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賢平
(合肥廬陽中學 安徽合肥 230041)
藥王孫思邈說:高明的醫(yī)生在人沒有生病就治療,未雨綢繆,防病于未然;中等的醫(yī)生醫(yī)治那些將要顯現(xiàn)的病;下等的醫(yī)生醫(yī)治已經(jīng)生病的患者。我們教師不是孩子的父母,教育的是在學校學習了幾年的學生,他們的學習習慣和基礎都已基本形成,所以我們只能在階段上防“病”于未然,對潛能生給予特別的關愛,仔細診斷,對癥下藥才能事半功倍。作為老師,我們在面對暫時“頑固不化”的學生時要做到不拋棄、不放棄,因為他們只有十三四歲,他們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幾年前,筆者接手八年級某班數(shù)學教學任務,其中一個女生是這樣的典型。當時她們班整體成績都不好,她尤為嚴重。她不調(diào)皮,而是溫順的,也有學好的愿望。有一段時間筆者認為她是太懶,沒有用“心”學習,后期筆者更愿意相信她是天性散淡,以致長期懶于思考,學習能力薄弱。她更喜歡感性的小快樂,比如交友、繪畫、裝飾,根本無“心”在燒腦的數(shù)學學習上。但數(shù)學中考畢竟占據(jù)150分的分值。最先著急的是她父母,進入初三她自己似乎也焦慮起來。初三復習后半年我就要求她專門練習中考試卷中對應的選擇題第1~7題,填空題前兩題,以及第16~20題和后面題的第一小問,這些是中考難度要求7∶2∶1中的7,考查的都是計算等基本技能,如果她能全部掌握也能拿到105分。但是練習了小半年她都不能十拿九穩(wěn),很多次??脊P者心想她至少能考80分吧,結果她往往只有四五十分。這時筆者靠近她,她就會難過地捂著臉。她的其他學科成績也只在及格上下,家人看她考高中基本無望就給她規(guī)劃上幼兒師范,可是幼兒師范也是要分數(shù)的。我們在這種焦慮中互相鼓勵,堅持努力,最后中考時她數(shù)學考了89分,總分超過高中錄取線7分。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是一名優(yōu)秀的幼兒教師了,相信以她的多才多藝、溫柔耐心,她一定是一位好老師。
這類學生如同體質孱弱的孩子,急火猛攻是萬萬使不得的,他們需要長期調(diào)養(yǎng),逐步提高。他們基礎薄弱,知識漏洞多,學習過程中舉步維艱,需要制定合適的“小步走”目標。課堂上學習起點低的基礎知識,作業(yè)定期面批,達到階段目標多加鼓勵,循序漸進,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和勇氣,更重要的是師生都要有恒心,堅持不懈。耐心和恒心是他們需要的特別的愛。
同樣是這個班級,還有一兩個非正式群體,幾個調(diào)皮的男生圍繞著一兩個男生,課堂上互相呼應,課后同氣相求。八年級下學期的時候,省市領導到校檢查,校長特意關照老師們不要有罰站等不規(guī)范的教育行為,那幾個孩子不知怎么聽到了風聲,居然在窗邊張望,看見檢查的人群,竟主動在課堂上站立。學校專門給這個班配了一個身強力壯的體育老師當班主任鎮(zhèn)班。針對這類學生,筆者采用智取的方法。筆者先暫時忽略他們的頑劣,備好、上好課,取得了班級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贊譽。小團體中領頭的學生需要樹立自己的威信,也要有過人之處。學好別人都難學的數(shù)學學科是智商和能力的體現(xiàn),也是對家長的基本交差,筆者就順勢引導,故意在課堂上提問他們一些“難”題,對他們的“聰明”大加贊譽。這些孩子本來就好面子,講義氣,在頭腦靈活的“高帽”下,他們都不好意思不學了,他們的精力慢慢就被吸引到學習上來了,班風也得到很大好轉。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都有自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在調(diào)皮學生的外表下其實掩蓋著被接納、尊重、贊譽甚至被崇拜的愿望。