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 軍 蘇春生
在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紀念館里,有一枚3厘米長的銅質子彈頭。這枚外觀無異的子彈頭,卻被無數(shù)人稱為是勝利的象征,并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1929年,在瑞金一個叫大柏地的山坳里,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4軍在毛澤東、朱德等指揮下,用口袋陣的戰(zhàn)術殲滅了國民黨軍劉士毅部近兩個團,共斃傷敵300余人,俘虜800余人,取得了從井岡山挺進贛南的首次大捷,拉開了創(chuàng)建中央蘇區(qū)的序幕,被陳毅贊譽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zhàn)爭”。此后,以毛澤東、朱德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qū)創(chuàng)建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直到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隨主力紅軍戰(zhàn)略轉移,離開瑞金。新中國成立后,為了保護、管理和利用中央蘇區(qū)革命文物遺產(chǎn),瑞金紀念館工作人員來到大柏地開展革命遺址調查,經(jīng)過多番調訪,查閱大量文獻資料,訪問數(shù)百名蘇區(qū)老干部后,終于找到了當年大柏地戰(zhàn)斗的遺址,遺址土墻上的彈痕依然清晰可見,呼應上了毛澤東那句“當年鏖戰(zhàn)急,彈洞前村壁”的著名詞句。工作人員還意外地在土墻中發(fā)現(xiàn)了一枚打進土墻磚內的子彈頭。此后,這枚子彈頭被瑞金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紀念館收藏并陳列展出,以“親歷見證”的方式向世人講述著紅軍當年轉敗為勝的故事。
1929年1月14日,為打破國民黨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第三次“會剿”,毛澤東、朱德率領紅4軍主力3600余人離開井岡山轉戰(zhàn)贛南。一路上,紅4軍在敵軍重兵尾追和襲擊下,連戰(zhàn)失利,屢陷險境。毛澤東后來向中央報告時說:“我們自一月十四日離開井岡山,主因是經(jīng)濟無出路,二十日在大余與李文彬作戰(zhàn)失利,循粵邊南雄入贛南信豐、安遠、尋烏,曾三次與追兵接觸,均且戰(zhàn)且退。二月一日,到閩粵贛三省交界之羅福嶂停腳一天,沿途都是無黨無群眾的地方,追兵五團緊躡其后,反動民團助長聲威,是為我軍最困苦的時候?!?/p>
1929年2月8日,紅4軍到達瑞金城西烏石垅,隨即派出小分隊突入城內偵察敵情。賀子珍趁城內守敵空虛,來到瑞金城內郵局收集了大量報紙。毛澤東通過閱讀報紙,分析出紅4軍此時的尾追之敵為國民黨軍劉士毅部的兩個團。劉士毅部在遂川曾被紅4軍打敗,戰(zhàn)斗堅韌性不足。通過閱讀報紙查明敵情,對大柏地戰(zhàn)斗的戰(zhàn)略部署極其有利。毛澤東曾回憶道:“在湘贛邊界時,因敵人封鎖,曾二三個月看不到報紙……到瑞金縣可看到何鍵的機關報,長沙《民國日報》,真是撥云霧見青天,快樂真不可名狀?!?日,紅4軍經(jīng)黃柏進入大柏地,當晚夜宿大柏地。由于大柏地的群眾不了解紅軍,逃跑一空。此時正是農(nóng)歷除夕,紅4軍已連續(xù)行軍2000多里,部隊缺衣少食、饑寒疲乏,追敵又無法擺脫,大年三十面對冷灶黑房,沿途屢遭敵軍攔截和襲擊,群情激憤,紛紛要求與敵人拼了。
大柏地位于瑞金市北部,距市區(qū)30公里,素有“瑞金北大門”之稱。從隘前、麻子垇到大柏地,是一條南北走向、長約6公里的峽谷。兩旁山高林密,一條曲徑繞行谷底,直通寧都,是打伏擊的極好場所。于是,毛澤東、朱德敏銳地抓住戰(zhàn)機,即刻在大柏地王家祠召開了紅4軍排以上干部會議,部署大柏地戰(zhàn)斗,決定利用大柏地的有利地形與劉士毅部“決一死戰(zhàn)”。 具體部署為:28團2營為前哨,在敵人來路上誘敵進入伏擊圈,并在杏坑(即前村)附近占領有利地形,阻擊敵人前進,掩護主力展開;1營從右翼向敵側后迂回,斷敵退路,使整個陣地形成口袋狀;3營在牛寮坑東側高地占領陣地,擔任正面阻擊任務。31團和軍部特務營擔任向敵左翼側擊的任務。獨立營和直屬隊為預備隊,隨軍部行動。
