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程曉昱調治心悸臨證經驗*

      2022-11-15 02:26:35呂亞芬程曉昱
      中醫(yī)藥臨床雜志 2022年6期

      呂亞芬,程曉昱

      1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 安徽合肥 230012

      2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安徽合肥 230031

      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常伴心中苦悶不樂、短氣、睡臥不安、易驚、肢冷汗出、暈厥,黑蒙等癥。張仲景《金匱要略》中記載:“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提出心悸之病脈象的區(qū)別及所發(fā)為驚擾、水飲,虛勞及汗后受邪等所擾,并見“驚悸”“心動悸”等。心悸之病有輕重之分,吳謙《醫(yī)宗金鑒》中將其分為驚悸、怔忡2種。《醫(yī)學正傳·怔忡驚悸健忘證》中虞摶也對其作了鑒別:“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而不得安靜,無時而作者是也”指出怔忡者癥狀多重,多由內而致,自覺心中惕惕不安,勞后即發(fā),甚則休時自發(fā),發(fā)作無時且時間較長?!绑@悸者,驀然而跳躍驚動而有欲厥之狀,有時而作者是也”指出驚悸癥狀多輕,多由外所致,因驚而悸,驚悸發(fā)作有時且時間較短,休息片刻即可緩解。

      西醫(yī)將其歸屬于心律失常,主要因心臟激動的起源或傳導異常,對心臟搏動產生影響,導致患者心律節(jié)律或頻率異常。常見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室早,房撲、房顫等,心動過緩如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停搏等,還可見于心衰、心臟神經官能癥等。西醫(yī)抗心律失常藥物其毒副作用較大,多數患者需長期服藥,易引起停藥反跳現(xiàn)象,所以患者治療依從性往往較差;病情嚴重者予以射頻消融術,給患者帶來精神及經濟雙重壓力。而中醫(yī)藥傳承2000余年,療效明顯,尚未發(fā)現(xiàn)明顯毒副作用,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

      程曉昱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老年病心血管科科室主任、新安醫(yī)學程氏內科第十代傳人、安徽省名中醫(yī)、全國首屆杰出百名女中醫(yī)、2019年安徽省領軍人才培養(yǎng)對象、。程曉昱教授長期從事于中醫(y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擅長于心悸、心衰、胸痹心痛、眩暈等老年心內科疾病的診治,秉承新安醫(yī)學程氏內科特色,結合自身三十余年臨床經驗,尤其對心悸病的辨證診治,形成了其特色的學術思想,對現(xiàn)代臨床的治療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吾有幸跟師學習,現(xiàn)將其經驗總結如下。

      病因病機認識

      程師認為心悸發(fā)病有虛實兩方面。虛證以氣血陰陽虧損為主,實證見于痰火擾心,水飲上凌或心血瘀阻,氣血運行不暢等。虛證為主,虛實之間又可以相互夾雜或轉化,實證日久,病邪傷正,又可致虛生飲,生痰,生瘀;虛實夾雜,病情復雜,臨床遣方用藥時宜分清虛實主次,再予以用藥,攻下驅邪或滋膩礙胃之品不可妄加。心悸雖病位在心,但與其他四臟密切相關。清代陳士鐸《辨證錄·怔忡門》記:“然而心虛由于肝虛,肝虛則肺金必旺,以心弱不能制肺也”。氣血不足,心博無力,血脈無以所主,肺氣不足,則血行無力,肺失宣肅,則血運失常;肝失疏泄,氣滯血瘀,心氣失暢;脾胃虛弱,氣血虧虛加之痰濕內生,虛則心失所養(yǎng),實則擾動心神。腎陰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濟,心腎不交。腎陽不足,心失溫煦,寒凝滯心脈。心悸病因以感受外邪、七情內傷、體虛勞倦、藥食不當,諸如經常熬夜、起居作息不規(guī)律、過度勞累、過飲咖啡和濃茶,嗜酒以及抽煙等不良生活習慣均可導致的 心悸。

