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張海生
( 1.山西中醫(yī)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感覺異常和肢體疼痛是其主要表現,手足、肢體麻木,或襪套感、蟻行感,或伴有手足、肢體的發(fā)涼怕冷是感覺異常的主要表現,肢體疼痛多表現為雙下肢、雙足趾的疼痛。目前,在我國,2型糖尿病發(fā)病率已達到11.4%[1],作為其并發(fā)癥,DPN發(fā)病率達30%-90%[2]。相關研究[3]顯示糖尿病病程、血糖血脂水平、不良生活習慣都與DPN的發(fā)病率有關。其病理過程從小神經纖維脫髓鞘及軸突變性開始,逐漸進展至糖尿病足潰瘍,最終會導致下肢截肢[4]。但目前DPN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得到較多關注的有高血糖途徑(包括多元醇通路、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氧化應激等),細胞線粒體功能障礙,神經生長因子缺乏,血管病變等相關機制[5]。治療方面,因其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多以對癥治療為主,降糖為基礎,加以營養(yǎng)神經因子、改善微循環(huán)、緩解疼痛等治療方法。但DPN完全治療的難題還未解決,近年來應用中醫(yī)藥治療DPN并取得良好的療效,中藥通過多靶點治療,使DPN的癥狀明顯改善。
張海生主任,醫(y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內分泌分會青年委員,山西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內分泌分會委員,山西醫(yī)師協(xié)會內分泌醫(yī)師分會青年委員,全國第四批名老中醫(yī)學術繼承人。筆者有幸跟隨張海生主任學習,現將張主任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經驗總結如下。
《中醫(yī)臨床路徑》將DPN歸屬為“消渴病痹癥”范疇, 認為本病多因消渴日久,素體陰虛,疊加飲食、情志、勞欲,造成陰液虧損, 燥熱內生的結果,陰虛則燥熱,燥熱則陰愈虛[6]。呂仁和[7]提出消渴病后期,氣陰難至絡脈,造成痹阻絡脈,絡脈長久失去氣陰濡養(yǎng),日久發(fā)麻,最終或可致痿。此為DPN的病機。張露[8]認為DPN的病機不斷變化,由以陰虛或氣虛夾瘀為主,最終進展為陰陽俱虛夾瘀?!夺t(yī)學入門》中提出:“常木為血礙氣……血脈不貫,謂之不仁?!睔庋敝?,則麻木不仁,加之營衛(wèi)俱虛,衛(wèi)外減弱,易招外邪,致內外合病。以上可認為DPN的發(fā)生大多為氣血陰陽虧虛,瘀阻脈絡,發(fā)為本病。
張師認為DPN之“感覺異常之麻木”是DPN虛為本的具體表現。所謂“氣不至則麻、血不榮則木”,即氣血虛損致肢體麻木。氣無法運行或血濡養(yǎng)不足,肢體會有麻木感。它的發(fā)生是由于消渴日久,正氣耗損,最終陰陽氣血皆有虧虛。它的病位在脈絡, 涉及到肝、脾腎等臟。張師認為:虛為本分為虛之本和虛之變,虛之本是指消渴病的基礎病機為陰虛為本;虛之變是指陰虛發(fā)展至后期造成陽損和氣虛的結果。虛之本和虛之變,二者可單獨作用,可同時作用,可相互轉化,或可互為因果。臨床上大多是虛實夾雜為病, 虛實互為因果,氣血罕至,瘀血新生,阻滯絡脈;純虛為病較少,多見于素體較弱的患者,氣血罕至,肢體失養(yǎng);很少見純實之證,實邪為標,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阻滯經絡。張師認為純虛、虛實夾雜、純實致病皆以虛為本為最初致病原因,氣血陰陽虧虛,實邪阻滯經絡,發(fā)為本病,治療上補虛為本,兼以活血通絡。
