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上來看,玄武門所在的位置地勢較高,足以俯視宮城;從軍事角度來看,這里是整個皇宮的戰(zhàn)略制高點。由此導致玄武門成了政變者的必爭之地。在大唐王朝近300 年的歷史中,一共發(fā)生了四次玄武門之變。
提起玄武門之變,熟知歷史的人都會知曉一二。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后,唐朝還發(fā)生過三次玄武門之變。
第一次政變發(fā)生在唐朝建立初期。公元626 年六月初三晚,在收買了玄武門守將常何后,李世民帶著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秦王府嫡系干將潛入戒備森嚴的皇宮,并設(shè)下伏兵。第二天凌晨,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進宮上早朝的途中被李世民襲殺。隨后,二人的首級被割下,由尉遲敬德帶去玄武門示眾。李淵無奈之下,立李世民為太子,隨后退位。李世民如愿以償?shù)巧系畚唬贩Q唐太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唐太宗李世民逝世后,李治登基,是為唐高宗。李治體弱多病,朝政大多交給皇后武則天處理,武則天由此漸漸掌握朝政大權(quán)。
李治去世后,武則天臨朝稱制,先后廢立她和李治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以及唐睿宗李旦,最終取代李唐稱帝,開創(chuàng)武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
武則天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改革利弊,整體延續(xù)了貞觀盛世。但同時她任用酷吏,大肆殺戮李唐宗室,晚年奢華專政,也讓后世對她爭議不斷。
公元705 年,武則天病重。李唐皇室忠臣以宰相張柬之和大臣崔玄暐、敬暉、桓彥范、袁恕己五人為首,聯(lián)合禁軍將領(lǐng)李多祚,再次在玄武門發(fā)動政變,誅殺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武則天被迫退位,張柬之等人擁立唐中宗李顯復位。這次政變發(fā)生在神龍元年,因此又被稱為“神龍政變”。
第三次玄武門之變發(fā)生在唐中宗登基后不久,主角是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李顯的第三子,在中宗登基第二年(公元706年)被立為太子,由于不是韋后親生,因此頗受猜忌。權(quán)臣武三思等人也多次進言中宗誣陷他,試圖廢除其太子之位。
公元707 年,倍感危機的李重俊聯(lián)合左金吾大將軍李千里等人,率左右羽林軍和千騎三百多人發(fā)動政變,誅殺了武三思后,又試圖誅殺韋后等人,逼迫中宗退位。他們一行人在玄武門下被阻,參與政變的千騎軍官被李顯策反,反殺政變軍。李重俊率殘部逃亡,逃到長安郊外被部下所殺。這次玄武門之變以失敗告終,史稱“景龍政變”。
太子李重俊死后,韋后和安樂公主的權(quán)勢更增,她們籠絡大臣,把持朝政。唐中宗死后,韋后扶持李顯的幼子李崇茂登基,意圖獨攬大權(quán),甚至再行武后之事,為此密謀除掉最大的阻礙李旦(被廢的睿宗)和太平公主。
李旦的兒子臨淄王李隆基得到消息后,暗中聯(lián)合姑母太平公主、衛(wèi)尉卿薛崇簡、西京苑總監(jiān)鐘紹京等人,策反羽林軍。公元710 年,李隆基率領(lǐng)羽林軍和西京苑工匠等殺入神武門(此時,玄武門已改名神武門),誅殺了韋后和安樂公主。隨后,李崇茂退位,李旦再次登基,李隆基則被立為太子。史稱“唐隆政變”。這場政變中,李隆基以鐵血手段徹底清除了韋后集團黨羽,讓天下人看到了在武則天之后沉淪了幾十年的李唐皇室的強力反擊。
因四次政變皆與玄武門有關(guān),于是玄武門便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為何唐朝發(fā)動政變都選擇玄武門?
在唐朝,玄武門具備了獨特的政治、軍事地位。從地理上來看,玄武門所在的位置地勢較高,足以俯視宮城;從軍事角度來看,這里是整個皇宮的戰(zhàn)略制高點。據(jù)史書記載,唐高宗時期,曾夜發(fā)山洪,大水直沖玄武門。在此地宿衛(wèi)的薛仁貴登上門樓,對著南邊的宮城大呼示警,唐高宗李治聞訊帶著眾人登上高處,僥幸躲過一劫。在玄武門城樓上呼喊竟能驚動整個宮城,可見其地勢之險要。
從貞觀年間起,玄武門外駐扎禁軍主力逐漸成了慣例?!缎绿茣贩Q:“夫所謂天子禁軍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諸衛(wèi)兵是也;北衙者,禁軍也?!北毖媒姡傅木褪峭婉v于宮城以北的皇帝私兵。這就意味著玄武門是唐朝皇權(quán)的生命線所在,由此導致這里成了政變者的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