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干部有能力、有干勁、坦誠直率,但也易沖動、缺乏韌勁和定力。這使得他們在遭遇逆境挫折或是面對與心理預期相沖突的現(xiàn)實狀況時,容易出現(xiàn)困惑迷惘、職業(yè)倦怠甚至“心神”不穩(wěn)。
穩(wěn)住“心神”,根本是要對“我”有充分和準確的認知。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存在一定誤差,往往夸大貢獻成就而忽略或誤解旁人的感受與建議。所以,當年輕干部面對業(yè)績與風險、職責與人情、奉獻與仕途的沖突時,容易因為對自我的錯誤認知而困惑。
這里,我們用心理學上的“約哈里窗”理論來進行年輕干部的自我認知分析?!凹s哈里窗”是一個隱喻:想象現(xiàn)在有一間屋子,我們所有的行為舉止、思想動機全部在這間屋子里展示。這間屋子有四個窗戶,但每一扇窗看見的內(nèi)容卻是不一樣的。
第一扇窗的內(nèi)容是人人都能看見的,稱為“開放我”,是自己清楚別人也知道的“我”,可以理解為自我的正面。年輕干部代表黨和國家行使公權力,言行舉止有相應規(guī)范約束并接受大眾監(jiān)督,因此自我開放的程度、個性張揚的力度相對較小。但也因掌控權力而引來各種社會關系的關注或投機,人際交往廣度較大,自我的公眾屬性較大。“公職人員與社會人”的沖突,容易導致年輕干部人際關系敏感的戒備心理。
第二扇窗看見的是自我的背面,稱為“盲目我”,是自己不知道而別人卻知道的“我”。年輕干部在面對他人提出的建議或指出的問題時,常常會驚訝、或懷疑、或辯解,時常伴有緊張心理和擔憂心理。加之年輕干部自我觀察、自我反省能力相對較弱,盲點較多,因此“盲目我”比較大。
第三扇窗的內(nèi)容只有自己能看見,是屬于自我逃避和隱藏的領域,是“隱藏我”,是不愿意或不能讓別人知道的事實或想法。對于年輕干部,在遇到諸如提拔晉升、政治生態(tài)、工作內(nèi)容及環(huán)境等不及個人預期的情況下,容易產(chǎn)生對個人前途的茫然心理。所以,“隱藏我”在年輕干部中相當大。
第四扇窗的內(nèi)容則隱藏在迷霧之中,是“未知我”,是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的自我。它是潛在的、尚未有機會展現(xiàn)的能力和特質,是巨大但又被忽視的能量。年輕干部有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因此“未知我”特別大,潛力無限;但對“未知我”的探索和開發(fā),需要有對未來的渴望和對使命的信仰。但有的年輕干部因為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基石不牢,會對未來充滿迷惘。
年輕干部要穩(wěn)住“心神”,就要在這四個“我”中進行調整,尋求平衡與和諧?!凹s哈里窗”的提出者魯夫特提出了通過“自我給予”和“他人反饋”的方法來探索四個自我,從而洞悉它們、調整它們、把控它們。
自我給予是通過縮小私人領域、擴大公眾領域來消除人與人之間因為認知的差異帶來的誤解。如年輕干部可以通過參加組織生活,向他人講述“隱藏我”中的部分內(nèi)容。而他人反饋并不只是傾聽他人的意見,而是碰撞,即自己雖看不見,但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當然,并不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與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重疊度越高越好;相反,如果重疊度太高,可能反而會失去自我,把父母、群體等他人的目標、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當成自己遵循的一切。我們尊重權威,與權威保持密切的關系,采納權威的價值觀,過著有組織、有秩序的生活,能減少憂慮,不用面對矛盾。但也會因此失去自己獨有的特質,失去積極成長的動力。
要發(fā)展出積極的自我,需要年輕干部形成“忠誠”的特質。這里所說的“忠誠”,是對自己的忠誠、對使命的忠誠。真正的使命,在于對社會幸福感的追求,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讓社會變得更好,在一個不那么完善、和諧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接納這個世界,然后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在向社會貢獻的同時也感受自己存在的意義。只有在使命的驅動下,我們才會不斷地縮小未知的我,挖掘出自己的潛力,成為更好的我,獲得真正的成長。
(選摘自《中國紀檢監(jiān)察》,文/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