      1 感受外邪

      《素問·痹論》篇指出:“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痹證日久,復感風寒濕邪等,內舍于心,心脈痹阻,心血虧虛發(fā)為心悸?;蝻L寒濕熱之邪,耗傷心氣心陰,亦可引起心悸。溫病、疫毒、白喉、梅毒等病均可耗傷營陰,擾亂心神,發(fā)為心悸。

      2 七情所傷

      《濟生方·驚悸論治》亦指出:“驚悸者,心虛膽怯之所致也”。平素心虛膽怯,突遇驚恐,忤犯心神,心神受擾而心悸?!端貑枴ぱ獨庑纬芍酒吩唬骸靶袠分究?,病傷于脈”。焦慮緊張或心中郁悶,暗耗陰血,不能養(yǎng)心而心悸。肝出謀慮,游魂散守,惡動而驚;膽為決斷,屬志不伸,觸事而驚。思則氣結,有思慮便動,屬虛,思則傷血,則心中跳動不安。

      3 體虛勞倦

      先天腎精不足,平素身體虛弱或久病后傷及脾胃,先后天失養(yǎng),氣血陰陽虧乏,臟腑功能失調致心神失養(yǎng),發(fā)為心悸。《丹溪心法·驚悸怔忡》所言:“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yǎng)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端也”。當今社會,亞健康人群比例占多數,工作壓力及長期熬夜使得內虛外擾致心血不足而 發(fā)病。

      4 藥食不當

      清代吳澄:“心者,身之主,神之舍也。心血不足,多為痰火擾動”。平素偏嗜肥甘醇酒,而酒性熱,飲時冷,冷熱互結,蘊熱化火生痰,則痰火內擾心神則為悸。中藥附子、雄黃、蟾酥、麻黃等毒性藥品及藥物過量可損傷心陰,耗傷心血,引起心悸。西藥如洋地黃、阿托品、腎上腺素、奎尼丁、輸鉀速度過快或濃度過 高等。

      特色經驗與學術思想

      1 辨證論治,舌脈互參

      程曉昱教授尤重視望舌及舌下靜脈與脈診合參,認為舌象是人體氣血津液 、胃氣充盈、邪正盛衰的外在表現(xiàn),舌象變化與病情變化密切相關;對切心悸患者寸口脈有深刻認識,《傷寒論》中寫道:“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心悸者,脈律不齊是本病的重要表現(xiàn)。正如《素問·三部九候論》中記載:“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芬嘣唬骸懊}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提示心悸較重者,脈象忽遲忽數,預示氣血已亂,診治棘手,病情較重,預后較差。正常舌象為舌色淡紅,舌苔薄白,舌下絡脈暗紅,粗細適中。心悸者據其發(fā)病機制及病理因素不同,其舌、脈均有所不同。陽虛者可見舌淡胖或淡白或紫暗,脈象弱或沉細或結或代;血虛者可見舌淡紅或薄白,舌下絡脈偏淡、偏細,脈細弱;水飲痰濕停留者見舌淡或胖大,苔白膩或滑,舌兩側有齒痕,脈象弦滑或沉細而滑。血瘀者見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靜脈充盈擴張色暗或紫,脈澀或結或代。

      程師據心悸虛實主次,病因病機特點,自擬治療心悸經驗方,主要藥物為:酸棗仁、川芎、煅龍骨、煅牡蠣、茯苓、茯神、三參(黨、丹,苦)、瓜蔞(仁、子),甘松,山藥,甘草。其組方源自《景岳全書》:“若思慮過度,心虛不寐而微兼煩熱者,養(yǎng)心湯或酸棗仁湯”?!督饏T要略》中提到:“胸痹之病,喘息咳睡,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三參湯源于是清代名醫(yī)張錫純的一個方子升陷湯,其首見于《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有益氣升陷的作用,用于治療胸中大氣下陷所致的氣短不足以息。“大氣”即宗氣,可有效改善胸悶、氣短、心中不暢等癥狀。程曉昱教授主張“辨證論治,舌脈互參”后對其進行化裁,心陽不足者,用桂枝、生姜、人參、黃芪、附子等以強心陽,通心脈;血虛者加芍藥、阿膠、黃精、當歸、芍藥等;絡脈痹阻,胸部窒悶,加燙水蛭、僵蠶、蟬蛻、三七、延胡索等;脾虛者加白術、谷麥芽、砂仁益氣醒脾;痰濕明顯者加白術、竹茹、車前子、澤瀉、姜厚樸、藿香、陳皮等。痰濕郁熱者加蒲公英、穿心蓮、黃連、山梔子、黃芩等。氣滯明顯者加綠萼梅、郁金、合歡皮、川楝子、佛手等。

