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錫良,梁森苗,俞浙萍,任海英,孫 鸝,林 瑞,張淑文,戚行江
(浙江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 園藝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21)
楊梅是我國南方的特色經(jīng)濟果樹,樹形優(yōu)美,四季常綠;果實顏色鮮艷,富含黃酮、多酚、氨基酸等活性物質(zhì),具有抗氧化、降糖、降脂、抑制腫瘤等功能特性,深受消費者青睞。2004年以來,發(fā)現(xiàn)了危害楊梅產(chǎn)業(yè)的凋萎病,現(xiàn)已逐步向全國其他楊梅產(chǎn)區(qū)陸續(xù)擴散。楊梅凋萎病的病原菌為異色擬盤多毛孢()和小孢擬盤多毛孢(),主要定殖于楊梅枝干,也可以侵染楊梅葉片引起葉斑病,進而導致樹體枝條和樹干干枯,影響楊梅樹體對氮、鈣等營養(yǎng)元素的吸收和傳遞,降低根際菌根活力,最終導致樹體死亡。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楊梅產(chǎn)區(qū)發(fā)生了一種新病害——衰弱病,該病害多發(fā)生于盛產(chǎn)期果園,發(fā)病果園未見明顯的發(fā)病中心。衰弱病發(fā)生后楊梅樹體須根減少,韌皮部和木質(zhì)部顏色加深,后期根系出現(xiàn)腐爛癥狀,病癥逐年加重,直至死亡。楊梅凋萎病和衰弱病均是危害楊梅產(chǎn)業(yè)的重要病害,造成了嚴重經(jīng)濟損失,影響了產(chǎn)業(yè)持續(xù)發(fā)展。
目前,對楊梅凋萎病、衰弱病兩種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發(fā)病規(guī)律及防治策略方面,對兩種病害的判斷和區(qū)別主要以樹體表現(xiàn)憑經(jīng)驗進行鑒別,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不利于采取準確防治措施。由此,本研究擬通過多年經(jīng)驗總結健康、衰弱病、凋萎病樹體的典型表現(xiàn),測定不同狀態(tài)樹的根、枝條、葉片、花芽等組織的多種生理指標,以及葉片擬盤多毛孢()ITS序列()相對表達量等數(shù)據(jù),篩選不同狀態(tài)樹的顯著差異指標,用于評價不同狀態(tài)樹的量化指標,旨在為準確鑒別楊梅樹健康狀態(tài)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
2021年1月,分別在浙江文成、青田、仙居、蘭溪、上虞等楊梅產(chǎn)區(qū)代表性果園(果園管理水平中等),開展健康、衰弱病、凋萎病楊梅樹調(diào)查與取樣,品種為東魁;采集樹冠滴水線附近根系、一年生枝條、成熟葉片、花芽等不同組織樣品(表1),每個樣品含3個重復,每重復中花芽樣本5 g左右,其余組織樣本10 g以上;樣品采集后置于干冰中保存,帶回實驗室后置于-20 ℃冰箱中保存,用于后續(xù)實驗。葉綠素相對含量(SPAD)采用美能達的SPAD-502葉綠素儀測定,每份樣品測定10片葉子。
表1 楊梅樣本采集信息
采用分光光度法測定不同組織的CAT活性、HO含量、LPO含量、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DHA含量,組織樣品經(jīng)不同測定指標對應的試劑盒(購自蘇州科銘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處理(參考試劑盒說明書)后進行測定,每樣本設置3次重復測定。
利用上述健康、衰弱病和凋萎病的樹體葉片,利用CTAB-KAc法提取葉片和擬盤多毛孢混合RNA。使用天根的TIANScript ll cDNA第一鏈合成試劑盒反轉(zhuǎn)錄,獲得混合cDNA;利用實時熒光定量PCR(qRT-PCR)原理,建立了序列相對表達量直接測定方法:以混合cDNA為模板,采用任海英等研究中定量引物Pvm1L和Pvm1R,以持家基因為內(nèi)參基因設計引物MyTUB2_qF和MyTUB2_qR(表2),采用天根FastFire qPCR Premix(SYBR Green)試劑盒進行qRT-PCR反應,采用10 μL反應體系:cDNA模板1 μL,正向引物0.5 μL,反向引物0.5 μL,2×FastFire qPCR PreMix 5 μL,RNase-Free ddHO 3 μL;反應程序為:預變性95 ℃ 1 min;變性95 ℃ 5 s,退火55 ℃ 10 s,延伸72 ℃ 15 s,38 個循環(huán)。
