)中國地震臺網(wǎng)觀測數(shù)據(jù)統(tǒng)計,2021 年1 月1 日至12 月31 日,全球共發(fā)生6 級及以上地震115 次,其中6.0—6.9 級地震96 次,7.0—7.9 級地震18 次,8.0 級以上地震1 次,地震仍集中于全球地殼運動活躍的2 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圖1)。震級最大地震為7 月29 日美國阿拉斯加以南海域8.1 級地震,此為2018 年8 月以來全球首次發(fā)生的8 級以上地震。2021 年,我國大陸地區(qū)發(fā)生6 級及以上地震4 次,最大地震為5月22 日青?,敹?.4 級地震。
圖1 2021 年全球6 級以上地震分布Fig.1 Map of worldwide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above 6 in 2021
2019 年和2020 年全球地震活動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2021 年全球7 級以上地震活動有所增強,地震頻次為19,相比2011—2020 年年均頻次16.2 偏高[圖2(a)]。在2021 年全球發(fā)生的7 級以上地震中,淺源地震14 次,中源地震4 次,深源地震1 次。從震級時序來看,7 級以上地震發(fā)生時間分布不均,集中于1—3 月、7 月底至10 月初以及12 月3 個時段,其他時間相對平靜[圖2(b)]。
圖2 2011—2021 年全球7.0 級以上地震頻次(a)和2021 年地震震級時序(b)Fig.2 Frequency map of magnitude above 7 for the earthquakes worldwide(a) from 2011 to 2021 and time series map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in 2021 (b)
2021 年,全球66 次以上地震災害至少造成2 800 人死亡(含失蹤),16 181 人受傷,死亡人數(shù)與近十年全球地震災害平均死亡3 809 人(錢庚等,2021)相比明顯偏低。本年度國外6 級以上地震110 次,其中22 次造成人員傷亡,共計2 737 人死亡(含失蹤),至少15 103 人受傷(表1)。2021 年國外地震災害程度與前2 年相比有所加重,造成10 人以上死亡的地震有5 次,其中8 月14 日發(fā)生在海地地區(qū)的7.3 級地震死亡人數(shù)最多,至少2 577 人死亡(含失蹤者329 人)。
表1 2021 年國外6 級及以上地震災害人員傷亡統(tǒng)計Table 1 List of foreign earthquake disasters of magnitude 6 or higher in 2021
北京時間2021 年1 月15 日02 時28 分(當?shù)貢r間01 時28 分),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發(fā)生6.2 級地震,震中位于(3.04°S,118.99°E),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造成107人死亡,3 人失蹤,826 人受傷,近2 萬人因地震流離失所,直接經(jīng)濟損失逾8 219 億印度尼西亞盾。地震動持續(xù)5—7 s,并發(fā)生數(shù)十次余震,主震西北部于12 h 前發(fā)生5.6 級前震,引發(fā)多處山體滑坡。此外,地震造成4 個縣遭受大面積破壞,包括州長大樓在內的7 000多間房屋和建筑被毀壞(圖3),多個發(fā)電站受損,電力中斷。
圖3 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6.2 級地震造成州長大樓倒塌Fig.3 Gubernatorial building of West Sulawesi,Indonesia
蘇拉維西位于印度尼西亞東部,受澳大利亞板塊、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海板塊和桑達板塊的相互作用,形成復雜而獨特的地質構造環(huán)境(USGS,2021)。此次地震震中靠近西蘇拉維西省首府馬穆朱市的Mamuju-Majene 逆沖斷層沿線,該斷層活動也是引發(fā)1969 年印度尼西亞7 級大地震和震后海嘯的原因。
北京時間2021年4月10日15時(當?shù)貢r間14時整),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以南海域發(fā)生6.0級地震,震中位于(8.85°S,112.50°E),震源深度70 km。此次地震為中源地震,是東爪哇海岸斜滑斷層作用的結果,包括巴厘島和日惹在內的遙遠地區(qū)均有震感。此次地震造成10 人死亡,104 人受傷,1.6 萬余間房屋不同程度的損壞(圖4),在東爪哇地區(qū)引發(fā)了山體滑坡。地震發(fā)生后,當?shù)卣⒓磫討表憫?,派遣工作小組赴現(xiàn)場進行調查,建立臨時避難所安置災民,進行災后重建和補償?shù)群罄m(xù)工作。
