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物資流通技術研究所 艾 振 武漢紡織大學 周興建
公元前206年8月,漢王劉邦用韓信之策,由南鄭(今陜西漢中)出襲,還定三秦,取得關中,正式開啟了直接對抗西楚霸王項羽的曲折征程。公元前202 年12月,劉邦大敗項羽于垓下,后者兵盡糧絕自刎于烏江,楚漢戰(zhàn)爭結束。歷史用三年又五個月(據秦朝、西漢歷法,一年十二個月中,十月為首月,一月為第四個月,九月為末月,以此類推)的時間裁定了劉、項等人不同命運的同時,也在我國戰(zhàn)爭史上繪制出了一個以弱勝強、反敗為勝的經典案例。本期,讓我們從“物流與供應鏈”這個全新的角度,重溫那段短如流星卻又驚心動魄的歷史進程,看能否從中得到一些新的啟示。
糧草、物資的籌集與運輸供給幾乎伴隨著任何一場戰(zhàn)爭的全過程,甚至直接決定著一場或一系列戰(zhàn)爭的勝敗,楚漢戰(zhàn)爭當然也不例外。首先,我們把楚漢戰(zhàn)爭連同其前期背景一起分為四個階段,以軍事物資供應為線索分別進行回顧。
從公元前209年9月劉邦起兵于沛、項羽隨項梁起兵于吳開始,到公元前206年8月漢王劉邦用韓信之策還定三秦為止。這三年中,劉、項之間沒有大的正面沖突,與可以政令天下的項羽相比,實力不濟但“其志不在小”的劉邦一方面盡取實惠,一方面又不斷示弱。
公元前207年2月,劉邦收用酈食其,并采納其建議拿下“四通五達”,以及“城中多積粟”的陳留,使得起于“糾合之眾”,“不滿萬人”的劉邦迅速壯大了實力。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在楚懷王事先授意下成功進入咸陽,蕭何不取財物,獨收“丞相府圖籍藏之”,劉邦因此對秦國要塞、人口、物資等了然于胸。彼時“秦富十倍天下”,而本來家底不厚的劉邦入秦之后卻自稱“倉粟多,非乏”,以此看來,對“重寶、婦女”忍痛割愛的劉邦在面對大秦的糧倉時,必然沒有手下留情。
倉庫和道路成為劉邦示弱的工具??紤]到自身實力,作為“先入定關中者”的劉邦并未冒然“王之”,而是“財物無所取”,封府庫,“還軍霸上”。公元前206年4月,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后率三萬人赴往巴、蜀、漢中就國,都于南鄭,隨之聽取張良建議,狠心“燒絕所過棧道”,一為防止它國入侵,二為向項羽表示自己道路已絕,無意東擴。
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襲取三秦,公元前205年4月,劉邦趁項羽因受制于齊、趙,無暇西顧之際,乘虛盡克楚都彭城,隨即項羽回師,劉邦敗退至滎陽。這九個月間,劉邦先是速勝,后又速敗。究其緣由,皆與物資供應和保障措施有關聯。
劉邦之所以能用不到一個月時間還定三秦,諸原因中有兩條至為重要:一則用“棧道已斷”迷惑了敵人,得以趁機成功暗度陳倉;二則蕭何在關中“收巴蜀租稅,以給軍食”,并充分利用漢水及白水等水運線路進行運輸補給,支撐韓信突襲用兵。之所以能迅速攻下彭城,又與蕭何在櫟陽籌集軍資,并能用渭水、黃河順流運輸快速補給前方有直接關系。此后,項羽能用三萬精兵火速回擊彭城成功,一舉讓五十六萬劉邦聯軍潰不成軍的關鍵所在,就是項羽做出了首先截斷“漢及諸侯軍之后方補給線”的正確選擇。
公元前205年5月,劉邦從彭城敗退滎陽,在韓信等支持下逐漸恢復,隧與項羽在滎陽、成皋、廣武一線進入兩年零三個月的對峙期,直到公元前203年8月,劉、項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這期間,因為劉邦在軍事物資供應與后勤保障方面的出色表現助其化弱為強、進而轉敗為勝。