2月10日,紅4軍各部隊按照戰(zhàn)略部署進入指定位置,嚴陣以待。下午2時,追敵劉士毅部先頭部隊與紅28團2營接觸,戰(zhàn)斗打響。2營營長肖克、營黨代表胡世儉,命令部隊佯裝敗退,將敵人大部隊誘入預設伏擊圈。隨后,他們依托有利地形,頂住敵人前進。當晚,紅軍緊縮伏擊圈,與敵對峙。11日,紅4軍28團3營迂回到杏坑南側的茶亭崠,殲滅了敵軍指揮部,截斷了敵人的退路。上午9時許,敵人全部鉆入紅軍的口袋。剎時,紅軍以泰山壓頂之勢撲向敵人,于正午時分,取得大柏地戰(zhàn)斗的勝利。紅4軍斃敵、傷敵300余人,俘敵團長及以下800多人,繳槍800余支。大柏地戰(zhàn)斗結束后,紅軍打掃戰(zhàn)場,看著成片的俘虜和成堆的槍械,宣傳隊的隊員們興奮地即興編唱快板道:“一到大柏地,碰上劉士毅。兩個三營包抄快,敵人就繳械。繳到九響銃,就往河里送?!?/p>
大柏地戰(zhàn)斗是絕境求生的關鍵一戰(zhàn),是紅4軍下井岡山挺進贛南的首次大捷,鼓舞了士氣,大振了軍威,使紅4軍由被動轉為主動,對以后的勝利和發(fā)展影響深遠,為開辟中央革命根據(jù)地拉開了序幕。陳毅在向中共中央《關于朱毛軍的歷史及其狀況的報告》中指出:“是役我軍以屢敗之余作最后一擲擊破強敵,官兵在彈盡援絕之時,用樹枝石塊空槍與敵在血泊中掙扎始獲最后勝利,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zhàn)爭?!?/p>
紅4軍到達大柏地后,村民因對紅軍不了解,已躲避一空。為補給部隊,紅軍先借用了村民的糧食物品,并留下借條,允諾奉還。1929年5月中旬,紅4軍重返大柏地。兌現(xiàn)承諾,用銀元償還了大柏地戰(zhàn)斗前紅軍向群眾所借糧米、用物之費。原總后勤部副部長宋裕和在《大柏地戰(zhàn)斗前后的情況》中回憶到:由于大柏地戰(zhàn)斗時我們的給養(yǎng)還很困難,當時還向當?shù)乩蟼l借了很多吃的用的。毛澤東同志說:“我們上次在這里打仗借了老百姓很多東西,這次一定要償還。”因此,我們的部隊遵照毛澤東同志的指示,手執(zhí)三角小紅旗,分頭向群眾作宣傳:“我們是窮人的隊伍,為窮人謀利益的。上次打仗借了和吃了你們的東西,這次補償你們的損失?!毕挛?,在大柏地圩上毛澤東親自主持召開了群眾大會。先開會,后發(fā)錢。由他們自報,報多少、發(fā)多少,一共發(fā)了3500塊錢。肖克將軍在《向贛南、閩西進軍和第一次反“圍剿”》中說:當時我們手中沒有錢,吃了老百姓的東西都寫了借條,答應到時候再還。同年五六月間,我們回到大柏地時,給群眾賠了錢。大柏地的群眾高興地說:“從來沒有聽見軍隊還錢給群眾的事。”“紅軍真正好!”紅4軍言而有信、借糧還款的行動贏得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此后,我們一到瑞金縣城,這里的群眾就敲鑼打鼓地歡迎我們,這個場面從來沒有見過。當時,毛澤東同志還提出:“瑞金是個好地方,一定要把這塊根據(jù)地搞好。”
大柏地戰(zhàn)斗歷練了這支聽黨指揮、紀律嚴明、英勇善戰(zhàn)的紅軍隊伍,是人民軍隊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一戰(zhàn)。很快,紅4軍主力由原來的3600余人迅速發(fā)展壯大,紅1軍團和擁有10萬兵力的紅一方面軍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成為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紅軍自取得大柏地戰(zhàn)斗勝利后,一路紅旗招展。1930年10月到1931年9月,紅軍接連三次獲得反“圍剿”戰(zhàn)爭的勝利,贛南、閩西革命根據(jù)地連成一片,正式形成了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jù)地。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定都瑞金。1933年6月,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澤東,再次來到大柏地,寫下那首膾炙人口的《菩薩蠻·大柏地》:“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當年鏖戰(zhàn)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p>
詞中生動地描述了紅4軍在大柏地取得下井岡山后首次大捷的情景,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大柏地雨后壯麗景色,表達了自大柏地戰(zhàn)斗以來,他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及中國革命的美好愿望與憧憬。這也是毛澤東在中央蘇區(qū)創(chuàng)作的 11 篇詩文當中唯一一篇記述一次戰(zhàn)斗的詞作,足見大柏地戰(zhàn)斗勝利的重要性,以及在毛澤東心中沉甸甸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