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愛面子,重情義”,調(diào)皮型學生往往頭腦靈活,自尊心更強,給予他們充分的關注而非說教,喚起他們學習的愿望,因勢利導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這些學生,把他們引導進“醫(yī)院”自我診療比強行帶他們“看病”有效。用尊重喚起“自尊”,用智慧點燃學習的激情是調(diào)皮型學生需要的特別的愛。
如何調(diào)動潛能生的學習積極性歷來是班主任工作的難點。筆者曾接手九年級某班的數(shù)學教學任務和班主任工作,班上有個女生涂黑色指甲油,搽很香的粉,穿嘻哈的衣服。她因為上課時隨時哼歌、講話,被原班主任安排單獨坐在最后,但她美術不錯,也不惜時間出板報。筆者先肯定她為集體做的貢獻,熟悉后抓住她愛美的心理,告訴她筆者也有女兒,和她共同探討中學生的美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一旦她穿了得體的衣服,筆者馬上帶領班級幾個女生夸她今天的衣服真不錯。也許她看自己“標新立異”了兩年也沒引起多大轟動,漸漸外形上有了巨大改變。后來筆者又給她調(diào)了座位,并約法三章使其自律,在后期執(zhí)行中也對她偏愛有加,在班級表揚項目中特設了“突出進步獎”,對她的學習輔導優(yōu)先。人格上的尊重、真誠的幫助讓她有了巨大的改變和進步,她的家長說他們原來經(jīng)常把她“教育”得青一塊紫一塊,可只能管一會兒。但短短的一年沒能改變她中考的結果,她還是上了一所中專學校,可她學會了自律,體會了自尊。望著她平安夜送來的蘋果,聽著她對我說她在中專學校里的出色表現(xiàn),筆者堅信自己的付出具有重大的意義。
《風和太陽》的故事告訴我們:“安撫和仁慈的力量,遠遠超過憤怒。”學生是發(fā)展的個體,他們的認知并不全面,對這類行為出現(xiàn)偏差的學生,給予他們投其所好、尊重差異的特別的愛,克服簡單粗暴,動以情,曉以理,才能導以行,讓信任和尊重喚起他們潛在的力量,才能使他們駛入正確的航道。
筆者在工作中曾和一個孩子發(fā)生過激烈的沖突,那是一個一向行為乖張又眼高手低的男生。一次數(shù)學測驗后他考得很不理想,在試卷評講中他突然動作很大地把試卷揉成一團,筆者停下來教育他,讓他先站著,但他不肯。教育智慧沒有及時閃現(xiàn),我就這樣被撂在講臺上了。事后想讓班主任斡旋一下,可他就是不認錯,當時搭班的教務主任也參與了教育,告訴他:你的言行已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很自我,課堂上又頂撞老師。他對此也置若罔聞。當時筆者很生氣他無法無天,但責任使筆者仍舊一如既往地批改他的作業(yè)。為避免當面交流的尷尬,他的作業(yè)錯誤筆者就在作業(yè)本上批注,直到他畢業(yè)筆者也沒收到他在任何場合表示的歉意。驚喜出現(xiàn)在他畢業(yè)后,他居然送了一面錦旗。后來在街頭忽然聽到他叫筆者,那親熱的勁頭仿佛彼此之間從沒有冷戰(zhàn)過。
對于“生長痛”這類階段性的疾病,無為而治或許是最好的方法。對于桀驁不馴,暫時“頑固不化”型學生,在他們生長的暫時“休眠期”給予特別關愛,不偏執(zhí),不在意形式上的“尊嚴”“勝利”,相信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的認知,相信集體和社會的教育力量,用寬容和人格的力量去“身教”“心教”,反而會贏得尊重并促使他們的成長。
總之,對待潛能生我們除了要有愛心、耐心、恒心,還要有一點佛心,病在腠理要治,病入膏肓也不能掉頭就走,因為他們的未來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