瘀血阻絡是DPN發(fā)生的又一病機。梁曉春等[9]認為消渴陰虛日久,燥熱津傷,血黏而成瘀,瘀血阻滯經脈是本病的病機。石銳等[10]認為瘀血伴隨疾病發(fā)展的始終。沈璐等[11]認為DPN的病機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從消渴后期的陰虛挾瘀發(fā)展至氣陰虧虛挾瘀,最終進展為陰陽兩虛挾瘀,瘀是疾病發(fā)展重要因素。李蘇珊[12]認為DPN基本病機是瘀血阻滯經絡,病程日久耗氣傷陰,是本虛標實之證。鄭亞琳[13]認為DPN的整個病程中瘀血、痰、濕皆為致病因素??凳啦诺萚14]認為DPN病機有兩種解釋,燥熱灼傷津液,血黏而成瘀,或燥熱傷津,煉結而為痰,痰瘀皆為病理因素,相互搏結致病。
張師認為DPN的另一臨床表現“肢體疼痛”是瘀為標的具體體現。疼痛的原因可總結為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多為瘀血阻滯。或因寒而瘀,或濕熱致瘀,或因虛而瘀,瘀血使得血液運行不暢,此皆為不通則痛[15]。消渴陰虛日久,后陰陽兩虛,陽氣無法溫煦肢體末端,或氣血罕至肢體末端,濡養(yǎng)不足,致肢體疼痛,多為不榮則痛。張師認為瘀血始終貫穿于DPN發(fā)展的全過程,多種致病因素相互搏結致瘀血阻絡。綜上DPN的另一病機可歸于瘀血阻滯,治以活血通絡止痛。
張師認為虛與瘀伴隨疾病的全過程,陰虛和氣虛是本病發(fā)生和發(fā)展的癥結;陽虛是最終發(fā)展的結果;血瘀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消渴日久,氣血罕至肢體末端,氣不行則血不暢,瘀血難去,肢末失去氣血濡養(yǎng)且又有瘀血生成,最終出現木、痛,不榮則木,不通則痛,氣虛血瘀型消渴痹癥多由此發(fā)生,擬糖痛方治以益氣活血,通脈止痛。
糖痛方由黃芪30g,桂枝10g,白芍15g,當歸15g,雞血藤15g,通草6g,牛膝15g,桃仁10克,生甘草6g,生姜6g為基礎組方。
用法:免煎顆粒,每次1袋,每日2次,水沖服。
全方以黃芪為君,甘溫補益,為補氣要藥,仲景在治療痹阻不通的疾病時多使用三兩的常規(guī)劑量。《名醫(yī)別錄·中品·卷第二》謂其能“補丈夫虛損,五勞贏瘦……益氣”,黃芪補表里之氣,氣行則血行,同時具有行滯通痹的作用,與桂枝合用,起溫陽通脈的作用[16]。研究顯示[17]黃芪的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桂枝散風寒而溫經通痹,通達一身之陽氣,與黃芪配伍,益氣溫陽,和血通經;桂枝得黃芪益氣而振奮衛(wèi)陽,黃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白芍養(yǎng)血斂陰,和營通痹,現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芍藥的有效成分能緩解疼痛,與桂枝合用,調營衛(wèi)和表里;桃仁、雞血藤活血祛瘀,通經活絡;四藥為臣,取益氣活血之用。當歸味甘、辛,性溫,具有補血活血,通絡止痛,當歸配白芍養(yǎng)血活血而不傷血。牛膝活血通經,引藥下行,除下肢痹痛;通草通經活絡。以上皆為佐藥。生姜味辛,取其能行能散之意,助桂枝解肌,生甘草既可配合白芍,酸甘化陰,柔筋止痛,又可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相和,共奏益氣活血,通脈止痛之效。
患者,樊某某,男,53歲。