      2 開郁定悸,雙心治療

      現(xiàn)在臨床中心血管疾病諸多合并郁證,程曉昱教授“從肝論治,開郁定悸”,主張“雙心”治療,認為治療心臟病同時要注重心理疾病的調治。心悸的發(fā)病與情志,精神因素密不可分,其思想來源于《傷寒論》中“肝郁可致悸”的理論,當中記載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毒霸廊珪び糇C》中亦言:“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中醫(yī)認為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肝主疏泄,體現(xiàn)在調節(jié)全身上下氣機,維持全身各個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也體現(xiàn)在調節(jié)情志方面,肝氣暢達,可助心行血,血脈通暢,肝氣通,則心氣和,人則會精神愉悅,心情舒暢。當今、 社會競爭、生活學業(yè)壓力、以及自身心理調節(jié)能力差等因素影響,更易致肝失疏泄,肝氣郁結、氣機失調,肝無法助心行血致血液瘀滯、心氣不通、心神失養(yǎng),繼而發(fā)為胸悶心悸,郁郁寡歡。情志刺激致氣滯于胸而見胸悶、氣短、心中郁悶不暢、情緒抑郁,胸脅脹滿等;肝氣郁滯,根據五行相生相克規(guī)律,木克土,致脾胃運化失常,生血乏源,心失所養(yǎng),尚見心悸、納差、夜不暝、多夢等;程師多以行氣疏肝,解郁定悸安神為治法,多選用柴胡龍骨牡蠣湯、甘麥大棗湯、柴胡疏肝散等加減,用于心悸、抑郁、睡眠障礙及“雙心”疾病患者,善用綠萼梅、合歡皮、川楝子、佛手、桔梗、枳殼、琥珀、酸棗仁等調理氣機,解郁安神之品,“川楝、佛手、綠梅花”理氣而不傷陰,體現(xiàn)了程曉昱教授的用藥特色,效果可事半功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出自《傷寒論》107 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F(xiàn)代也有許多醫(yī)家對柴胡龍骨牡蠣湯化裁用于精神類疾病,芮軼群等人對此方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進行了分析和驗證。肝氣郁滯日久而化熱,可見胸悶、胸脅脹痛、心中煩悶、夜寐差,平素心情急躁易怒,口干口苦、舌紅,舌尖點刺、苔薄黃、脈弦數等;常用藥物有牡丹皮、山梔子、黃連、黃芩、野菊花、杭菊花、炙甘草等;因受驚而冒犯心神,心虛膽怯者,可見心悸、忐忑不安,寐差、易驚醒,自汗等,以安神定志、養(yǎng)肝補心,除煩安神為治療原則,常以安神定志丸合甘麥大棗湯加減,配以川芎、丹參、三七、琥珀、茯苓、茯神、大棗等。