圖4 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以南海域6.0 級地震造成的房屋墻體脫落Fig.4 Damage to the exterior of a building in East Java,Indonesia
北京時間2021 年7 月31 日01 時10 分(當?shù)貢r間7 月30 日12 時10 分),秘魯發(fā)生6.3級地震,震中位于(5.00°S,80.65°W),震源深度30 km。此次地震造成至少721 人受傷,距震中最近的蘇拉納市震感強烈,當?shù)夭糠只A設施和公共建筑遭到破壞,至少187 所房屋受損。
北京時間2021年8月14日20時29分(當?shù)貢r間09時29分),海地地區(qū)發(fā)生7.3級地震,震中位于(18.35°S,73.45°W),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最大烈度達到Ⅷ度,共造成至少2 248 人死亡,329 人失蹤,12 763 人受傷,經(jīng)濟損失估計超過15 億美元,約占該國國內生產(chǎn)總值的10%。主震后記錄到900 多次余震,最大余震震級5.8。此次地震造成13.75萬余間房屋不同程度受損(圖5),大量商業(yè)建筑和禮拜場所毀壞;受災人口逾80 萬人(包括25 萬兒童),其中80%以上居住在農(nóng)村,與城市相比,農(nóng)村地區(qū)毀壞房屋是城市的5—7 倍。
圖5 海地7.3 級地震造成的房屋破壞Fig.5 Housing damage caused by the MS 7.3 earthquake in Haiti
此次地震是2021 年全球死亡人數(shù)最多的地震,是繼2018 年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7.5級地震以來人數(shù)傷亡最多的地震,也是2010 年以來海地遭受的最嚴重的地震災害。
海地地處加勒比板塊和北美板塊的交界地帶,地震活動活躍。此次地震是海地首都太子港以西約125 km 的Enriquillo-Plantain Garden 斷裂帶斜向逆沖運動的結果(USGS,2021)。
北京時間2021 年9 月8 日09 時47 分(當?shù)貢r間9 月7 日20 時47 分),墨西哥格雷羅峽谷南部發(fā)生7.1 級地震,震中位于(17.12°N,99.60°W),震源深度30 km。此次地震最大烈度達Ⅷ度,震害造成13 人死亡,23 人受傷,至少160 萬人受到地震影響。該地震是墨西哥自2020 年7.4 級地震以來發(fā)生的最大地震,格雷羅40 個城市至少8 700 座建筑物遭受破壞,數(shù)十處山體滑坡造成公路和房屋被掩埋(圖6),多處道路坍塌,50 余起氣體泄漏事件發(fā)生,包括墨西哥城在內的5 個州電力中斷。震后10 min,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發(fā)布地震海嘯警報。
圖6 墨西哥7.1 級地震造成山體滑坡Fig.6 MS 7.1 earthquake in Mexico caused landslides
墨西哥作為世界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qū)之一,地處3 個構造板塊的交界處,此次地震是加勒比板塊和科科斯板塊俯沖帶附近的逆沖斷層引發(fā)的,該發(fā)震位置已有110 多年沒有遭受到大地震的襲擊,墨西哥地震學家對其保持高度警惕,不排除有8.0 級大地震發(fā)生的可能性。
北京時間10 月7 日06 時01 分(當?shù)貢r間凌晨03 時01 分),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哈爾奈市附近發(fā)生5.8 級地震,震中位于(29.95°N,67.95°E),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最大烈度達Ⅶ度,造成至少27 人死亡,15 人失蹤,300 人受傷。災區(qū)大部分房屋由泥土和石頭建造,抗震性能差,倒塌率高(圖7)。地震在凌晨發(fā)生,居民安睡,屋頂和墻壁倒塌不能及時避險,是導致人員死亡的主要原因。此次地震引發(fā)至少116 處山體滑坡,救災道路阻塞,救災物資運輸延遲,干擾了救援和恢復工作的推進。
圖7 巴基斯坦5.8 級地震造成房屋倒塌Fig.7 Housing damage caused by the MS 5.8 earthquake in Pakistan
巴基斯坦受到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正在發(fā)生的斜向匯聚的影響,是一個地震多發(fā)國家。USGS 資料顯示,此次地震發(fā)生由蘇萊曼山脈和中布拉灰?guī)X褶皺—逆沖帶逆沖斷層破裂引起。在過去100 年內,震中250 km 范圍內發(fā)生21 次6.0 級以上地震,強震活動較為活躍(USGS,2021)。
