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様
寫下這篇專欄的時候,我壓力好大。
叮咚上周告訴我端午節(jié)前要交稿,我一口答應(yīng),拖到六月一號還沒動筆。她找我,“惡狠狠”地放話:“再不寫,就把你的貓交出來!”
我立刻原地起身打開電腦。
最近浙江的天氣不太好,總是下雨,或許已經(jīng)進入江南的梅雨季節(jié)。小時候我第一次聽說“梅雨”,還以為是發(fā)霉的霉,后來知道“梅子黃時雨”,才覺得這雨絲里飄著詩意。
我已經(jīng)習(xí)慣每天在雨聲中醒來,上班路上,雨刮器一筆一筆涂抹出帶著霧氣的灰色天空,前頭車子疾馳,車輪滾著白煙。我不常用大塊時間聽歌,只在上下班路上隨便點開歌單,看緣分送來哪一首。喜歡聽就加入收藏,反復(fù)播放到聽厭為止,我最近常聽的就是Spitz的這首《ロビンソン》,明明是午后紅茶的廣告語,歌詞也講悶熱天氣,卻意外適合下雨天通勤路上聽,總給我一種帶有微微濕潤的幻想感。
也許人真是容易受天氣影響的生物,陽光燦爛,心情也好,想去春游、去爬山、去野營,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連續(xù)下幾天雨,潮氣好像進了身體里,周末休息,只想從早到晚待在沙發(fā)上犯懶。情緒算不上低落,大概就是不好不壞,做什么都提不起勁來。
閱讀吧,翻翻書柜,好久沒補充實體書。倒是意外看到一本薄薄的綠色書,《一個人的好天氣》,封面插圖簡潔到只在中間畫了一只小黑貓。猶記得十七歲的我,被它名字吸引,想也沒想地買來,讀完卻不太看得懂。
故事的開始,二十歲的女孩知壽照著媽媽給的地圖,來到東京,寄住到老奶奶家。整本書沒有大起大伏的情節(jié),文字也不華麗,知壽發(fā)現(xiàn)被劈腿、分手、打零工、邂逅、再一次戀愛、分手……所有日?,嵥榈那榫w都像這雨天一樣,充滿淡淡的落寞感。也許這就是當(dāng)初我讀完印象不深的原因,知壽實在是太普通、又帶點兒悲觀的女生了。
這次重讀,我卻意外尋到了一些共鳴。大家都羨慕年輕,二十歲的年紀,好像充滿無限可能。
可年輕的知壽,卻羨慕同住的老奶奶:“我以后也能像她這樣嗎?到了七十歲還愛打扮,住在屬于自己的小房子里,情人節(jié)去買巧克力。我能過上這樣的生活嗎?”多像眼下的我們,有自己夢中的生活方式,日復(fù)一日地朝前奔跑,偶爾停下來,卻看不清自己是不是在向它靠攏。
知壽像如今很多年輕人一樣,懼怕這個世界,又講不清原因在哪里。她打心里其實也希望擺脫孤獨,羨慕哪些開朗愛笑的人,可結(jié)果往往好像事與愿違。
故事的結(jié)尾,知壽又回到了一個人的狀態(tài),她沒有變開朗去讓自己更受歡迎,只是慢慢適應(yīng)了孤獨——“就這樣,我不斷更換認識的人,也不斷地使自己進入不認識的人們之中去。我既不悲觀,也不樂觀,只是每天早上睜開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個人努力過下去。”
在微博的讀者私信里,我也發(fā)現(xiàn),孤獨感好像是無論哪個年齡段都無法避免的體驗。面對這樣的私信,我時常惶恐,不知道我的回復(fù)會不會令她們稍稍釋懷一些,起到一點微不足道的作用。因為我真的太不擅長安慰人了。
有同事家鄉(xiāng)在鄰省,因為疫情已經(jīng)兩三年沒回過家,和我說,日子過麻了,好像已經(jīng)沒有喜怒哀樂了,每天就是很平靜地上班,心情不好也不壞。也有在大城市的朋友講,好孤獨啊,下班以后,連朋友都沒有。
過幾個月,我也要搬去新的城市了,在淅淅瀝瀝的雨聲里,不免也產(chǎn)生過類似的想法,還會糾結(jié)猶豫——這個決定是否有錯。到了新的地方,沒有熟悉的舊朋友,我也會很孤獨吧?可讀完這本書,我忽然不是那么害怕了。
我并不是時時刻刻需要社交的類型,有朋友固然開心,可偶爾一個人待著放空、刷劇、看電影,于我而言意味著進入必不可少的“充電模式”。搬去新城市,或許只是將這種充電模式延長,我會像許許多多在那座城市人一樣,認真努力地生活。
也希望身在各地的你們,即便一個人,也擁有無數(shù)好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