劉邦進入滎陽后,第一件大事即“筑甬道屬之河,以取敖倉粟”,并發(fā)揮蕭何特長,水陸聯運“轉漕”關中,以確保己方糧食供應。同時,劉邦令韓信率兵攻打燕、趙、齊三國,以切斷項羽向南的輸糧通道。公元前204年11月,劉邦派隨何赴九江,用漢王倉糧多、但楚王“老弱轉糧千里之外”供給困難等為由,勸動關鍵人物英布投漢,既爭取到了戰(zhàn)略時間,又得到了一塊后勤物資重地。此后,項羽看準劉邦要害,“數侵奪漢甬道,漢軍乏食”,致使劉邦相繼敗出滎陽、成皋,狼狽逃亡。8月劉邦再次得到韓信大軍重振旗鼓后,沒有急于反攻,而是一方面派出兩萬人渡入楚國后方輔佐彭越“燒楚積聚”,以破壞項羽后勤供應;一方面又在酈食其的提醒下重新認識到敖倉的重要性,不惜代價“復謀取敖倉”。公元前203年10月,劉邦“復取成皋,軍廣武,就敖倉食”。而項羽則因前方無糧倉就食,后方糧食無法供給等因素,與劉邦在廣武相持數月后“食少”勢衰。是年8月,自知“少助”又“食盡”的項羽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
公元前203年9月,劉邦不守中分約定追擊項羽;一戰(zhàn)失利后又利誘韓信、彭越出兵相助。12月“項王至垓下,兵少,食盡,與漢戰(zhàn)不勝”。隨后在烏江邊,拒絕了烏江亭長乘船逃走的好意自刎而亡,楚漢戰(zhàn)爭至此結束。
關于劉、項勝敗的原因,歷代史學家和學者們已多有論述。拋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政治正確和人心向背等因素,“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的道理同樣在這場著名戰(zhàn)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如前所述,劉邦在糧草、輜重等軍事后勤物資供應方面的一些戰(zhàn)略決策與項羽有著明顯的不同。正是這些不同,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雙方實力的強弱轉化和戰(zhàn)爭格局的改變。
第一,劉邦集團有穩(wěn)定的后方。他們被封的巴、蜀、漢中地區(qū)本就是“天府之國”,作為天然糧倉,不但可以供給軍用,公元前205年6月關中大饑時,還能讓災民“就食蜀、漢”以穩(wěn)定民心。還定三秦掌控關中后,他們又占有了秦國太倉。雖然“十萬石一積”的咸陽倉已被項羽破壞,但“二萬石一積”的櫟陽倉仍有大量糧食儲備供劉邦取用。
第二,劉邦集團注重戰(zhàn)略儲備資源地的爭奪。楚漢戰(zhàn)爭之前,劉邦因看重陳留糧倉而取陳留;楚漢戰(zhàn)爭期間,又反復攻取糧食儲備重地敖倉,并依托其與項羽展開周旋,將后者拖垮。
第三,劉邦集團在物資運輸方面有特定優(yōu)勢。渭水、黃河、漢水、白水等自然河道水運通暢,且由西往東為順流而下,其運輸天然優(yōu)勢被劉邦集團充分利用。而基于己方河渭運輸線的安全等考慮,彭城戰(zhàn)敗后劉邦令韓信擊敗魏國。同時,為方便取用敖倉糧食,他們在敖倉邊專門筑造甬道與大河相連,進行水陸聯運。
第四,劉邦集團不斷地破壞項羽后方。為“南絕楚糧道”,劉邦不惜先進攻燕、趙、代、齊。為破壞項羽資源儲備,劉邦用計勸降九江王英布。為削弱項羽補給能力,劉邦令彭越采用游擊戰(zhàn)術,長期在楚后方不斷搜求、焚燒楚軍積聚,不遺余力的破壞其倉庫補給站。彭越甚至曾在楚后方“獲粟十余萬斛,盡輸漢軍?!卑础秾O子兵法》的說法:“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忌桿一石,當吾二十石?!睋尩脭橙?斤糧食,相當于自己給運來20斤,此消彼長,極大的打擊了項羽。
第五,劉邦有大批的“物流和供應鏈人才”,保障了軍事物資供應戰(zhàn)略部署的順利實施(后文另有論述)。
一者,項羽入咸陽后不聽勸阻,燒掉秦宮室,放棄“阻山河四賽,地肥饒,可都以霸”的戰(zhàn)略要地關中,以富貴后就要回家鄉(xiāng)讓人知道為由,向東建都在以平原為主的彭城,在物資補給和運輸上占了下風。
二者,項羽攻下滎陽后,認識不到敖倉的重要性,選擇了無視,給了劉邦反擊的機會。正如酈食其所說:“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 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也。”
