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李林 吳越 于蕾 李建偉 王卓然
本技術規(guī)程適用于鹽化潮土、堿化潮土、鹽土、濱海鹽土等不同類型大田鹽堿耕地的改良利用,可在實施鹽漬化土壤改良項目,指導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改良鹽堿地,鹽堿地區(qū)域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的耕地利用等方面作為技術參考。
鹽堿程度以0~20cm土層含鹽量作為劃分指標,一般在春季返鹽高峰期采集土壤樣品并判定鹽分指標。氯化物型鹽化潮土和硫酸鹽型鹽化潮土的鹽堿程度劃分指標值不同。氯化物鹽化潮土:1~2g/kg為輕度鹽化潮土,2~4g/kg為中度鹽化潮土,4~8g/kg為重度鹽化潮土,>8g/kg為氯化物鹽土。硫酸鹽鹽化潮土:2~4g/kg為輕度鹽化潮土,4~6g/kg為中度鹽化潮土,6~10g/kg為重度鹽化潮土,>10g/kg為硫酸鹽鹽土。
1.深溝排鹽工程
適用于分布比較集中連片的中度鹽化潮土、重度鹽化潮土、濱海鹽土區(qū)域。根據降低地下水位、控制返鹽、改良鹽漬化土壤的要求,設計支溝、斗溝、農溝和毛溝的間距和斷面。支溝一般深度3.5m,斗溝間距400m,深度3m,農溝間距150~300m,溝深2.5m。實際設計時可參考計算公式確定排水溝深度和間距。排水溝間距:壤土質地,溝深為1.7~3.5m時,以排水溝單側脫鹽范圍為溝深的60~100倍計算,黏質土質地鹽漬土溝深在2.0~2.1m,以排水溝單側脫鹽范圍為溝深的80~100倍計算。
2.平地挖溝壓鹽工程
適于地下水位高、面積大的輕度鹽化潮土、中度鹽化潮土區(qū)域。一般在條田內挖溝2.5~3.0m深,與外圍主引、排水溝渠相通,做到排、灌結合,條田長度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3.高筑臺田工程
一般高出原地面1.8~2.0m,寬度30m左右,長度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臺田兩側要有比較大的引、排水溝,并與外圍主引、排水溝渠相通。應用該模式,第三年100cm內的含鹽量可下降到3g/kg左右,用于種植棉花、大豆等耐鹽堿作物。第四年繼續(xù)脫鹽,100cm內土層含鹽量可下降到2g/kg左右,可種植花生、小麥、玉米等作物。
4.平整土地工程
土地平整一般以方田為單位進行,如果地面起伏過大,還需打破方田界限,實行大平大整。土地平整一般在秋冬進行,然后進行冬季或早春灌溉洗鹽。
1.耕作措施
采取播種前深耕、春季劃鋤,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滲透性,切斷鹽分上移的土壤毛細管,阻斷鹽分在表層積累。
2.覆蓋措施
覆蓋措施可根據實際選用秸稈覆蓋或地膜覆蓋方式。地表覆蓋能夠減少土壤表層蒸發(fā),抑制返鹽。鹽堿地區(qū)域可用于覆蓋的秸稈主要有經粉碎的小麥秸稈、棉花秸稈。地膜覆蓋技術成熟,抗旱抑鹽效果好,應用更為廣泛,但應注意使用地膜回收,防止白色污染。
3.培肥措施
充分利用當地畜禽糞便、商品有機肥、土雜肥等資源增加有機肥料用量,畝施有機肥料2000kg以上。小麥、玉米、棉花秸稈全部還田,結合深耕翻壓將秸稈全部入土。通過提高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減少水分蒸發(fā),抑制返鹽,加速脫鹽。同時有機質可以與鈉離子結合,減少鈉離子毒害。
施用微生物修復菌劑、微生物菌劑、復合微生物肥、生物有機肥等微生物肥料,產品需經過農業(yè)農村部登記。通過施用微生物肥料,豐富鹽堿地作物根際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多樣性,改善根際微環(huán)境,促進根系生長,提高作物耐鹽能力。
施用化學改良劑,產品需經過農業(yè)農村部登記。施用改良劑,能夠改善土壤結構,置換土壤鈉離子,中和土壤堿性,減輕鹽分危害,促進鹽分淋洗。
不同作物耐鹽程度有較大差異,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耐鹽程度也有較大差異,作物一般苗期耐鹽程度較低。種植作物在硫酸鹽鹽化潮土的耐鹽指標大于氯化物鹽化潮土。以氯化物鹽化潮土為例,作物苗期耐鹽指標是:玉米<2.5g/kg、小麥<3g/kg、棉花<3g/kg。耐鹽性比較強的作物主要有高粱、向日葵、紫花苜蓿、草木樨、田菁等。
1.土壤洗鹽、壓鹽
春播作物整地播種前,根據土壤鹽分含量確定每畝土壤洗鹽用水量,輕度鹽化潮土洗鹽水量一般為60m3,中度鹽化潮土洗鹽水量一般為80~100m3,重度鹽化潮土、鹽土一般為150~180m3。輕度鹽化潮土冬小麥春季壓鹽用水量一般為60m3,中度鹽化潮土冬小麥春季壓鹽用水量一般為80m3。
2.選種作物
鹽堿地種植作物要參考不同作物耐鹽程度,選擇適宜的種植作物種類和品種,輕度鹽化潮土可以種植玉米、小麥、大豆等作物。中度鹽化潮土、重度鹽化潮土要進行春灌洗鹽,使0~20cm含鹽量低于苗期耐鹽指標。通過灌溉洗鹽,一般中度鹽化潮土可種植小麥、棉花,重度鹽化潮土可種植棉花、高粱、向日葵等,鹽土可種植紫花苜蓿、草木樨、田菁等。
3.種稻改鹽
種稻改鹽適合于水資源豐富區(qū)域,水稻從洗鹽播種到收獲一般每畝需要灌水600~1000m3,進行種稻改鹽要集中連片實施,要建立完善的深淺溝相結合的農田灌排系統(tǒng),防止因地下水位抬升,引起周邊鹽堿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