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戶力平
國家植物園日前在北京揭牌,其前身是始建于20 世紀50 年代的北京植物園。與國內眾多植物園不同的是,國家植物園內除了薈萃數十萬計的花卉林木外,還有許多名勝古跡。
從國家植物園北園的東南門入園,一路向北,沿途是數不勝數的各色花卉。走過一座小橋,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石槽看似普通,已有270 多年的歷史,它曾是清代京西重要的水利設施。繼續(xù)前行,便進入一座木欄圍成的院落,迎面橫臥著一塊巨石,上面鐫刻著“曹雪芹紀念館”,這是全國第一座曹雪芹紀念館。
關于曹雪芹在香山的傳說由來已久,其中有曹雪芹在乾隆二十年(1755 年)以前居住于正白旗、門前有棵大槐樹的說法。1971 年4月在正白旗39 號墻壁上發(fā)現了一批詩文墨跡,與傳說中提到的詩文很相似。經過考證,有人認為這里是曹雪芹晚年居住和寫作《紅樓夢》的地方,1983 年4 月被辟為“曹雪芹紀念館”。近40 年來數以萬計的“紅學迷”慕名而來,憑吊曹公,領略“紅樓文化”的藝術魅力。
清乾隆十二年(1747 年),四川大金川土司叛亂,乾隆帝發(fā)兵前去平定,但叛軍憑借當地高大的碉樓頑強抵抗,戰(zhàn)事久拖未決。于是乾隆皇帝下令按照云梯攻城的戰(zhàn)術,在京西香山興建碉樓,以此訓練一支云梯部隊。碉樓興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 年)年初,據傳建筑工匠是從四川金川強征而來。他們既會修筑碉樓,也懂得攻碉的戰(zhàn)術。在金川人的“指導”下,很快建成了數座碉樓,隨后清軍開始“以碉攻碉”的戰(zhàn)術訓練。時間不長,他們就掌握了攻碉戰(zhàn)術。不久,這支精銳部隊再赴金川平叛。因清軍掌握了進攻碉樓的戰(zhàn)術,且攻勢強大,叛亂終于平定。
香山碉樓當時有60 多座,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實心碉樓,人不能爬上去,實為標志性建筑;另一種是活心碉樓,一面開門,入門有石蹬盤旋至頂,人可在頂上遠望。碉樓如今剩下的已不足10 座,國家植物園內現有3 座,兩座是原始的實心碉樓,1 座是多年前復建的活心碉樓。
觀賞過高大古樸的碉樓后繼續(xù)向北,不多時,來到一座綠樹掩映著的墓園。這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戊戌變法”主導者梁啟超的長眠之地。這里實為梁氏家族墓,長眠著多位梁氏家族成員。
步入墓園,見其背倚青山,四周環(huán)圍矮石墻,園內栽滿松柏,正北面是梁啟超及夫人的合葬墓。拾級而上,見長方形的平臺上豎立著“凸”字形墓碑,上面鐫刻著“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碑前置有供臺,兩側各有一段帶雕飾的直角形襯墻。墓碑、墓頂及供臺襯墻,均為土黃色花崗巖雕筑而成,前后連接,渾然一體,莊重而樸實。梁氏家族名人輩出,墓園甬道東側長眠著梁啟超七弟、古典文學家梁啟雄;西側長眠著三子、參加過1932 年“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的梁思忠,五子、火箭控制系統(tǒng)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梁思禮,三女、著名圖書館學家梁思莊。憑吊于此,心中幾多崇敬之感。
從南園北門入園向西,幾分鐘后便到了展覽溫室。這里最為知名的是一株從當年佛祖坐禪的菩提樹上分植出來的菩提樹,是1954 年10 月印度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時贈給我國領導人的。走出展覽溫室向西,很快來到幾排灰色的院落前。第二排的小院房子雖陳舊,可住過一位“大人物”——“末代皇帝”溥儀。
1959 年12 月4 日,愛新覺羅·溥儀從遼寧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特赦”后回京。1960 年2 月16 目,他到位于香山腳下的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報到,成了一名“花匠”,被安排住在植物園集體宿舍二排東頭的房間。第一個月,溥儀只負責澆水和搞衛(wèi)生;第二個月轉到扦插繁殖溫室。由于他虛心好學,很快學會了播種、移栽幼苗、上盆、換盆和松土等技術。三個月以后,溥儀先后被分配到觀察溫室和繁殖溫室,學會給花卉剪枝、換盆、嫁接等技術。溥儀在植物園勞動鍛煉了383 天,于1961 年3 月6 日離開。
此外,國家植物園中還有京西古剎臥佛寺、“京西清涼勝地”櫻桃溝、清代康熙御制碑等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