      3 顧護中焦 心胃同治

      程曉昱教授尊崇新安醫(yī)家汪機“營衛(wèi)一氣”學說,主張“心胃同治”的同時,重視脾胃后天之本的顧護。心位于膈上,胃居于膈下,解剖上緊密相連,臨床心病常誤認為是胃病而耽誤治療,胃病也可引起心臟不適?!端貑枴ちo大論》有云“民病胃脘當心而痛”?!靶南聺M”“心下痞”等是指胃病而非心病?!鹅`樞·經別》曰:“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屬胃,散之脾,上通于心”。兩經經絡上密切相通,因此病理上常相互影響?!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吩唬骸拔钢蠼j,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指出宗氣上注胸中助心行氣血,而宗氣的生成和運行賴于脾胃的運化功能。脾主運化,將水谷精微運送全身包括心,心得以濡養(yǎng)可發(fā)揮其生理功能,心主血脈將人體氣血散于內外;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氣機失調,逆上沖心,則可見心慌、胸中悶痛等;程師在臨床中重視氣機的調治,常用桔梗、枳殼、厚樸、升麻等升清降濁之品。桔梗、枳殼合用,一升一降,氣機通調;厚樸、升麻合用,降中有升,氣機升降有序則全身氣血運行調達,心中舒暢,病癥自除。心與脾胃生理上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心悸虛證多以氣血陰陽虧損為主。《丹溪心法·驚悸怔忡》中記載“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yǎng)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端也”。心氣血虧虛則生驚悸,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虧虛,生化無源,脈道空虛,心失濡養(yǎng),則見心悸。程曉昱教授善用黨參、黃芪、山藥、白術等益氣養(yǎng)陰補血之品,并強調切勿峻補,以免助火傷及脾陰,故常用黨參代替人參,加以芍藥、麥冬、石斛等平和,燥濕相濟之藥顧護脾陰。脾為生痰之源,《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胃升降失調,不能運化水液,水濕內停,飲停日久凝聚成痰,痰濁上擾或日久化熱,蒸液成痰,痰熱擾心,則心中悸動不安。在臨證之時,注重清化濕濁,善用薏苡仁、白扁豆、石菖蒲、茯苓等,因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多用活血化瘀之劑,易傷及脾胃,因此在組方時應當注意顧護脾胃,溫補中焦,因此常用黃芪、附子、山藥、谷芽、麥芽等。

      4 研習古今,善用經方

      程曉昱教授年臨床經驗總結緩慢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病主要與陽氣虛衰有關,心氣虛弱,則推動無力;心陽虛衰,陽氣不足則寒,溫煦功能下降,而致血液運行遲緩無力。對中醫(yī)四大經典之一《傷寒論》中“麻黃附子細辛湯”進行化裁,《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言:“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本方主治少陰陽虛、外感風寒。《傷寒明理論·悸》中記載“其氣虛者,由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為悸也”,根據益氣溫陽、滋補心腎,活血通脈之法,秉承對經典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擬老年病科經驗方“心復康”,具體方藥構成為制附片5g,紅參5g,黃芪15g,淫羊藿6g,炙麻黃8g,細辛3g,何首烏10g,丹參6g,對辨證屬于心腎陽虛、瘀血阻絡的緩慢性心律失常、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等心悸患者有良好療效。繼承張仲景《傷寒論》中治療心腎陽虛,水飲凌心之經典方“真武湯”,程曉昱教授基于新安醫(yī)學“溫陽益氣、心腎同治”思想,確立“溫補心腎治其本、活血利水治其標”之法,古方新用,研制 “復方真武沖劑” 治療“心腎陽虛”型心衰,繼承與創(chuàng)新并用,遵古而又不泥古,組方藥物為:制附子3g,紅參6g,茯苓10g,焦白術10g,白芍10g,丹參10g,生姜6g。心衰可見心悸、短氣、肢體浮腫等,該方具有溫陽、益氣、利水、活血化瘀之功,在改善心功能分級,中醫(yī)證候總積分、降低心腎陽虛型心衰患者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提高生活質量,降低住院率等具有獨特優(yōu)勢。

      5 衷中參西,以證為主

      程曉昱教授認為,心血管疾病情復雜,危急重癥較多,需衷中參西,以證為主,以病為輔,利用西醫(yī)檢查及診斷予以輔助以更好的明確病情,排除危急重癥,如體格檢查、常規(guī)心電圖、心臟彩超、24h動態(tài)心電圖等。西醫(yī)多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心律失常,因其副作用大及常出現(xiàn)停藥反復現(xiàn)象,程師強調辨證基礎上,使用西藥配合中藥診治,常用歸脾湯、炙甘草湯、酸棗仁湯、天王補心丹等方劑加減,多配伍人參、麥冬、甘松、蓮子心、延胡索、苦參等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中藥。或聯(lián)合中成藥如參松養(yǎng)心膠囊、穩(wěn)心顆粒、心寶丸等。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癥狀嚴重者可采用射頻消融術、心臟永久起搏器植入術等手術治療。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心律失??擅黠@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少,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