三者,項羽不善汲取軍糧供給方面的經驗、教訓。他與章邯作戰(zhàn)時期的勝敗,以及接受章邯的投靠都結因于糧道或糧食供給通暢與否;他對劉邦的多次重大勝利,包括反擊彭城、攻取滎陽等都是先行切斷了劉邦糧道;他對劉邦的多次失利,也往往與“糧少”、“食盡”直接相關??上?,項羽從未對此做出總結并給出應對之策,反而在劉邦北擊燕、趙、齊,南出武關攻宛,并不斷襲擾其后方的過程中不斷大幅度轉移用兵,被牽制和消耗。
當然,這又都與項羽方沒有足夠的人才和其自身有關。
對比看來,劉、項之間在后勤物資供應理念和決策的合理性或適用性上有著明顯的不同。無怪乎《中國軍事戰(zhàn)爭史》在總結、論述楚漢戰(zhàn)爭成敗時,所給出的劉邦取勝的三條核心理由全部與軍事物資供給相關。
與項羽相比,劉邦集團中人才濟濟,除了政治和作戰(zhàn)上的貢獻之外,他們在軍事后勤物資供應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蕭何,沛縣人,進入咸陽時,他不要財物獨取圖籍,讓劉邦賴此知天下形勢,從而策定戰(zhàn)爭方略,可見其“具遠見,有識略”。楚漢戰(zhàn)爭期間,蕭何又在關中負責軍資籌集和運輸,不斷“轉漕…未嘗乏絕”,讓漢軍維持了戰(zhàn)力。他被劉邦這樣評價:“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在漢初評定功臣位次時,以“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睘橛闪骸耙坏┲Α钡牟軈ⅰ㈨n信等武將排名第一。可見蕭何對劉邦和西漢的貢獻。
酈食其,陳留人,他投靠劉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獻計攻克陳留,貢獻大批軍糧。在劉邦滎陽失利,想放棄成皋以東時,又力諫劉邦:“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收取滎陽,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則天下知所歸矣?!睆亩W×税絺},成為楚漢戰(zhàn)爭由弱到強的關鍵轉折點。隨后,他又用劉邦“今已據敖倉之粟”等理由成功勸說齊王放下對漢王的武裝戒備。雖能力、貢獻不及蕭何,但其作用也不容忽視。
彭越,昌邑人,他留在項羽后方,極大的破壞了項羽的糧食供給,為劉邦爭取了戰(zhàn)略主動。借用《中國歷代戰(zhàn)爭史》對他的評價:“楚漢三年,越常在楚后往來游兵,絕楚糧于梁地。漢王在滎陽與項羽之對峙戰(zhàn)中,越之貢獻最大;蓋使項羽疲于奔命,最后轉強為弱者,皆越之力也。”可謂居功至偉。
其他還有劉邦、韓信、張良、任氏等。劉邦初始為秦亭長。秦漢時“十里一亭”,運送人員、物資為亭長職責之一,在烏江邊,想要接應項羽乘船渡江的也正是亭長,“亭”在中國郵驛史上是重要的基礎單位。韓信威名遠揚,但他初到漢軍時被劉邦封的職位是“治粟都尉”,主要負責糧食籌集與供給。張良謀略無雙,跟隨劉邦后得到的第一份職位是“廄將”,同樣負責車馬、后勤方面的工作。任氏是宣曲人,本為商人,秦亡時,別人都爭相搶奪金玉財寶,唯他“獨窖倉粟”。楚漢相爭于滎陽期間,“民不得耕種,而豪杰金玉盡歸任氏,任氏以此起,富者數世?!庇纱丝梢?,劉邦集團從君王到大將,都有“物流”或“供應鏈”相關的從業(yè)經驗;甚至平民都在對糧倉的認識上有著超凡的見解。從這個意義上看,劉邦集團在供應鏈上取得的那些成就,著實有著更基礎、深刻的原因。
前文已經對敖倉在楚漢戰(zhàn)爭期間的作用做了簡要介紹,這里,我們再補充一下對敖倉的認識。
在滎陽西北不遠處,有山叫“敖山”。秦始皇時,在敖山筑倉積粟,“會天下粟,轉輸于此,故名敖倉?!?/p>