表2 qRT-PCR引物序列
以內(nèi)參基因?qū)腃值,對所有qRT-PCR反應進行標準化計算,并通過公式2-ΔΔC獲得不同樣本的相對表達量。利用箱式分析法計算酶活、相對表達量的上四分位數(shù)()、中位數(shù)()、下四分位數(shù)(),四分位區(qū)間(inter-quartile range,)=-,下異常值=-1.5,上異常值=+1.5,公式計算、圖形繪制使用Excel 2016軟件進行。
通過在浙江楊梅主產(chǎn)區(qū)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健康樹根系發(fā)達、新根生長明顯,葉片濃綠,葉綠素相對含量(SPAD)在35.0~50.8,新梢分春、夏、秋季等不同時期正常抽生、樹體健壯,常規(guī)管理、正常年份條件下,年度結果數(shù)量無明顯增減幅度,果實顏色鮮艷,酸甜適口,樹體壽命可長達百年(圖1-a)。
衰弱病樹大部分老、熟葉片脫落,只存留頂端外圍少量暗綠、發(fā)黃、無光澤的葉片,SPAD在25.2~37.5,新梢抽生困難,結果量增多,果實小而酸,品質(zhì)差,發(fā)病2~4 a后樹體死亡,無明顯集中暴發(fā)期,為非侵染性病害,無法通過觀測氣候因素建立測報模型進行預測(圖1-b)。
凋萎病樹,發(fā)病初期樹體上冠部枝梢出現(xiàn)零星葉片急性青枯,SPAD在20.1~44.3,始現(xiàn)病癥多數(shù)在幼嫩枝梢中上部位,頂部、外圍枝條及內(nèi)膛枝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生,癥狀初現(xiàn)時葉片青枯、凋而不落;樹干以及根的木質(zhì)部變褐色;翌年春季發(fā)病癥狀減輕,甚至可正常抽梢生長與結果。主要在夏末秋初開始出現(xiàn)病癥,于9月至翌年3—4月集中暴發(fā);由此反復2~3 a后,伴隨枝干韌皮部開裂,根系枯死,樹體死亡(圖1-c)。
a,健康樹體;b,衰弱病樹體;c,凋萎病樹體。a, Healthy tree; b, Decline tree; c, Twig blight tree.圖1 不同楊梅樹體狀態(tài)表現(xiàn)Fig.1 Different status performance of Chinese bayberry trees
健康、衰弱病、凋萎病狀態(tài)間枝條CAT活性分別在27.12~79.10 nmol·min·g、31.64~79.10 nmol·min·g、33.90~89.27 nmol·min·g;根CAT活性分別在117.52~386.46 nmol·min·g、46.71~225.43 nmol·min·g、47.46~220.91 nmol·min·g;在箱式圖和異常值分析中發(fā)現(xiàn)(圖2-a),枝條和根CAT活性在健康與其他兩種樹體間均存在極顯著性差異(0.001≤<0.01),但是枝條CAT活性在健康與其他樹體狀態(tài)間,指標有數(shù)值范圍重疊,不適于作為明顯區(qū)別指標;而根CAT活性在去除異常值后健康樹體分布范圍為:117.52~280.67 nmol·min·g,其余兩種樹體為46.71~225.43 nmol·min·g,數(shù)據(jù)重疊范圍相對較小,可作為輔助判斷樹體健康與否的指標。
健康、衰弱病、凋萎病3種狀態(tài)的葉片HO含量分別在335.04~665.58 μmol·g、482.89~978.91 μmol·g、502.54~794.89 μmol·g;枝條HO含量分別在77.54~174.35 μmol·g、119.89~276.82 μmol·g、115.25~268.88 μmol·g;健康葉片和枝條HO含量極顯著性低于其他兩種樹體指標(圖2-b),而根和花芽HO指標在3種狀態(tài)間無顯著性差異。
表3 楊梅不同樹體狀態(tài)和組織的CAT活性和H2O2含量