      6 內者外治,陰陽并調

      《針灸資生經》中最早記載“穴位貼敷”一詞。穴位貼敷可刺激穴位,得氣后調節(jié)全身氣血陰陽;有中藥配伍,經皮毛腠理吸收入血而發(fā)揮其作用,還可減少懼針及暈針,集穴位與中藥于一身,可有效增強療效,疏通經絡氣血,調理全身陰陽,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中藥足浴作用機理是在溫熱物理作用下,使得中藥藥液直接透皮吸收,具有安神定悸、祛風驅寒及舒筋活絡之功效。有關古籍中記載:“人之有腳,憂似樹之有根,樹枯根 先竭,人老腳先衰”。

      穴位敷貼,中藥足浴都屬于中醫(yī)外治法范疇,《黃帝內經》中記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吾師認為“內者”也可使用外治法,近年來堅持于穴位貼敷及中藥足浴治療心悸患者,效果頗好,穴位敷貼選用安徽省中醫(yī)院院內制劑消淤接骨散,貼敷配方為:五加皮、白芷、川芎、蓽茇、天南星(生)、桂皮、丁香、樟腦、冰片。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貼敷方法:消淤接骨散加蜂蜜、白醋成調制直徑 1 cm的藥丸,用5cm×5cm活血止痛膏將藥物固定于穴位上或心前區(qū),4~6h取下,1周1次,4周為1個療程。選用內關、膻中、心俞、足三里各個雙穴為主穴,心俞膻中穴為前后配穴、可調節(jié)陰陽,益氣養(yǎng)心,寧心安神,主治胸悶胸痛、心悸、失眠等心與神志病變;內關為心之絡穴,可寧心安神,理氣止痛?!夺樉募滓医洝分杏涊d:“心澹澹而善驚恐,內關主之”;足三里為陽明胃經下和穴,保健要穴,補養(yǎng)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扶助脾胃正氣。心脾兩虛加脾俞、中脘、三陰交;心腎陽虛加以關元、至陽、腎俞、命門;痰熱內蘊加肺俞、靈道、神門、尺澤、豐?。火鲅铚託夂?、血海、膈俞;陰陽失衡加申脈、照海。另每日睡前半小時取坐位,取消淤接骨散20g,溫開水沖后浸沒足踝,足浴溫度控制在 40~50 ℃,時間 20~30 min,直至下肢和背部微出汗為宜,2周為1個療程。

      驗案舉隅

      孫某,男,40歲,工人,首診時間為2020年10月2日,發(fā)病節(jié)氣為秋分。主訴:陣發(fā)性心悸2年余,伴心慌胸悶1月;現(xiàn)癥見:患者1月前因大量飲酒后間斷出現(xiàn)心慌、胸悶,偶有自汗,未予重視及治療,現(xiàn)自覺癥狀較前稍有加重,為求系統(tǒng)診治,遂來診,平素嗜好用肥甘厚味之食,納食可,夜寐差,二便調,舌質黯淡有瘀斑,苔黃膩,舌下靜脈微迂曲,脈弦澀。既往史:否認其他既往疾病,未發(fā)現(xiàn)食物、藥物過敏。體格檢查:BP:130/104mmHg,HR 70次/min。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律,房性早搏,ST-T改變。疾病診斷為心悸?。ㄌ叼龌ソY證),擬方如下:浙貝母15g,瓜蔞仁皮各30g,茯苓神各10g,川牛膝12g,黃芪10g,丹參30g,炒酸棗仁30g,梔子10g,穿心蓮10g,茵陳10g,珍珠母先煎10g,煅龍骨先煎25g,煅牡蠣先煎25g,焦山楂20g,合歡皮10g,炒川楝子10g,佛手10g,苦參10g。共 7 劑,水煎服,1劑/d,早1/4劑,晚3/4劑服用。予1日后完善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評估心室率;囑患者清淡飲食,適當鍛煉。