2021年11月8日初診,患者6年前體檢時發(fā)現血糖升高,偶有口干,無多飲、多尿、體重減輕的癥狀,入院檢查時空腹血糖:10.5mmol/L,餐后2小時血糖:12.3mmol/L,診斷為2型糖尿病,入院后予以胰島素降糖,而后多次調整降糖方案,近1年來降糖方案為門冬胰島素注射液 3單位-4單位-3單位 皮下注射 日3次,甘精胰島素注射液 6單位皮下注射 每晚臨睡前,平素未規(guī)律監(jiān)測血糖。近1年自覺雙下肢麻木,左足趾尤為明顯??滔掳Y:雙下肢麻木,左足趾麻木尤甚,偶有腫脹,揉搓后可有緩解。自覺乏力,口干,晨起偶有反酸,二便調,眠稍差。舌暗紅,舌底脈絡瘀曲擴張,苔薄白,脈細澀。西醫(yī)診斷為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yī)診斷為消渴痹癥(氣虛血瘀證),治以益氣活血,通脈止痛。擬以糖痛方加減,處方如下:黃芪50g,桂枝15g,白芍10g,生姜8g,大棗10g,牛膝20g,首烏藤20g,龍骨10g,牡蠣10g。共7付,水沖服,日一劑,早晚分服。囑患者繼續(xù)當前降糖方案,輔以飲食和運動,規(guī)范監(jiān)測血糖(三餐前后、睡前)(1周監(jiān)測1-2天),三月后復查糖化血紅蛋白,不適隨時就診。
2021年11月15日二診?;颊叻幒笤V雙下肢麻木稍有改善,左足趾麻木感減輕,每于午休時發(fā)脹感加重,醒后行走可緩解。乏力感減輕,仍有口干,晨起仍有反酸,舌暗紅,舌底脈絡瘀曲擴張,苔薄,脈細澀,二便調,眠有改善。今日空腹血糖:7.4mmol/L,早餐后2小時血糖:8.5mmol/L。上方加熟地黃15g,丹皮10g,茯苓15g,桃仁10g,旋覆花10g。7付,服法、醫(yī)囑同前。
2021年11月22日三診。患者服藥后訴雙下肢麻木改善明顯,左足趾基本不麻木,午休時仍有發(fā)脹感,醒后行走可緩解。晨起反酸緩解,舌淡紅,舌底脈絡瘀曲擴張消失,苔薄,脈細澀,二便調,眠可。今日空腹血糖:7.0mmol/L,早餐后2小時血糖:8.3mmol/L。上方去熟地黃、桃仁、旋覆花,加丹參20g,黃連3g。14付,服法、醫(yī)囑同前。
2022年2月21日電話隨訪,訴癥狀好轉,自訴平時空腹血糖控制在6-7mmol/L,餐后2小時血糖控制在7-9mmol/L,曾半月前查糖化血紅蛋白:4.7%,囑患者繼續(xù)遵囑治療,如有不適及時就診。
按語:患者老年男性,消渴病史6年,遷延不愈,患病日久致氣陰兩虛,陰虛則燥,日久損傷氣的正常運行,氣不至,血不通,故見肢體麻木。病程日久致氣虛乏力,陰虛則口干。瘀血為標,舌質暗,舌底有脈絡迂曲擴張,此證為消渴痹癥,氣虛血瘀證。治療應益氣活血,通脈止痛,擬方糖痛方加減。方中黃芪為君,黃芪甘溫補益,為補氣要藥,取氣行則血行之意;桂枝散風寒而溫經通痹,通達一身之陽氣,與黃芪配伍,益氣溫陽,和血通經;桂枝得黃芪益氣而振奮衛(wèi)陽,黃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白芍養(yǎng)血和營而通血痹,與桂枝合用調營衛(wèi)而和表里,兩藥為臣。加用牛膝、首烏藤以活血化瘀止痛?;颊呙呱圆?,加用龍骨、牡蠣以安神定志,改善睡眠。生姜行散,助桂枝解肌。炙甘草甘溫益氣,益氣補虛,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為使藥。諸藥相和,共奏益氣活血,通脈止痛之效。二診時患者癥狀改善,加用熟地黃以滋陰生津,丹皮、桃仁以活血化瘀,茯苓、旋覆花以健脾降逆,改善晨起反酸。三診時患者不適基本消失,無口干、晨起反酸,舌底脈絡無迂曲擴張,減熟地黃、旋覆花,加用丹參以活血止痛,黃連苦寒清熱,兼以降糖。繼續(xù)服用鞏固療效,隨訪未復發(fā)。
在中醫(yī)上DPN屬消渴痹癥,張師認為病機以虛為本,瘀為標,其中陰虛和氣虛是疾病發(fā)生和進展的關鍵,瘀血始終伴隨疾病發(fā)展的始終。病位在脈絡, 涉及肝、腎、脾等臟腑,治法以益氣活血,通絡止痛,擬方糖痛方治療本病,對臨床癥狀有了改善,同時兼以降糖。DPN作為糖尿病的難治性并發(fā)癥,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朗,治療上未有根治之法,多以基礎治療和對癥對因治療為主,除基礎的降糖治療外,對針對可能的發(fā)病機制,輔以對應藥物。因缺乏針對性,療效并不滿意。在治療DPN的同時,要進行血糖的規(guī)范監(jiān)測,糖化血紅蛋白、生化功能的檢驗和眼底、心臟、血管、腎臟的檢查,預防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