北京時間2021 年11 月28 日18 時52 分(當?shù)貢r間05 時52 分),秘魯北部洛雷托地區(qū)發(fā)生7.3級地震,震中位于(4.50°S,76.70°W),震源深度100 km。此次地震最大烈度達Ⅷ度,造成至少12 人死亡,136 人受傷,2 200 余人無家可歸。災區(qū)大部分房屋由泥土和石頭建造,大約2 600 間房屋遭到破壞,其中772 間房屋損毀。部分公路被山體滑坡掩埋,學校、教堂及部分古建筑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此次地震是秘魯自2019 年5 月以來遭受的最大一次地震,秘魯全境以及鄰國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均有震感。根據(jù)秘魯?shù)厍蛭锢硌芯克兔绹鳸SGS 的分析,秘魯北部板塊之間的匯聚速度約70 mm/a,影響南美洲西部的地震活動幾乎均為該持續(xù)俯沖的結果(USGS,2021)。
(1)2021 年國外共發(fā)生6 級以上地震110 次,有22 次造成人員傷亡。死亡人數(shù)占當年全球地震致死人數(shù)的97.75%,比2019 和2020 年偏高,比2018 年略低。此外,2021 年國外7 級及以上地震頻次相比2011—2020 年的年均15.7 次偏高,震害死亡人數(shù)則比前10 年年均(約3 645 人)偏低(圖8)。
圖8 近10 年國外6 級以上地震災害造成人員死亡對比Fig.8 Comparison of deaths caused by foreign earthquake disasters of magnitude above 6 in the last 10 years
(2)地震災害相對集中,多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在22 個國外6 級及以上成災地震中,21 個地震發(fā)生在2 大地震帶及附近。海地7.3 級地震、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6.2 級地震和秘魯6.3 級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其中震害所致死亡和受傷人數(shù)分別占比98.17%和94.75%。
(3)災區(qū)房屋抗震性能差與次生災害重是導致人員傷亡的重要原因。人員傷亡較大的幾次地震均發(fā)生在經(jīng)濟落后、房屋抗震性能較差地區(qū),如海地7.3 級地震80%的受災人口居住在農(nóng)村,巴基斯坦5.8級地震和秘魯北部7.3級地震災區(qū)大部分房屋由泥土和石頭建造。此外,地震引發(fā)了一系列嚴重的次生災害,文中列舉的7 次地震中,至少有5 次引發(fā)山體滑坡,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海地等部分沿海地區(qū)還引發(fā)了海嘯。因此,提高房屋抗震性能,嚴防地震次生災害,是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措施,應引起高度重視(任靜等,2021)。
(4)地震災害損失與地區(qū)人口密度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密切相關。震級相當,震中附近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越低、人口越多,人員傷亡的可能性越大。例如:海地(2021 年人均GDP 為923 美元,震中人口密度為310 人/30″)、印度尼西亞(2021 年人均GDP 為 5 202 美元,震中人口密度為192 人/30″)、秘魯(2021 年人均GDP 為 7 938 美元,震中人口密度為998 人/30″)等國家與日本(2021 年人均GDP 為 4.02 萬美元,震中人口密度為280 人/30″)、希臘(2021 年人均GDP 為 1.76 萬美元,震中人口密度為17 人/30″)等發(fā)達國家相比,經(jīng)濟欠發(fā)達、人口密度較高,人員傷亡數(shù)量較多。
事實上,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jīng)濟損失與地區(qū)人口密度、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房屋抗震性能和次生災害等多種因素相關,而各因素之間又相互關聯(lián)和影響,甚至發(fā)震時刻的不同也有可能導致人員傷亡的較大差異。防震減災工作任重而道遠,不僅要從地震本身入手,還要在社會經(jīng)濟和人文素質等多方面開展相應工作,以達到綜合防災減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