      二診:2020年10月9日。訴服藥心慌、胸悶癥狀減輕,偶有心前區(qū)疼痛,自汗,納食可,睡眠狀況好轉,二便調,舌質黯淡有瘀斑,苔薄黃,脈弦澀。BP:126/94mmHg,HR 78次/分。24h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示:竇性心律(平均心率74次/min);房性早搏(438個,36次成對房早和34陣房速);室性早搏(單發(fā)18個)。連續(xù)用藥7劑,患者癥狀好轉且無不適癥狀發(fā)生,繼續(xù)原方鞏固治療,服用方法同前。加用銀杏蜜環(huán)口服液3盒,每次1支,每日兩次。

      三診:2020年10月16日?;颊咴V心慌、胸悶癥狀明顯好轉,自汗好轉,納食可,睡眠明顯好轉,二便調,舌質淡暗,苔薄白,脈弦澀。連續(xù)用藥14劑,患者癥狀好轉且無不適癥狀發(fā)生,自汗癥狀消失,故在原方基礎上減去茵陳,繼續(xù)治療,服用方法為水煎服,1劑/d,早晚分服。

      :患者平素嗜好用肥甘厚味之食,脾胃受損,失其運化,水液停聚不化,變生痰濁。痰濁壅盛,阻遏氣機,病殃及血,致血行遲滯,瘀血內停。痰生于先,氣機失調于后,致血行滯瘀,兼夾為患。痰凝瘀結,病情錯綜復雜,皆因于氣虛,氣虛不運則血脈滯瘀,痰濁內生。在治療上強調益氣行血,健脾化痰,即寓通治痰瘀于益氣之中。患者本虛主要是氣虛,根據“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療原則,則用茯苓、茯神共奏健脾安神之效,黃芪、川牛膝等以益氣、補益肝腎以治本。痰瘀互結為標,則用浙貝母、瓜蔞寬胸祛痰,丹參活血化瘀,共為君藥,痰瘀同治,益氣治本。痰瘀之邪在體內郁結日久化熱,熱邪又會灼津成痰,痰熱互結,故臣以梔子、穿心蓮、茵陳清日久之痰熱,安心神,茵陳亦治療汗出之癥。痰熱上擾心神,佐以珍珠母、煅龍骨、煅牡蠣鎮(zhèn)心安神;《濟生方·痰飲論治》說:“人之氣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絕無痰飲之患”。因此,程曉昱教授在運用活血化瘀法善結合行氣之法,在活血化瘀基本方的基礎上加川楝子、佛手、合歡皮等以疏肝理氣,是氣機通暢而痰瘀之邪自消,亦為佐藥?;颊叨噙M食厚味,焦山楂屬于藥食同源的藥材,可用于治療肉食積滯等;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酸棗仁亦是藥食同源藥材,主要成分為黃酮、皂苷、生物堿及脂肪酸類化學成分,表明其具有鎮(zhèn)靜安神,抗抑郁等作用,酸棗仁為失眠的首選藥??鄥⒖剐穆墒С?,主要是生物堿與黃酮作用于離子通道,影響心肌搏動,達到抗心律失常及抗心肌纖維化的作用。

      沙洋县| 兴仁县| 津南区| 蒲城县| 城固县| 井冈山市| 乌审旗| 凉城县| 临西县| 隆安县| 泸西县| 南充市| 西峡县| 双柏县| 贵州省| 仲巴县| 西吉县| 保亭| 吕梁市| 化隆| 许昌县| 花垣县| 平阴县| 浮梁县| 贵阳市| 前郭尔| 筠连县| 呼图壁县| 钦州市| 多伦县| 桐柏县| 黑水县| 晋州市| 云浮市| 东乌珠穆沁旗| 温宿县| 佛教| 隆德县| 巴彦淖尔市| 法库县|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