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兵
(安徽省公路工程建設監(jiān)理有限責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0051)
隨著城市化的速度建設,城市密度增加,城市中可用的建設空間越來越有限,為滿足城市發(fā)展需要,深基坑工程的數量不斷增加。施工中,考慮到城市地面公共建筑和地下建筑結構的復雜性,加之道路運輸和地下管線的分布十分復雜,為此,工程方對于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其他工程,深基坑開挖具有難度大、工程任務重等特點,淺基坑工程的施工與設計技術已不能適應此類深基坑工程的需要,在工程建設中容易出現安全隱患。因此,要在施工中全面考慮市政道路交通的運營需求,設計針對深基坑的開挖施工作業(yè)方法,以此提高基坑工程建設的穩(wěn)定性。
所選的工程項目概況見表1。
表1 市政道路深基坑工程概況
考慮到此工程為市政道路工程,工程周圍人流量與車流量較大,加之工程所在地的交通管線較為復雜,導致工程所在地的施工難度較大,因此,在工程施工前,應先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工程的初步規(guī)劃,設計方案見圖1。
圖1 市政道路深基坑工程方案
在市政道路交通荷載的影響下,進行對深基坑的開挖前,需要在開挖位置設置基坑支護的基本結構。在設計開挖支護結構時,根據市政道路施工現場的地質條件、基坑開挖深度、周邊環(huán)境等情況綜合分析[1]。以上述市政道路建設項目為例,其基坑深度設置見圖2。
圖2 基坑深度設置示意
按照圖2 所示的內容進行對基坑深度的設置,其中,ABCD 段基坑支護結構采用規(guī)格為Φ600 mm 直徑的螺旋鉆孔壓灌注樁和二排錨桿聯(lián)合的結構;DE段采用規(guī)格為Φ600 mm 直徑的螺旋鉆孔壓灌注樁和三排錨桿聯(lián)合的結構;EF 段采用125 m 以上比例為1:1 的放坡掛鋼絲網,在該結構上涂抹厚度在25~50 mm 范圍內的水泥砂漿材料;FA 段采用125 m以上比例為1:1 的放坡掛鋼絲網,在該結構上涂抹厚度在30~40 mm 范圍內的水泥砂漿材料并配合鋼筋釘固定[2]。按照上述方式對需要進行開挖的基坑進行加固,避免后續(xù)開挖時出現塌陷或其他穩(wěn)定性缺失的問題產生[3]。同時,在實際施工中,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深基坑Z 位置上的主動土壓力標準數值:
式中:eajk代表在深基坑Z 位置上的主動土壓力標準數值;σajk代表深基坑Z 位置上數值方向上的應力標準數值;kai代表在某一層土體i 上的主動土壓力系數;C代表系數。根據上述公式,確定深基坑主動土壓力標準數值,根據不同位置上的主動土壓力,對深基坑開挖支護結構參數進行調整。
在確定深基坑開挖支護結構后,采用長螺旋鉆機進行成孔施工,根據上述項目條件,將樁結構直徑設置為500 mm,將兩個樁結構之間的距離設置為1 200 mm。為確保施工質量,樁結構的位置偏差不得超過50 mm,垂直度偏差不得超過0.5%。在此基礎上,進行螺旋鉆孔壓灌樁施工,其基本流程為:“場地整平處理”——“測量放線”——“鉆孔施工到指定深度”——“灌注施工材料”——“下入鋼筋籠”——“樁頂標高檢驗與鋼筋籠標高檢驗”——“樁頭保護”——“循環(huán)上述施工工序”[4]。按照上述流程,完成對所有樁結構的施工。在施工之前,使用全站儀進行準確的測量、編號和標記。采用步履式250 長螺旋鉆機進行鉆探,按照“先慢后快”的原則鉆進[5]。同時,在施工過程中,隨時查看鉆出的誤差,并及時改正,直至達到設計高度[6]。使用強力攪拌設備,按配比進行計量,保證坍落度達到設計要求。當需要連接主筋時,用交流焊接機進行雙面搭接,搭接長度和寬度符合標準,搭接部位不得在一個橫截面上,箍筋為螺旋形,制造誤差不得超出規(guī)范要求[7]。壓注混凝土后,先清理孔口附近的土壤,然后用輔助卷揚機將鋼筋籠豎立在孔口,由人工扶正從孔的中央快速下到孔中,在扶籠時由專人指揮,不可傾斜、插幫,邊壓邊轉動壓入孔內直至設計深度,以此完成整個螺旋鉆孔壓灌樁施工工序。
