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夢晗
官員衣服差異因時而變,但界限分明,等級森嚴。有時,官員換了一身袍服,回家時不必多說,家人們也知道官員是升是貶了。
古代的官員服飾顯然是統(tǒng)治階級彰顯權力的一種工具。著名作家、服飾專家沈從文曾考證,衣分等級的服飾制度始于西周?!胺椪巍笔沟貌煌A級甚至不同行業(yè)的著裝都有牢不可破的壁壘。而官員應該怎么穿,更是有著嚴格的著裝制度,是門復雜的“學問”。
古代官員怎么穿
通常來講,古代官員除了日常在家穿用的衣服以外,至少還要常備三種服飾:朝服、公服和祭服。這三種服飾都屬于“禮服”,在古代文獻記載中大多與“常服”的概念相對。
歷代朝服,形制和顏色一直在發(fā)生變化,但是主要做議政之用??鬃诱f,“朝服而朝”,意思就是進言議政進行朝見時,除非皇帝恩準,必須要穿朝服?!抖Y記·玉藻》記載,“朝玄端,夕深衣”,意思是說早朝為大禮,要著玄端朝服,到了晚上,則可以穿輕便一些的深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朝服也漸漸演變?yōu)樵谥卮蠊?jié)日、典禮甚至是祭祀時的穿著。比如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制,官員們在參加平常儀典時可將朝服作為禮服。
而公服,也稱“從省服”,則更接近于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公務活動著裝”。百官退朝以后,在衙署內(nèi)處理公務時就要將公服作為正式著裝,相當于現(xiàn)在公務人員上班時所穿的制服。一些地方官不能入朝,坐公堂時,也要穿公服。在宋朝,為了方便辦公,公服省去了朝服的許多繁瑣佩飾,與朝服的分別主要在于繁簡差異,即“朝服謂之具服,公服從省”。
但到了明朝,朱元璋則主張政事中比較重要的朔望朝見、侍班、謝恩、見辭時才穿公服,平時的早朝以及日常辦公都可以穿有補子的常服。
除了繁簡差異,頭上戴什么也是朝服和公服甚至常服的主要區(qū)別。朝服配冠,文官戴進賢冠,武官戴貂蟬冠,法官則戴獬豸冠,每種冠又依據(jù)等級各有分別,而公服則戴幞頭。
這些差異因時而變,但界限分明,等級森嚴。有時,官員換了一身袍服,回家時不必多說,家人們也知道官員是升是貶了。
元祐元年(1086年),蘇軾穿著七品官服入殿覲見宋哲宗。宋朝的七品官服為綠色,不配銀魚袋。哲宗隨后升蘇軾為從六品的起居舍人,賜六品官員的服制,因此晚上回家時,他就已經(jīng)換了一身緋袍,腰上掛著銀魚袋。不過,這身衣服蘇軾也沒穿太久。他在起居舍人的官位上只待了3個月,就又升為四品中書舍人,緋袍銀魚袋也就相應地換成了紫袍金魚袋。
講究的細節(jié)
中國古代的服飾,特別是有特殊功能的服裝如禮服,在細微之處也是非常講究的,這些主要表現(xiàn)在服裝的顏色、圖案以及衣服領、袖、襟、帶、邊等處的差別,這些裝飾都充滿了象征的意味,有些配飾的設計還有著獨特的用處。
宋代學者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記載,“唐人重服章”。唐代士人、官員對官服十分重視,群星閃耀的詩人們留下大量詩篇,紫袍、緋袍、金龜、魚袋等指代官服的意象被頻繁提及,并不隱晦地宣揚著自己的意氣風發(fā)與政治抱負。顏色是服飾最為醒目鮮明的標識,唐代官服以紫色、緋色(紅色)為上色,晚唐詩人司空圖一句“朝班盡說人宜紫,洞府應無鶴著緋”,便揭示了唐代官員的對“緋紫”的渴望,“紅得發(fā)紫”一詞也正是通過官服顏色折射出官員的地位。
而宋朝時,兩側帶翅子的烏紗帽開始在官員服飾中興起。傳聞,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大臣們在朝堂上交頭接耳,才要求百官上朝時必須佩戴。
除了一眼可辨別的顏色,古代官員服飾細微之處的差別更為龐雜,明代官服的補子就是一個例子。
明代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后各綴一塊方形補子,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辨別官品。補子的圖案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皇親國戚、公侯伯爵等權貴,其補子圖案為瑞獸麒麟和白澤。麒麟和白澤都為傳說中的瑞獸,這類補子主要是為了顯示權貴們高人一等的身份地位。
第二類用于文官的袍服上,其補子圖案為飛禽類。一品到九品文官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仙鶴、錦雞、孔雀、云雁、白鷴、鷺鷥、鸂鶒、黃鸝和鵪鶉。采用這些寓意多為高潔、吉祥和良好品性的圖案,主要是寄托了對文官“賢德”“清廉”“守正”的政治期望。比如仙鶴就有著美麗超逸,高雅圣潔以及長壽的意象。有時,一些官員也可以憑借功勞,獲得高位者才可繡制的補子。
武將袍服補子上的猛獸屬于第三類。一品和二品武將都用獅子,三品和四品是虎豹,五品是熊羆,六品和七品是彪,八品是犀牛,九品是海馬,雜職則為練鵲,風憲官則為獬豸。這類猛獸也展現(xiàn)了古代統(tǒng)治者對武將有別于文官的政治期待。
“易服色”:服飾背后的政治訴求
在古代,新朝設立制定新的服飾制度,特別是更新官員的服飾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的發(fā)端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tǒng)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p>
辛亥革命將變革服飾同推翻封建帝制緊密聯(lián)系,比如孫中山先生就親自設計了中山裝,將新文化思想注入服飾設計之中。
“改正朔,易服色”一直是朝代更迭之后重要的政治舉措,極具象征意義。服飾不僅僅是一種民族精神與認同的外化,它更帶有“禮”背后所反映出的權威、等級以及道德觀念。
實際上,“易服色”在漫長的發(fā)展之中所指代的范圍和需要改變的對象是不同的。最早,它指的是變更一個王朝所尚之顏色。而后它的內(nèi)涵又隨著王朝更新的現(xiàn)實情況不斷被解釋和演繹。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五德終始說認為“氣”的運行體現(xiàn)在歷法、服色、犧牲以及器械等方面。而因王朝革命而造成的改朝換代使這方面的“氣”發(fā)生了“更新”,這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而在秦漢大一統(tǒng)的政治背景下,五德終始說得到采用,秦一開始定為水德,“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上黑”。
漢代在繼承了這一學說后,“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其所尚之色不再是黑。自此,“改正朔,易服色”這一政治文化傳統(tǒng)有了真正的開端,而這與西漢王朝的政治格局是相互映照的。由此可見,與“正朔”的歷法概念相對應,“服色”最早就有指向秩序、權威與自然規(guī)律的含義?!案恼?,易服色”隱喻的是王朝對于彰顯其政治合法性(遵循規(guī)律)的需求。
隨著朝代更迭,“易服色”則逐漸演變?yōu)榉椫贫鹊淖兏?。每朝每代,服飾制度中最先且最容易變更的就是官員服飾。比如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明朝立朝之初,朱元璋就下詔規(guī)定了官員、士子的衣冠服制,連他們妻子的穿著也有了詳細的規(guī)定。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官察室”2022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