健康、衰弱病、凋萎病3種狀態(tài)葉片LPO含量、枝條LPO含量、花芽LPO含量在不同樹體狀態(tài)間均無顯著差異。根LPO含量分別在252.63~587.64、255.67~592.91、153.75~727.04 nmol·g,健康樹體中指標顯著性低于其他兩種樹體狀態(tài)(圖3-a和表4)(0.01≤<0.05)。根SOD活性、花芽SOD活性在不同樹體狀態(tài)間無顯著性差異。葉片SOD活性分別在450.71~910.21、625.45~1 012.98、608.97~996.68 U·g,枝條SOD活性分別在484.20~804.99、745.79~1 621.98、831.63~1 297.36 U·g,葉片和枝條SOD活性在健康與其他兩種狀態(tài)間均存在極顯著性差異(<0.001),尤其枝條SOD活性可作為輔助判斷樹體健康與否的指標(圖3-b)。
*、**、***分別代表健康與其他兩種狀態(tài)間均存在顯著性、極顯著性差異(0.01≤P<0.05、0.001≤P<0.01、P<0.001)。下同。*, **, *** represent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an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healthy and the other two status (0.01≤P<0.05, 0.001≤P<0.01, P<0.001) , respectively. The same as below.圖2 楊梅不同樹體狀態(tài)和組織的CAT活性和H2O2含量的差異顯著性分析Fig.2 Analysis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CAT activity and H2O2 content of different tissues in different status of Chinese bayberry
健康、衰弱病、凋萎病3種狀態(tài)的葉片MDA含量、枝條MDA含量、花芽MDA含量在不同樹體間無顯著性差異。根MDA含量分別在23.56~59.10 nmol·g、35.43~78.00 nmol·g、30.01~75.34 nmol·g,健康樹體指標極顯著性高于其他兩種樹體 (0.01≤<0.05)(圖4-a和表5)。三種狀態(tài)的根DHA含量分別在1.02~1.59 μg·min·g(去除異常值后范圍為1.02~1.58 μg·min·g)、0.42~0.78 μg·min·g、0.37~0.73 μg·min·g(圖4-b和表5),且健康樹體指標極顯著高于其他兩種樹體(<0.001),可作為輔助判斷樹體健康與否的指標。
表4 楊梅不同樹體狀態(tài)和組織的LPO含量和SOD活性
圖3 楊梅不同樹體狀態(tài)和組織的LPO含量和SOD活性的差異顯著性分析Fig.3 Analysis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LPO content SOD activity of different tissues in different status of Chinese bayberry
表5 楊梅不同樹體狀態(tài)和組織的MDA和DHA含量
根CAT活性、葉片HO含量、葉片和枝條SOD活性、根DHA含量等指標在衰弱病與凋萎病樹體中無顯著性差異,表明上述指標不適于區(qū)別衰弱病和凋萎病的樹體狀態(tài),還需借助qRT-PCR等手段進行判斷或區(qū)分。因此,本研究對3種樹體葉片的相對表達量進行了qRT-PCR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健康相對表達量在0.78~1.15,中位數(shù)()為1.00。衰弱病相對表達量在1.01~9.23,異常值為<1.76和>3.91的數(shù)值,去掉異常值后,相對表達量應為1.76~3.91,為2.73。凋萎病相對表達量在3.39~99.04,異常值為<9.54和>29.62的數(shù)值,去掉異常值后,相對表達量應為9.54~29.62,為16.56。3種樹體相對表達量間均存在極顯著性差異,因此,葉片相對表達量可作為判斷健康、衰弱病、凋萎病樹體狀態(tài)的量化指標。
圖4 楊梅不同樹體狀態(tài)和組織的MDA和DHA含量的差異顯著性分析Fig.4 Analysis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MDA and DHA content of different tissues in different status of Chinese bayberry
表6 楊梅葉片擬盤多毛孢菌ITS序列的相對表達量