在整個基坑施工中,基坑開挖是最大的變形,在開挖過程中,由于土方的卸荷,導致了基坑內外的壓力差異。由于支座和土方開挖不能同時進行,在此時差下,圍護結構會受到坑外土體的壓力而發(fā)生橫向位移,從而導致坑外土體的運動[8]。另一方面,由于土方開挖消除了坑底上方土方向下的壓力,使原有的均衡場發(fā)生變化,使坑底部的土方向上受壓,使坑底部的土方向上壓,使坑底凸出。因此,在基坑施工中,基坑的主要變形是:水平位移,坑外地表沉降,坑底隆起。根據不同的基坑工程,各基坑的具體變形曲線也不盡相同,但多數基坑在開挖時均表現出明顯的變形傾向(見圖3),即地面沉降、圍護結構向坑內變形、坑底上升。
圖3 深基坑開挖變形示意
在基坑開挖時,由于受外力的影響,圍護結構發(fā)生了水平位移,其位移曲線可分為以下三種:當基坑開挖深度較淺,或無內支撐時,其變形曲線通常為懸臂;對于埋設于淺層、深淺、內支承不強的基坑,其圍護結構的變形以拋物線形為主;而對于深埋并設有多道內支承的基坑,其變形曲線為懸臂型與拋物線型組合。圖4 為圍護結構變形示意圖。
圖4 圍護結構變形示意
在圖4 所示圍護結構變形基礎上,為確保深基坑開挖穩(wěn)定性,采用分層、分段和分塊的方式開挖,在完成一個深基坑區(qū)域的開挖,并達到底部后,澆筑基坑內部結構。在深基坑封頂后,進行對另一個區(qū)域深基坑的開挖。依次不斷重復施工,直到所有需要開挖的區(qū)域均完成施工后停止。同時,在開挖時,還需要對隔墻部分進行鑿除。
以上述工程項目為例,對其進行基坑開挖施工。施工前,應全面考慮到現場的多種影響因素,周圍建筑物對深基坑施工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在基坑開挖過程中,由于基坑開挖,原有的穩(wěn)定土層會受到干擾而出現受力不均,使原有結構的承力層受力發(fā)生變化,從而導致基坑開挖方向的應力集中。造成地基土體滑坡、地基土體凸出、支護結構整體滑移、剪切破壞、坍塌等事故,此項現象不僅會對工程建設造成安全和經濟上的損害,同時也會對周圍的建筑物造成潛在的危害,造成房屋的傾斜、開裂、坍塌,甚至會對項目所在地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驚慌。
隨著基坑開挖深度增加,水平位移將呈現增加趨勢,垂直沉降越來越大,最大變形量的位置也會隨之改變,這是因為基坑開挖時產生的應力釋放,使其外部土體向內運動,沒有市政道路交通荷載的情況下,基坑的變形較小,因此有必要在施工后進行基坑開挖成果的質量驗收,以此檢驗本研究設計方法的合理性與可靠性。
市政道路交通荷載作用下的地表振動是隨機的,在不同時段下,市政道路交通變化數目較大,車速也將在此過程中呈現出非平穩(wěn)狀態(tài),同時市政帶路上存在多個車輛影響,導致路面交通荷載對基坑穩(wěn)定性的影響較大。因此,在竣工后基坑中不同測點的承載力要求是不同,為檢驗施工成果是否能滿足承載力需求,可在上述內容的基礎上,選擇基坑最高承載力值作為標準,進行承載力的檢驗。檢驗結果見圖5。
圖5 承載力檢驗結果
考慮到基坑實際載重和基坑設計間距,分析在不同載重條件下基坑支護結構在不同荷載下的變形,由于路面車輛的類型比較復雜,難以計算出車輛的平均載重,而且在施工過程中,基坑周圍會有大量的工程車輛,所以在實驗中,只考慮了基坑的平均載重,并在測試過程中,對車輛進行持續(xù)集中力模擬,檢驗支護點在市政道路交通荷載條件下的位移量,實驗結果見表2。
表2 支護點在市政道路交通荷載條件下的位移量
根據上述研究,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結論:
(1) 根據圖5 承載力檢驗結果,不同測點的承載力均>最高承載力要求,證明所設計的方法不僅可以滿足基坑基礎支護需求,還可以保證各個測點的承載力達到市政道路交通荷載標準。
(2) 根據表2 支護點在市政道路交通荷載條件下的位移量,所選擇的14 個測點中,只有3 個測點在交通荷載影響下出現了位移,其他測點的位移量均為0 mm。在對存在位移的多個支護點剖析中發(fā)現,支護點位移量均未達到1 mm,即存在較小的位移不會對工程整體結構的穩(wěn)定性造成影響。證明該方法可以起到夯實基礎、保證基坑結構具有穩(wěn)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