敖倉位處咽喉,戰(zhàn)略位置極為重要。秦漢時期,有關中、山東(關東)兩大核心區(qū)域?!瓣P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倍綎|地區(qū)地域廣闊,自古農業(yè)發(fā)達,經濟繁榮,漢朝時非親子弟,莫可王之。又因關中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故而秦、漢皆有“以關中制山東”的國策。而滎陽正處在兩個關鍵區(qū)域的交界點,所以每遇戰(zhàn)事,此處必有大軍云集,敖倉可以為這些軍隊就近提供糧食補給,自然也成為各家的首要爭奪對象。
同時,戰(zhàn)國時期魏惠王在滎陽下引河開鑿鴻溝運河,聯通濟水、汝水、泗水、淮水,形成水運網絡。也就是此處水運發(fā)達,是華北平原、山東半島、淮河流域等處所產的漕糧“西給京師”時的必經之路。又因再往西去,黃河流域水面狹窄、河流湍急,航道危險,加上冬季河面結冰,汛期水勢過于洶涌,旱期又水淺容易擱淺,導致黃河不能常年通航。漕糧到滎陽后,常常需要“且納在倉”,敖倉的儲備、中轉作用進一步凸顯。
西漢初期,“洛陽有武庫、敖倉,當關口,天下咽喉。自先帝以來傳不為置王?!敝灰虬絺}靠近洛陽,所以洛陽竟不設王而歸中央直管,也可見敖倉在全國糧儲、糧運方面的特殊地位。
至于敖倉的規(guī)模,史書中雖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我們仍可以從其它資料中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例如,《淮南子·精神訓》中這樣說:“今贛人敖倉,予人河水,饑而餐之,渴而飲之,其入腹者,不過簞食瓢漿,則身飽而敖倉不為之減也,腹?jié)M面河水不為之竭也?!毙稳莅絺}之大,里面的糧食多的如同黃河之水,無論如何食用,都看不出減少。又如柳宗元在《與李睦州書》中所說:“鹽東海之水以為咸,醯敖倉之粟以為酸?!备菍絺}積粟比作東海之水,認為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總之,位于政治、經濟交界點的滎陽既是軍事重鎮(zhèn),又是水陸運輸的中轉點,在這里設置的規(guī)模巨大的敖倉,也就關系到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和物資保障,可謂“一身系天下之安?!?,戰(zhàn)略意義非同一般。這也進一步解釋了劉邦占據敖倉后,整個戰(zhàn)局為什么會得以逐步轉變。
基礎實力雄厚,軍事能力卓越,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可以政令天下的項羽最終身死亡國;而平民出身,本貪酒、好色的劉邦卻從小小的十里亭長逆襲成了一個偉大王朝的開國皇帝。短短數年時間,滄海桑田。
靜下心來,就以上史實,我們反思如下:
第一,特殊時期,要分清哪些是戰(zhàn)略物資,哪些是“身外之物”,并對其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
第二,爭天下、穩(wěn)國家、謀發(fā)展……做任何事情,吃飽才是前提。糧食供給的安全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應排在第一位,再怎么重視都不過分。
第三,產業(yè)鏈、供應鏈的安全和穩(wěn)定不容忽視,要花專門的精力去確保自己有堅實的、可持續(xù)的物質基礎。
第四,我們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戰(zhàn)略部署,并堅定的執(zhí)行,而不能一味跟隨敵人的節(jié)奏,陷入他們設好的消耗戰(zhàn)。
第五,抓好群眾基礎,遵循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
第六,發(fā)現和培養(yǎng)合適的人,去實現以上五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