CAT廣泛存在于植物體中,在活性氧清除系統(tǒng)中具有重要作用,可顯著抑制根霉菌()活性。SOD能夠特異性地清除超氧陰離子,保護機體免受氧化損傷,是廣泛存在于各生物體中的重要金屬酶,能夠防治桃褐腐病等真菌性病害,是參與植物抗病的一種重要的酶,并與木質(zhì)素及抗病毒素的合成有關,還可以增強植株對各種病原菌的抵抗力,可以被用作鑒定植物抗病性的生化標記。DHA通過脫氫抗壞血酸還原酶還原為抗壞血酸(AsA),進而參與植物自身的氧化應激反應,在植物抵抗氧化脅迫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根系活力的重要表現(xiàn)。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酵母菌()、鐮刀菌()等真菌侵染植物,可引起CAT、SOD、POD等酶的活性變化,防御病原菌的侵染,提高植株抗性。本研究發(fā)現(xiàn),健康與衰弱病、凋萎病樹體根CAT活性、枝條SOD活性、根DHA含量間均存在極顯著性差異,數(shù)據(jù)重疊范圍較小,通過去除異常值后,健康樹體與衰弱病、凋萎病樹體根CAT活性分別為117.52~280.67 nmol·min·g與46.71~225.43 nmol·min·g、枝條SOD活性分別為484.20~804.99 U·g與745.79~1 621.98 U·g、根DHA含量分布分別為1.02~1.58 μg·min·g與0.37~0.78 μg·min·g,是適合用于評價楊梅樹健康與否的量化指標。結合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凋萎病與衰弱病兩種樹體的微生物菌落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導致了樹體自身的防御酶系統(tǒng)發(fā)生了變化,導致了枝條SOD活性增加,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可成為鑒定楊梅病害的重要標志物;根系CAT與DHA活性降低,表明兩種樹體狀態(tài)的根系活力明顯降低,建議重點針對根部采取復壯措施,進而達到恢復樹勢效果。
利用qRT-PCR方法測定葉片的相對表達量,發(fā)現(xiàn)健康、衰弱病、凋萎病分布范圍分別是0.78~1.15、1.76~3.91、9.54~29.62,且兩兩間均存在極顯著性差異(0.01≤<0.001),數(shù)值間差異無重疊,是一種快速、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小的,可用于區(qū)別3種樹體狀態(tài)的量化指標。任海英等研究表明,楊梅凋萎病樹體中擬盤多毛孢和小擬盤多毛孢等內(nèi)生真菌的豐度遠高于健康樹體,擬盤多毛孢和小擬盤多毛孢豐度增加是引發(fā)凋萎病發(fā)生的病因,是凋萎病的病原菌;本研究中凋萎病樹葉片的相對表達量遠高于衰弱病和健康樹體,與前人研究結論一致,也表明凋萎病病原菌豐度增加不是引發(fā)衰弱病的直接病因,兩種病害有本質(zhì)區(qū)別,需針對具體病因研發(fā)不同的防治措施。同時,結合健康樹具有新根生長明顯、葉片濃綠、新梢正常抽生、果實顏色鮮艷等外觀表現(xiàn);衰弱病樹具有葉片異常脫落,存留葉片暗綠、發(fā)黃、無光澤,新梢抽生困難,結果量增多,果實小而酸,無明顯集中暴發(fā)期等典型外觀表現(xiàn);凋萎病樹具有幼嫩枝梢中上部葉片急性青枯、凋而不落,翌年春季發(fā)病癥狀減輕,甚至可正常抽梢生長與結果,于9月至翌年3—4月集中暴發(fā)等典型表現(xiàn),可更為準確判斷楊梅樹體3種健康狀態(tài)。本文僅用“衰弱病”和“凋萎病”兩種病害的生化與指標,不能代表其他病害樹體狀態(tài),因此,其他病害樹體狀態(tài)的量化評價需進一步研究驗證。
根CAT活性、根DHA含量、枝條SOD活性及葉片相對表達量可作為區(qū)分楊梅樹體狀態(tài)的量化指標,輔助評價樹體健康與否的參考閾值分別為117.52~280.67 nmol·min·g、1.02~1.58 μg·min·g、484.20~804.99 U·g和0.78~1.15。相對表達量輔助評價衰弱病與凋萎病的參考閾值分別為1.76~3.91、9.54~29.62,與樹體表現(xiàn)相結合,理論上可更準確評價楊梅健康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